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正时链润滑结构及发动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802150阅读:677来源:国知局
发动机正时链润滑结构及发动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发动机领域,具体涉及发动机正时链润滑结构及发动机。
【背景技术】
[0002]正时链系统的功能主要是在发动机工作的时候将曲轴传来的动力通过链条传递到凸轮轴上,以达到驱动气门机构按时开启和关闭,使发动机得以连续的工作。正时的设计和装配很重要,它直接关系到发动机的配气相位,气门的早开和迟闭,从而影响到发动机的经济性和动力性。良好的润滑能减小链传动的摩擦和磨损,能缓和冲击、帮助散热,是链传动正常工作的必要条件。
[0003]现有发动机正时链系统,其润滑方式是在缸体或者缸盖高压油道上设置喷油嘴,对正时链进行高压喷射润滑。采用高压喷射润滑,其缺点主要有:
[0004](I)油液对正时链的冲击力较大,造成正时链抖动,会降低正时链系统平稳性;
(2)在大冲击力下喷射出的润滑油大部分会被反弹回来,只有少部分真正起到润滑作用,润滑效果欠佳;(3)由于需要在缸体或缸盖高压油道上取油,为保证其他系统或零部件的润滑需求,需要提高机油泵能力,从而增加制造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正时链高压润滑存在的平稳性低、润滑效果差和成本高的问题。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0007]一种发动机正时链润滑结构,包括:缸体、缸盖和链轮壳,所述缸盖具有向气门摇臂供油的高压润滑油道,所述缸盖还具有用于汇集来自于所述气门摇臂的油液的集油腔,所述链轮壳具有用于容纳正时链的链轮室,所述集油腔向着所述链轮室方向存在开口,所述链轮壳设有与所述开口连通的低压润滑油道,所述低压润滑油道将油液导向所述正时链。
[0008]优选地,所述集油腔越靠近所述开口高度越低。
[0009]优选地,所述低压润滑油道由与所述链轮壳一体成型的挡油板包围形成。
[0010]优选地,所述气门摇臂包括进气门摇臂和排气门摇臂。
[0011 ] 优选地,所述进气门摇臂的润滑面和所述排气门摇臂的润滑面高于所述集油腔。
[0012]优选地,所述低压润滑油道位于所述正时链的上半部位置。
[0013]一种发动机,所述发动机的正时链采用如上所述的发动机正时链润滑结构进行润滑。
[0014]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利用集油腔来收集来自于气门摇臂的油液,这些油液已经从高压润滑油道喷出完成对气门摇臂的润滑,油液在集油腔汇集后经开口流入链轮室,并在链轮壳的低压润滑油道的导向作用下向正时链供油,因此不必再利用喷油嘴取高压油道的油对正时链进行润滑,不用提高机油泵能力,成本低。油液完成气门摇臂润滑后已经成为低压油液,因此不会对正时链造成冲击,也不会发生油液的反弹飞溅,因而正时链运行平稳,润滑效果好。
[0015]进一步地,集油腔越靠近开口高度越低,油液在重力作用下能够自动向着开口流动,从而为低压润滑油道提供足够的油压。
[0016]进一步地,链轮壳的挡油板包围形成低压润滑油道,挡油板能够与链轮壳一体成型,以简单的结构实现油液的导流。
[0017]进一步地,气门摇臂的润滑面高于集油腔,高压油液完成对气门摇臂的润滑后能够在重力作用下汇集到集油腔,因此降低了机油泵的性能要求。
[0018]进一步地,低压润滑油道位于正时链的上半部位置,能够使油液在重力作用下尽量多的浸润正时链,提高润滑效果。
【附图说明】
[0019]接下来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其中:
[0020]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发动机的立体图;
[0021]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进气门摇臂的立体图;
[0022]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排气门摇臂的立体图;
[0023]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缸盖的立体图;
[0024]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缸盖的俯视图;
[0025]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链轮壳的立体图;
[0026]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链轮壳与缸盖的局部示意图;
[0027]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发动机的左视图。
[0028]图中标记说明:缸体1、缸盖2、集油腔26、开口 27、链轮壳3、链轮室31、低压润滑油道32、挡油板33、气门摇臂轴4、进气门摇臂5、排气门摇臂6、正时链7、润滑面8。
【具体实施方式】
[0029]参考图1,发动机包括缸体1、缸盖2、链轮壳3、进气门摇臂5、排气门摇臂6和正时链7。缸体I和缸盖2连接到一起并具有连通的油道、水道等。进气门摇臂5和排气门摇臂6安装在缸盖2上并绕气门摇臂轴4旋转从而控制发动机燃烧室的进/排气。链轮壳3安装在缸体I和缸盖2的端面上,链轮壳3具有用于容纳正时链7的链轮室31,发动机曲轴通过正时链7驱动气门机构的开启和关闭。其中,构成本实施例的发动机正时链润滑结构包括:缸体1、缸盖2和链轮壳3,机油泵将油液从油底壳抽出并加压后经缸体I输送到缸盖2,缸盖2具有向进气门摇臂5和排气门摇臂6供油的高压润滑油道。
[0030]参考图2和图3,进气门摇臂5与气门摇臂轴4之间存在润滑面8,来自于高压润滑油道的油液向润滑面8提供润滑。同样地,排气门摇臂6与气门摇臂轴4之间也存在润滑面8。事实上,由于进气门摇臂5和排气门摇臂6与气门摇臂轴4之间为间隙配合,因此润滑面8为一个间隙,油液完成对润滑面8的润滑后基本失去油压,然后在重力作用下,如图2和图3的带箭头粗实线所示出的,油液离开润滑面8向下流动。
[0031]结合图4和图5,缸盖2具有集油腔26,将进气门摇臂5和排气门摇臂6安装到气缸盖2上后,在图1的高度方向上,润滑面8的高度要高于集油腔26的高度,这样,油液离开润滑面8后会在重力作用下汇集到集油腔26中。在缸盖2的端部存在开口 27,集油腔26内的油液经开口 27流出气缸盖2。优选在图1高度方向上,集油腔26越靠近开口 27高度越低,这样能够使集油腔26内的油液能够在重力作用下尽快从开口 27排出并使开口 27处的油液相对于高压润滑油道内的油液而言具有较低的油压。
[0032]参考图6,在该图中是从缸体I和缸盖2的方向观察链轮壳3的。链轮壳3上设有低压润滑油道32。
[0033]参考图7,链轮壳3的低压润滑油道32与缸盖2上的开口 27连通,即,集油腔26的开口 27是向着链轮室31的方向,并经过低压润滑油道32与链轮室31的内部连通。在本实施例中,低压润滑油道32由与链轮壳3 —体成型的挡油板33包围形成,无需再进行机加工或布置管路,当然,本实用新型并不排除采用机加工或者布置额外管路的方式形成低压润滑油道32。
[0034]参考图8,油液从缸盖2上的开口 27流出后,经过挡油板33包围形成的低压润滑油道32导向正时链7,如图8中的带箭头黑实线所示,从而为正时链7提供润滑。在发动机的高度方向上,被挡油板33包围的低压润滑油道32位于正时链7的上半部位置,这样即使油液的压力很小,也能够在重力作用下尽可能多地浸润润正时链7。
[0035]由以上描述并结合图1中的带箭头的粗实线所示出的油液流向可知,在本实施例中,油液经缸盖2的高压润滑油道注入气门摇臂(包括进气门摇臂5和排气门摇臂6),为气门摇臂的润滑面8提供润滑,而完成润滑的油液基本失去了油压,油液离开润滑面8后在重力作用下汇集的集油腔26,再从开口 27进入低压润滑油道32,最终在低压润滑油道32的导向下进入链轮室31,为链轮室31内的正时链7提供润滑,整个润滑结构不再利用喷油嘴取高压油道的油液对正时链进行润滑,而是采用完成气门摇臂润滑的低压油液对正时链进行润滑,不损失高压油道内的油压,因此也就不用提高机油泵性能,成本低。而且低压油液不会对正时链7造成冲击,也不会发生油液的反弹飞溅,因而正时链7运行平稳,润滑效果好。
[0036]虽然本实用新型是结合以上实施例进行描述的,但本实用新型并不被限定于上述实施例,而只受权利要求的限定,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容易地对其进行修改和变化,但并不离开本实用新型的实质构思和范围。
【主权项】
1.一种发动机正时链润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缸体、缸盖和链轮壳,所述缸盖具有向气门摇臂供油的高压润滑油道,所述缸盖还具有用于汇集来自于所述气门摇臂的油液的集油腔,所述链轮壳具有用于容纳正时链的链轮室,所述集油腔向着所述链轮室方向存在开口,所述链轮壳设有与所述开口连通的低压润滑油道,所述低压润滑油道将油液导向所述正时链。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正时链润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油腔越靠近所述开口高度越低。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正时链润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低压润滑油道由与所述链轮壳一体成型的挡油板包围形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正时链润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气门摇臂包括进气门摇臂和排气门摇臂。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动机正时链润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门摇臂的润滑面和所述排气门摇臂的润滑面高于所述集油腔。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正时链润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低压润滑油道位于所述正时链的上半部位置。
7.一种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的正时链采用如权利要求1至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发动机正时链润滑结构进行润滑。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发动机正时链润滑结构,包括:缸体、缸盖和链轮壳,所述缸盖具有向气门摇臂供油的高压润滑油道,所述缸盖还具有用于汇集来自于所述气门摇臂的油液的集油腔,所述链轮壳具有用于容纳正时链的链轮室,所述集油腔向着所述链轮室方向存在开口,所述链轮壳设有与所述开口连通的低压润滑油道,所述低压润滑油道将油液导向所述正时链。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采用上述润滑结构的发动机。本实用新型具备成本低、正时链工作平稳、润滑效果好的优点。
【IPC分类】F02F7-00, F01M9-10, F02F1-24
【公开号】CN204511557
【申请号】CN201520189179
【发明人】兰剑, 钱多德, 胡必谦, 胡志胜, 郑久林, 潘月成, 赵礼飞, 李贺柱, 林欣欣
【申请人】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7月29日
【申请日】2015年3月31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