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碳罐总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917507发布日期:2019-02-19 19:05阅读:479来源:国知局
一种碳罐总成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油蒸发控制装置,特别涉及一种碳罐总成。



背景技术:

碳罐一般装在汽油箱和发动机之间,由于汽油是易挥发的燃料,油箱内的燃油会很快挥发增加油箱内部的压力,当压力到达一定值时就会产生一定的危险,人们出于节约燃料和保护环境的角度出发,设置的碳罐,碳罐内部由吸附性很强的活性炭粉填充,油箱中多余的燃油蒸汽不再排到大气中,而是有一根管子引入活性碳罐。活性碳吸附燃油蒸汽,当汽车开动的时候,活性碳罐电磁阀适时打开,将吸收的燃油蒸汽重新倒入进气歧管,以达到节约燃油和环保的目的。

为保障生产出的碳罐的质量,防止使用过程中碳罐漏气无法起到足够的保护和环保作用需要对碳罐的气密性进行检测,碳罐设置有与大气连通的大气管,燃油系统的气密性检测不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碳罐总成,能够便于对燃油系统进行气密性的检测。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碳罐总成,包括壳体、分别盖合壳体上下两端面的上盖体和下盖体,所述壳体内中部设置有隔板,所述隔板垂直于所述壳体侧壁且将壳体分为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所述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靠近上盖体的一端连通,所述下盖体上设置有吸附口、脱附口和大气口,所述吸附口和脱附口与所述第一腔室连通,所述大气口与所述第二腔室连通,所述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内填充有活性炭粉,所述大气口上设置有电磁阀,所述电磁阀可开合所述第二腔室与外部的通路。

进一步的,所述吸附口和脱附口与壳体之间设置有集液器,所述集液器固定连接在所述下盖体上,所述第一腔室、吸附口和脱附口分别与所述集液器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腔室内的活性炭粉与第二腔室内的活性炭粉吸脱附性能不同。

进一步的,所述下盖体朝向所述壳体的一面均匀设置有若干隔条,所述隔条突出盖体表面,所述隔条之间共同构成若干指向吸附口和脱附口与下盖体相接部位的槽。

进一步的,所述壳体外壁较大一面上靠向下盖体一端和设置有第一固定板,所述上盖体上设置有与所述固定板共面的第二固定板,所述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上均开设有连接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碳罐可通过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固定,同时上盖体上设置有两个固定板可使固定牢固、稳定。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固定板与所述壳体连接部位设置有若干第一加强筋,所述第一加强筋为沿第一固定板长度方向且与壳体表面固接的长条形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加强筋可增加第一固定板的牢固程度,防止第一固定板在较大的外力作用下发生变形、折断等情况。

进一步的,所述壳体外壁上设置有若干第二加强筋,所述第二加强筋均匀分布在所述壳体外表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壳体采用长方形,其表面存在面积较大的平面,这些平面靠向中心位置的抗变形能力相对较弱,第二加强筋可增强其抗变形能力。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加强筋包括纵向设置和横向设置两种。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第二加强筋设置成纵向和横向两种可使可体具有适应各种情况的受力,使其牢固可靠。

进一步的,纵向设置的第二加强筋位于壳体面积较大的两个外壁中部;横向设置的第二加强筋半环绕壳体,且与纵向设置的第二加强筋相连。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壳体内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壳体;11、隔板;12、第一固定板;121、连接孔;13、第一加强筋;14、第二加强筋;2、上盖体;3、下盖体;31、集液器;32、隔条;33、第二固定板;4、第一腔室;5、第二腔室;6、吸附口;7、脱附口;8、大气口;9、电磁阀。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底面”和“顶面”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

一种碳罐总成,如图1所示,包括壳体1、分别盖合壳体1上下两端面的上盖体2和下盖体3,壳体1为长方形管体,上盖体2和下盖体3分别与壳体1两端固接,盖合壳体1的两个端面的开口,壳体1内部设置有与壳体1长度方向平行且垂直于壳体1两个较大平面的隔板11(结合图2),该隔板11长度较壳体1长度短且宽度与壳体1高度相同,因而该隔板11将壳体1内部空间分隔成第一腔室4和第二腔室5且第一腔室4和第二腔室5平行,由于隔板11较壳体1长度方向短,可使第一腔室4和第二腔室5靠近上盖体2的一端连通。

结合图1和图2,下盖体3远离壳体1一侧固定连接有集液器31,该集液器31为长方形中空结构,其靠向下盖体3一侧与第一腔室4连通。集液器31远离下盖体3一侧侧壁上设置有吸附口6和脱附口7,该吸附口6和脱附口7均为垂直于集液器31侧壁的管体,吸附口6和脱附口7分别与集液器31连通,吸附口6远离集液器31一端与外部管路连接并且最终与油箱连通,油箱内产生的汽油蒸汽可通过吸附口6进入第一腔室4,脱附口7通过管路与燃烧室连通,储存在碳罐内的汽油蒸汽可经脱附口7进入进气歧管然后再进入燃烧室再利用。

下盖体3上还设置有大气口8,该大气口8为垂直于下盖体3并与第二腔室5连通的管体,第二腔室5通过大气口8与外部连通。第一腔室4和第二腔室5内设置有活性炭粉,用以吸收储存汽油蒸汽,为防止活性炭粉漏出可在活性炭粉与下盖体3之间设置毛毡。第一腔室4内的活性炭粉较第二腔室5内的活性炭粉吸附能力强。

大气口8上设置有电磁阀9,配合燃油蒸发控制系统内的压力传感器,可以检测燃油蒸发控制系统是否存在泄漏。

如图2所示,下盖体3朝向壳体1一侧设置有若干隔条32,隔条32为突出下盖体3表面的长条板,各隔条32共同构成若干指向吸附口6和脱附口7与下盖体3相接部分的开口处的槽。

结合图1,壳体1一个较大的外壁靠向下盖体2一端端口处设置有第一固定板12,上盖体3上设置有两个与第一固定板12共面的第二固定板33,第一固定板12和第二固定板33均为与壳体1最大一面平行且长度方向与壳体1长度方向平行的板体,第一固定板12和第二固定板33上均开设有连接孔121,碳罐可通过螺栓固定,第一固定板12靠近壳体1一端设置有第一加强筋13,该第一加强筋13为沿支撑板长度方向的长条形板,该长条形板分别与第一固定板12和壳体1固接,第一加强筋13可对第一固定板12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防止第一固定板12在过大的受力下折断。

由于壳体1采用长方体的结构,壳体1侧壁易产生变形,在壳体1外壁上设置有第二加强筋14,该第二加强筋14为突出壳体1侧壁外表面的长条板,第二加强筋14均匀分部,包含若干纵向部分和横向部分以适应不同方向的受力状况。纵向设置的部分第二加强筋14位于壳体1面积较大的两个外壁中部。横向设置的部分第二加强筋14半环绕壳体1,且与纵向设置的第二加强筋14相连。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