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V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73840阅读:627来源:国知局
PCV阀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汽车技术邻域,特别涉及一种pcv阀。



背景技术:

在汽车行驶的过程当中,发动机会产生窜气并流入到曲轴箱内,起初曲轴箱压力控制系统通过自然通风的方式(即曲轴箱直接与大气接通)将发动机的窜气排出,以确保曲轴箱内部的气压稳定。随着节能环保的理念不断提倡,目前大部分采用pcv阀对曲轴箱的压力进行控制,pcv阀通常与曲轴箱和进气歧管稳压腔体连接,曲轴箱通过pcv阀的调控将内部窜气重新送回到发动机内。

然而,现有技术当中,常用的pcv阀有柱塞式和膜片式,当运用在增压发动机且当发动机进气稳压腔压力高于200kpa时,柱塞式pcv阀缺乏气体逆流保护的设计,将出现较高的逆向气流量(10~20l/min)逆向流入到曲轴箱内,导致曲轴箱压力明显增高,失去曲轴箱压力调节功能,而膜片式pcv阀缺乏气流量的调控,无法适应增压发动机复杂工况并形成非线性的压力控制。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气流量调控及气体逆流保护的pcv阀。

一种pcv阀,包括中空的上阀体及下阀体,所述上阀体与所述下阀体相互扣合连接,所述下阀体上设有进气口,所述上阀体上设有出气口,所述pcv阀还包括阀芯及下膜片,所述阀芯以沿所述上阀体的内壁往返运动的方式调节所述进气口与所述出气口之间的气体流量,所述下膜片盖设于所述下阀体的中空内,且当所述上阀体与所述下阀体相互扣合连接时,所述上阀体挤压所述下膜片,以使所述下膜片的边缘与所述下阀体的内壁密封贴合。

上述pcv阀,通过设置的所述阀芯及所述下膜片,当曲轴箱的气体从所述进气口进入时,气体将发向挤压所述下膜片,并通过挤压导致的所述下膜片的边缘与所述下阀体的内壁之间的间隙进入到所述上阀体内,此时气体将推动所述阀芯沿所述上阀体的内壁运动,导致所述阀芯与所述上阀体之间的间隙发送变化,从而调节气体的流量,当进气歧管稳压腔体内的压力高于曲轴箱时,此时气体将从所述出气口逆向流入到所述上阀体内,通过所述阀芯与所述上阀体之间的间隙进入到所述下阀体内,此时气体将正向挤压所述下膜片,所述下膜片的边缘将与所述下阀体的内壁更加密封贴合,气体将被所述下膜片阻挡,无法通过所述进气口进入到曲轴箱内。因此所述pcv阀具有气流量调控及防气体逆流保护的功能。

进一步地,所述上阀体包括相互扣合连接的第一阀体和第二阀体,所述第二阀体与所述下阀体扣合连接,所述出气口设于所述所述第一阀体远离所述第二阀体的一端,所述进气口设于所述下阀体远离所述第二阀体的一端。

进一步地,所述上阀体还包括上膜片,所述上膜片设于所述上阀体的中空内,且卡在所述第一阀体和所述第二阀体之间,所述阀芯设于所述第二阀体内,且所述阀芯的一端穿过所述上膜片收容于所述第一阀体内,所述阀芯以沿所述第一阀体的内壁往返运动的方式调节与所述上膜片之间的间隙。

进一步地,所述上阀体还包括一复位弹簧,所述阀芯远离所述第一阀体的一端设有一连接板,所述复位弹簧套设于所述阀芯上,且连接在所述连接板与所述上膜片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阀芯靠近所述第一阀体的一端呈锥形,且所述阀芯靠近所述第一阀体一端的端部直径向所述阀芯的中部逐渐增大。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阀体靠近所述第一阀体的一端开设一收容孔,所述第二阀体靠近所述下阀体的一端开设一容纳孔,所述容纳孔的底部设有一凸柱,所述收容孔延伸至所述凸柱内,所述阀芯设于所述收容孔内。

进一步地,所述收容孔靠近所述下阀体的一端的内壁呈锥形,且所述收容孔靠近所述下阀体一端的端部的内壁直径向所述收容孔的中部逐渐增大。

进一步地,所述凸柱上设有轴心通孔,所述轴心通孔与所述收容孔连通,所述凸柱靠近所述容纳孔底部的一端的侧壁上开设有若干通气孔,所述通气孔与所述收容孔连通,所述上阀体与所述下阀体相互扣合连接时,所述凸柱的自由末端挤压所述下膜片。

进一步地,所述下膜片的边缘设有若干个卡块,所述下阀体的内部上设有若干个卡槽,当所述下膜片盖设于所述下阀体的中空内时,每个所述卡块卡设于一个所述卡槽内。

进一步地,所述上阀体还包括回位弹簧,所述回位弹簧固设于所述第一阀体的内壁上,且靠近所述阀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的pcv阀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i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的pcv阀的立体结构分解图。

图4为图3中ii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的pcv阀的另一角度的立体结构分解图。

图6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的pcv阀的立体结构图。

图7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的第二阀体的立体结构图。

图8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的pcv阀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中的pcv阀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9中iii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发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发明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发明的若干实施例。但是,本发明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发明的公开内容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设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请参阅图1至图2,所示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的pcv阀的安装结构示意图,所述pcv阀100连接在曲轴箱200和进气歧管稳压腔体300之间,所述曲轴箱200通过所述pcv阀100的调控将增压发动机产生的窜气排回到所述进气歧管稳压腔体300内,然后所述进气歧管稳压腔体300再将这些窜气重新排回到发动机内进行再利用。

请参阅图3至图8,所示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的pcv阀100,包括上阀体10、下阀体20、阀芯30及下膜片40,所述上阀体10和所述下阀体20为中空结构,且相互扣合连接,所述下阀体20上设有进气口1,所述下阀体20上设有出气口2,所述进气口1和所述出气口2通过所述上阀体10和所述下阀体20内的中空相互连通,所述进气口1通过气管与所述曲轴箱200连接,所述出气口2与所述进气歧管稳压腔体300的内壁连通。

所述上阀体10包括第一阀体11、第二阀体12、上模片13、复位弹簧14及回位弹簧15。

其中,所述第一阀体11与所述第二阀体12相互扣合连接,所述第二阀体12与所述下阀体20扣合连接,所述出气口2设于所述第一阀体11远离所述第二阀体12的一端。

其中,所述第二阀体12靠近所述第一阀体11的一端开设一收容孔121,所述第二阀体12靠近所述下阀体20的一端开设一容纳孔122。所述容纳孔122的底部设有一凸柱1221,所述收容孔121延伸至所述凸柱1221内,所述收容孔121靠近所述下阀体20的一端的内壁呈锥形,且所述收容孔121靠近所述下阀体20一端的端部的内壁直径向所述收容孔121的中部逐渐增大。所述凸柱1221上设有轴心通孔12211,所述轴心通孔12211与所述收容孔121连通,所述凸柱1221靠近所述容纳孔122底部的一端的侧壁上开设有若干通气孔12212,所述通气孔12212与所述收容孔121连通。

其中,所述上模片13设于所述上阀体10的中空内,且卡设于所述第一阀体11与所述第二阀体12之间。

其中,所述复位弹簧14设于所述收容孔121内,所述回位弹簧15固设于所述第一阀体11内。

所述下阀体20固设于所述曲轴箱200的箱体内,所述下阀体20的内壁上设有若干个卡槽21,所述进气口1位于所述下阀体20远离所述第二阀体12的一端。

所述阀芯30以沿所述上阀体10的内壁往返运动的方式调节所述进气口1与所述出气口2之间的气体流量。具体地,所述阀芯30设于所述收容孔121内,所述阀芯30的一端穿过所述上膜片13收容于所述第一阀体11内,且靠近所述回位弹簧15,所述阀芯30远离所述第一阀体11的一端设有一连接板31,所述连接板31卡在所述收容孔121的内壁上,所述复位弹簧14套设于所述阀芯30上,且连接在所述连接板31与所述上膜片13之间。所述阀芯30靠近所述第一阀体11的一端呈锥形,且所述阀芯30靠近所述第一阀体11一端的端部直径向所述阀芯30的中部逐渐增大,所述阀芯30以沿所述第一阀体11的内壁往返运动的方式调节与所述上膜片13之间的间隙,进而调节所述进气口1与所述出气口2之间的气体流量。

所述下膜片40的边缘设有若干个卡块41,所述卡块41的数量与所述卡槽21的数量对应,所述下膜片40盖设于所述下阀体20的中空内,且每个所述卡块41卡设于一个所述卡槽21内。当所述上阀体10与所述下阀体20相互扣合连接时,所述上阀体10的所述凸柱1221的自由末端挤压所述下膜片40,以使所述下膜片40的边缘与所述下阀体20的内壁密封贴合。

进一步地,所述凸柱1221的外侧壁上还设有花键12213,所述花键12213用于辅佐挤压所述下膜片40。

所述pcv阀100在具体使用时:当所述增压发动机处于部分负荷工况时,此时所述曲轴箱200的气压大于所述进气歧管稳压腔体300内的气压,所述曲轴箱200的气体将从所述进气口1进入,气体将反向挤压所述下膜片40,所述下膜片40发生可复原的形变,导致所述下膜片40的边缘与所述下阀体20的内壁之间的产生间隙,气体通过间隙进入到所述下阀体20与所述第二阀体12形成的空腔内,然后气体再通过所述通气孔12212及所述收容孔121进入到所述第二阀体12内,并推动所述阀芯30沿所述第一阀体11的内壁上移,气体将通过所述阀芯30与所述上膜片13之间的间隙进入到所述第一阀体11内,并最终通过所述出气口2流入到所述进气歧管稳压腔体300内,当气体推动所述阀芯30上移时,所述阀芯30将挤压所述复位弹簧14及所述回位弹簧15(上移大时才挤压所述回位弹簧15),当气压减小时,在所述复位弹簧14及所述回位弹簧15的作用下,将推动所述阀芯30复位;

可以理解的,由于所述阀芯30靠近所述第一阀体11的一端的直径由端部向中部逐渐增大,因此当气体推动所述阀芯30的上移量越大时,其与所述上膜片13之间的间隙越小,气体流量越小。故当所述曲轴箱200与所述进气歧管稳压腔体300之间的压差较小时,所述阀芯30的上移量较小,气体流量较大。当所述曲轴箱200与所述进气歧管稳压腔体300之间的压差较大时,所述阀芯30的上移量较大,气体流量较小,从而确保所述曲轴箱200内的气压趋于稳定;

当所述增压发动机处于全负荷工况时,此时所述进气歧管稳压腔体300内的气压(高于200kpa)大于所述曲轴箱200的气压,所述进气歧管稳压腔体300的气体将从所述进气口1逆向进入所述第一阀体11,逆向进入的气体将反向推动所述阀芯30沿所述第一阀体11的内壁下移,直到所述连接板31卡在所述收容孔121的内壁上,同时气体通过所述阀芯30与所述上膜片13之间的间隙将逆向进入到所述第二阀体12与所述下阀体20之间的空腔内,此时气体将正向挤压所述下膜片40,所述下膜片40的边缘将与所述下阀体20的内壁更加密封贴合,气体将被所述下膜片40阻挡,无法通过所述进气口1进入到所述曲轴箱200内,不影响所述曲轴箱200内的气压。

综上,本发明上述实施例当中的pcv阀100,通过设置的所述阀芯30及所述下膜片40,所述阀芯30通过沿所述上阀体10的内壁往返运动的方式实现了对所述进气口1与所述出气口2之间的气体流量的调节,从而达到使所述曲轴箱200内的气压趋于稳定的目的,所述下膜片40通过便于贴合密封的方式实现了气体逆流保护,因此所述pcv阀100能够满足在增压发动机且当发动机进气稳压腔压力高于200kpa时使用。

可以理解的,所述阀芯30与所述上膜片13接触的一端的直径变化可以根据发动机复杂工况来设计,从而使得当发动机处于某种工况下时,所述阀芯30与所述上膜片13之间的间隙与工况相对应,这样更加利于所述曲轴箱200内的气压稳定。

请查阅图9至图10,所示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中的pcv阀,本实施例当中的pcv阀与第一实施例当中的pcv阀大抵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当中的pcv阀在第一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第一阀体11与所述第二阀体12相互扣合的连接处环设有密封圈16和吸音板17,所述第二阀体12与所述下阀体20相互扣合的连接处也环设有所述密封圈16和吸音板17。由于气他通过间隙进行流通,当间隙过小时,容易发生噪声,通过设置的所述密封圈16和所述吸音板17,一方面提高了所述pcv阀的整体密封性,另一方面也能够吸收噪音,降低声音污染。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