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发动机双泵润滑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567058阅读:472来源:国知局
一种发动机双泵润滑系统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发动机双泵润滑系统,包括:油底壳,油底壳的底端设置有低位集成集滤器;油底壳的开口端设置有高位集成集滤器;主油道,主油道依次通过一级油泵和低位集成集滤器与油底壳连通,以使油底壳中的液体能在一级油泵的作用下,进入主油道;副机油储存室,副机油储存室依次通过二级油泵和高位集成集滤器与油底壳连通,以使油底壳中液面高于高位集成集滤器进口的液体能在二级油泵的作用下,进入副机油储存室,以维持油底壳中液体的液面高度。本发明提供的系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发动机润滑系统,存在的机油温度上升速度快和机油液面高度不稳定的技术问题。实现了提高系统可靠性的技术效果。
【专利说明】
一种发动机双泵润滑系统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船艇的发动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发动机双栗润滑系统。
【背景技术】
[0002]发动机润滑系统对发动机性能及疲劳寿命有关键作用,在现有的发动机润滑系统技术中,主要是单栗独立油底壳式润滑系统,即使采用双机油栗设计,也只是利用电动副机油栗对发动机各摩擦表面进行预润滑,从而保证一般发动机润滑系统的性能要求。
[0003]然而在船艇发动机领域,由于高速船艇用发动机的转速高,要求润滑系统供油响应速度快,一方面,在短时间内热积累量大,机油温度上升速度快;另一方面,为了保证发动机润滑系统的性能,油底壳中的机油储存量必须足够大。然而,由于搭载发动机的高速船艇存在“急加急减速、转弯时左右大倾角、剧烈颠簸”等工况,油底壳中的机油存储量大,液面过高必然使得机油晃动严重,这将容易导致集滤器露出油面而栗入空气,进而会严重影响发动机润滑系统的承载能力。
[0004]也就是说,现有技术中的发动机润滑系统,存在机油温度上升速度快和机油液面高度不稳定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0005]本发明通过提供一种发动机双栗润滑系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发动机润滑系统,存在的机油温度上升速度快和机油液面高度不稳定的技术问题。
[0006]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0007]—种发动机双栗润滑系统,所述系统包括:
[0008]油底壳,所述油底壳的底端设置有低位集成集滤器;所述油底壳的开口端设置有高位集成集滤器;
[0009]主油道,所述主油道依次通过一级油栗和所述低位集成集滤器与所述油底壳连通,以使所述油底壳中的液体能在所述一级油栗的作用下,进入所述主油道;
[0010]副机油储存室,所述副机油储存室依次通过二级油栗和所述高位集成集滤器与所述油底壳连通,以使所述油底壳中液面高于所述高位集成集滤器进口的液体能在所述二级油栗的作用下,进入所述副机油储存室,以维持所述油底壳中液体的液面高度。
[0011 ] 可选的,所述系统还包括:溢流阀,所述溢流阀设置于所述一级油栗的出口和所述二级油栗的入口之间,以在所述一级油栗的出口处的压力大于预设压力时,将部分液体经所述二级油栗卸流至所述副机油储存室中。
[0012]可选的,所述系统还包括:中冷器,所述中冷器设置于所述一级油栗和所述主油道之间,以冷却所述液体。
[0013]可选的,所述系统还包括:机油滤清器,所述机油滤清器与所述中冷器连接,以过滤流经所述中冷器的液体。
[0014]可选的,所述中冷器内部油腔为之字形油腔,以增长液体热交换路径。
[0015]可选的,所述系统还包括:气缸盖油腔,所述气缸盖油腔通过气管与所述副机油储存室连通,以使所述副机油储存室内的油气能分离进入所述气缸盖油腔内。
[0016]可选的,所述气缸盖油腔通过油管与所述油底壳连通,以使所述气缸盖油腔中的油气冷凝成的液体通过所述油管流回所述油底壳。
[0017]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或优点:
[0018]1、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系统,一方面,在油底壳中的机油液面过高时,部分机油经过高位集成集滤器,在二级油栗的作用下进入副机油储存室。通过设置两个分隔式储油室与两个油栗的联合作用可以降低机油的晃动,维持一级油栗进口处的液面高度,降低机油中的空气含量,减少曲柄连杆机构的搅拌损失,防止由于搭载船艇的恶劣工况造成的润滑系统失效,提高了系统可靠性;另一方面,可以在保证高效润滑的同时很大程度上减少油底壳的储油空间,使发动机结构紧凑;再一方面,通过副机油储存室与外界进行热量交换,也对机油有一定的冷却效果,进一步提高了系统可靠性;再一方面,将低位集成集滤器安装在油底壳底部,能防止机油中的铁肩等杂物进入油路,并通过安装在低位防止空气进入主油路。
[0019]2、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系统,在一级油栗出口的高压油超过润滑系统的允许的最高压力时,则在设置的溢流阀的作用下,将一部分高压油通过溢流阀卸至二级油栗,保证润滑系统安全稳定运行,防止润滑系统供油压力过高。
[0020]3、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系统,在一级油栗和主油道之间设置中冷器,高压油通过进口进入中冷器,在中冷器中充分交换热量后由出口进入主油道,从而保持机油温度维持在正常范围,可有效防止机油温度过高导致润滑效能降低的问题。
[0021]4、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系统,将高位集成集滤器吸入副机油储存室的油气,通过气管上升到气缸盖油腔,再冷凝为低压油后再流回到油底壳,提高了机油的利用率,防止油气影响机油润滑效果。
【附图说明】
[002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3]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发动机双栗润滑系统的结构图;
[0024]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中中冷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5]本申请实施例通过提供一种发动机双栗润滑系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发动机润滑系统,存在的机油温度上升速度快和机油液面高度不稳定的技术问题。实现了提高系统可靠性的技术效果。
[002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技术方案的总体思路如下:
[0027]本申请提供一种发动机双栗润滑系统,所述系统包括:
[0028]油底壳,所述油底壳的底端设置有低位集成集滤器;所述油底壳的开口端设置有高位集成集滤器;
[0029]主油道,所述主油道依次通过一级油栗和所述低位集成集滤器与所述油底壳连通,以使所述油底壳中的液体能在所述一级油栗的作用下,进入所述主油道;
[0030]副机油储存室,所述副机油储存室依次通过二级油栗和所述高位集成集滤器与所述油底壳连通,以使所述油底壳中液面高于所述高位集成集滤器进口的液体能在所述二级油栗的作用下,进入所述副机油储存室,以维持所述油底壳中液体的液面高度。
[0031]通过上述内容可以看出,一方面,在油底壳中的机油液面过高时,部分机油经过高位集成集滤器,在二级油栗的作用下进入副机油储存室。通过设置两个分隔式储油室与两个油栗的联合作用可以降低机油的晃动,维持一级油栗进口处的液面高度,降低机油中的空气含量,减少曲柄连杆机构的搅拌损失,防止由于搭载船艇的恶劣工况造成的润滑系统失效,提高了系统可靠性;另一方面,可以在保证高效润滑的同时很大程度上减少油底壳的储油空间,使发动机结构紧凑;再一方面,通过副机油储存室与外界进行热量交换,也对机油有一定的冷却效果,进一步提高了系统可靠性;再一方面,将低位集成集滤器安装在油底壳底部,能防止机油中的铁肩等杂物进入油路,并通过安装在低位防止空气进入主油路。
[0032]为了更好的理解上述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说明书附图以及具体的实施方式对上述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本发明实施例以及实施例中的具体特征是对本申请技术方案的详细的说明,而不是对本申请技术方案的限定,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实施例以及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0033]在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发动机双栗润滑系统,请参考图1,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发动机双栗润滑系统的结构图,如图1所示,所述系统包括:
[0034]油底壳I,所述油底壳I的底端设置有低位集成集滤器2;所述油底壳I的开口端设置有尚位集成集滤器3 ;
[0035]主油道4,所述主油道4依次通过一级油栗5和所述低位集成集滤器2与所述油底壳I连通,以使所述油底壳I中的液体能在所述一级油栗5的作用下,进入所述主油道4;
[0036]副机油储存室6,所述副机油储存室6依次通过二级油栗7和所述高位集成集滤器3与所述油底壳I连通,以使所述油底壳I中液面高于所述高位集成集滤器3进口的液体能在所述二级油栗7的作用下,进入所述副机油储存室6,以维持所述油底壳I中液体的液面高度。
[0037]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系统可以为高速船艇用发动机的润滑系统,也可以是车载发动机的润滑系统,其他动力设备发动机的润滑系统,在此不作限制。
[0038]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液体为机油或其他润滑液,在此不作限制。
[0039]下面结合图1,以所述液体为机油,来详细介绍所述发动机双栗润滑系统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0040]首先,介绍所述发动机双栗润滑系统的结构。
[0041]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所述低位集成集滤器2安装在油底壳I底部,即安装在高位集成集滤器3的下方,所述低位集成集滤器2用于防止机油中的铁肩等杂物进入油路,其安装在低位的原因在于防止空气进入油路;其中,所述下方为重力方向。
[0042]进一步,如图1所示,所述油底壳I可以分为两个油腔,所述低位集成集滤器2处于一个油腔,所述高位集成集滤器3处于一个油腔。
[0043]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油底壳I中的多余机油经过高位集成集滤器3,在二级油栗7的作用下进入副机油储存室6,再在需要时流入油底壳I,能够使油底壳I的液面高度保持平衡,防止由于搭载船艇的恶劣工况造成的润滑系统失效。同时,副机油储存室6中的机油与外界可以进行热量交换,也起到一定的冷却机油效果。
[0044]进一步,流入副机油储存室6的机油,经冷却后,可以流回到油底壳I的低位集成集滤器2所在的那个油腔,以保证该油腔有充足的机油供给主油道4。
[0045]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系统还包括:
[0046]溢流阀8,所述溢流阀8设置于所述一级油栗5的出口和所述二级油栗7的入口之间,以在所述一级油栗5的出口处的压力大于预设压力时,将部分液体经所述二级油栗7卸流至所述副机油储存室6中。
[0047]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根据具体的压力需要来选择溢流阀,以满足不同压力需求,如图1中的液体流动箭头所示,溢流阀8实现防止润滑系统供油压力过高的原理是:当一级油栗5出口处的压力符合正常要求时,溢流阀8关闭;当一级油栗5出口处的压力超过润滑系统的允许的最高压力时,则溢流阀8开启,一部分高压油通过溢流阀6卸至二级油栗6,最终流入副机油储存室6,以防止油压过高,保证润滑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0048]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系统还包括:
[0049]中冷器9,所述中冷器9设置于所述一级油栗5和所述主油道4之间,以冷却所述液体。
[0050]请参考图2,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中中冷器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所述中冷器9内部油腔为之字形油腔,以增长液体热交换路径。
[0051]具体来讲,所述中冷器9内部液体通道为来回往返的线状通道,以在固定的中冷器体积要求下,实现较长的液体流通路径,从而使液体进行热量交换的路径增加,以提高中冷器对机油等液体的冷却效率。
[0052]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系统还包括:机油滤清器10,所述机油滤清器10与所述中冷器9连接,以过滤流经所述中冷器9的液体。
[0053]具体来讲,机油等液体进入中冷器9后流经机油滤清器10过滤,在中冷器9中充分交换热量后由进入主油道8,从而保持机油温度维持在正常范围,可有效防止机油温度过高导致润滑效能降低。
[0054]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所述机油滤清器10也可以安装在一级油栗5和所述中冷器9之间,或者在机油到达主油道4之前的其他部位,在此不作限制。
[0055]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系统还包括:
[0056]气缸盖油腔11,所述气缸盖油腔11通过气管12与所述副机油储存室6连通,以使所述副机油储存室6内的油气能分离进入所述气缸盖油腔11内。
[0057]进一步,所述气缸盖油腔11通过油管13与所述油底壳I连通,以使所述气缸盖油腔11中的油气冷凝成的液体通过所述油管13流回所述油底壳I。
[0058]具体来讲,由于高位集成集滤器3吸入的机油可能会存在油气,故机油进入副机油储存室6后,一部分油气经过冷却冷凝为液体,一部分油气上升到气缸盖油腔11中,避免在机油中混合油气,影响润滑效果。上升到气缸盖油腔11中的油气,对气缸盖油腔11中的部件进行润滑后,再冷凝为低压油后再流回到油底壳I,以循环使用,增强机油使用率。
[0059]具体来讲,本申请提供的双栗系统保证了及时、稳定、连续的高压供给压力;中冷系统能够保证发动机润滑系统热平衡。此外,分隔式机油储存室能够有效减小机油空气含量并辅助降低机油温度。因此,高速船艇用发动机润滑系统性能得到很大提高,能满足发动机转速高,船艇速度快、工况复杂的润滑系统要求。
[0060]接下来,介绍所述发动机双栗润滑系统的工作原理。
[0061 ]润滑主回路:如图1的液体流动箭头所示,在系统运行时,油底壳I中的机油经一级油栗5的作用,依次经低位集成集滤器2、一级油栗5、中冷器9进口、机油滤清器10和中冷器9出口进入主油道4,对发动机进行润滑。
[0062]压力控制回路:如图1的液体流动箭头所示,在系统运行时,当一级油栗5出口处的压力过大时,部分机油依次经溢流阀8和二级油栗7卸入副机油储存室6,以防止压力过高。
[0063]液面维持回路:同样如图1所示,在系统运行时,油底壳I中的过多机油,在二级油栗7的作用下,依次经高位集成集滤器3和二级油栗7进入副机油储存室6,以维持液面稳定。
[0064]油气处理回路:同样如图1所示,在系统运行时,进入副机油储存室6中的机油中携带的油气经气管12进入气缸盖油腔11,对气缸盖油腔11中的部件进行润滑后,冷凝为低压油经油管13流回到油底壳I,以增强机油使用率。
[0065]上述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的技术效果或优点:
[0066]1、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系统,一方面,在油底壳中的机油液面过高时,部分机油经过高位集成集滤器,在二级油栗的作用下进入副机油储存室。通过设置两个分隔式储油室与两个油栗的联合作用可以降低机油的晃动,维持一级油栗进口处的液面高度,降低机油中的空气含量,减少曲柄连杆机构的搅拌损失,防止由于搭载船艇的恶劣工况造成的润滑系统失效,提高了系统可靠性;另一方面,可以在保证高效润滑的同时很大程度上减少油底壳的储油空间,使发动机结构紧凑;再一方面,通过副机油储存室与外界进行热量交换,也对机油有一定的冷却效果,进一步提高了系统可靠性;再一方面,将低位集成集滤器安装在油底壳底部,能防止机油中的铁肩等杂物进入油路,并通过安装在低位防止空气进入主油路。
[0067]2、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系统,在一级油栗出口的高压油超过润滑系统的允许的最高压力时,则在设置的溢流阀的作用下,将一部分高压油通过溢流阀卸至二级油栗,保证润滑系统安全稳定运行,防止润滑系统供油压力过高。
[0068]3、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系统,在一级油栗和主油道之间设置中冷器,高压油通过进口进入中冷器,在中冷器中充分交换热量后由出口进入主油道,从而保持机油温度维持在正常范围,可有效防止机油温度过高导致润滑效能降低的问题。
[0069]4、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系统,将高位集成集滤器吸入副机油储存室的油气,通过气管上升到气缸盖油腔,再冷凝为低压油后再流回到油底壳,提高了机油的利用率,防止油气影响机油润滑效果。
[0070]尽管已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作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发明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0071]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主权项】
1.一种发动机双栗润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 油底壳,所述油底壳的底端设置有低位集成集滤器;所述油底壳的开口端设置有高位集成集滤器; 主油道,所述主油道依次通过一级油栗和所述低位集成集滤器与所述油底壳连通,以使所述油底壳中的液体能在所述一级油栗的作用下,进入所述主油道; 副机油储存室,所述副机油储存室依次通过二级油栗和所述高位集成集滤器与所述油底壳连通,以使所述油底壳中液面高于所述高位集成集滤器进口的液体能在所述二级油栗的作用下,进入所述副机油储存室,以维持所述油底壳中液体的液面高度。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溢流阀,所述溢流阀设置于所述一级油栗的出口和所述二级油栗的入口之间,以在所述一级油栗的出口处的压力大于预设压力时,将部分液体经所述二级油栗卸流至所述副机油储存室中。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中冷器,所述中冷器设置于所述一级油栗和所述主油道之间,以冷却所述液体。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机油滤清器,所述机油滤清器与所述中冷器连接,以过滤流经所述中冷器的液体。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冷器内部油腔为之字形油腔,以增长液体热交换路径。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气缸盖油腔,所述气缸盖油腔通过气管与所述副机油储存室连通,以使所述副机油储存室内的油气能分离进入所述气缸盖油腔内。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气缸盖油腔通过油管与所述油底壳连通,以使所述气缸盖油腔中的油气冷凝成的液体通过所述油管流回所述油底壳。
【文档编号】F01M11/06GK105927310SQ201610250703
【公开日】2016年9月7日
【申请日】2016年4月21日
【发明人】耿巍麟, 顾冰, 刘向伟, 吴昊, 程玄, 杨靖
【申请人】湖北三江船艇科技有限公司, 湖北三江航天红阳机电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