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热器盖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06201阅读:520来源:国知局
散热器盖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特别涉及可指示散热器内部压力的一种散热器盖。



背景技术:

汽车散热器是依靠冷却液在发动机各部位进行循环工作,而在循环过程中把热量散发出去的装置。散热器冷却液进口处一般都采用散热器盖紧密盖住,散热器盖的作用是密封冷却系统并调节冷却系统内部的工作压力。现有的散热器盖包含出气阀和进液阀,当发动机工作时,冷却液的温度逐渐升高,冷却液容积膨胀致使冷却系统内部的压力增高。当压力超过预定值时,压力阀开启,以使部分冷却液流入补偿桶,以防止压力过大致使散热器胀裂。当压力降到大气压力以下出现真空时,进液阀开启,补偿桶内的部分冷却液流回散热器,以避免散热器被大气压力压坏。然而,现有散热器盖不能指示冷却系统内部压力,操作者无法观察内部冷却液压力,如果内部压力大时拧开散热器盖,会使热冷却液喷出烫伤操作者。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散热器盖,以可指示散热器内部压力。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散热器盖,装配于冷却系统冷却液进口处,包括盖体,还包括:

出气阀门,连接在所述盖体上并封盖所述冷却液进口,且可因所述冷凝系统内部压力而打开所述冷却液进口以进行排气;于所述出气阀门上形成有出液孔、进液孔,以及连通所述出液孔和所述进液孔的通道;

进液阀,设置在所述出液孔处;所述进液阀具有使所述出液孔保持导通的打开状态,以及在压力作用下,沿所述盖体的垂直方向靠近所述盖体、以将所述出液孔封堵的关闭状态;

随动部,连接在所述进液阀上,并与所述进液阀随动,所述随动部具有可外露于所述散热器盖外部的可视段;在所述进液阀由打开状态转变为关闭状态过程中,所述可视段外露于所述散热器盖的长度逐渐变大。

进一步地,沿所述可视段的长度方向上间距的设有至少两个标记部。

进一步地,于所述盖体上设有通孔,所述随动部为随动杆,所述随动杆的一端与所述进液阀固连,另一端穿过所述出液孔而滑动插装在所述通孔内。

进一步地,于所述进液阀的打开状态下,插装于所述通孔内的所述随动杆的自由端,不低于所述盖体下表面。

进一步地,在所述随动杆和所述盖体之间连接有弹性支撑装置;所述随动杆因所述弹性支撑装置的支撑,以保持所述进液阀的打开状态。

进一步地,所述弹性支承装置为套装在所述随动杆上的弹簧;于所述随动杆上固连有突起,所述弹簧顶置在所述盖体内壁和所述突起之间。

进一步地,于所述通孔内镶嵌有带有滑出孔的垫圈,所述随动杆滑动插装在所述滑出孔内。

进一步地,于所述盖体的内壁上连接有胶质连接部,所述胶质连接部具有与所述盖体内壁贴覆的胶垫,以及一体成型于所述胶垫并向所述进液阀延伸以接触所述进液阀的胶柱,所述随动杆收容在所述胶质连接部内。

进一步地,所述胶柱为锥形。

进一步地,所述出气阀门包括具有进液孔的阀座,与所述阀座搭接的、具有出液孔的、以密封所述冷却液进口的阀体,以及弹性支撑在所述阀座和所述阀体之间,以保持所述阀座和阀体搭接的弹性支承装置。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势:

(1)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散热器盖,通过设置与进液阀连接的随动部,观察随动部外露于散热器盖的长度而可得知冷却系统内部压力,从而可防止操作者在冷却系统内部压力大时打开阀盖,以避免烫伤。

(2)设置至少两个标记部,方便操作者确定冷却系统内部压力大小。

(3)随动部设为随动杆,并在盖体上设置通孔,以插装随动杆,结构简单,方便操作者观察。

(4)在进液阀打开状态下,随动杆自由端不低于盖体下表面,可使通孔对随动杆的周向固定,使用效果较好。

(5)设置弹性支撑装置,方便调节冷却系统内部压力,可在冷却系统内部压力小时开启出液孔使冷却液流入冷却系统内部,而在冷却系统内部压力大时关闭出液孔防止冷却液流入。

(6)弹性支撑设为弹簧,其弹力较好;在随动杆上设置凸起,并在随动杆上套装弹簧使其位于盖体内壁和突起之间,结构简单,使用效果好。

(7)设置垫圈,可防止盖体与随动杆发生磨损,延长其使用寿命。

(8)胶纸连接部设为胶垫与胶柱配合,不仅可对盖体与出气阀门的连接处进行密封,且可利用其自身具有的弹性,随进液阀运动而发生形变。

(9)胶柱为锥形,便于容纳随动杆。

(10)出气阀门包括阀座与阀体,并在阀座与阀体之间设置弹性支撑装置,可在冷却系统内部压力小时封盖冷却液进口,而在冷却系统内部压力小时打开冷却液进口,避免冷却系统外部压力致使冷却系统损坏。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散热器盖的主视图;

图2为图1的俯视图;

图3为图1的左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散热器盖的爆炸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散热器盖的进液阀处于打开状态的剖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散热器盖的进液阀处于关闭状态的剖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散热器盖的出气阀门打开冷却液进口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进液阀,2-密封圈,3-阀体,301-进液孔,302-通道,304-流液孔,4-大弹簧,5-阀座,501-出液孔,6-胶质连接部,601-胶柱,602-胶垫,7-随动杆,701-可视段,702-突起,8-弹簧,9-大垫片,10-盖体,1001-通孔,1002-勾挂部,11-垫圈,1101-滑出孔,12-防护盖,13-冷却液进口。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散热器盖,装配于冷却系统的冷却液进口处,主要包括盖体、出气阀门、进液阀以及随动部,其中:出气阀门连接在盖体上,并可因冷凝系统内部压力作用作用打开冷却液进口而进行排气,在出气阀门上形成有进液孔、出液孔,以及连通进液孔和出液孔的通道;进液阀设置于出液孔处;进液阀具有使出液孔保持导通的打开状态,以及在压力作用下,沿盖体的垂直方向靠近盖体、以将出液孔封堵的关闭状态;随动部连接在进液阀上,可随进液阀运动而运动,其具有可外露于散热器盖外部的可视段;并且在进液阀由打开状态转变为关闭状态过程中,可视段外露于散热器盖的长度逐渐变大。

本实施例所述的散热器盖,通过设置与进液阀连接的随动部,观察随动部外露于散热器盖的长度而可得知冷却系统内部压力,从而可防止操作者在冷却系统内部压力大时打开阀盖,避免烫伤。

基于以上设计思想,本实施例的一种示例性结构如图1至图5所示,盖体10可为现有技术中的结构,还可如图4所示,在所述盖体10的端面上形成有通孔1001,以便安装随动部,具体地,通孔1001为圆形,其除了可为圆形,还可为其他形状,如其可为方形、棱形、椭圆形等。此外,在盖体10的两侧形成有勾挂部1002,以便于将盖体10安装于冷却系统的冷却液进口13处,结构简单,当然还可不设置勾挂部1002,而采用其他结构件将盖体10固定,只是如此结构相对复杂。

另外,在盖体10的上方形成有圆形的凸台,用以安装防护盖12,防护盖12罩设于盖体10上方,可提高盖体10的结构强度,防护盖12与盖体10大致结构相同,不同之处在于防护盖12上的通孔较大,该通孔用以与盖体10上的凸台形成卡接。为了提高盖体10的结构强度,在盖体10下方装设有圆环形的大垫片9,优选采用钢垫片,并且大垫片9上的通孔与盖体10上的通孔1001尺寸相同。当然,还可不设置防护盖12和大垫片9,只是如此为了保证盖体10的结构强度,需要增加盖体10的厚度。

本实施例中的出气阀门包括具有进液孔501的、连接在盖体10上的阀座5,以及与阀座5搭接的、具有出液孔301的阀体3,其中阀座5为薄壁件,其纵截面呈倒U形,进液孔501则形成于阀座5的侧壁上,而在阀座5的顶壁上、对应于通孔1001位置形成有过孔,并且在侧壁的内周壁上形成有沿阀座5径向向内延伸的凸台,以为阀体3提供安装位置。阀体3也为薄壁件,其开口向上类似U形,出液孔301则形成于阀体3的底壁上,并且在侧壁的外周壁上形成有沿阀体3径向向外延伸的凸出部,以与凸台配合形成阀体3与阀座5搭接的结构。本实施例中,阀体3搭接在阀座5内周壁上,其除了可搭接在阀座5内周壁上,还可搭接在阀座5的外周壁上。

更具体地,阀体3的侧壁呈阶梯型,以可封盖冷却液进口13,并插入冷却液进口13内,可使阀体3周向固定。此外,在阀体3下方的台阶位置,设有密封圈2,以提高冷却液进口13处的密封性能,密封圈2优选采用橡胶圈。另外,于阀体3的出液孔301处、沿阀体3的轴向设有向阀体3内部延伸设置的围挡部,围挡部的设置可防止下述的设置于阀座5和阀体3之间的弹性支撑装置晃动,并且在围挡部上设置有方便冷却液流入冷却系统内部的流液孔304,在上述结构中,阀座5与阀体3配合围构区域即为连通进液孔501和出液孔301的通道302。

在阀座5和阀体3之间设有保持阀座5和阀体3搭接的弹性支承装置,可在冷却系统内部压力小时封盖冷却液进口13,而在冷却系统内部压力小时打开冷却液进口13,避免冷却系统损坏。具体地,弹性支撑装置优选为大弹簧4,其弹力好,结构简单,实用性好。弹性支撑装置除了可为大弹簧4,还可为其他具有弹力的结构件,如其可为弹性胶环。

本实施例中,进液阀1为圆板状,安装于出液孔301处且可对出液孔301进行封堵。随动部则为与进液阀1固连的随动杆7,随动杆7的一端与进液阀1固连,另一端穿过出液孔301而滑动插装在通孔1001内。穿插于通孔1001处的一段即为可视段701,在进液阀1由打开状态转变为关闭状态过程中,可视段701外露长度逐渐变大。

为了方便操作者区分冷却系统内部压力大小,沿可视段701的长度方向上间距的设有两个标记部,以可对拧开有烫伤危险和严禁打开散热器盖两种危险情况分别标识,标记部具体可为涂于可视段701上的不同颜色的线条,或可为设于可视段701上的刻度,还可为其他可便于操作者识别的结构。此外,标记部除了可为两个,还可为其他数量,并还可标识出数值,以方便操作者读出冷却系统内部具体压力。另外,在随动杆7上固连有突起702,突起702具体设于随动杆7中部位置并沿随动杆7径向向外延伸,以方便安装下述的弹簧8。当然,随动部除了可为上述结构,还可为便于操作者识别且随进液阀运动而运动的其他结构。

在进液阀1的打开状态下,插装于通孔1001内的随动杆7的自由端,也即可视段701不高于盖体10上表面,本实施例中可视段701不低于盖体10下表面,如此可使通孔1001对随动杆7周向固定,以免进液阀1由打开状态转变为关闭状态过程中难以进入通孔1001而影响进液阀1打开出液孔301。

除此以外,在通孔1001内镶嵌有带有滑出孔1101的垫圈11,随动杆7滑动插装在滑出孔1101内,可防止盖体10与随动杆7磨损,延长其使用寿命。具体结构上,垫圈11包括可贴覆于通孔1001内周壁的圆环柱段,以及于圆环柱段的两个端面、沿圆环柱径向向外延伸的突出部,如此使得垫圈11可包覆于盖体10以及大垫片9的通孔1001处,并由突出部限制垫圈11沿通孔1001轴向移动。

为了方便调节冷却系统内部压力,在盖体10与随动杆7之间,设有弹性支撑装置,具体地,弹性装置为套装在随动杆7上的、并顶置在盖体10内壁和突起702之间的弹簧8,其可在冷却系统内部压力小时开启出液孔301使冷却液流入冷却系统内部,而在冷却系统内部压力大时关闭出液孔301防止冷却液流入。本实施例中,弹性支撑装置设置于盖体10下方,当然其还可设置于盖体10上方,只是如此会增大本散热器盖所占空间,且弹簧8外露影响美观。另外,弹性支撑装置除了可为弹簧8,还可为其他具有弹力的结构。

本实施例中盖体10的内壁上连接有胶质连接部6,胶质连接部6具有与盖体10内壁贴覆的胶垫602,以及一体成型于胶垫602并向进液阀1延伸以接触进液阀1的胶柱601。具体地,胶垫602位于盖体10与阀座5之间,以对两者进行密封,而胶柱601为锥形,以将随动杆7收容在胶质连接部6内,并与进液阀1固连,可利用其自身具有的弹性,随进液阀1运动而发生形变。

本实施例使用时状态结合图5至图7所示,冷却系统外部与冷却系统内部的分界线即为本散热器盖应用时的安装平面,当冷却系统内部压力较小时,如图5所示,在弹簧8作用下,出液孔301打开,进液阀处于开启状态,冷却液从进液孔501流入,经过通道302后从出液孔301流入冷却系统内部,以平衡冷却系统内外压力,防止冷却系统内外压差大而损坏冷却系统。

当冷却系统工作时,随着冷却液温度升高,冷却系统内部压力增大,冷却液膨胀,在冷却系统内部压力作用下,进液阀1向盖体10方向靠近并封堵出液孔301,此时进液阀处于关闭状态,如图6所示,可视段701露出通孔1001,提醒操作者冷却系统内部压力大于冷却系统外部压力(大气压),拧开有烫伤风险。

随着冷却系统内部压力继续增大,在冷却系统内部压力作用下,阀体3脱离与阀座5的搭接,而向盖体10移动,此时状态如图7所示,阀体3将冷却系统的冷却液进口13打开,以使冷却液经冷却液进口13排出至补偿桶,从而防止冷却系统内部压力过大,而致使冷却系统胀裂,此时,可视段701露出通孔1001长度较图6中更大,通过标识部可提醒操作者严禁打开本散热器盖。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