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综合利用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163252阅读:23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自然资源综合利用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对自然资源的综合利用领域,特别是用于理顺人类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协调统一,充分地利用水资源,太阳能、风能、沼气能的“自然资源综合利用系统”。
长期以来,人类以破坏生态平衡为代价的发展方式,有意无意地掠夺、破坏、浪费资源,造成大量植被消失,水土大量流失,水灾、旱灾交替频繁严重发生,能源短缺,资源衰竭,环境污染、生态失调,人口过剩,粮食不足,人与自然的关系日趋恶化,严重威胁制约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遵守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利用人类智慧和科学技术的力量,最大限度地提高水源调节能力用于控制、干预生物、非生物能量的转化、物质循环和信息递换,以期获得农、林、牧、副、渔、等,高产、优质、低耗、协调、优化的人工生态环境,较好地解决人类的温饱问题。公开了一种“自然资源综合利用系统“。
本发明是通过“自然资源综合利用系统”中的“高坝“(高水位水坝)、“风能提水装置”、“高位置输水渠“、“水网“、“山塘”、“水库”“人工河流”、“湖泊”、“水带”、“水塘”、“水利系统”,“沼气和微生物分解装置”,用可分解为养份的薄膜做隔水层种树、植草改良沙漠,或采用草种(树种)为核心,与粘土微粒、有机肥料微粒混合成颗粒物直接均匀播到平坦沙面上,以改良沙漠等措施来实现优化的人工生态系统,较好地解决人类的温饱问题。
实现以上目标的技术方案如下1、“高坝”(高水位的蓄水大坝)用来把各水系的水源及其上、中游之水在高山、高原、山区、丘陵等处以阶梯式地布置,每级坝高度和蓄水量,是根据该区域地形,与下游及“水网”同其它水系取得最佳调节水量,及发电能力来决定,每级“高坝”周围根据需水方向及需水点的海拔高度,设若干条在近似等高线上的“高位置输水渠”(“高坝“水面的海拔高度与需水点的海拔高度差,可根据供水量发电),把“高坝”高水位之水平缓地分配到各需水处使用,同时“高坝”的蓄水作用,可使用风能提水补充库容、转换成水力发电,克服风能分散不稳定的缺点,较好地利用风能,风能的提水作用提高了“高坝”的高水位能,增加了对各水系、“水网”和下游的调水能力,同时根据“高坝”对下游、“水网”、及其它水系的调水量,和“风能提水装置“的补充水量来决定发电,“高坝”设有通航船闸和相应容量的若干组水轮发电机组。
2、“风能提水装置”,在整个“自然资源综合利用系统”中,凡有水位差能蓄水的地方均可蓄水成为“山塘”、”水库”,并根据该地区风力资源装设相应数量的“风能提水装置”,来解决独家或零散人口对能源和生产、生活用水的需要,各“高坝”“水网”即及水系也应尽可能多地利用“风能提水装置”补充水量来增加调水能力和发电量。
3、“高位置输水渠”是在每级坝区或水库区周围低于坝内或库内水位不同的高处,根据能把“高坝”或水库的水量送到更宽、更多、更远的地方,而选择的方向和需水点的高度上,所设在近似等高线上的一种能把“高坝”的高位水能,平缓地沿途分配到远方的主干水渠,主干水渠应具有通航、养殖功能,它按需水点设下一级“水网”的连结点,是具有相应容积的水库,因此水库获得近似“高坝”的水位能,这样的“高坝”、“高位置输水渠”、“水库”等区域组成一级“水网”,水库根据不同需水点的高度和方向再采用若干条“高位置输水渠”向下分配水量和水位能,成为第二级“水网”水库并根据对下一级水网的供水量发电,也根据该地区的灌溉、养殖、生活用水量进行发电后经分支水渠供给。
4、“水网”是由每一个“高坝”与几条根据需水方向和高度而设的“高位置输水渠”,“高位置输水渠”每条都串联有几个根据需水点距离而设的“高位置水库”,这些水库用于调节水量、发电、水中养殖、运输、灌溉及生活用水,成一级“水网”。把每一个“高位置水库”及其它水系的“高坝”,都采用上述方法一级一级发展到各水系相互联接和扩展到所有需用水的地方,加上设在山区、高原、丘陵中数量众多的“山塘”“水库”,平原地区的“人工河流”,“湖泊”、“水带”、“水塘”、“水利系统”,组合形成“水网系统”,这样的“水网系统”,蓄水、调水、发电能力最大,完全能控制洪水和旱灾的发生,上述一切水面均利用于航运、水中养殖,“水网系统”对农、林、牧、副、渔、综合利用“水资源”、“风能”、“太阳能”、创造了最有利条件,上面提的“高坝即“高位置输水渠”(主干水渠)“分支水渠”、“山塘”、“水库”等水域在调节水量中,凡有水位差,都应尽量用于发电,并可因地制宜参照“人工河流”的沿途设计方案实施。
5、“人工河流”即平原地区原来的河流,因其上游各水系的“高坝”“水网”及数目众多的“山塘”、“水库”、“湖泊”、“水利系统”、“水带”、“山塘”的调水作用,已能完全调节、控制其水量,可相应改直、改窄、挖深作沿途工业、农业、生活用水和航运用,并在其河口处筑具有通航、排洪功能的坝,形成陆地河流,河沿边有计划地设数量众多水底为沙子的游泳池,同时整条河沿改为经济林木、果树、牧草带兼护坡带,上述经济林木、果树、牧草带内设饲养世界各地稀有动植物,形成稀有动植物的饲养、研究、开发、利用、形成良种输出基地,经济林木、果树、牧草带外侧设与河平行,面积较大的串联式水塘、成为近似河长的水带,用来蓄留经处理后的城镇生活污水,作最后一级生物处理,再用于农业灌溉(是本人另申请的“城市“污水”、粪便、垃圾综合利用系统”,中的一项措施)水带也用于滞留雨水和饲养世界各地稀有水生动植物,加以研究、开发利用而形成良种供应基地,水带外则建具有世界各地风光及本国特色的建筑群和游乐区,根据“人工河流“、经济林木、果树、牧草带、水带、建筑群、游乐区为基础,全局规划,总体布局,形成政治、信息、文化、经济、游乐、旅游中心。
6、“沼气和微生物分解装置”,是处理无毒或部份有毒可分解的废弃物和各类有机质供植物利用的最佳装置,是获得自然生态环境良性循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也是处理城市“污水“、“粪便”、“垃圾”即的重要装置,并且在处理中获得可观的物质效益,对此在整个“水资源综合利用系统”中,应因地制宜地充分利用,“沼气和微生物分解装置”,对所有无毒或部分有毒可分解的废弃物进行处理成能源、饲料、肥料、加以利用。
(一)我国实施本发明的最好方式是遵守“协调与竞争”规律,使“按劳分配”,“奖罚分明”制度化,对人实行强化社会主义思想的教育,制定每个人对国家的责任、权利、义务制度化,来调动与提高人的积极性、而积极投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同时应加大农业投入,促使农、林、牧、副、渔稳定发展,在保证供给的前提下,实现全国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指挥,统一行动,扬长避短,科学合理地分工协作,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按部就班”建立国有工业托拉斯和农业向良种化、水利化、机械化、集约化、社会化的有机农业发展。
下面通过对我国地势,区域年降雨量,降雨季节的简单介绍,和根据我国目前情况,对若干点主要问题,进行论述与探讨,以利于实施,达到消灭旱、涝之灾和解决温饱问题,并且不断地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使我国较快地繁荣富强起来。
(1)、我国地势自西向东阶梯状地分三级下降,最高一级是雄据西南海拔约4500米的青藏高原,越过青藏高原北缘的昆仑山、祁连山和东面的横断山脉。地势下降到海拔1500~2000米左右为第二级,往东翻过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武陵山一线直至滨海,地势大部份降到海拔500米以下为第三级,我国降雨从东南向西北减少,年降雨量800毫米等雨线在秦岭、淮河一线,此线以南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广西、四川、贵州大部、年降雨量约在800~2000毫米以上,以北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和东北大部份地区年降雨量在400~800毫米,400毫米年降雨线,大致从大兴安岭起,经张家口、榆林、兰州、玉树至拉萨附近,此线东南部气候湿润、年降雨量大于400毫米,西北部干旱多为草原、荒漠、沙漠年降雨量少于400毫米,我国6~9月为雨季(丰水期)降雨量约占全年70~85%,其中7~8月占50~60%以上,年降雨量极不均衡,雨季多发生水灾,而9月以后至明年5月全国普遍发生旱情。
(2)、我国调水、发电、防洪、抗旱,综合利用区域大概分五级。
A、平均海拔四千米以上的青藏高原,利用“高坝”、“高位置输水渠”、“水网”“山塘”、“水库”的方式建成我国主要的水能,电能、调节供给基地,及对国外协调水量输出,和电力输出基地为第一级。
B、“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海拔约二千米左右,用“高坝”、“高位置输水渠即、“水网“、“山塘“、“水库”作蓄水调水和电力输出基地,为第二级。
C、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及云贵高原东缘一线以东,和东南丘陵,海拔一千米以下,用“高坝”、“高位置输水渠“、“水网”、“山塘”、“水库”作蓄水,调水、和电力输出基地,为第三级。
D、平原地区,海拔二百米以下,利用“人工河流”、“湖泊”、“水带”、“水塘”、“水利系统”,调节水量为第四级。
E、各河水流入海处,建具有通航和排洪的坝作调节水量用,为第五级。
(3)、我国各河流主要调水(调水能)方案,不包括新疆、东北水系。
1、各河流向黄河调节水量(调水能)有A、雅鲁藏布江——拉萨河——怒江——当曲河——木鲁马苏河——通天河——雅砻江——黄河。
B、雅鲁藏布江——怒江——玉曲河——澜沧江——金沙江——雅砻江——鲜水河——独柯河——梭磨河——白河———黄河。
C、怒江——枯柯河——澜沧江——漾鼻江——礼社江——龙川江——金沙江——西溪河——越西河——大渡河——清衣江——岷江——白水江——白龙江——西汉水———嘉陵江——渭河——洮河——黄河。
D、南定河——澜沧江——威远江——把边江——阿墨江——礼社江——龙川江—金沙江——西溪河——越西河——大渡河——清衣江——岷江——白水江——白龙江——西汉水——嘉陵江—渭河——洮河——黄河。
E、南盘江——马别河——北盘江——打帮河——三岔河——六冲河——横江——牛栏江——金沙江——西溪河——越西河——大渡河——清衣江——岷江——白水江——白龙江——西汉水——嘉陵江——渭河——洮河——黄河F、丹江——金钱河——乾佑河——旬河——子午河——湑水河——褒水——黑河——嘉陵江——渭河——洮河——黄河。
G、丹江水库——浙川河——伊河——黄河H、汉水——白河——沙河——北汝河——伊河——黄河I、长江——黄柏河——沮漳河——漳水——汉水——涢水—淮河——秦河——宿河——洪河——沙河——贾鲁河——黄河。
2、黄河向其它河流调节水量(调水能)的有。
A、黄河——浑河——苍头河——岱海——黄旗海——东洋河——安固里淖——黑河——闪电河——吐力根河——西拉木伦河——西辽河——辽河。
B、黄河——朱家川——恢河——桑干河——官厅水库——永定河——海河。
C、黄河——蔚汾河——汾河——牧马河——清水河——大沙河——唐河——白洋淀——大清河——海河。
D、黄河——昕水河——汾河——泌河—浊漳南源——子牙河——海河。
3、珠江水系对长江调节水量(调水能)有A、郁柳江——寻江——漓江——灵渠——湘江——洞庭湖——长江B、融江——洛清江——漓江——桂江——贺江——绥江——滨江——翁江——全南江——桃江——赣江——鄱阳湖——长江4、山圹、水库、问题。
以“生态”、“社会”、“经济”三效益为标准,在山区、高原、丘陵凡有高位差和一定量的雨水泾流汇水凹陷处,从上至下设相应数量土坝式“山圹”、“水库”、拦载雨水,根据需要进行调节,利于下游地区的需要(应在相应较高处预留一相应容积的蓄水坝址),“山圹”、“水库”的建立减轻该区域雨水泾流对表土的冲刷,就近截留大部份的泥沙,减少下游水体含泥沙量,也改良了该区域的生态环境,为农、林、牧、副、渔综合开发创造了最根本的物质基础,和起到补充地下水源的作用,使季节性雨量得以调节,是协调“高坝”、“水网”消除旱涝灾害的重要组成部份,大部份土坝式“山圹”、“水库”属暂时性使用,当泥沙淤积到一定高度,在其旁边设排水沟不再蓄水,而获得较大面积平整的土地,加以利用。当该区域植被覆盖率较高,雨水泾流减弱,水流较清,即可在相应较高的预留坝址上设永久性高水位坝,来协调对外调节水量,和保证该区域用于发电,灌溉,养殖及生活用水。
5、化肥问题。
化肥大量使用而冷落有机肥使用,使土壤微生物和许多植物共生真菌消亡,(它们不能从土壤中吸收营养物质供植物生长),土壤团粒结构被破坏,土壤交换离子的能力下降,这些破坏土壤不利植物生存的因素随化肥使用量成比例地增加,同时由于对化肥使用不当,造成人力、物力、资金的浪费,也大量污染水体和成为空气的污染物,这是农业“化学化”的弊病,解决办法只有增施农家肥、大种绿肥,更主要的是加速沼气和微生物的综合利用,建立和开展全国性的科研工作,加强对各类微生物生活特性的了解,充分合理地利用和改良它们,也对原有各类沼气设备和微生物发酵装置进行研究,取长补短,不断改进,建立定点生产厂,以能源,环保,饲料、肥料、安全性的综合效益为标准,使产品质量标准化,规范化、系列化,并建立一支专业性科研,安装、培训、维护队伍,为普及、推广、使用、建立良好的技术基础,只有当全国充分合理利用沼气和微生物发酵装置,使废弃物再循环率不断提高,社会化有机农业才能实现,这将大量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而减轻了环境污染,也获得大量能源、饲料、肥料,获得巨大的“生态”“社会““经济”三效益6、水污染问题目前我国城市生活和工业污水日排放量超亿吨以上,这对农业用水是一个重要水源,但由于许多生活污水,工业中受重金属污染、及有毒污水都未加处理排入水体,使水体富营养化。水中缺氧,鱼类死亡,水中的重金属及有毒物质也造成作物死亡或减产,同时被作物吸收的重金属和有毒物质,在整个生态系统中迁移聚积,对人类将是后患无穷。只要较彻底解决水污染问题,就可在河流入海处筑坝,形成内陆河流,而更好地利用水资源。
本人另申请“污水、粪便、垃圾综合利用系统”能较彻底解决水污染问题。
7、生物治虫问题。
人类利用化学农药杀虫几十年,并未能把害虫杀绝,而使部份害虫产生抗性,为灭害虫,用药剂量越来越大,农药品种越来越多,加之用药不当,也消灭了大量的害虫天敌,污染环境,而且农药在生物中循环和积集,威协着各类生物及人类的安全,产生怪病、后代崎形,因此应选用抗病害虫良种,对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病虫害天敌采取保护、引种、驯化、饲养、繁殖、释放、逐步形成全国性生物防治系统,来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和扩散。
同时在全国设永久性的植保网进行观察,监视、预告、防治,随时充分掌握病虫害的发生,扩散,传播情况,及时采用高效,低毒、低残毒农药,合理使用解决,以减轻对生物防治系统的破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植保网能完整地提供全国性的害虫种类、分布状况,繁殖条件、发展规律,以及各类害虫天敌情况,有利于加快和健全全国性生物防治系统的建立。
8、良种问题。
以全局性、长远性、计划性、预见性、针对性、协调性、合理性,设立全国性良种(畜种)科研、培育、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集团企业,用“按劳分配”的经济手段和“奖罚分明”的规章制度,来提高人的积极性,和提高物质利用率去获取生态、社会、经济三效益为目标,对国内外优良的动、植物资源、栽培、饲养、加工技术,通过集中人才、专家、全面系统地研究发掘,培育成各类优良动、植物品种系列,和研究出科学的栽培、饲养,加工技术、使种子加工专业化、质量标准化、加工机械自动化的种子选育、试验,推广销售一体化的良种和畜种供应体系。
通过设于各区域相应数量的基地,实现全国性良种(畜种)选育、试验、审定、繁育、检验、推广、经营,调剂、培训、指导、生产、加工,形成科研和农、林、牧、副、渔、产供销一条龙的集约化企业集团,满足和引导国内外市场需要。
9、农、林、牧、副、渔的规划问题。
遵守土地资源的自然属性,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可变性、多宜性、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生物共生和食物链关系,通过人类的干预使农、林、牧、副、渔经济作物优化合理布局,以提高系统利用太阳能来转化为人类能够利用的,生物的转化率,和废弃物再循环率。达到改造自然、利用自然获取生态、社会、经济三效益。
因此对高、中、低山区,高原、丘陵、草原、荒漠、沙漠等通过“高坝”、“高位置输水渠”、“水网”、“山塘”、“水库”水利工程的蓄水、调水、供水、保水作用、和采用生物工程与农业各项技术措施,在尽量保留原有植被下,把无植被的土地用少垦植,浅翻轻耙的方法播种豆科、禾科绿肥为主的优良牧草,用于保持水土、提高土地肥力,改善生态环境,并注意消除有毒、有害、无用的植物及灌木。因地制宜地,用点窝松上式,或水平条带式,套种适宜的经济林木、果树、经济作物,在石窝土地栽植葛藤、马桑、金银花、紫穗槐、盐肤木等复盖地表,最终在保留相应数量的自然保护区,留足各类生物基因,除平原地区以农业为主外,整个国土建成经济林木、果树、经济作物、牧草化,达到固土保水,利于我国农业发展成良种化、水利化、机械化、集约化、社会化的有机农业。利于农、林、牧、副渔等的发展和使产品形成专业化、系列化、商品化、集约化、社会化的农、工、商、贸一体化企业。
10、国有工业托拉斯的问题。
A、我国工业体系已有相当水平的物质技术基础,但生产力水平很低,农业水平也很低,对于人口多,劳动力多,人民生活水平低的我国,必须加大农业投入,促使农、林、牧、副、渔稳定发展,在保证供给的前提下,以获得“生态”、“社会”、“经济”三效益为目标,调整、充实、缩小城市规模,减少人口、减轻消费,建立国有工业托拉斯B、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指挥、统一行动、扬长避短、科学合理分工协作,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运用经济合同,及“按劳分配”经济手段和相应的规章制度,奖罚分明地调动与发挥专家、能人效应和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以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作工资标准,有比例地按多作贡献多收益。
以及系统地设立国内外综合完整的信息网络,及时提供国内外科学技术的进展水平,有预见性、针对性地集中一切力量,利用参照、模仿、研究、提高,进行统一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促使产品标准化、通用化、系列化、新产品多样化,和不断研究开发新材料、新工艺,改进每一道工序,形成精细分工,使用机械化、自动化、高效的生产设备,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的社会化大生产企业集团。
为加大出口量和满足国防及国民经济的发展,更主要是为农、林、牧、副、渔向电气化(只要是不同类型的水力发电设备系列和风力提水设备系列及配套的电气产品系列),水利化,(只要是大坝、水库、水利等工程的专用高效率机械设备)有机化,(只要是各类沼气和微生物分解装置配套系列设备)、机械化(主要是农业及经济作物专用机械系列设备)自动化、(只要是农、林、牧、副渔产品深加工系列设备)使农业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的集团企业。使工、农业共同满足和引导国内外消费。
11、工、农业产品、物资、原料的供销结构问题。
A、设立国内外综合完整的信息网络,分类整理及时提供给各部门,以便各部门能根据实际情况改变产品结构,提高质量、不断开发新产品,引导满足国内外的需要,提高经济效益。
B、基本按需定产,产地直拨供应,减少中间环节,双方有利。
C、优化合理地设置国内外调拨、批发、直销机构,根据需要设一定数量的门市部协调商品流通。
12、解决我国人口多,劳动力多、生活水平低的问题。
A、统一规划,集中一切人力、物力、财力和科学技术力量来优化组合,满足国有工业托拉斯化和农业、电气化、水利化、机械化、自动化、有机化、社会化大农业的组建和长远发展的需要,可按如下安排。
B、富余的人力、物力、机械设备、技术力量及有利用价值的物资按“互助互利”的原则,支援贫困国家的发展。
C、精兵简政、讲实效,强化社会主义思想的教育,权利、义务成制度,法律与经济统一,“按劳分配”、“奖罚分明”制度化,引导、教育、强化、提高人的正确人生观、增强社会意识,认真、积极地对待学习,工作和生活,而达到较好地调动与提高人的积极性,去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提高物质的利用率,更好地为富民强国作出应有的贡献。
D、军队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只要我国在工、农业体系和全国战备布局,能灵活、适应、及时地对付任何强加于我国的战争,而建立有高效、精确的监视防御系统,与足够的导弹防卫,反击力量,和针对性地不断研制改进武器装备下(尽量作备用技术),应实行全民皆兵,让军队经思想教育,军事教育,技术培训后大量与专家、人才、工人、知青及一切参与者、参加农业的发展(军队也可分期分批参与,这是一支能征会战,纪律严明的骨干力量,),这样组成一支配备了专家的管理技术和科学技术,人才的农艺技术,军队丰富的军事知识,严明的纪律,良好的工作作风,知识青年的文化知识,工人的集体意识和技术,农民的实践经验,采取通过相互培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这样每个人都将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技艺,能文能武的创业者。使全民的政治思想、文化知识、军事知识及科学技术水平得到较大的提高,也为今后我国实现全民义务教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为使我国自然资源得到较合理的利用和使人口分布较为合理,更符合“生态”、“社会”、“经济”三效益的相应平衡,必然产生数量众多的中小型现代化城市,他们也就是这些城市的建设者、创造者、领导者。
E、广阔的我国土地资源,将开发治理成经济林木、果树、经济作物、牧草化,及社会化的有机农业、同时对丰富的水力资源,也将开发利用达到满足我国对能源的需要,并向国外大量输出电能,以及综合开发和利用水资源,达到利于农、林、牧、副、渔、高度发展,形成产品专业化、系列化、商品化、集约化、社会化的农、工、商、贸一体化企业,上述问题的解决,也是我国人口多,劳动力多,生活水平低等问题的彻底解决。
13、人类以消耗常规能源发展经济走工业化、城市化、来满足消费的发展方式,随着科学技术进步与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将成比例地加重了能源短缺,资源衰竭,环境污染,生态失调,人口过剩、粮食不足等问题的发展,这是人类违反“自然规律”的结果,因此人类必须遵守自然生态环境中,各类生物相互利用、相互克制的“协调与竞争即规律,利用人类的智慧和一切力量,充分综合地利用自然能源,改良生态环境,利于提高农、林、牧、副、渔等经济作物,对太阳能的利用率,而转化产生更多的,能够为人类利用的生物能,而且充分合理综合地利用废弃物,提高它们的再循环率,以“生态”、“社会”、“经济”三效益为标准,决定人类的消费与社会发展速度。
(二)“水网”所到之处可作如下利用(1)、高山区A、建立相应数量以调节生态环境为主的重点保护物种的自然保护区,把无植被的土地用少垦植,浅翻轻耙的方法全部播种豆科、禾科绿肥为主的优良牧草,用于保持水土、提高土地肥力、改善生态环境,并注意消除有毒、有害、无用的植物及灌木,因地制宜,用点窝松土式,或水平条带式套种适宜的经济林木、果树、经济作物、在石窝土地栽植爬藤类植物,上述的栽植都。
应加强水肥护理,最好尽量多利用风力喷淋、滴灌、渗灌,最终形成农、林、牧、副、渔产业。
B、根据现有自然景观开发,增加旅游景点,大力发展旅游业。
C、尽量研究、利用各类经济林木、药材、野果、动物资源,形成良种供应基地。
D、因地制宜,以林业为主,大量开发农、林、牧、副、渔和各类经济动、植物资源,形成产业,向产品综合开发,深加工的、专业化、系列化、商品化、集团化企业发展。
E、建立相应数量的“沼气和微生物分解装置”,对所有无毒可分解的废弃物进行处理成为能源、饲料、肥料加以利用。
F、以调节水量为主,尽量发展水力发电和风能提水补充水力发电,成为重要的电能输出基地。
G、根据需要设立公路、铁路“水网”、索道、直升机的交通网。
(2)、高原A、保留一定的物种基因,最终因地制宜地,逐渐把所有的土地都播种上以豆科、禾科、绿肥为主的优良牧草,并套种经济林木、果树、经济作物。
B、根据原有草地适度发展畜牧业,建立经济林木公路带和经济林木防风带。
C、抓紧套种有经济林木、果树、经济作物,以绿肥为主的豆科、禾科人工优良牧草地建设,向实现操作机械化,灌浇自动化、牧草良种化、管理科学化发展。
D、大力培养良种畜,形成畜种输出基地。
E、根据人工牧草地及经济林木、果树、经济作物的发展来发展林、果、副、渔畜牧业,适当发展农业,形成专业化、系列化、商品化、集约化、集团化的农林、果、副、渔畜牧产品深加工企业。
F、大力发展地区优势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
G、因地制宜尽量发展旅游业。
H、建立相应的“沼气和微生物分解装置”对所有可分解的废弃物进行处理成为能源、饲料、肥料加以利用。
I、发展风能发电和水能(加风能提水)发电,成为电能输出基地。
J、根据需要建立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的交通网。
(3)、山区半山区A、有计划地建立物种自然保护区,尽量发展旅游业。
B、积极研究利用各类经济林木、药材、野果、动物资源,形成良种培育供应基地。
C、石山土地采用点坑式种植经济林木或爬藤类经济植物。尽量多地复盖石山表面,达到利用太阳能的目的。
D、泥山地表种值,豆科、禾科、绿肥优良牧草,(最终全部复盖整个表土)用点坑式或平面条带式套种经济林木、果树、经济作物,大量发展畜牧业、形成畜、林、果经济作物的生产基地。
E、积极发展农、林、禽、牧、副、渔等立体式养殖。
F、尽量利用本地优势资源和农、林、牧、禽、畜、副、渔、产品进行综合利用深加工、形成集约化、专业化、系列化、商品化、集团化的企业。
G、建立相应的“沼气和微生物分解装置”,对所有可分解的废弃物处理成为能源、饲料、肥料加以利用。
H、尽量利用水能(加风能提水)发电和沼气发电,成为主要电能供给和输出基地。
I、根据需要建立公路、水网、铁路交通网。
(4)、丘陵地区A、保留适当的物种资源,进行保护性研究开发,建立自然保护区。
B、积极对本地区优良物种及外地良种的试验引种,研究、开发、利用、建成良种供应基地。
C、逐渐以豆科、禾科绿肥为主的优良牧草更替原来植被并以点坑式或条带式套种经济林木、果树、经济作物(最终复盖全部表土)尽量发展畜牧业、形成经济林木、果、副、畜产业。
D、大力发展农、禽、畜、副、渔等立体养殖,形成产业。
E、对各类产品进行综合性深加工、形成集约化、专业化、系列化、商品化产品供应基地、和横向联合的原料供应基地。
F、建立相应的“沼气和微生物分解装置”,对所有无毒可分解的废弃物进行处理成为能源、饲料、肥料加以利用。
G、积极利用风能抽水喷灌、滴灌、渗灌。
H、尽量利用水能(加风能提水)发电和沼气发电,适当输出电力。
I、交通以公路、“水网”铁路、航空为交通网。
5、平原地区A、把平原河流相应加深、改直、改窄,满足沿途农业、工业、生活用水及航运用,并在河口处筑可通航、排洪的坝,形成陆地河流。
B、以农业为主提高优质单产向良种化、水利化、机械化、集约化,有机农业发展。
C、大力发展禽、畜、副、渔的立体式养殖,形成生产基地,保证供给。
D、对各类农副产品综合深加工,形成专业化、系列化、商品化、集约化、商品供应基地。
E、建立相应的“沼气和微生物分解装置”,对所有无毒可分解的废弃物进行处理成为能源、饲料、肥料加以利用。
F、能源以外来电能为主,发展沼气、火电为补。
G、交通以公路、水运、铁路、航空为交通网。
6、沙漠A、推平沙丘、挖40公分左右深,而且较长的长沟,放置寿命相当长的可降解为养份与沟同长的U形地膜,然后种根部带有培养土的耐旱经济林木作防风带。
B、采用根部渗灌、提供水肥、表面喷雾水降温加湿促其快长。
C、用上面方法在一定距离种有经济价值的耐旱灌木作防风带。
D、当林、灌防风带起到一定的挡风作用,可大面积铺设可降解成养份的薄膜隔水层,薄膜上覆盖不厚的沙,再用有机肥微粒和粘土微粒与牧草种混合,均匀播到沙面上,加强雾状喷水肥护理。
E、也可采用牧草种(树种),粘土微粒、有机肥料微粒,直接均匀播到坪坦的沙面上,加强雾状喷水肥护理,来改良沙漠。
F、根据牧草生长量、饲养牲畜。
G、以经济林木、果树、经济作物、畜牧为主向农林、果、副、渔畜产品综合开发深加工的、专业化、系列化、商品化、集约化、集团化企业发展。
H、建立相应的“沼气和微生物分解装置”,对所有无毒可分解的废弃物进行处理成能源、饲料、肥料进行利用。
I、以铁路、公路、航空、水网为交通网。
J、能源以风能和外部电能为主,沼气、太阳能为辅。
本发明的特点是利用设在高山、山区、高原、丘陵中数量众多的,“高坝”、“水网即、“山塘”、“水库”,和“风能提水装置”提水补充水量进行蓄水、调水、发电,和对水资源、太阳能、风能、沼气能的综合利用,来获取农、林、牧、副、渔等高产、优质、低耗、协调优化的人工生态环境,也通过平原地区的“人工河流”、“沿河水带”、“湖泊”、“水塘”、“水利系统”的调水作用,使整个“自然资源综合利用系统”水量分布利用合理,发电量增加,较好地解决旱、涝之灾和人类温饱问题。
权利要求
1.“自然资源综合利用系统”其特征是通过用“高坝”,“高位置输水渠”、“水网”、“风能提水装置”、“人工河流”、“沼气和微生物分解装置”,在山区、高原、丘陵地区的雨水泾流汇水凹陷处,因地制宜地设若干级“山塘”、“水库即,来协调“水网”解决因干旱或降雨时,该区域下游发生旱灾或水灾的问题,还采用可分解成养份的薄膜做隔水层在沙漠种树、植草,加强供水肥和喷水雾护理,或采用以草种(树种)为核心,与粘土微粒、有机肥料微粒混合成颗粒物,用飞机直接均匀散播到平坦沙面上,加强供水肥,喷水雾护理,来改良沙漠。
2.由权利1所述的“自然资源综合利用系统”其特征是“高坝”以阶梯式地把各水源及其上、中游之水,在高山、高原、山区、丘陵等处,因地制宜,根据需要最大限度地蓄起来,根据“高坝”水面与需水点的高度差,根据供水量发电。也经设在近似等线上的若干条“高位置输水渠”,把“高坝”高位能之水、平缓地分配至各使用连结点,该连结点是具有一定容积和近似“高坝”水位能的水库,用于发电、水中养殖、运输、灌溉及生活用水,“高坝”还利用风能提水补充库容量,增加调水能力和提高发电量。
3.由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然资源综合利用系统”其特征是“水网”是由每个“高坝”与几条根据需水方向和高度而设的“高位置输水渠”,每条“高位置输水渠”都串联有几个根据需水点距离而设的“高位置水库”,这些水库用于调节水量、发电、水中养殖、运输、灌溉及生活用水,成一级“水网”,当把每一个“高位置水库”和各水系的“高坝”,都用上述方法一级一级发展到各水系相互联接和扩展至所有需用水的地方,再加上高山、高原、山区、丘陵等处的“山塘”、“水库”和平原地区的“人工河流”、“沿河水带”、“湖泊”、“水塘“、“水利系统”就组成整个“水网系统”,这样的“水网系统”,蓄水,调水、发电能力最大,综合利用水资源、风能、太阳能、最好,也能把高的水位能送到需要的地方再转化为电能使用。
4.由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然资源综合利用系统”其特征是,凡是有水位差能蓄水的地方,均可蓄水利用“风能提水装置”,提水进行综合利用,对“高坝”、“水网”、“山塘”、“水库”,因地制宜,尽量多地利用“风能提水装置”,补充水量来增加调水能力和发电量。
5.由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然资源综合利用系统”其特征是“人工河流”是由原来的河流,改直、改窄、挖深作沿途工业、农业、生活用水和航运用,河口处筑有可通航和排洪的坝,成为内陆河流,沿河改为经济林木、果树、牧草带兼护坡带,外侧设与河平行,面积较大串联式水塘,成近似河长的水带,用来蓄留经处理后的城镇生活污水,作最后一级生物处理,然后用于农业灌溉,水带也用于滞留雨水和饲养世界各地稀有水生动、植物,加以研究、开发形成良种供应基地,水带外侧建具有世界各地风光及本国特色的建筑群和游乐区,因地制宜,整体规划形成政治、信息、文化、经济、游乐、旅游中心。
6.由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然资源综合利用系统”其特征是整个“自然资源综合利用系统”除为保留足够的动、植物基因,而设一定数量的自然保护区及平原地区以农业为主外,其余土地用少垦植,浅翻轻耙的方法全部播种豆科、禾科、绿肥为主的优良牧草,用点窝松土式或水平条带式套种适宜的经济林木、果树、经济作物,在石窝土地栽植有经济价值的爬藤植物复盖石面,上述的栽植都应加强水肥护理,特别注意利用风力于喷淋、滴灌、渗灌和注意消除有毒、有害、无用的植物或灌木,这样将能很好地保水固土,提高土地肥力、改善生态环境,为农、林、牧、副、渔产业立下牢固的物质基础。
7.由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然资源综合利用系统”其特征是“沼气和微生物分解装置”,是获得自然生态环境良性循环中的重要环节和解决城市“污水”、“粪便”、“垃圾”的重要装置,因此在整个“自然资源综合利用系统”中,应因地制宜地充分利用“沼气和微生物分解装置”,对所有无毒或部份有毒的废弃物进行处理成能源、饲料、肥料、加以利用。
全文摘要
本发明是通过对水资源、太阳能、风能、沼气能综合利用而获取农、林、牧、副、渔等高产、优质、低耗、协调优化的人工生态环境,也利用“高坝”对各水系与“水网”及“山塘”、“水库”、的调节水量和风能提水补充水量进行发电,使整个“自然资源综合利用系统”发电量增加,水量调节最优、分布利用合理,从而解决旱、涝之灾和人类的温饱问题。
文档编号F03G7/00GK1152076SQ9611291
公开日1997年6月18日 申请日期1996年9月9日 优先权日1996年9月9日
发明者杨军 申请人:杨军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