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喘振阀通气管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992400发布日期:2021-07-23 21:04阅读:107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喘振阀通气管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机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防喘振阀通气管结构。



背景技术:

国六气体机法规强制要求曲轴箱通风采用闭式循环方案,即曲轴箱通风排气不允许直排大气,要求在发动机内部循环。一般就采用把曲轴箱通风排出来的气体接回到增压器压气机进口处。法规要求对国六气体机曲轴箱通风排气口进行压力监测,其中测点一般布置在缸盖罩加机油口位置或其他曲轴箱排气口,要求压力必须为负压值。

在现有技术中,发动机在运行过程中,当减速时需要减少空气和燃气的混合气体进入燃烧室,此时节气门会关闭,当节气门关闭时,增压器压气机到节前门前的管道内的压力会瞬间上升,对增压器的转子产生反作用力,对增压器产生喘振的干扰损害增压器,为了保护增压器在中冷器后和节气门前增加防喘振阀,通过其内部压力平衡装置打开出气口阀门,把气体引流到增压器压气体进口处,由于防喘振阀出气和曲轴通风出气都接回到增压器压气机进口前,而且因为发动机布置的原因,两个接入口距离比较近,曲轴箱通风出口的压力被防喘振阀回气压力干扰影响,导致出现压力为正压。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防喘振阀通气管结构,用于避免防喘振阀释放的高气压影响曲轴箱通风口的气压压力场,有效降低曲轴箱通风口的气压。

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防喘振阀通气管结构,包括:曲轴箱通风出气管、防喘振阀通气管、防喘振阀以及增压器;

所述防喘振阀通气管设置有外层管、第一内层变径管以及第二内层变径管,所述第一内层变径管用于气体从大端流向小端,所述第二内层变径管用于气体从小端流向大端;

所述防喘振阀通气管分别与所述防喘振阀、所述曲轴箱通风出气管以及所述增压器连接;

所述曲轴箱通风出气管排出的气体以及所述防喘振阀排出的气体通过所述防喘振阀通气管内的所述第一内层变径管以及所述第二内层变径管增加所述气体流速从而降低所述气体压力。

可选的,所述外层管的一侧设置开口,所述曲轴箱通风出气管通过所述开口与所述外层管铆接或焊接连接。

可选的,所述开口直径与所述曲轴箱通风出气管的直径相等。

可选的,所述第一内层变径管的小端口直径与所述第二内层变径管的小端口直径相等。

可选的,所述防喘振阀的端口与所述防喘振阀通气管内的第二内层变径管的一端接口连接。

可选的,所述曲轴箱通风出气管的接口为一段具有防脱凸缘结构的管。

可选的,所述外层管为一段等径或变径管。

可选的,所述防喘振阀通气管的结构为多层直管结构。

从以上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申请实施例具有以下优点:本申请中设置了防喘振阀通气管结构,包括曲轴箱通风出气管、防喘振阀通气管、防喘振阀以及增压器,其中防喘振阀通气管设置有外层管、第一内层变径管以及第二内层变径管,第一内层变径管用于将气体从大端流向小端、第二内层管用于将气体从小端流向大端,防喘振阀通气管分别与防喘振阀、曲轴箱通风出气管以及增压器连接,通过曲轴箱通风出气管以及防喘振阀排出的气体进入防喘振阀通气管内的第一内层变径管以及第二内层变径管,防喘振阀通气管通过内变径管的设置从而利用伯努利方程中的气体流速增加来降低气体压力,这样避免了防喘振阀释放的高气压影响曲轴箱通风口的气压压力场,有效降低曲轴箱通风口的气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中防喘振阀通气管结构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中防喘振阀通气管结构的管路系统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防喘振阀通气管,用于避免防喘振阀释放的高气压影响曲轴箱通风口的气压压力场,有效降低曲轴箱通风口的气压。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至图2,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防喘振阀通气管结构的一个实施例,包括:

曲轴箱通风出气管4、防喘振阀通气管6、防喘振阀7以及增压器8,其中防喘振阀通气管设置有外层管62、第一内层变径管63以及第二内层变径管64,第一内层变径管63用于气体从大端流向小端,第二内层变径管64用于气体从小端流向大端,防喘振阀通气管6分别与防喘振阀7、曲轴箱通风出气管4以及增压器8连接,当发动机运行时,通过曲轴箱通风出气管4排出的气体以及从防喘振阀7排出的气体通过防喘振阀通气管6内的第一内层变径管63以及第二内层变径管64增加气体流速从而降低气体压力,这样避免了曲轴箱通风出口的压力被防喘振阀回气压力干扰,有效降低曲轴箱通风口的压力。

具体的,曲轴箱通风出气管4的接口与防喘振阀通气管6的接口连接,防喘振阀通气管内利用伯努利原理把第一内层变径管63设置为进入的气体从大端口流向小端口,第二内层变径管64气体从小端口流向大端口,这样加快气体在通气管内的流速,从而降低气体压力。

请参阅图2,防喘振阀通气管的管路系统中包括:气缸盖罩(内置油气分离器)1、呼吸器压力传感器2、外置油气分离器3、曲轴箱通风出气管4、空滤5、防喘振阀通气管6、防喘振阀7、增压器8、中冷器9、节气门10、进气总管11、发动机内部核心件12,在发动机运行过程中,当需要减速时,会节气门关闭,增压器压气机到节气门前的管道内的压力会瞬间上升,对增压器的转子产生反作用力,对增压器产生喘振的干扰损害增压器,为了保护增压器,在中冷器后和节气门前增加防喘振阀,把气体引流到增压器气机进口处,由于发动机布置的原因,曲轴箱通风出气管与防喘振阀两个接入距离比较近,曲轴箱通风出口的压力被防喘振阀回气压力干扰,因此添加防喘振阀通气管接入气体,利用伯努利原理增加气体流速。

本实施例中,在防喘振阀通气管的外层管的一侧设置开口,其中开口的直径与曲轴箱通风出气管的直径相等,曲轴箱通风出气管设置一段具有防脱凸缘结构的管,曲轴箱通风出气管通过该管与外层管一侧的开口铆接或焊接连接,将原来曲轴箱通风出气管排入增压器入口处的气体排进防喘振阀通气管内。防喘振阀通气管的一端接口则连接防喘振阀排出的气体,将原来防喘振阀排出的气体排入到防喘振阀通气管内,直接与防喘振阀通气管内的第二内层变径管的一端接口连接。

本实施例中,第一内层变径管的小端口直径与第二内层变径管的小端口直径相等,并且第一内层变径管与第二内层变径管在防喘振阀通气管内不连接,将连接防喘振阀接口的第二内层变径管设置为气体小端流向大端,从防喘振阀通气管排出的第一内层变径管出口设置为气体大端流向小端,这样设置可以有效的增大进入防喘振阀通气管内气体的流速。

本实施例中,防喘振阀通气管由普通单层直管结构改成多层直管结构,外层管则为一段等径或者变径管,并且外层管、第一内层变径管以及第二内层变径管材料不做限制,能有效改变通道直径,更好提高气体流速。

需要说明的是,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申请。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申请的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申请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