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发动机组合式散热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48002阅读:273来源:国知局
一种汽车发动机组合式散热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配件领域,更详细地说是一种汽车发动机组合式散热器。



背景技术:

汽车散热器是用于汽车水冷发动机系统中的重要降温部件。通常由进水室、出水室及散热器芯等三部分构成。其工作原理为:冷却液在散热器芯内流动,空气在散热器外通过。热的冷却液由于向空气散热而变冷,冷空气则因为吸收冷却液散出的热量而升温。从而对发动机冷却液达到降温的效果。

目前市场上的普通散热器多采用管片式散热芯、管带式散热芯以及板式散热器芯,由于这种散热片在生产时需要一次铸造而成,当汽车发生剧烈震动或碰撞后,会造成散热器损坏,对散热器的修复往往要更换整个散热器,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另外,传统的散热器在长时间工作后,由于散热器内部会产生细微的金属颗粒,造成水管阻塞的现象,使得清理工作繁琐,难以提高清理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散热器难以拆卸和长时间使用后造成的水管堵塞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汽车发动机组合式散热器,该散热器能够将各部分零件作为可拆卸连接,在发生故障时只需更换相关损坏的部件,而不用整体进行更换,也能防止散热器长时间工作而造成水管堵塞,清洗方便。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汽车发动机组合式散热器,包括机架、设置在所述机架上方的进水箱、设置在所述机架下方的出水箱和设置在所述机架中间的散热板组成,所述散热板为铝、铜或铝合金材质,在每个所述散热板上设置有与所述散热板一一对应的冷却管,所述冷却管贯通所述进水箱和所述出水箱,在所述机架两端设有将所述散热板和所述散热片进行定位的定位片,所述定位片通过螺栓固定安装在所述机架上,所述进水箱和所述出水箱分别设置在所述机架上部和下部,均通过螺栓固定在所述机架上,所述进水箱安装有进水管和压力阀,所述出水箱上设有安装支架和出水管,所述进水管连接控制系统。

应用上述的一种汽车发动机组合式散热器,所述进水箱上的所述进水管将冷却液体导入所述进水箱后,利用所述水泵将冷却液分散到各个冷却管内,所述冷却管内的冷却液接触所述散热板,利用冷空气的传导作用将液体进行降温,温度降低之后的液体进入所述出水箱,由所述出水管将液体导出,进入发动机的循环系统,达到降温的目的,在对散热器进行检修或者修复时,操作人员可用肉眼判断散热器故障所在的位置,松开固定在所述机架上的螺丝,拉动所述拉环便可将所述进水箱取出,便于更换相关零件,正常工作时,所述水泵与汽车主控制台连接,驾驶员可通过主控台的屏幕实时监测所述水泵的工作状态,并通过所述温度检测器检测水温值,所述过滤器能够对水质进行过滤,并通过电信号将水流的体积进行传递,方便驾驶员及时添加冷却液,在清洗所述出水箱时,将连接所述冷却管的口进行封堵,所述清洗盖开启,将气泵伸入所述清洗盖所在的孔中,便可将聚积在所述出水箱内的残渣吹净,达到清洗的目的。

进一步,所述进水箱上还设有可供拆卸的拉环,所述拉环通过销轴安装在所述进水箱表面,所述拉环为塑料或金属材质。

进一步,所述出水箱上还设有与所述出水箱螺纹连接的清洗盖。

进一步,所述控制系统包括设置在所述进水管上的水泵、与所述水泵通过螺栓连接的温度检测器和设置在所述进水管管内的过滤器,所述水泵、所述温度检测器和所述过滤器与汽车主控台电连接。

进一步,所述进水管通过螺纹与所述进水箱相连接,所述出水管通过螺纹与所述出水箱相连接。

进一步,所述安装支架与所述出水箱一体连接或焊接,所述安装支架上配有紧固螺栓。

进一步,所述压力阀与所述出水箱通过螺栓连接,所述压力阀与汽车主系统电连接。

本实用新型具有的有益效果包括:

该汽车发动机组合式散热器,将现有技术中整体式的散热器进行拆解,使其能够进行组合式拼装,有利于减少散热器故障时的维修成本,同时,利用所述控制系统能够将散热器的工作状态进行实时监控,提醒操作人员及时进行清洁,提高维修的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仰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进水管局部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控制系统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

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汽车发动机组合式散热器,包括机架1、设置在机架1上方的进水箱2、设置在机架1下方的出水箱3和设置在机架1中间的散热板4组成,散热板4为铝质,在每个散热板4上设置有与散热板4一一对应的冷却管5,冷却管5贯通进水箱2和出水箱3,在机架1两端设有将散热板4和散热片进行定位的定位片6,定位片6通过螺栓固定安装在机架1上,进水箱2和出水箱3分别设置在机架1上部和下部,均通过螺栓固定在机架1上,进水箱2安装有进水管7和压力阀9,出水箱3上设有安装支架12和出水管13,进水管7连接控制系统8,进水箱2上还设有可供拆卸的拉环10,拉环10通过销轴安装在进水箱2表面,拉环10为塑料或金属材质,出水箱3上还设有与出水箱3螺纹连接的清洗盖11,控制系统8包括设置在进水管7上的水泵802、与水泵802通过螺栓连接的温度检测器801和设置在进水管7管内的过滤器803,水泵802、温度检测器801和过滤器803与汽车主控台电连接,进水管7通过螺纹与进水箱2相连接,出水管13通过螺纹与出水箱3相连接,安装支架12与出水箱3一体连接或焊接,安装支架12上配有紧固螺栓,压力阀9与出水箱3通过螺栓连接,压力阀9与汽车主系统电连接。

实施例二、

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汽车发动机组合式散热器,包括机架1、设置在机架1上方的进水箱2、设置在机架1下方的出水箱3和设置在机架1中间的散热板4组成,散热板4为铜质,在每个散热板4上设置有与散热板4一一对应的冷却管5,冷却管5贯通进水箱2和出水箱3,在机架1两端设有将散热板4和散热片进行定位的定位片6,定位片6通过螺栓固定安装在机架1上,进水箱2和出水箱3分别设置在机架1上部和下部,均通过螺栓固定在机架1上,进水箱2安装有进水管7和压力阀9,出水箱3上设有安装支架12和出水管13,进水管7连接控制系统8,进水箱2上还设有可供拆卸的拉环10,拉环10通过销轴安装在进水箱2表面,拉环10为塑料或金属材质,出水箱3上还设有与出水箱3螺纹连接的清洗盖11,控制系统8包括设置在进水管7上的水泵802、与水泵802通过螺栓连接的温度检测器801和设置在进水管7管内的过滤器803,水泵802、温度检测器801和过滤器803与汽车主控台电连接,进水管7通过螺纹与进水箱2相连接,出水管13通过螺纹与出水箱3相连接,安装支架12与出水箱3一体连接或焊接,安装支架12上配有紧固螺栓,压力阀9与出水箱3通过螺栓连接,压力阀9与汽车主系统电连接。

实施例三、

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汽车发动机组合式散热器,包括机架1、设置在机架1上方的进水箱2、设置在机架1下方的出水箱3和设置在机架1中间的散热板4组成,散热板4为铝合金材质,在每个散热板4上设置有与散热板4一一对应的冷却管5,冷却管5贯通进水箱2和出水箱3,在机架1两端设有将散热板4和散热片进行定位的定位片6,定位片6通过螺栓固定安装在机架1上,进水箱2和出水箱3分别设置在机架1上部和下部,均通过螺栓固定在机架1上,进水箱2安装有进水管7和压力阀9,出水箱3上设有安装支架12和出水管13,进水管7连接控制系统8,进水箱2上还设有可供拆卸的拉环10,拉环10通过销轴安装在进水箱2表面,拉环10为塑料或金属材质,出水箱3上还设有与出水箱3螺纹连接的清洗盖11,控制系统8包括设置在进水管7上的水泵802、与水泵802通过螺栓连接的温度检测器801和设置在进水管7管内的过滤器803,水泵802、温度检测器801和过滤器803与汽车主控台电连接,进水管7通过螺纹与进水箱2相连接,出水管13通过螺纹与出水箱3相连接,安装支架12与出水箱3一体连接或焊接,安装支架12上配有紧固螺栓,压力阀9与出水箱3通过螺栓连接,压力阀9与汽车主系统电连接

实施例一、实施例二和实施例三的区别仅在于散热板4的材质不同,实施例一散热板4材质为铝质,实施例二散热板4材质为铜质,实施例三散热板4的材质为铝合金材料。

应用上述的一种汽车发动机组合式散热器,进水箱2上的进水管7将冷却液体导入进水箱2后,利用水泵802将冷却液分散到各个冷却管5内,冷却管5内的冷却液接触散热板4,利用冷空气的传导作用将液体进行降温,温度降低之后的液体进入出水箱3,由出水管13将液体导出,进入发动机的循环系统,达到降温的目的,在对散热器进行检修或者修复时,操作人员可用肉眼判断散热器故障所在的位置,松开固定在机架1上的螺丝,拉动拉环10便可将进水箱2取出,便于更换相关零件,正常工作时,水泵802与汽车主控制台连接,驾驶员可通过主控台的屏幕实时监测水泵802的工作状态,并通过温度检测器801检测水温值,过滤器803能够对水质进行过滤,并通过电信号将水流的体积进行传递,方便驾驶员及时添加冷却液,在清洗出水箱3时,将连接冷却管5的口进行封堵,清洗盖11开启,将气泵伸入清洗盖11所在的孔中,便可将聚积在出水箱3内的残渣吹净,达到清洗的目的。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