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燃机的吸气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236502阅读:10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内燃机的吸气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内燃机中的具有吸气室的吸气装置。
公知的现有的技术的吸气装置,是通过将吸气室连接到从节流阀的下游的吸气通路上分支出的支管上,利用吸气通路的压力变动将混合气导入吸气室并将导入到吸气室的混合气与在吸入通路内流动的混合气合流并排出到气缸内,使吸气流流畅并且提高吸气效率。
在实开平3-51162号公报中记述的例子中,吸气室搭载在具有单元摇动内燃燃机的两轮摩托车的摇动单元上。
在同一个例子里,吸气管从设置在摇动单元的前部的双循环内燃机的曲轴罩的气化器侧吸气口延伸出并连接到气化器上。
而且混合气出入枝管从吸气管向上方分支连接到吸气室上,该吸气室用铆钉固定在护罩上,护罩覆盖着从曲轴箱起立设着的汽缸上。
对于单元摇动内燃机,因为内燃机配设在摇动中心的近处,覆盖相同内燃机汽缸的护罩与上方的车体之间的富余量很少,因此安装在同护罩上的吸气室不能取得太大的容积。
要是想确保吸气室有排气量以上的容积的话,该容积的吸气室就要位于从吸气管开始向上方分支出的混合气出入支管上,它的最高位置比护罩还高,与摇动单元一起摇动的吸气室与它上方的车体发生干涉就成问题。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这些问题做成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用将混合气出入管做成必需以上的长度、吸气室的安装自由度大、能避免与车体干涉的内燃机的吸气装置。
为了达到上述的目的,本发明采用的第1项技术方案是在从节流阀的下游的吸气通路上分支出混合气出入支管,在该支管上连接吸气室而形成的内燃机的吸气装置中,在连接到前述节流阀的上游侧的空气滤清器罩上设置了前述吸气室而形成内燃机的吸气装置。
因为混合气出入支管从节流阀的下游的吸气通路上分支出来,并连接到设置在节流阀的上游侧的空气滤清器罩上的吸气室上,所以如果绕开节流阀,管长可以设定的短,在空气滤清器罩上可配设的地方多,安装的自由度大。
而且,因为即使在适用于单元摇动内燃机的场合,空气滤清器罩也设置在离开摇动中心的位置,因此与车体之间有富余空间,可以很容易地避免设置在空气滤清器罩上的吸气室与车体相干涉。
本发明采用的第二项技术方案是在上述第一技术方案所述的内燃机的吸气装置中,将前述的吸气室与前述的空气滤清器罩从侧面看相重叠的进行设置。
可以不向空气滤清器上方突出,与车体的干涉就更可以回避了。
而且,可以将吸气室用空气滤清器罩隐藏起来,可以谋求外观质量的提高。
本发明采用的第3项技术方案是在前述第一技术方案所述的内燃机的吸气装置中,前述的吸气室设置在前述空气滤清器罩的上部。
吸气室在空气滤清器罩上的安装自由度大,混合气出入支管设定的短,而且既回避了与车体的干涉,又可设置在空气滤清器罩的上部。
本发明采用的第四项技术方案是在第1技术方案至第3技术方案中的任何一个所述的内燃机的吸气装置中,将前述的吸气与前述的空气滤清器罩分体地成形。因为吸气室设置在刚性高的空气滤清器上,所以可靠地被固定着。
单单吸气室的保养是容易的,更换是可能的。
本发明采用的第5项技术方案是在前述第1技术方案至第3技术方案中的任何一个所述的内燃机的吸气装置中,将前述的吸气室与前述的空气滤清器罩做成一体。
零件数目少,组装作业容易进行。
本发明采用的第6项技术方案是在前述第1技术方案至第5技术方案中的任何一个所述的内燃机的吸气装置中,前述的内燃机是单元摇动内燃机,在摇动单元的上部配设了前述的空气滤清器。
在单元摇动内燃机中,可以将吸气室设置在空气滤清器上。


图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涉及的二轮摩托车的整体侧视图。
图2是摇动单元局部剖开的侧视图。
图3是相同摇动单元的俯视图。
图4是护罩的侧视图。
图5是相同护罩的俯视图。
图6是吸气管构件的侧视图。
图7是吸气管构件的俯视图。
图8是吸气管构件的后视图。
图9是空气滤清器罩的左侧剖视图。
图10是相同空气滤清器罩的俯视图。
图11是在图9中沿XI-XI线剖开的剖视图。
图12是吸气室的侧视图。
图13是相同吸气室的俯视图。
图14是相同吸气室的正视图。
图15是在图3中沿XV-XV线剖开的剖视图。
图16是另一实施例涉及的摇动单元局部剖开的侧视图。
图17是图16摇动单元的俯视图。
图18是吸气室的侧视图。
图19是相同吸气室的底视图。
下面参照图1至图15对本发明的一实施例进行说明。
本实施例适用于装有单元摇动内燃机的两轮摩托车1,图1示出了两轮摩托车1的全体侧视图。
车体前部2和车体后部3通过低的踏板部4连接,成为车体骨架的车体大梁5由前部大梁5a、左右一对的水平大梁5b、5b和左右一对的后部大梁5c、5c构成。前述前部大梁5a沿车体前部下降而形成,前述水平大梁5b,5b在前部大梁5a的下端分成两根并经过踏板部4的下方向后方延伸。前述后部大梁5c、5c从水平大梁5b,5b的各后部开始立起并向斜后方延伸。
在车体后部3的后部大梁5c的上方设置了座位6,座位6的下侧配设了收纳箱7。
在车体前部2上,设置了上部具有手柄8的转向头9,下侧通过前叉10悬架前轮11,由手柄8操纵方向。
通过联杆构件12将摇动单元15的前端连接到水平大梁5b的后部的弯曲部。
摇动单元15由联杆12连接到车体大梁5上,上下摇动自如,摇动单元15的后部和它的上方的后部大梁5c之间夹装了反作用筒13。
摇动单元15的前后尺寸很长的传动带控制箱20的前部兼做曲轴箱、一体地设置内燃机6。后部兼做变速箱、轴支承着后轴18。内燃机16的动力通过传动带控制装置17传递到后轮18,该传动带控制装置17为带有自动变速功能的传动带传递机构。
在传动带控制箱20的前端伸出设置了连接到前述联杆构件12的悬吊托架20a,左侧的开口用传动箱盖28覆盖。
内燃机16是双循环内燃机,被护罩19覆盖的汽缸16a稍微后倾地立设着,在汽缸16a的左方曲轴箱的上面形成吸气口21,在吸气口21的下游侧吸气口处嵌装着舌簧片阀。
在吸气口21上安装着吸气管构件22,吸气管构件22的吸气管22b向左方延伸出后,向后方弯曲并连接到气化器23上,气化器23通过连接管24连接到配设在传动带控制箱20的后半部上侧的空气滤清器25上。
如图4和图5所示,覆盖汽缸16a的护罩19大致由矩形筒状的侧壁19a和上壁19b构成,延设部19c从侧壁19a的左后的角部向后方延伸出着。
在上壁19b上的汽缸的轴心位置处形成圆开口19d。
而且在左侧壁19a的下部形成略呈矩形的缺口部19e,在缺口部19e的上方形成向左方鼓出的鼓出部19f,在鼓出部19f的上部设置了向后方和左方开口的排风口19g。
当护罩19罩住汽缸16a时,曲轴罩的上面的吸气口21和安装在该相同吸气口21上的吸气管构件22的右半部就位于护罩19内,吸气管构件22的左半部从护罩19的缺口部19e伸出。
如图6至图8所示,在吸气管部件22中吸气管22b,从安装在吸气口22上的略呈矩形的连接基台22a的中间部位开始向左斜上方延伸出去,顶端部向后方弯曲而形成连接部22c。
而且,在从吸气管22b的连接基台22a延伸出来的部分上一体地形成向上分支的吸气室用的连接支管22d。
并且,在比吸气管22b连接部22c更靠前的部分上,伸出设置了自动阀门用的连接支管22e。
在作为吸气管22b的上游侧的连接部分22c上结合着气化器23的混合气出口连接部23b。
连接到该吸气管构件22上的气化器23装有摩托车起动器23a,朝向前方的混合气出口连接部23b与作为吸气管22b的上游侧的连接部22c相结合,朝向后方的空气吸入连接部23c通过连接管24与空气滤清器25相连接。
空气滤清器25由空气滤清器罩26和塞在其左侧开口的罩盖27构成。
空气滤清器罩26如图9至图11所示,从左侧的开口周缘部26a向右侧鼓出的凹部由前侧的长方形凹部26c和后侧的外气吸入凹部26d构成,两者由靠近后方的垂直隔壁26b分隔开,前侧的长方形凹部26c的前半部形成了再向右侧凹出的台形凹部26e。
在后侧的外气吸入凹部26d上形成了指向斜上下方向的角筒部26f,该角筒部26f将上端连通到内部,将下端对外部开放着。
长方形凹部26c的前半部的台形凹部26e,其上壁的右侧部凹下去形成台阶部26g,台阶部26g的水平壁的一部分凹陷为矩形而形成凹部26h,在该凹部26h的铅直壁上加工设置着螺钉孔26I。
在台形凹部26e的前壁上形成与连接管24连通的圆孔26j。
从长方形凹部26c和台形凹部26a的下壁上伸出着托架26k、26l、该托架26k、26l用于安装前述的传动带控制箱20。
罩盖27以塞住空气滤清器罩26的开口的方式覆盖左侧而且自空气滤清器罩26再向前方延伸还覆盖着气化器23的左方。(参照图3)在前述的空气滤清器罩26的台阶部26g上安装了吸气室30。
如图12至图14所示,吸气室30形成为前后长的筒状,连接管30a从前壁的下方向前伸出着。
伸出片30b从吸气室30的底壁向下方伸出,伸出片30b的中央设置了安装孔30c。
当按照规定的位置关系将该吸气室30嵌合到前述空气滤清器罩26的台阶部26g上时,参照图15,伸出片30b嵌装到凹部26h上,通过在伸出片30b的安装孔30c上贯通螺钉32并旋入螺钉孔26I进行固紧,可以将吸气室30固定到空气滤清器罩26上。
如图15所示,安装在空气滤清器罩26上的吸气室30,其最高部处于与空气滤清器罩26的最高部大致相同的高度上,因此,吸气室30隐藏在空气滤清器25内,从外部见不到。谋求外观上的进步。
这样一来,安装在空气滤清器罩26上的吸气室30,如图3所示地位于从前述吸气管构件22的吸气管22b向上方分支的连接支管22d的后方,吸气室30的连接管30a朝向连接支管22d方向伸出,作为混合气出入管的吸气软管31连接处于相互接近的位置上的连接支管22g和连接管30a。
当护罩19覆盖内燃机16的汽缸16a时,护罩19的向左方鼓出的鼓出部19f覆盖从吸气管22b向上方分支的连接支管22d,鼓出部19f的上部的排气口19g向后方和左方开口并面向气化器23和吸气室30。
因此,从排风口19g出来的温风吹到气化器23上,可以加温气化器23,可以防止结冰。
特别如图3所示,因为气化器23的右侧用护罩19的延设部19e做墙壁,左外侧由罩盖27的延出部覆盖着,所以排风有效地作用于气化器,防止结冰的效果大。
而且,将后端与吸气室30的连接管30a结合的吸气软管31向前方延伸出、并从护罩19的向后方开口的排风口19g进入护罩19的内部,通过其前端与从吸气管22b向上方分支的连接支管22d结合,连通吸气管22b和吸气室30。
因为利用了护罩19的排风口19g与吸气软管31相通,因此就没有必要专门在护罩19上设置吸气软管31用的开口。
如上述那样,因为吸气软管31连接着从气化器23内的节流阀的下游侧的吸气管22b向上方分支的连接支管22d和向安装在节流阀的上游侧的空气滤清器罩26的台阶部26g上的吸气室30的前方突出的连接管30a、在气化器23的右侧处于相互接近的位置的连接支管22d和连接管30a连接着,所以吸气软管31的长度短,在充填性能上和布置上没有不良的情况。
安装着吸气室30的空气滤清器罩26位于从作为摇动单元15的摇动中心的联杆构件12相离的位置上,在与上方的车体之间存有富余的空间,而且安装在空气滤清器罩26的台阶部26g上的吸气室30没有从空气滤清器25向上方突出,即使与摇动单元15一体地摇动,吸气室30也不会与车体相干涉。
这样被安装的吸气室30通过吸气软管31连通到吸气管22b的分支部,分支部位于上流的节流阀和下游的舌簧片阀的中间。
因此,舌簧片阀闭锁时将流动中的混合气导入吸气室30在舌簧片阀开放时使该混合气与流动在吸气管22b内的混合气合流并吸入,可以提高吸气的充填效率。
吸气室30不限于安装在台阶部26g也可以安装在空气滤清器罩26的其它地方,吸气软管31也可以不那么长,安装的自由度很大。
下面所示的另一实施例是如图16和图17所示地将吸气室50安装在空气滤清器罩61上的例子。
如图18和图19所示,吸气室50比前述吸气室30前后长度短,连接管50a,从前壁的下方向前方伸出着,安装片50b从底壁下面伸出着。
安装片50b前后方向长,在后部穿设安装孔50c,50b前端伸出着限位爪50d。
一方面空气滤清器罩61在上面靠前的左侧位置凸设了螺钉孔凸起61a,在其前方形成限位凹部61b。
吸气室50在空气滤清器罩61的上面规定的位置将限位爪50d插入限位凹部61b并限位,将安装片50b从右侧接触螺钉孔凸起部61a,螺钉62穿过安装孔旋入并固紧在螺钉孔凸起部61a,这样吸气室50被固定到空气滤清器罩61上。
这样吸气软管51的一端结合到安装在空气滤清器罩61的上面的吸气室50的向前方突出的连接管50a上,该吸气软管51从连接管50a起向前方延伸、从气化器63的左侧向前侧弯曲,另一端结合到在气化器63的下流侧的吸气管64处分支,并突出设置的连接支管64a上,吸气软管51不那么长。
在本实施例中,虽然吸气室50安装在空气滤清器60的上部,但是它处于与摇动单元的摇动中心相离开的位置上,在与上方的车体之间也有富裕空间,所以吸气室50不会与车体发生干涉。
因为吸气室50露出在外侧而被设置着,所以吸气室50的保养和更换是容易的。
在以上的实施例中,吸气室与空气滤清器是分体的、由螺钉安装在一起,预先把空气滤清器和吸气室形成整体也是可以的。
这样零件数目少,组装作业容易进行。
权利要求
1.一种内燃机的吸气装置,在该内燃机的吸气装置中在节流阀的下游的吸气通路上分支出混合气出入支管,将吸气室连接到该支管上,其特征是,在连接到前述节流阀的上游侧的空气滤清器罩上设有前述吸气室。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的吸气装置,其特征在于将从侧面看与前述的空气滤清器罩相重叠地设置前述的吸气室。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的吸气装置,其特征在于前述吸气室设置在前述空气滤清器罩的上部。
4.如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3中的任何一项所述的内燃机的吸气装置,其特征在于与前述空气滤清器罩分体地成形前述吸气室。
5.如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3中任何一项所述的内燃机的吸气装置,其特征在于将前述吸气室与前述空气滤清器罩成形为一体。
6.如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5中任何一项所述的内燃机的吸气装置,其特征在于前述内燃机是单元摇动内燃机、前述空气滤清器配设在摇动单元的上部。
全文摘要
一种内燃机的吸气装置,混合气出入支管不用必要以上的长度、吸气室安装自由度大、可以避免与车体的干涉。其构成如下:在节流阀的下游的吸气通路22a上分支出混合气出入支管22d,该支管22d连接吸气室30,其特征是:在连接在前述的节流阀的上游侧的空气滤清器罩26上设置了吸气室30。
文档编号F02B27/00GK1199816SQ9810544
公开日1998年11月25日 申请日期1998年3月12日 优先权日1997年5月16日
发明者确薰, 草野拓平 申请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