阀正时控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11062阅读:635来源:国知局
阀正时控制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涉及控制从动侧旋转体相对与内燃机的曲轴同步旋转的驱动侧旋转体的相对旋转相位的阀正时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为了提高发动机的启动性,将相对旋转相位限制于最大提前角相位和最大滞后角相位之间的中间锁定相位的阀正时控制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在专利文献1的阀正时控制装置中,将从动侧旋转体通过螺栓固定于内燃机的凸轮轴,并将卷轴配置于该螺栓的内部从而构成电磁阀。形成有多条环状槽的卷轴沿驱动侧旋转体的轴芯方向移动,从而经由锁定流路向中间锁定机构供给工作流体。

锁定流路具有:与使泵所供给的工作流体流通至沿轴芯方向的从动侧旋转体的内部的供给流路连接,从而使工作流体向卷轴流通的第一流路;以及使工作流体流通至卷轴和中间锁定机构之间的第二流路。该第一流路和第二流路沿螺栓的径向贯穿形成,并相对于轴芯方向配置于不同的位置。

在向中间锁定机构供给工作流体的情况下,使第一流路和第二流路通过卷轴的环状槽连通。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2-149600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但是,一般情况下,由于阀正时控制装置与内燃机的凸轮轴的端部连接,因此在谋求内燃机的紧凑化上优选缩小其轴芯方向的尺寸。然而,在专利文献1的阀正时控制装置中,将供给工作流体的第一流路设于在轴芯方向与使工作流体流通于卷轴和中间锁定机构之间的第二流路不同的位置。因此,装置沿轴芯方向的尺寸将增大,从而存在改善的余地。

因此,希望提供一种合理地构成向中间锁定机构供给工作流体的供给流路,并且紧凑的阀正时控制装置。

本发明所涉及的阀正时控制装置的结构特征在于:其具有驱动侧旋转体、从动侧旋转体、流体压室、中间锁定机构、锁定流路和电磁阀,上述驱动侧旋转体与内燃机的曲轴同步旋转,上述从动侧旋转体配置于与上述驱动侧旋转体的轴芯相同的轴上,并在通过螺栓固定于上述内燃机的阀开闭用的凸轮轴的状态下与上述凸轮轴一体旋转,上述流体压室划分形成于上述驱动侧旋转体和上述从动侧旋转体之间,上述中间锁定机构通过工作流体的供排,选择性地切换为上述从动侧旋转体相对于上述驱动侧旋转体的相对旋转相位被限制于最大提前角相位和最大滞后角相位之间的中间锁定相位的锁定状态和解除上述限制的解锁状态,上述锁定流路使工作流体相对于上述中间锁定机构流通,上述电磁阀具有配置于上述螺栓的内部的卷轴,并控制工作流体相对于上述流体压室和上述中间锁定机构的供排;上述锁定流路具有第一流路和第二流路,上述第一流路沿径向配置于使泵所供给的工作流体于上述螺栓的内部沿上述轴芯方向流通的供给流路和上述卷轴之间,并与上述供给流路连接,上述第二流路沿上述径向贯穿上述螺栓的内部而形成,并使工作流体于上述卷轴和上述中间锁定机构之间流通;上述第一流路的至少一部分和上述第二流路的至少一部分位于与上述轴芯正交的同一平面内。

根据本结构,由于从动侧旋转体与螺栓螺合而固定于凸轮轴,因此难以对形成于从动侧旋转体的锁定流路和形成于螺栓的锁定流路的连接位置进行定位。因此,一般情况下,在从动侧旋转体和螺栓的边界形成有环状槽。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在使供给流路沿轴芯方向形成于从动侧旋转体的内部的情况下,需要将第一流路和第二流路相对于轴芯方向配置于不同的位置,以使得使工作流体向卷轴流通的第一流路和使工作流体于卷轴与中间锁定机构之间流通的第二流路不在该环状槽处汇合。

另一方面,在本结构中,在螺栓的内部沿轴芯方向形成有使泵所供给的工作流体流通的供给流路。即,使供给流路形成为不与从动侧旋转体和螺栓之间的边界的环状槽连通的结构,因此,能够采用将配置于供给流路和卷轴之间的第一流路的至少一部分和使工作流体于卷轴和中间锁定机构之间流通的第二流路的至少一部分设于与轴芯正交的同一平面内的结构。由此,能够缩短装置的轴长,从而谋求紧凑化。

这样,能够提供合理地构成向中间锁定机构供给工作流体的供给流路并且紧凑的阀正时控制装置。

另一结构特征在于,上述螺栓由与上述凸轮轴螺合的第一部件和沿该第一部件的外表面配置的第二部件构成,上述供给流路划分形成于上述第一部件和上述第二部件之间,上述第一流路划分形成于上述第一部件。

与由一个部件构成螺栓并形成流路的情况相比,在如本结构般由至少两个部件构成螺栓的情况下,由于例如能够在各部件的配合面形成供给流路,因此容易进行加工。

另一结构特征在于,上述第二部件沿上述轴芯方向压入上述第一部件。

如果如本结构般将第二部件压入第一部件,则能够使双方牢固地结合,从而防止两部件随着从动侧旋转体的旋转发生位置偏移。

另一结构特征在于,上述第二部件的至少与上述凸轮轴在上述轴芯方向上相反的一侧的端部被压入上述第一部件,上述第一流路和上述第二流路配置于比对上述流体压室进行工作流体的供排的流路更靠近与上述凸轮轴在上述轴芯方向上相反的一侧的位置。

中间锁定机构一般为使锁定部件与锁定凹部卡合/脱离的结构,异物容易滞留于两部件的卡合部位、锁定部件的可动区域。因此,中间锁定机构的控制精度降低。另一方面,在将螺栓设为互相压入而构成的两部件的情况下,有可能在压入时两部件滑动接触而产生异物(切屑),该异物侵入并滞留于中间锁定机构。然而,通过如本结构般,将锁定流路配置于比对流体压室进行工作流体的供排的流路更靠近与凸轮轴在轴芯方向上相反的一侧的位置,使由于构成螺栓的两部件滑动接触而产生的异物向压入方向的跟前侧(凸轮轴侧)排出。因此,抑制了异物侵入中间锁定机构,从而不会降低中间锁定机构的控制性。

另一结构特征在于,仅将上述第二部件中比对上述流体压室进行工作流体的供排的流路更靠近与上述凸轮轴在上述轴芯方向上相反的一侧的部位压入上述第一部件。

通过如本结构般缩小压入部位的范围,能够抑制异物(切屑)的产生。

但是,在阀正时控制装置处于阻断流体压室的供排的相对旋转相位的保持模式时,工作流体容易经由各构成部件之间的微小间隙从流体压室漏出至外部。在这种情况下,有可能会使相对旋转相位不稳定,从而无法适当地保持相对旋转相位。然而,在本结构中,对流体压室进行供排的流路所处的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之间的位置未被压入,因此能够在两部件之间形成微小的间隙。因此,能够使存在于供给流路的工作流体经由该间隙侵入流体压室。由此,能够补充流体压室内工作流体的不足,从而抑制相对旋转相位的不稳定性。

另一结构特征在于,防止上述第二部件相对于上述第一部件的圆周方向发生移动的固定部件以横跨上述第一部件和上述第二部件的方式设置。

如果设为如本结构般能够通过固定部件防止第二部件随着从动侧旋转体的旋转相对于第一部件的圆周方向发生位置偏移的结构,则能通过过渡配合、间隙配合将第二部件安装于第一部件。由此,与对两部件进行压入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随着两部件的滑动接触的切屑的产生。

附图说明

图1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阀正时控制装置的纵截面图。

图2为图1的II-II线截面图。

图3为表示OCV的工作所引起的各流路中的油的流通状态的图。

图4为表示图3的W1中的OCV的工作状态的放大截面图。

图5为表示图3的W2中的OCV的工作状态的放大截面图。

图6为表示图3的W3中的OCV的工作状态的放大截面图。

图7为表示图3的W4中的OCV的工作状态的放大截面图。

图8为表示图3的W5中的OCV的工作状态的放大截面图。

图9为螺栓的纵截面图。

图10为图9的X-X线截面图。

图11为表示螺栓的压入状态的分解立体图。

图12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螺栓的纵截面图。

图13为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从轴芯方向观察的螺栓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对本发明所涉及的阀正时控制装置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对将阀正时控制装置10适用于内燃机(以下称为发动机E)的进气阀103侧的实施例进行说明。但是,并不限定于以下实施方式,在不超出其主旨的范围内可进行各种变形。

(整体结构)

如图1所示,阀正时控制装置10具有外壳1(驱动侧旋转体的一个例子)和内部转子2(从动侧旋转体的一个例子),上述外壳1与发动机E的曲轴C同步旋转,上述内部转子2在外壳1的内侧配置于与外壳1的轴芯X相同的轴上,并在通过螺栓B固定于发动机E的阀开闭用的凸轮轴101的状态下与凸轮轴101一体旋转。凸轮轴101为控制发动机E的进气阀103的开闭的凸轮104的旋转轴,并与内部转子2和螺栓B同步旋转。

在螺栓B靠近凸轮轴101的一侧的端部形成有外螺纹5b。在使外壳1和内部转子2组合的状态下,将螺栓B插入中心,从而使螺栓B的外螺纹5b与凸轮轴101的内螺纹101a螺合。因此,在螺栓B相对于凸轮轴101被固定的同时,内部转子2与凸轮轴101也被固定。

如图9~图11所示,螺栓B由与凸轮轴101螺合的第一部件5和沿第一部件5的外表面配置的筒状的第二部件6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部件6的内表面的沿着圆周方向和轴芯X方向的整个区域被压入第一部件5的外表面。

如图11所示,从第一部件5的外螺纹5b侧将第二部件6插入第一部件5,并沿着第一部件5的外表面压入。此时,也可以在第一部件5的圆周方向上,在后述锁定流路45的第一流路5g和第二流路45a之间形成沿着轴芯X方向的凸部,将该凸部与第二部件6的沿轴芯X方向形成的槽部对齐,并压入。由此,第二部件6相对于第一部件5的压入操作变得容易进行。而且,也可以在第一部件5形成槽部,在第二部件6形成凸部,来代替第一部件5的凸部和第二部件6的槽部。

因为第二部件6被压入第一部件5,因此两部件5、6被牢固地固定,能够防止两部件5、6随着内部转子2的旋转发生位置偏离。而且,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第二部件6的内表面的沿着轴芯X方向的整个区域压入第一部件5,但是也可以将第二部件6的内表面的沿轴芯X方向的一部分压入第一部件5。

如图1所示,外壳1通过紧固螺栓16将配置于与连接凸轮轴101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的前板11,外装于内部转子2的外部转子12,以及具有定时链轮15并配置于连接凸轮轴101的一侧的后板13组装而构成。此外,如图2所示,在内部转子2和外部转子12之间形成被分隔的流体压室4。内部转子2和外部转子12形成为可以轴芯X为中心相对旋转自如的结构。

在外壳1和凸轮轴101之间具有向以轴芯X为中心的旋转方向施加作用力的复位弹簧70。该复位弹簧70施加作用力直至内部转子2相对于外壳1的相对旋转相位(以下也简称为“相对旋转相位”)从处于最大滞后角的状态到达提前角侧的规定的相对旋转相位。应予说明,复位弹簧70也可配置于外壳1和内部转子2之间。

如果曲轴C旋转驱动,则其旋转驱动力经由动力传递部件102传递至定时链轮15,从而使外壳1沿图2所示的旋转方向S旋转驱动。随着外壳1的旋转驱动,内部转子2沿旋转方向S旋转驱动使凸轮轴101旋转,设于凸轮轴101的凸轮104下压发动机E的进气阀103以使其开阀。

如图2所示,通过在外部转子12以沿旋转方向S相互分离的方式形成向径向内侧突出的3个突出部14,从而在内部转子2和外部转子12之间形成流体压室4。此外,在内部转子2的外周面中面向流体压室4的部分形成有与外部转子12的内周面抵接的突出部21。利用突出部21将流体压室4分割为提前角室41和滞后角室42。应予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流体压室4形成为3处,但并不限于此。

通过向提前角室41和滞后角室42进行油(工作流体的一个例子)的供给、排出、或者切断该供排,使相对旋转相位向提前角方向或者滞后角方向变化,或者保持在任意相位。提前角方向是指提前角室41的容积增大的方向,在图2中为箭头S1所示的方向。滞后角方向是指滞后角室42的容积增大的方向,在图2中为箭头S2所示的方向。将突出部21到达提前角方向S1的移动端或其附近的状态下的相对旋转相位称为最大提前角相位,将突出部21到达滞后角方向S2的移动端或其附近的状态下的相对旋转相位称为最大滞后角相位。

如图2所示,在内部转子2形成有与提前角室41连通的提前角流路43、与滞后角室42连通的滞后角流路44、使油相对于后述中间锁定机构8流通的锁定流路45、以及从中间锁定机构8向外部排出的油所流通的锁定排出流路46。如图1所示,在该阀正时控制装置10中,利用贮留于发动机E的油盘7的油,对提前角室41、滞后角室42、中间锁定机构8进行供排。

(中间锁定机构)

本实施方式的阀正时控制装置10具有中间锁定机构8,该中间锁定机构8将相对旋转相位限制为处于最大提前角相位和最大滞后角相位之间的中间锁定相位L。通过在发动机刚启动后油压不稳定的状态下将相对旋转相位限制为中间锁定相位L,能够实现发动机E的稳定旋转。

如图2所示,中间锁定机构8由第一锁定部件81、第一弹簧82、第二锁定部件83、第二弹簧84、第一凹部85和第二凹部86构成。

锁定部件81、83由板状部件构成,并以能够以平行于轴芯X的姿势向内部转子2的方向接近、远离的方式相对外部转子12移动自如地被支承。应予说明,锁定部件81、83也可以为以垂直于轴芯X的姿势接近、远离前板11或后板13的结构。此外,中间锁定机构8并不限于2个,也可以设为1个或3个以上。

凹部85、86由在圆周方向上浅槽和深槽相连而形成。如图2所示,在处于凹部85、86没有油的状态下的中间锁定相位L,由于第一弹簧82的施力,第一锁定部件81抵接于第一凹部85的深槽的提前角方向S1的端部,从而限制内部转子2向滞后角方向S2变化。此外,由于第二弹簧84的施力,第二锁定部件83抵接于第二凹部86的深槽的滞后角方向S2的端部,从而限制内部转子2向提前角方向S1变化。这种状态为锁定状态。

锁定流路45与第一凹部85的深槽和第二凹部86的深槽的各个底面连接。如果在处于锁定状态时油流经锁定流路45并被供给至凹部85、86,则锁定部件81、83受到油的油压。如果该油压超过弹簧82、84的施力,则锁定部件81、83从凹部85、86分离,从而变为解锁状态。

锁定排出流路46也与凹部85、86的深槽的各个底面连接。锁定排出流路46不是用于向中间锁定机构8供给油的流路,而是用于向外部排出油的流路。

(电磁阀)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OCV51(油调节阀:电磁阀的一个例子)配置于螺栓B的内部并配置于与轴芯X相同的轴上。OCV51为具有卷轴52、对卷轴52施力的第一弹簧53a和驱动卷轴52的电磁螺线管54的结构。应予说明,对于电磁螺线管54,由于其为公知技术,因此省略其详细说明。

卷轴52收容于作为形成于螺栓B的内部的截面为圆形的孔的收容空间5a,并能够在收容空间5a的内部沿轴芯X的方向滑动。卷轴52具有作为沿轴芯X的方向的截面为圆形的有底孔的主排出流路52b。

如果向电磁螺线管54供给电力,设于电磁螺线管54的推杆54a推压卷轴52的端部52a。因此,卷轴52抵抗第一弹簧53a的施力向凸轮轴101的方向滑动。OCV51形成为能够通过使对电磁螺线管54的供电量从0变化至最大,来调节卷轴52的位置的结构。对电磁螺线管54的供电量由未图示的ECU(电子控制单元)控制。

OCV51根据卷轴52的位置进行向提前角室41和滞后角室42的油的供给、排出、保持的切换,同时进行向中间锁定机构8的油的供给、排出的切换。

(油路结构)

如图1所示,贮留于油盘7的油被通过曲轴C的旋转驱动力的传递而驱动的机械式的泵P汲取上来。接着,流通于在作为螺栓B的内部的第二部件6的内表面沿着轴芯X的方向形成为凹状的供给流路61。然后,流通于供给流路61的油被供给至提前角流路43、滞后角流路44、锁定流路45。

如图4~图8所示,泵P所供给的油依次流通于形成于凸轮轴101的第一贯通路47a、作为凸轮轴101和螺栓B之间的空间的第一环状流路47b、形成于螺栓B的第二贯通路47c、形成于螺栓B的第三贯通路47d、形成于螺栓B的第二部件6的供给流路61。在第二贯通路47c具有止逆阀48,该止逆阀48通过第二弹簧53b沿关闭第二贯通路47c的方向施力。

在卷轴52形成有将流通于供给流路61的油供给至锁定流路45的第一环状槽52c、以及供给至提前角流路43或滞后角流路44的第二环状槽52d。此外,在卷轴52形成有将流通于提前角流路43的油排出至主排出流路52b的第一贯通路52e、以及将流通于滞后角流路44或锁定排出流路46的油排出至主排出流路52b的第二贯通路52f。进一步地,形成有将流通于主排出流路52b的油排出至阀正时控制装置10的外部的第三贯通路52g。

与提前角室41连接的提前角流路43具有沿径向贯穿螺栓B的第一部件5和第二部件6而形成的第一贯通路43a、以及与第一贯通路43a连接并形成于内部转子2的第二贯通路43b。同样地,与滞后角室42连接的滞后角流路44具有沿径向贯穿螺栓B的第一部件5和第二部件6而形成的第一贯通路44a、以及与第一贯通路44a连接并形成于内部转子2的第二贯通路44b。这些第一贯通路43a、44a在与内部转子2的边界部形成有环状槽。此外,提前角流路43和滞后角流路44具有共通的供给贯通路5f,该供给贯通路5f沿径向贯穿螺栓B的第一部件5而形成,并与供给流路61连接。

与中间锁定机构8连接的锁定流路45具有沿径向配置于供给流路61和卷轴52之间,并与供给流路61连接的第一流路5g。该第一流路5g划分形成于螺栓B的第一部件5。在本实施方式中,由2个部件构成螺栓B,因此与由1个部件构成螺栓B并形成流路的情况相比,供给流路61、第一流路5g的加工更加容易进行。此外,锁定流路45具有沿径向贯穿螺栓B的第一部件5和第二部件6而形成的第二流路45a、以及与第二流路45a连接并形成于内部转子2的第三流路45b。即,第一流路5g成为使从供给流路61流入的油流向卷轴52的路径,第二流路45a成为使油于卷轴52和中间锁定机构8之间流通的路径。在该第二流路45a,在与内部转子2的边界部形成有环状槽。

与中间锁定机构8连接的锁定排出流路46由沿径向贯穿螺栓B的第一部件5和第二部件6而形成的第一贯通路46a、以及与第一贯通路46a连接并形成于内部转子2的第二贯通路46b构成。在该第一贯通路46a,在与内部转子2的边界部形成有环状槽。

如图9~图10所示,沿轴芯X方向观察,在锁定流路45,多条第一流路5g和第二流路45a沿圆周方向等间隔地交替配置。即,第一流路5g的至少一部分和第二流路45a的至少一部分位于与轴芯X正交的同一平面内。换言之,沿垂直于轴芯X方向的方向观察,通过第一流路5g并沿垂直于轴芯X方向的方向延伸的第一虚拟线和通过第二流路45a并沿垂直于轴芯X方向的方向延伸的第二虚拟线重叠。由此,与将第一流路5g和第二流路45a在轴芯X方向上配置于不同的位置的情况相比,能够缩短阀正时控制装置10的轴长。应予说明,第一流路5g的至少一部分和第二流路45a的至少一部分位于与轴芯X正交的同一平面内的概念,并不仅是指第一流路5g的中心和第二流路45a的中心位于同一平面内,也包含第一流路5g和第二流路45a在轴芯X方向上稍微错开的情况。

此外,通过设置多条第一流路5g、第二流路45a以确保流路面积,能够迅速地进行来自中间锁定机构8的油的排出、供给。而且,在同一平面内将路径长度不同的第一流路5g和第二流路45a等间隔地交替配置,因此能够使内部转子2的旋转平衡保持稳定。

(OCV的工作)

在图3中,表示了卷轴52的位置根据对电磁螺线管54的供电量变为W1~W5时的OCV51的工作结构。如图4所示,在不向电磁螺线管54供给电力的情况下,卷轴52由于第一弹簧53a的施力而抵接于制动器55,从而位于最左方(图3的W1)。在该状态下,供给的油依次流通于第一贯通路47a、第一环状流路47b、第二贯通路47c,当油压超过第二弹簧53b的施力时,则止逆阀48开阀。接着,该油依次流通于第三贯通路47d、供给流路61,到达提前角流路43和滞后角流路44的供给贯通路5f、锁定流路45的第一流路5g。第二环状槽52d与提前角流路43连通,因此油被供给至提前角室41。另一方面,滞后角流路44和第二贯通路52f连通,因此滞后角室42的油变为排出状态。此外,锁定流路45未与第一环状槽52c和第一贯通路52e连通,而锁定排出流路46与收容空间5a连通,因此中间锁定机构8的油变为排出状态。因此,中间锁定机构8处于锁定状态。

如图5所示,在向电磁螺线管54供给电力的情况下,卷轴52比W1状态稍微向右方移动(图3的W2)。在该状态下,锁定流路45与第一环状槽52c连通,因此油被供给至中间锁定机构8。这时,锁定排出流路46不与收容空间5a连通,因此中间锁定机构8的油不会经由锁定排出流路46排出至外部。由此,如果油压超过弹簧82、84的施力,则锁定部件81、83分别离开凹部85、86,从而变为解锁状态。此外,提前角流路43和滞后角流路44与W1状态相同,油被供给至提前角室41,并且滞后角室42的油变为排出状态。

如图6所示,在进一步向电磁螺线管54供给电力的情况下,卷轴52比W2状态稍微向右方移动(图3的W3)。这时,与W2状态不同之处在于,提前角流路43和滞后角流路44不与第二环状槽52d、第一贯通路52e、第二贯通路52f中任一者连通。因此,对提前角室41和滞后角室42的油的供排被阻断,内部转子2保持原本的相对旋转相位,既不向提前角方向S1也不向滞后角方向S2变化。这相当于“相位保持模式”。

如图7所示,在进一步向电磁螺线管54供给电力使OCV51变为图3的W4状态的情况下,与W3状态不同之处在于,提前角流路43与第一贯通路52e连通,并且滞后角流路44与第二环状槽52d连通。因此,油被供给至滞后角室42,提前角室41的油变为排出状态。

如图8所示,在进一步向电磁螺线管54供给电力使OCV51变为图3的W5状态的情况下,与W4状态不同之处在于,锁定流路45变成不与第一环状槽52c连通,而锁定排出流路46与第二贯通路52f连通。即,油不会被供给至锁定流路45,而从锁定排出流路46被排出。因此,中间锁定机构8的油变为经由锁定排出流路46排出的排出状态。即,中间锁定机构8变为锁定状态。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1所示,锁定流路45配置于第二部件6被压入第一部件5的方向(以下简称为压入方向Y)的里侧(在轴芯X方向上与凸轮轴101相反的一侧)。即,将锁定流路45配置于比提前角流路43和滞后角流路44更靠近压入方向Y的里侧的位置。因此,由于在将第二部件6压入第一部件5时两部件5、6滑动接触而产生的异物(切屑)从压入方向Y的跟前侧排出。因此,能够减少异物流入中间锁定机构8,从而能够降低由于异物滞留而发生错误锁定(锁定解除不良)的概率。另一方面,虽然从压入方向Y的跟前侧排出的异物有可能流入流体压室4,但是因为流体压室4频繁地进行油的供排,并且室面积较大,所以异物会被快速排出至外部,不会降低相位控制的响应性。

下面对其他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由于基本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因此仅利用附图对不同的结构进行说明。应予说明,为了容易地理解附图,使用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件名称和符号来进行说明。

[第二实施方式]

如图1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仅将第二部件6中比提前角流路43和滞后角流路44更靠近压入方向Y的里侧的部位压入第一部件5。由此,通过缩小压入范围,能够进一步抑制异物的产生。应予说明,第二部件6被压入第一部件5的部位也可以是比提前角流路43和滞后角流路44更靠近压入方向Y的跟前侧(凸轮轴101侧)的位置。

此外,如图6所示,在对提前角室41和滞后角室42的油的供排被阻断的“相位保持模式”的情况下,流体压室4的油有可能经由外部转子12和前板11、后板13之间的微小的间隙排出至外部。在这种情况下,相对旋转相位不稳定,从而不能适当地进行相位保持。然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提前角流路43和滞后角流路44周边的第一部件5和第二部件6之间形成微小的间隙,因此能够使供给流路61的油经由该间隙进入流体压室4。由此,能够补充流体压室4的油的不足,从而抑制相对旋转相位的不稳定性。

[第三实施方式]

如图1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横跨第一部件5和第二部件6沿径向设置多个防止第二部件6相对于第一部件5的圆周方向移动的销63(固定部件的一个例子)。此外,销63也具有防止第二部件6相对于第一部件5的轴芯X方向移动的功能。沿轴芯X方向观察,该销63以不会干扰形成于螺栓B的流路的方式形成于供给流路61之间。应予说明,销63沿轴芯X方向的位置可以为锁定流路45和提前角流路43之间的位置,也可以为提前角流路43和滞后角流路44之间的位置,没有特别限定。此外,也可不设置多个而只设置一个销63。

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利用销63防止随着内部转子2的旋转而发生的第一部件5和第二部件6的位置偏移。此外,关于第二部件6相对于第一部件5的圆周方向的定位,只要对准形成于第一部件5和第二部件6的孔的位置来插入销63即可,因此容易安装。进一步地,因为利用销63来防止第一部件5和第二部件6的相对旋转,从而通过过渡配合或间隙配合将第二部件6安装于第一部件5即可,因此,与压入的情况相比,能够防止随着两部件5、6的滑动接触而产生异物。

[其他实施方式]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由第一部件5和第二部件6这两个部件构成螺栓B,但也可以由单个部件或三个以上部件构成。在由单个部件构成螺栓B的情况下,如果在形成第一部件5的第一流路5g时,沿螺栓B的径向形成贯通孔后,将盖部件压入该贯通孔,则能够形成作为死路的第一流路5g。

(2)也可以形成为使构成第一部件5的金属等的热膨胀率大于构成第二部件6的金属等的热膨胀率。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将两部件5、6设定为在压入时异物难以产生的尺寸形状,同时,由于随着发动机E的运转,温度上升,第一部件5比第二部件6更加膨胀,因此能够提高两部件5、6的嵌合程度。

(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如图10所示,沿轴芯X方向观察,多条第一流路5g和第二流路45a沿圆周方向等间隔地交替配置,但是可以分别仅在一个位置形成第一流路5g和第二流路45a,也可以不等间隔地形成多条第一流路5g和第二流路45a。

(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供给流路61形成为相对作为螺栓B的内部的第二部件6的内表面的沿轴芯X方向的凹状,但是也可以形成为相对作为螺栓B的内部的第一部件5的外表面的沿轴芯X方向的凹状。此外,也可以将供给流路61形成为相对第二部件6的内表面和第一部件5的外表面的沿轴芯X方向的凹状。

(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供给流路61作为相对锁定流路45和提前角流路43以及滞后角流路44为共用的部分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在锁定流路45和提前角流路43以及滞后角流路44分别独立形成供给流路61。此外,泵P的数量也没有特别的限定。

(6)虽然横跨第一部件5和第二部件6沿径向形成构成上述第三实施方式的固定部件的销63,但是也可以横跨第一部件5和第二部件6沿轴芯X方向形成销63。在这种情况下,能够确保销63沿轴芯X方向的长度较大,因此第一部件5和第二部件6被稳定地固定。此外,销63的形状可为圆柱状、棱柱状等,并不特别限定,也可以是用例如固定螺栓代替销63来构成等各种形态均可。

(7)阀正时控制装置10也可以形成为不仅控制进气阀还控制排气阀的开闭时机的结构。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可用于对从动侧旋转体相对于与内燃机的曲轴同步旋转的驱动侧旋转体的相对旋转相位进行控制的阀正时控制装置。

符号说明

1 外壳(驱动侧旋转体)

2 内部转子(从动侧旋转体)

4 流体压室

45a 第二流路

5 第一部件

5g 第一流路

52 卷轴

6 第二部件

61 供给流路

63 销(固定部件)

8 中间锁定机构

10 阀正时控制装置

45 锁定流路

51 OCV(电磁阀)

101 凸轮轴

B 螺栓

C 曲轴

E 发动机(内燃机)

L 中间锁定相位

P 泵

X 轴芯

Y 压入方向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