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安全的空气滤芯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79468阅读:25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空气滤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安全的空气滤芯装置。



背景技术:

发动机在工作过程中要吸进大量的空气,如果空气不经过滤清,空气中悬浮的尘埃被吸入气缸中,就会加速活塞组以及气缸的磨损。较大的颗粒进入活塞与气缸之间,会造成严重的“拉缸”现象,这在干燥多沙的工作环境中尤为严重。因为我们需要在化油器或进气管的前方安装空气滤清器,滤除空气中灰尘、沙粒的作用,保证气缸中进入足量、清洁的空气。空气滤芯器多为用于去除空气中的杂质,其基本由壳体和滤芯组成。目前所使用的空气滤芯的结构包括上端盖和下端盖,上端盖上设置有通气孔,上端盖与下端盖之间设置有均匀折叠成锯齿状的柱状滤布,柱状滤布与上端盖、下端盖围合成一个过滤腔,过滤腔内设置与柱状滤布相抵的支撑件,其中支撑件起到支撑连接上端盖与下端盖的作用。其工作原理是:位于空气滤芯外部的污浊空气,通过滤布和支撑件从空气滤芯的外部进入过滤腔,然后从通气孔排出,污浊空气在经过滤布时受到滤布的过滤作用,污浊空气中的污浊物被滤布吸附,从而使污浊空气变得清洁。然而现有的汽车空气滤芯都是被动除尘方式过滤空气,没有静电场主动吸附空气中灰尘的功能,除尘效果有待提高,而且安全性不高,容易损坏,因此我们需要一款新型的空气滤芯,来满足人们的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安全的空气滤芯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安全的空气滤芯装置,包括上盖、静电产生装置、纤维无纺布、降噪板、点火触发传感器、进气口、金属过滤网、除尘腔、高压安全阀,所述上盖设置在除尘腔的顶部,所述进气口的表面设有密封圈,所述降噪板设置在除尘腔的表面,所述金属过滤网设置在上盖的下方,所述静电产生装置设置在金属过滤网的左侧的底端,所述静电产生装置的下方设有滤纸,所述纤维无纺布设置在除尘腔的中部,所述除尘腔的底部设有下盖,所述高压安全阀设置在下盖的中部,所述点火触发传感器连接在高压安全阀的底端,所述高压安全阀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出气口。

优选的,所述除尘腔的顶部设有螺纹,且除尘腔通过螺纹与上盖转动连接。

优选的,所述静电产生装置通过电线与点火触发传感器电性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和优点:该安全的空气滤芯装置结构简单,使用方便,造价低,安全高效;静电产生装置的设置能够产生静电,可以用来去除空气中的微小颗粒物,除尘效果更加明显;降噪板能够降低空气滤芯在工作时产生的噪音,简单实用;点火触发传感器能够将发动机工作的信号传递给静电产生装置,提高除尘效果;高压安全阀能够保证空气滤芯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密封圈;2、上盖;3、静电产生装置;4、纤维无纺布;5、降噪板;6、下盖;7、点火触发传感器;8、进气口;9、金属过滤网;10、滤纸;11、除尘腔;12、高压安全阀;13、出气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图1所示的一种安全的空气滤芯装置,包括上盖2、静电产生装置3、纤维无纺布4、降噪板5、点火触发传感器7、进气口8、金属过滤网9、除尘腔11、高压安全阀12,所述上盖2设置在除尘腔11的顶部,所述除尘腔11的顶部设有螺纹,且除尘腔11通过螺纹与上盖2转动连接,所述进气口8的表面设有密封圈1,所述降噪板5设置在除尘腔11的表面,所述金属过滤网9设置在上盖2的下方,所述静电产生装置3设置在金属过滤网9的左侧的底端,所述静电产生装置3通过电线与点火触发传感器7电性连接,所述静电产生装置3的下方设有滤纸10,所述纤维无纺布4设置在除尘腔11的中部,所述除尘腔11的底部设有下盖6,所述高压安全阀12设置在下盖6的中部,所述点火触发传感器7连接在高压安全阀12的底端,所述高压安全阀12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出气口13。

工作原理:该安全的空气滤芯装置在工作时,空气经过进气口8进入除尘腔11,空气再进一步的经过金属过滤网9和滤纸10以及纤维无纺布4进行过滤,当发动机工作时,点火触发传感器7能够将信号传递给静电产生装置3,此时金属过滤网9产生静电,对空气进行高效的过滤,当使用时间较长时,由于杂质积累,当空气进入除尘腔11后,除尘腔11内的气压会升高,当压力过高时,高压安全阀12就会关闭,不能向发动机输送气体,可以打开上盖2进行清洗或更换。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