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集成式h型射流阀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609372阅读:550来源:国知局
一种集成式h型射流阀装置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集成式H型射流阀装置,包括有装置本体,其一侧设置有空滤连接头,装置本体另一侧设置有进气歧管连接头,空滤连接头、进气歧管连接头之间设置有文丘里管结。同时,文丘里管结构上垂直导通连接有至少两个独立的吸附腔,分为主吸附腔与副吸附腔,主吸附腔与副吸附腔上共同连接有碳罐接头,空滤连接头、副吸附腔内设置有单向阀,位于空滤连接头内的为主单向阀,位于副吸附腔内的为副单向阀。由此,解决增压发动机碳罐油气抽取能力不足的问题,可实现发动机全工况下抽取碳罐油气。采用两个单向阀的相互配合,实现不同工况下的交替开合,能够简化管路系统,降低成本。
【专利说明】
一种集成式H型射流阀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阀,尤其涉及一种集成式H型射流阀装置。
【背景技术】
[0002]随着国家排放法规的升级,对于利用怠速工况时进气歧管的真空来抽取碳罐抽油气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同时,伴随着增压技术的发展,使得怠速工况变少,且在怠速时进气歧管的真空度比较小,无法满足抽取碳罐油气的需求。由此,通过增加电子真空栗的方式,来增加真空度是一种方式,另外一种方式是用射流阀来增加流量。
[0003]传统的射流阀(借助于文丘里效应)能够利用气流的流动,增加真空度,或者增加流量。比如,在刹车真空管系统中,主要为实现增大真空度。在碳罐系统中,主要为实现增大流量的效果。
[0004]同时,不使用射流阀的增压发动机,碳罐油气抽取能力不够,无法实现排放法规要求。利用电子真空栗来增加真空度的设计,成本大概为射流阀成本的10倍以上,且真空栗耗能(增加油耗),可靠性(耐久)不如射流阀,有噪音,需要EVU控制(改变系统设计)。
[0005]有鉴于上述的缺陷,本设计人,积极加以研究创新,以期创设一种集成式H型射流阀装置,使其更具有产业上的利用价值。

【发明内容】

[000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集成式H型射流阀装置。
[0007]本发明的一种集成式H型射流阀装置,包括有装置本体,其中:所述装置本体的一侧设置有空滤连接头,所述装置本体另一侧设置有进气歧管连接头,所述空滤连接头、进气歧管连接头之间设置有文丘里管结构,所述文丘里管结构上垂直导通连接有至少两个独立的吸附腔,分为主吸附腔与副吸附腔,所述主吸附腔与副吸附腔上共同连接有碳罐接头,所述空滤连接头、副吸附腔内设置有单向阀,位于空滤连接头内的为主单向阀,位于副吸附腔内的为副单向阀。
[0008]进一步地,上述的一种集成式H型射流阀装置,其中,所述单向阀包括有阀片,所述阀片上连接有定位卡接组件,所述空滤连接头、副吸附腔内设置有容纳槽,所述定位卡接组件嵌入容纳槽内。
[0009]更进一步地,上述的一种集成式H型射流阀装置,其中,所述阀片上分布有加强筋。
[0010]更进一步地,上述的一种集成式H型射流阀装置,其中,所述空滤连接头、进气歧管连接头、碳罐接头上均设置有连接定位组件。
[0011]更进一步地,上述的一种集成式H型射流阀装置,其中,所述连接定位组件为定位螺纹。
[0012]更进一步地,上述的一种集成式H型射流阀装置,其中,所述连接定位组件为定位台阶。
[0013]再进一步地,上述的一种集成式H型射流阀装置,其中,所述碳罐接头与文丘里管结构平行分排布。
[0014]借由上述方案,本发明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0015]1、解决增压发动机碳罐油气抽取能力不足的问题,可实现发动机全工况下抽取碳罐油气。
[0016]2、采用两个单向阀的相互配合,实现不同工况下的交替开合,能够简化管路系统,降低成本。
[0017]3、相比较于传统的真空栗,整体的实施成本仅为前者的十分之一,易于推广。
[0018]4、整体结构简单,且整体使用可靠性高,满足不同种类车辆的应用。
[0019]5、采用集成化的设计,减少对车辆空间的占用,且日常维护较为便捷。
[0020]上述说明仅是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发明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
【附图说明】
[0021 ]图1是集成式H型射流阀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2、图3是集成式H型射流阀装置使用期间的状态切换示意图。
[0023]图中各附图标记的含义如下。
[0024]I装置本体2空滤连接头
[0025]3进气歧管连接头 4文丘里管结构
[0026]5主吸附腔6副吸附腔
[0027]7碳罐接头8主单向阀
[0028]9副单向阀10阀片
[0029]11定位卡接组件 12连接定位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30]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0031]如图1至3的一种集成式H型射流阀装置,包括有装置本体I,其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在装置本体I的一侧设置有空滤连接头2,装置本体I另一侧设置有进气歧管连接头3。同时,空滤连接头2、进气歧管连接头3之间设置有文丘里管结构4,该文丘里管结构4上垂直导通连接有至少两个独立的吸附腔,分为主吸附腔5与副吸附腔6。并且,主吸附腔5与副吸附腔6上共同连接有碳罐接头7,在空滤连接头2、副吸附腔6内设置有单向阀。具体来说,位于空滤连接头2内的为主单向阀8,位于副吸附腔6内的为副单向阀9。考虑到集成化的设计,减少空间占用,同时拥有良好的气流走向规划,碳罐接头7与文丘里管结构4平行分排布。
[0032]结合本发明一较佳的实施方式来看,为了便于在压力差的作用下顺利开合,实现真空度的有效控制,单向阀包括有阀片10。具体来说,该阀片10上连接有定位卡接组件11。与之对应的是,在空滤连接头2、副吸附腔6内设置有容纳槽。由此,定位卡接组件11嵌入容纳槽内。这样,在日常使用中,即便出现较大的气流冲击,亦可以保证阀片10不脱落。同时,在阀片10上分布有加强筋(图中未示出)。这样,在使用的时候不会因为出现较大的压力差或是气流冲击,导致阀片10变形后无法复位,或是出现阀片10破裂的情况,有效提升了使用寿命O
[0033]进一步来看,为了与后续构成系统的其他管路进行稳定连接,不会在使用期间出现脱落故障,本发明在空滤连接头2、进气歧管连接头3、碳罐接头7上均设置有连接定位组件12。当然,考虑到市面上的管路连接构造不同,采用的连接定位组件12可以为定位螺纹。并且,考虑到某些特殊构造的连接需要,亦可以采用定位台阶构成连接定位组件12。
[0034]本发明的工作原理如下:
[0035]如图2所示,在发动机怠速运转工况下,节气门关闭,进气歧管端形成真空。由此,在压差作用下,主单向阀8打开,抽取碳罐内的燃油气。与此同时,副单向阀9由于压差作用处于关闭状态,阻止大气进入进气歧管。这样,能够最大限度的利用进气歧管的真空。
[0036]接着,当发动机处于非怠速工况时,节气门开启。此时,进气歧管内增压气体压力大于大气压。在此期间,主单向阀8被关闭,阻止气流往碳罐接口方向流动。同时,副单向阀9打开,在射流阀作用下通过文丘里效应,驱动气流带动抽气气流,对碳罐抽取油气,最后进入发动机,如图3所示。
[0037]通过上述的文字表述并结合附图可以看出,采用本发明后,拥有如下优点:
[0038]1、解决增压发动机碳罐油气抽取能力不足的问题,可实现发动机全工况下抽取碳罐油气。
[0039]2、采用两个单向阀的相互配合,实现不同工况下的交替开合,能够简化管路系统,降低成本。
[0040]3、相比较于传统的真空栗,整体的实施成本仅为前者的十分之一,易于推广。
[0041]4、整体结构简单,且整体使用可靠性高,满足不同种类车辆的应用。
[0042]5、采用集成化的设计,减少对车辆空间的占用,且日常维护较为便捷。
[0043]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主权项】
1.一种集成式H型射流阀装置,包括有装置本体(I),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本体(I)的一侧设置有空滤连接头(2),所述装置本体(I)另一侧设置有进气歧管连接头(3),所述空滤连接头(2)、进气歧管连接头(3)之间设置有文丘里管结构(4),所述文丘里管结构(4)上垂直导通连接有至少两个独立的吸附腔,分为主吸附腔(5)与副吸附腔(6),所述主吸附腔(5)与副吸附腔(6)上共同连接有碳罐接头(7),所述空滤连接头(2)、副吸附腔(6)内设置有单向阀,位于空滤连接头(2)内的为主单向阀(8),位于副吸附腔(6)内的为副单向阀(9)。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集成式H型射流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单向阀包括有阀片(10),所述阀片(10)上连接有定位卡接组件(11),所述空滤连接头(2)、副吸附腔(6)内设置有容纳槽,所述定位卡接组件(I I)嵌入容纳槽内。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集成式H型射流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阀片(10)上分布有加强筋。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集成式H型射流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滤连接头(2)、进气歧管连接头(3)、碳罐接头(7)上均设置有连接定位组件(12)。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集成式H型射流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定位组件(12)为定位螺纹。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集成式H型射流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定位组件(12)为定位台阶。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集成式H型射流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碳罐接头(7)与文丘里管结构(4)平行分排布。
【文档编号】F02M25/08GK105971775SQ201610550015
【公开日】2016年9月28日
【申请日】2016年7月13日
【发明人】郦强, 罗锋
【申请人】郦强, 罗锋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