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油回油流量自动控制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718893阅读:283来源:国知局
机油回油流量自动控制系统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机械设计技术领域的机油回油流量自动控制系统,包括调节体、旋转轴、弹簧、拉伸体、离心体、滚珠、拉伸杆、回油管,旋转轴与调节体的顶部固结在一起,拉伸体的顶部通过第一弹簧与调节体的顶部连接在一起,滚珠镶嵌在拉伸体的侧壁上,离心体的一侧壁通过滚珠与拉伸体相接触,离心体的另一侧壁通过第二弹簧与调节体的内壁面相连接,拉伸体、离心体的纵剖面均为梯形。在本发明中,当发动机转速较高时,控制板上移,主油道与回油管之间的喉口面积变小,主油道机油压力变大;当发动机转速较低时,控制板下移,主油道与回油管之间的喉口面积变大,主油道机油压力变小。本发明设计合理,结构简单,适用于机械式润滑系统的优化设计。
【专利说明】
机油回油流量自动控制系统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的是一种机械设计技术领域的润滑调节系统,特别是一种适用于增压发动机的机油回油流量自动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0002]发动机工作时转速很高,活塞与缸壁之间、连杆轴瓦与曲轴之间等部位配合紧密,如果这些配合部位得不到充分的润滑,就会产生干摩擦。干摩擦在短时间内产生的热量足以使金属熔化,造成机件的损坏甚至卡死(活塞拉缸、曲轴抱瓦等),因此必须对发动机中的配合部位给予良好的润滑。当润滑油流到配合部位后,会在摩擦表面形成一层油膜。为了保证润滑油可以顺利到达配合表面,发动机润滑油必须有一定的压力。发动机的气缸与活塞、活塞环与环槽、气门与气门座之间均存在一定间隙,这样才能保证各配合件之间运动时不会卡滞,但这些间隙又容易造成燃烧室内的混合气窜入曲轴箱,结果不仅加速了润滑油的变质,还会降低气缸压力和发动机的输出功率。润滑油可以在各配合件的间隙中形成油膜,这些油膜可以起到密封作用,保证了气缸的密封性。润滑油中含有的防锈剂等具有防锈性能的多效添加剂,这些添加剂在金属表面形成排列整齐的致密吸附层,有效地抵制了各种腐蚀物质的侵入。当发动机起动、加速或负荷发生较大变化时,活塞销、连杆的大小端以及曲轴轴瓦等部件均要承受振动的剧烈变化,黏度适当的润滑油可以吸收部分冲击能量,起到缓冲的作用。机油的这些作用的实现,都与主油道的供油压力有关。理想的情况是在低速工况主油道机油压力较低,在高速工况主油道机油压力较高,这样既能保证发动机的运转,又能降低机械损失。
[0003]经过对现有技术文献的检索发现,中国专利申请号201110044577.9,专利名称:机油压力控制装置,该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机油压力调节装置,能较好的实现机油压力的调节;但是其对机油压力的调节是阶段式的,不能实现机油压力的连续可调。

【发明内容】

[0004]本发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机油回油流量自动控制系统,使主油道机油压力可以自我调节,较好地兼顾发动机的高低转速工况,而且结构简单,不需要专门的控制机构。
[0005]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本发明包括压气机进气管、压气机、发动机进气管、进气门、排气门、发动机排气管、祸轮、祸轮出气管、气缸、活塞、连杆、曲轴、机油栗、机油栗齿轮、链条、油底壳、吸油管、主油道、分油道、调节体、旋转轴、第一弹簧、拉伸体、离心体、第二弹簧、滚珠、拉伸杆、控制体、控制板、回油管,压气机的进出气口分别与压气机进气管的出气口、发动机进气管的进气口相连接,发动机进气管的出气口与发动机进气道相连接,涡轮的进出气口分别与发动机排气管的出气口、涡轮出气管的进气口相连接,发动机排气管的进气口与发动机排气道相连接,进气门、排气门、活塞均安装在气缸内,活塞的底部通过连杆与曲轴相连接,机油栗齿轮安装在机油栗上,机油栗齿轮通过链条与曲轴相连接,机油栗的进出油口分别与吸油管的出油口、主油道的进油口相连接,吸油管的进油口布置在油底壳内,分油道的进油口与主油道相连接,分油道的出油口与发动机的润滑系统相连接,调节体、控制体内部腔体的纵剖面均为长方形,旋转轴与调节体的顶部固结在一起,旋转轴通过链条与曲轴相连接,第一弹簧、拉伸体、离心体、第二弹簧、滚珠均布置在调节体的内部腔体内,拉伸体的顶部通过第一弹簧与调节体的顶部连接在一起,滚珠镶嵌在拉伸体的侧壁上,离心体的一侧壁通过滚珠与拉伸体相接触,离心体的另一侧壁通过第二弹簧与调节体的内壁面相连接,拉伸体、离心体的纵剖面均为梯形,回油管的两端分别与主油道、油底壳相连接,控制体布置在回油管上,控制板布置在控制体内,拉伸杆的一端穿过调节体下壁面后与拉伸体的下壁连接在一起,拉伸杆的另一端穿过控制体上壁面后与控制板的上壁面连接在一起。
[0006]进一步地,在本发明中,离心体、滚珠均为阵列式布置,调节体内部腔体的横截面为圆型,拉伸体的横截面为圆型。
[000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为:本发明设计合理,结构简单;主油道机油压力可以根据发动机转速进行连续可调,从而兼顾发动机的各种运行工况。
【附图说明】
[0008]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不意图;
图2为图1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图1中A-A剖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B-B剖面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压气机进气管,2、压气机,3、发动机进气管,4、进气门,5、排气门,6、发动机排气管,7、涡轮,8、涡轮出气管,9、气缸,10、活塞,11、连杆,12、曲轴,13、机油栗,14、机油栗齿轮,15、链条,16、油底壳,17、吸油管,18、主油道,19、分油道,20、调节体,21、旋转轴,22、第一弹簧,23、拉伸体,24、离心体,25、第二弹簧,26、滚珠,27、拉伸杆,28、控制体,29、控制板,
30、回油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09]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作详细说明,本实施例以本发明技术方案为前提,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
实施例
[0010]如图1至图4所示,本发明包括压气机进气管1、压气机2、发动机进气管3、进气门4、排气门5、发动机排气管6、涡轮7、涡轮出气管8、气缸9、活塞10、连杆11、曲轴12、机油栗13、机油栗齿轮14、链条15、油底壳16、吸油管17、主油道18、分油道19、调节体20、旋转轴21、第一弹簧22、拉伸体23、离心体24、第二弹簧25、滚珠26、拉伸杆27、控制体28、控制板29、回油管30,压气机2的进出气口分别与压气机进气管I的出气口、发动机进气管3的进气口相连接,发动机进气管3的出气口与发动机进气道相连接,涡轮7的进出气口分别与发动机排气管6的出气口、涡轮出气管8的进气口相连接,发动机排气管6的进气口与发动机排气道相连接,进气门4、排气门5、活塞10均安装在气缸9内,活塞10的底部通过连杆11与曲轴12相连接,机油栗齿轮14安装在机油栗13上,机油栗齿轮14通过链条15与曲轴12相连接,机油栗13的进出油口分别与吸油管17的出油口、主油道18的进油口相连接,吸油管17的进油口布置在油底壳16内,分油道19的进油口与主油道18相连接,分油道19的出油口与发动机的润滑系统相连接,调节体20、控制体28内部腔体的纵剖面均为长方形,旋转轴21与调节体20的顶部固结在一起,旋转轴21通过链条与曲轴12相连接,第一弹簧22、拉伸体23、离心体24、第二弹簧25、滚珠26均布置在调节体20的内部腔体内,拉伸体23的顶部通过第一弹簧22与调节体20的顶部连接在一起,滚珠26镶嵌在拉伸体23的侧壁上,离心体24的一侧壁通过滚珠26与拉伸体23相接触,离心体24的另一侧壁通过第二弹簧25与调节体20的内壁面相连接,拉伸体23、离心体24的纵剖面均为梯形,回油管30的两端分别与主油道18、油底壳16相连接,控制体28布置在回油管30上,控制板29布置在控制体28内,拉伸杆27的一端穿过调节体20下壁面后与拉伸体23的下壁连接在一起,拉伸杆27的另一端穿过控制体28上壁面后与控制板29的上壁面连接在一起;离心体24、滚珠26均为阵列式布置,调节体20内部腔体的横截面为圆型,拉伸体23的横截面为圆型。
[0011 ]在本发明的工作过程中,当发动机转速较高时,调节体20的旋转速度也较高,在离心力的左右下离心体24向外移动并压缩第二弹簧25,拉伸体23在第一弹簧22的作用下向上移动,从而使拉杆27带动控制板29—起向上移动,主油道18与回油管30之间的喉口面积变小,主油道18机油压力变大。同理,当发动机的转速较小时,在第二弹簧25的弹性力左右下离心体24向内移动,拉伸体23向下移动,从而使拉杆27带动控制板29—起向下移动,主油道18与回油管30之间的喉口面积变大,主油道18机油压力变小。
【主权项】
1.一种机油回油流量自动控制系统,包括压气机进气管(I)、压气机(2)、发动机进气管(3)、进气门(4)、排气门(5)、发动机排气管(6)、祸轮(7)、祸轮出气管(8)、气缸(9)、活塞(10)、连杆(11)、曲轴(12)、机油栗(13)、机油栗齿轮(14)、链条(15)、油底壳(16)、吸油管(17)、主油道(18)、分油道(19),压气机(2)的进出气口分别与压气机进气管(I)的出气口、发动机进气管(3)的进气口相连接,发动机进气管(3)的出气口与发动机进气道相连接,涡轮(7)的进出气口分别与发动机排气管(6)的出气口、涡轮出气管(8)的进气口相连接,发动机排气管(6)的进气口与发动机排气道相连接,进气门(4)、排气门(5)、活塞(10)均安装在气缸(9)内,活塞(10)的底部通过连杆(11)与曲轴(12)相连接,机油栗齿轮(14)安装在机油栗(13)上,机油栗齿轮(14)通过链条(15)与曲轴(12)相连接,机油栗(13)的进出油口分别与吸油管(17)的出油口、主油道(18)的进油口相连接,吸油管(17)的进油口布置在油底壳(16)内,分油道(19)的进油口与主油道(18)相连接,分油道(19)的出油口与发动机的润滑系统相连接,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调节体(20)、旋转轴(21)、第一弹簧(22)、拉伸体(23)、离心体(24)、第二弹簧(25)、滚珠(26)、拉伸杆(27)、控制体(28)、控制板(29)、回油管(30),调节体(20)、控制体(28)内部腔体的纵剖面均为长方形,旋转轴(21)与调节体(20)的顶部固结在一起,旋转轴(21)通过链条与曲轴(12)相连接,第一弹簧(22)、拉伸体(23)、离心体(24)、第二弹簧(25)、滚珠(26)均布置在调节体(20)的内部腔体内,拉伸体(23)的顶部通过第一弹簧(22)与调节体(20)的顶部连接在一起,滚珠(26)镶嵌在拉伸体(23)的侧壁上,离心体(24)的一侧壁通过滚珠(26)与拉伸体(23)相接触,离心体(24)的另一侧壁通过第二弹簧(25)与调节体(20)的内壁面相连接,拉伸体(23)、离心体(24)的纵剖面均为梯形,回油管(30)的两端分别与主油道(18)、油底壳(16)相连接,控制体(28)布置在回油管(30)上,控制板(29)布置在控制体(28)内,拉伸杆(27)的一端穿过调节体(20)下壁面后与拉伸体(23)的下壁连接在一起,拉伸杆(27)的另一端穿过控制体(28)上壁面后与控制板(29)的上壁面连接在一起。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油回油流量自动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离心体(24)、滚珠(26)均为阵列式布置,调节体(20)内部腔体的横截面为圆型,拉伸体(23)的横截面为圆型。
【文档编号】F01M1/02GK106089352SQ201610595192
【公开日】2016年11月9日
【申请日】2016年7月27日 公开号201610595192.4, CN 106089352 A, CN 106089352A, CN 201610595192, CN-A-106089352, CN106089352 A, CN106089352A, CN201610595192, CN201610595192.4
【发明人】谢海江, 郭树满, 狄恩仓, 贾梦立, 贺燕香, 李伟莉
【申请人】郑州职业技术学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