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滤清器及具有其的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75942阅读:289来源:国知局
空气滤清器及具有其的车辆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空气滤清器及具有其的车辆。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汽车通常安装普通的空气滤清器。在汽车行驶的过程中,由于脏空气不断进入空气滤清器,脏空气中携带的杂质被阻挡在空气滤清器滤纸的外侧及滤芯上。长期积累在空气滤清器进气口处的杂质使得空气滤清器在过滤空气过程中的工作阻力增加,汽车电机需要克服该部分阻力才能将空气吸入空气滤清器中,则会增加电机的燃油功耗,同时电机的功率也较低。

当灰尘累计到一定程度后,汽车的压差报警器提示用户对空气滤清器进行保养。通常的保养方式为拆卸空气滤芯并对其进行清扫(清扫次数约为3~5次)或重新更换新滤芯,若是空气质量较差则需要频繁的对空气滤芯进行保养。上述设置使得空气滤清器的清扫、更换周期较短且用户的工作量较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气滤清器及具有其的车辆,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空气滤清器的保养复杂且周期短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空气滤清器,包括:壳体,壳体具有腔体,壳体具有与腔体连通的进气口、出气口和排尘口;过滤结构,设置在腔体中,从进气口进入的空气经过过滤结构后从出气口排出;吸尘装置,设置在壳体与过滤结构之间或者设置在排尘口处,吸尘装置包括风机组件。

进一步地,吸尘装置包括风机组件,风机组件包括马达及由马达驱动的风机。

进一步地,风机组件还包括设置在风机的进口处的收集板,收集板与壳体连接,以使过滤结构上的部分杂质在收集板的引导下进入至风机内。

进一步地,收集板倾斜设置,收集板在远离吸尘装置的方向上逐渐外扩。

进一步地,壳体与过滤结构之间形成集尘腔,吸尘装置的进口与集尘腔连通,吸尘装置的出口与排尘口连通,吸尘装置还包括单向阀,单向阀设置在排尘口处。

进一步地,空气滤清器还包括设置在腔体中的驱动装置,过滤结构包括第一滤芯,驱动装置用于驱动第一滤芯相对于壳体进行转动。

进一步地,过滤结构还包括设置在第一滤芯内侧的第二滤芯,第二滤芯与壳体连接,从进气口进入的空气依次经过第一滤芯和第二滤芯后从出气口排出。

进一步地,第一滤芯与壳体通过密封件连接。

进一步地,壳体包括壳体本体及可拆卸地设置在壳体本体上的端盖,壳体本体为筒体状,壳体本体的第一端为开放端,壳体本体的第二端为封闭端,端盖连接在壳体本体的第一端,进气口设置在壳体本体的侧壁上,出气口设置在壳体本体的第二端的端壁上,排尘口设置在壳体本体的侧壁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空气滤清器,空气滤清器为上述的空气滤清器。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空气滤清器包括壳体、过滤结构及吸尘装置。其中,壳体具有腔体,壳体具有与腔体连通的进气口、出气口和排尘口。过滤结构设置在腔体中,从进气口进入的空气经过过滤结构后从出气口排出。吸尘装置设置在壳体与过滤结构之间或者设置在排尘口处。当用户需要对空气滤清器进行维护保养时,吸尘装置能够对过滤结构进行除尘操作。在本申请中,过滤结构设置在腔体中。在吸尘装置进行除尘的过程中,过滤结构上的灰尘等杂质随着气流从吸尘装置的进口进入到吸尘装置中,吸尘装置完成对该气流的除尘操作后,灰尘等杂质从吸尘装置的出口(空气滤清器的排尘口)排出,从而使得过滤结构上的灰尘等杂质被清理干净。这样,吸尘装置能够将过滤结构上的杂质吸附走,从而使得空气滤清器被清洁干净,空滤器阻力恢复到初始状态。在上述结构中,用户不需要拆卸空气滤清器即可对空气滤清器中的过滤结构进行清理操作,使得用户对空气滤清器的清洁工作更加简便、快捷,从而减小用户对空气滤清器维护保养的工作量、延长维护周期。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现有技术中的空气滤清器的阻力增大对发动机功率及油耗的影响曲线;

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气滤清器的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图2中的空气滤清器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图2中的壳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以及

图5示出了图2中的空气滤清器去掉壳体本体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壳体;11、进气口;12、出气口;13、排尘口;14、壳体本体;21、第一滤芯;22、第二滤芯;30、吸尘装置;311、收集板;40、驱动装置;50、端盖;60、卡钩。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同时,应当明白,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所示出的各个部分的尺寸并不是按照实际的比例关系绘制的。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授权说明书的一部分。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气滤清器的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示出了图2中的空气滤清器分解结构示意图,图4示出了图2中的壳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5示出了图2中的空气滤清器去掉壳体本体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如图2至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空气滤清器包括壳体10、过滤结构及吸尘装置30。其中,壳体10具有腔体,壳体10具有与腔体连通的进气口11、出气口12和排尘口13。过滤结构设置在腔体中,从进气口11进入的空气经过过滤结构后从出气口12排出。吸尘装置30设置在壳体10与过滤结构之间或者设置在排尘口13处。壳体10为其他零件(如过滤结构、吸尘装置30)的支撑载体。

应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当用户需要对空气滤清器进行维护保养时,吸尘装置30能够对过滤结构进行除尘操作。在本申请中,过滤结构设置在腔体中。在吸尘装置30进行除尘的过程中,过滤结构上的灰尘等杂质随着气流从吸尘装置30的进口进入到吸尘装置中,吸尘装置完成对该气流的除尘操作后,灰尘等杂质从吸尘装置30的出口(空气滤清器的排尘口13)排出,从而使得过滤结构上的灰尘等杂质被清理干净。这样,吸尘装置30能够将过滤结构上的杂质吸附走,从而使得空气滤清器被清洁干净,空气滤清器的阻力恢复到初始状态。在上述结构中,用户不需要拆卸空气滤清器即可对空气滤清器中的过滤结构进行清理操作,使得用户对空气滤清器的清洁工作更加简便、快捷,从而减小用户对空气滤清器维护保养的工作量、延长维护周期。

图1示出了现有技术中的空气滤清器的阻力增大对发动机功率及油耗的影响曲线,如图1所示,在现有技术中,随着空气滤清器阻力的增大,功率会下降,油耗会增加。空气滤清器的原始阻力约为2kPa,维护保养的压力为15kPa,增加的燃油消耗约为2.5%。而本实施例中的空气滤清器可以保证空气滤清器的阻力一直维持在2kPa左右,从而避免了增加的燃油消耗2.5%,即节约油耗2.5%。

在本实施例的空气滤清器中,风机组件包括马达及由马达驱动的风机。风机在马达的驱动下进行旋转,使得吸尘装置的主机内形成真空,集尘腔内的空气通过吸尘装置的进口进入到吸尘装置中。在上述过程中,过滤结构表面的灰尘等杂质随着空气进入到吸尘装置中并从排尘口13排出,使得过滤结构上的灰尘等杂质被清理干净,进而使得空气滤清器被清洁干净。

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的空气滤清器中,吸尘装置30包括风机组件,风机组件还包括设置在风机的进口处的收集板311,收集板311与壳体10连接,以使过滤结构上的部分杂质在收集板311的引导下进入至风机内。在吸尘装置30对过滤结构进行除尘的过程中,从过滤结构表面吸附下来的灰尘等杂质在收集板311的引导进入到风机中。上述设置使得吸尘装置30对过滤结构的除尘效果更佳,从而提高除尘效率。

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的空气滤清器中,收集板311倾斜设置,收集板311在远离吸尘装置30的方向上逐渐外扩。上述设置使得收集板311对过滤结构表面吸附下来的灰尘等杂质的引导效果更佳,使得灰尘等杂质完全进入到吸尘装置中,防止其残留在空气滤清器中影响除尘效果。

在本实施例的空气滤清器中,壳体10与过滤结构之间形成集尘腔,吸尘装置30的进口与集尘腔连通,吸尘装置30的出口与排尘口13连通,吸尘装置30还包括单向阀,单向阀设置在排尘口13处。在吸尘装置30对过滤结构进行除尘的过程中,从过滤结构表面吸附下来的灰尘进入到集尘腔中,并随着气流从吸尘装置30的进口进入到吸尘装置30中,之后从吸尘装置30的出口排出。由于吸尘装置30的出口与排尘口13连通,所以灰尘随着气流从排尘口13排出。在排尘口13处设置单向阀使得吸尘装置只能向空气滤清器的腔体的外侧排出灰尘和气体,外部气体不能够进入空气滤清器的腔体中,从而提高吸尘装置对过滤结构的除尘效率。

如图3和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的空气滤清器中,空气滤清器还包括设置在腔体中的驱动装置40,过滤结构包括第一滤芯21,驱动装置40用于驱动第一滤芯21相对于壳体10进行转动。优选地,驱动装置40为马达。具体地,当用户需要对空气滤清器进行维护保养时,马达驱动第一滤芯21进行旋转,第一滤芯21上的灰尘等杂质随着气流从吸尘装置的进口进入到吸尘装置中,吸尘装置完成对该气流的除尘操作后,灰尘等杂质从吸尘装置的出口(空气滤清器的排尘口)排出,从而使得第一滤芯21上的灰尘等杂质被清理干净。第一滤芯21旋转360度后其整个表面的灰尘将全部被吸尘装置吸附走,从而使得第一滤芯21被吸尘装置完全清理干净。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的空气滤清器中,过滤结构还包括设置在第一滤芯21内侧的第二滤芯22,第二滤芯22与壳体10连接,从进气口11进入的空气依次经过第一滤芯21和第二滤芯22后从出气口12排出。在使用空气滤清器的过程中,设置第二滤芯22能够防止灰尘等杂质从出气口12穿出,对与出气口12连接的装置起到保护作用。

在本实施例的空气滤清器中,第一滤芯21与壳体10通过密封件连接。优选地,密封件为密封轴承。第一滤芯21与壳体10可相对地转动,同时,为了防止进入腔体的气流未经过第一滤芯21的过滤操作而直接从出气口12排出,二者通过密封轴承轴承连接在一起。

如图2和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的空气滤清器中,壳体10包括壳体本体14及可拆卸地设置在壳体本体14上的端盖50,壳体本体14为筒体状,壳体本体14的第一端为开放端,壳体本体14的第二端为封闭端,端盖50连接在壳体本体14的第一端,进气口11设置在壳体本体14的侧壁上,出气口12设置在壳体本体14的第二端的端壁上,排尘口13设置在壳体本体14的侧壁上。工作人员将过滤结构装入壳体本体14后,将端盖50安装在壳体本体14上,通过端盖50对壳体本体14进行密封操作。上述结构方便过滤结构及吸尘装置的安装、拆卸及更换,实用性强。

在本实施例的空气滤清器中,端盖50的周向侧壁上均匀设置有多个卡钩60,壳体本体14的第一端上设置有凸环,通过卡钩60与凸环的扣合连接将端盖50与壳体本体14连接在一起。上述结构的结构简单,容易装配和拆卸。需要说明的是,卡钩的设置位置不限于此,在在图中未示出的其他实施方式中,卡钩设置在壳体本体的第一端,端盖上设置凸环。端盖与壳体本体的连接方式不限于此,在图中未示出的其他实施方式中,端盖与壳体本体通过螺纹连接的方式连接在一起。当然,作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知道,只要能够实现端盖与壳体本体可拆卸连接的连接方式均可。

如图2至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的空气滤清器中,进气口11和排尘口13在壳体10的周向方向上间隔设置。具体地,在空气滤清器运行的过程中,空气从进气口11进入至空气滤清器中,被过滤后的空气从出气口12排出。当用户需要对空气滤清器进行维护保养时,将空气滤清器停止运行,吸尘装置30对过滤结构的表面进行除尘操作,灰尘等杂质从排尘口13排出。设置在壳体10的周向方向上的进气口11使得进入空气滤清器的空气被充分过滤,从而提高空气滤清器的过滤效率。上述结构的结构简单,容易加工。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图中未示出),包括空气滤清器,空气滤清器为上述的空气滤清器。具体地,在车辆运行一段时间后停车(车辆的发动机停止运行)后,驾驶员按动清扫开关即可进行空气滤清器的清洁操作,通过吸尘装置将过滤结构上粘附的灰尘等杂质吸附走,并将灰尘排出到空气滤清器外部的空气当中,清洁完毕后即可启动发动机正常行车。本申请的空气滤清器尤其适用于中重型商用车,能够消除空气滤清器由于灰尘积累产生的阻力,从而降低车辆进气系统的阻力,降低了发动机的燃油消耗量,节油效果明显、结构简单、安装更方便,且操作灵活、实用性强,有效地减小了用户的保养工作量和用户的保养成本。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

当用户需要对空气滤清器进行维护保养时,吸尘装置能够对过滤结构进行除尘操作。在本申请中,过滤结构设置在腔体中。在吸尘装置进行除尘的过程中,过滤结构上的灰尘等杂质随着气流从吸尘装置的进口进入到吸尘装置中,吸尘装置完成对该气流的除尘操作后,灰尘等杂质从吸尘装置的出口(空气滤清器的排尘口)排出,从而使得过滤结构上的灰尘等杂质被清理干净。这样,吸尘装置能够将过滤结构上的杂质吸附走,从而使得空气滤清器被清洁干净,空滤器阻力恢复到初始状态。在上述结构中,用户不需要拆卸空气滤清器即可对空气滤清器中的过滤结构进行清理操作,使得用户对空气滤清器的清洁工作更加简便、快捷,从而减小用户对空气滤清器维护保养的工作量、延长维护周期。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方位词如“前、后、上、下、左、右”、“横向、竖向、垂直、水平”和“顶、底”等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通常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这些方位词并不指示和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者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方位词“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

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之上”、“在……上方”、“在……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上方”可以包括“在……上方”和“在……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使用“第一”、“第二”等词语来限定零部件,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相应零部件进行区别,如没有另行声明,上述词语并没有特殊含义,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