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油集滤器和发动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518501发布日期:2018-09-25 18:52阅读:486来源:国知局

本公开涉及发动机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机油集滤器和发动机。



背景技术:

机油集滤器应用于发动机润滑系统,布置在油底壳底部,主要功能向发动机输送较为清洁、足够的润滑油,其中,主要利用集滤器内部的滤网过滤掉比较大的颗粒杂质,起到粗滤的作用。但是现有技术中,通常滤网的设置不能够满足对于杂质的过滤,这也导致在机油未进入到机油泵和机油滤清器之前的过滤效果较低,对机油滤清器的滤芯实用寿命带来消极影响,降低过滤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机油集滤器,该机油集滤器能够提高过滤效果。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提供一种机油集滤器,包括具有滤油通道的集滤器壳体,该集滤器壳体上形成有用于与所述油底壳连通的进油口和用于与所述发动机缸体连通的出油口,且所述滤油通道分别与所述进油口和所述出油口连通,其中,所述滤油通道内设置有多个沿其延伸方向间隔布置的滤网,该多个滤网包括与所述延伸方向呈角度设置的第二滤网。

可选地,所述多个滤网还包括平行于所述延伸方向设置在所述滤油通道内的第一滤网。

可选地,所述第一滤网与所述进油口相对设置并嵌设在所述滤油通道内,所述第二滤网为竖直连接在所述滤油通道内的两个,且两个所述第二滤网的外周形状分别与所述滤油通道连接处的内周形状相匹配。

可选地,所述多个滤网从所述进油口朝向所述出油口的过滤精度逐级递增。

可选地,所述集滤器壳体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所述上壳体内形成长条形凹槽,所述下壳体焊接到所述上壳体,以使得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之间形成所述滤油通道,所述上壳体上设置有所述出油口,所述下壳体设置有所述进油口,且所述进油口和所述出油口分别位于所述滤油通道的两侧。

可选地,所述第二滤网的横截面形成为工形结构,对应地,所述长条形凹槽沿其长度方向布置的两侧侧壁分别形成有与所述工形结构配合的T型槽。

可选地,所述下壳体设置所述进油口的一端端部的外表面形成为斜面,该斜面的倾斜角度为5°~10°。

可选地,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分别对应形成有用于安装到所述发动机缸体的螺栓安装孔,并且所述螺栓安装孔与所述出油口同侧设置。

可选地,还包括挡油板,该挡油板与所述上壳体一体成型。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一种发动机,包括发动机缸体和油底壳,其中,还包括上述公开的机油集滤器,所述进油口连通到所述油底壳,所述出油口连通到所述发动机缸体。

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相比于现有设计中单独设置一个滤网,通过在滤油通道内设置多个间隔布置的滤网,并且包括与延伸方向呈角度布置的第二滤网,一方面,多个第二滤网形成多重过滤屏障,过滤效果好,另一方面,不影响机油的过滤速度,单个滤网的阻力小,过滤通畅,同时多个滤网的共同使用也并不会减小过滤面积。

本公开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但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公开提供的机油集滤器装配主视图;

图2是本公开提供的机油集滤器的装配立体图;

图3是本公开提供的不包含下壳体的机油集滤器的结构图;

图4是本公开提供的上壳体的俯视图;

图5是本公开提供的下壳体的结构图;

图6是图5的主视图;

图7是本公开提供的第二滤网的一种结构图;

图8是本公开提供的第二滤网的另一种结构图;

图9是本公开提供的第二滤网的横截面的结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集滤器壳体 11上壳体

12下壳体 121斜面

2滤油通道 3滤网

31第一滤网 32第二滤网

4进油口 5出油口

6工形结构 7T形槽

8螺栓安装孔 9挡油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公开,并不用于限制本公开。

在本公开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通常是指接近发动机缸体的一侧为上,远离的一侧为下,“内、外”指的是相应部件的轮廓的内和外而言的。

如图1至图9所示,本公开提供一种机油集滤器,包括具有滤油通道2的集滤器壳体1,该集滤器壳体1上形成有用于与油底壳连通的进油口4和用于与发动机缸体连通的出油口5,且滤油通道2分别与进油口4和出油口5连通,其中,滤油通道2内设置有多个沿其延伸方向间隔布置的滤网3,该多个滤网3包括与延伸方向呈角度设置的第二滤网32。

也即,相比于现有设计中单独设置一个滤网,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滤油通道2内设置多个间隔布置的滤网3,并且与滤油通道2的延伸方向呈角度布置,同时保持第二滤网32的周缘与滤油通道2的内周面相接触,一方面,多个滤网形成多重过滤屏障,过滤效果好,另一方面,不影响机油的过滤速度,单个滤网的阻力小,过滤通畅,同时多个滤网3的共同使用也并不会减小过滤面积。

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多个滤网3还包括平行于延伸方向设置在滤油通道2内的第一滤网31。也即,多个滤网3同时包括第一滤网31和第二滤网32,第一滤网31和第二滤网32布置不同,且彼此独立,能够互相配合,提高过滤效果。并且,为了能够对于不通过颗粒大小的油泥杂质进行逐级过滤,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滤网3从进油口4朝向出油口5的过滤精度逐级递增。这样,从进油口4进入的机油会依次通过多个滤网3进行过滤,而随着滤网3的过滤精度的递增,也能够实现多重逐级过滤掉机油内不同的杂质颗粒。

具体地,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种布置形式,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一滤网31与进油口4相对设置并嵌设在滤油通道2内,第二滤网32为竖直连接在滤油通道2内的两个。

当机油泵吸油时,机油通过进油口4首先会经过水平布置的第一滤网31的一级过滤,而后沿着滤油通道2的延伸方向流动,流动过程中,依次经过两个竖直布置的第二滤网32,实现三重过滤,并且过滤通畅。由此,机油集滤器作为初步粗过滤,尽可能将多余的杂质和油泥过滤掉,使得机油从出油口5内流出到发动机内的机油相对较为干净。换言之,使得在机油未进入到机油泵和机油滤清器之前,就得到很好的过滤,这样实际上也延长了后期作为精过滤装置的机油滤清器的使用寿命。并且,在进油口处设置第一滤网31,由于其过滤精度较低,因而不会影响过滤速度。

并且为了能够使得第二滤网32能够根据安装位置的不同而适应滤油通道2内各个位置的形状,以贴合连接到滤油通道2内,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两个第二滤网32的外周形状分别与滤油通道2连接处的内周形状相匹配,例如图7和图8所示出的两种形状结构。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滤网31和第二滤网32的数量和布置方式不作限制,例如,第一滤网31可以设置在进油口和/或出油口相对的一侧,只要能够保证与油口相对,不影响进油、出油速度,实现过滤即可,第二滤网32可以在滤油通道2的空间允许下布置多个,并且各个布置方式可以为例如上述的竖直连接,或与竖直方向形成一定夹角的斜置连接,只要贯通过滤油道2,实现对于流动中的机油进行过滤即可。

更具体地,如图2至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集滤器壳体1包括上壳体11和下壳体12,上壳体11内形成长条形凹槽,下壳体12焊接到上壳体11,以使得上壳体11和下壳体12之间形成滤油通道2,上壳体11上设置有出油口5,下壳体12设置有进油口4,且进油口4和出油口5分别位于滤油通道2的两侧。

也即,机油集滤器通过上壳体11和下壳体12以及多个滤网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下壳体12通过摩擦焊焊接到上壳体11形成上述的滤油通道2,并将多个滤网3包裹在其中。这样,机油从下壳体12的进油口4流入,经过长条形凹槽,最终从上壳体11的出油口5流出。其中将进油口4和出油口5分置在滤油通道2的两侧,使得机油能够顺着多个滤网3充分过滤后流出。

如图4和图9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滤网32的横截面形成为工形结构6,对应地,长条形凹槽沿其长度方向布置的两侧侧壁形成有与工形结构6配合的T型槽7。即,第二滤网32插接到长条形凹槽内部,并焊接到长条形凹槽的内周面,保证连接稳定可靠,并且安装方便。

为了保证进油口4的进油通畅,在本实施方式中,下壳体12设置进油口4的一端端部的外表面形成为斜面121,该斜面121的倾斜角度为5°~10°。这样,增大了进油口的截面面积,使得进油通畅,避免堵塞。

如图4和图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上壳体11和下壳体12分别对应形成有用于安装到发动机缸体的螺栓安装孔8,并且螺栓安装孔8与出油口5同侧设置。也即,本公开的机油集滤器是通过螺栓安装到发动机缸体上的,便于拆卸和安装。

除此之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机油集滤器还包括挡油板9,并且该挡油板9与上壳体11一体成型。也即,挡油板9与机油集滤器集成为一体,从而最大限度的减轻零件质量,结构灵活,便于布置。并且挡油板9可以使发动机运转过程中的机油在曲轴高速离心作用下“甩”在其上,进而用过挡油板上的通孔缓慢流到油底壳里,避免曲轴上的机油直接撞击油底壳里的机油形成泡沫,造成机油集滤器吸气现象,最终导致润滑系统失效磨损发动机。

进一步地,为了能够节省成本、降低零件质量,在本实施方式中,挡油板9和集滤器壳体1均由塑料材质制成。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一种发动机,包括发动机缸体和油底壳,其中,还包括上述公开的机油集滤器,进油口4连通到油底壳吸油,出油口连通到发动机缸体的主油道内供油。由于机油集滤器提高了过滤效果,使得在机油进入到发动机缸体之前就得到了很好的过滤,由此降低了发动机的磨损,提高了工作效率。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公开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公开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公开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公开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此外,本公开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公开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公开所公开的内容。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