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润滑系统增压保压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795426阅读:693来源:国知局
发动机润滑系统增压保压装置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发动机润滑系统增压保压装置,该装置由设置在曲轴箱左箱体(4)内的曲轴(3)、轴承油封(1)、曲轴轴承(2)、曲轴油封(31)及主润滑油道(32)组成,所述轴承油封(1)依次与曲轴轴承(2)、曲轴箱左箱体(4)过盈配合连接,曲轴油封(31)与曲轴(3)过盈配合连接,轴承油封(1)与曲轴油封(31)对应设置在主润滑油道(32)的两侧面上。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合理、成本低,可将润滑机油油压从0.2MPa提高到2.5MPa,保压1.5?2MPa,有效提高发动机变速部分、曲轴组件及活塞缸体润滑散热效果,确保发动机运行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专利说明】
发动机润滑系统増压保压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发动机润滑系统增压保压装置。
【背景技术】
[0002]润滑系统对于发动机来说就好比人的血脉,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任何发动机变速部分、曲轴组件及活塞缸体部份在运行的时候,不可避免的会产生摩擦和热量,而机油循环的主要作用就是减少变速部分、曲轴组件及活塞缸体的摩擦损耗和带走过多的热量,让变速部分、曲轴组件及活塞缸体能在一个合适的润滑条件与温度下稳定工作。特别是曲柄连杆部分一直是所有发动机的灵魂,正是因为有了曲柄连杆,才将往复的活塞运动转化为可以利用的旋转运动。因此曲轴组件的润滑显得尤为重要。现有技术中,曲轴组件部份因未设置润滑系统增压保压装置,即未设置曲轴轴承油封,当机油循环时,机油从曲轴轴承处泄漏,不仅润滑机油油压低,且不能保压,不能充分有效的润滑变速部分、曲轴组件、活塞缸体及曲柄连杆等关键部分,极易造成曲轴抱死,曲柄销烧结,拉缸等严重后果。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供一种“发动机润滑系统增压保压装置”。该增压保压装置结构设计合理、成本低,可将润滑机油油压从
0.2MPa提高到2.5MPa,保压1.5_2MPa,有效提高发动机变速部分、曲轴组件及活塞缸体润滑散热效果,确保发动机运行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显著降低发动机的功率损耗。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主要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发动机润滑系统增压保压装置,由设置在曲轴箱左箱体4内的曲轴3、轴承油封1、曲轴轴承2、曲轴油封31及主润滑油道32组成。所述轴承油封I依次与曲轴轴承2、曲轴箱左箱体4过盈配合连接,曲轴油封31与曲轴3过盈配合连接,轴承油封I与曲轴油封31对应设置在主润滑油道32的两侧面上。
[0005]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轴承油封I由为一体结构的唇口11和骨架12组成,唇口 11和骨架12分别与轴承内圈21和轴承密封槽22贴合过盈配合连接。
[0006]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唇口11和骨架12所用材质分别为氟橡胶和钢质材料。
[0007]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唇口 11与轴承内圈21之间的过盈量为0.3_。
[0008]增压保压原理:机油栗栗出的机油是有一定的油压的,当压力油进入主润滑油道32,若无此增压保压装置,机油将直接从曲轴轴承2内圈与外圈之间的间隙漏出,不但不能保持油压,油压还会因机油的泄漏而不断降低。有了此增压保压装置后,轴承油封I与曲轴油封31封住了要泄露的机油,不仅确保了机栗栗出机油的压力,并可将机油油压从0.2MPa提高到2.5MPa,保压1.5-2MPa,确保形成对发动机各组件充分良好的润滑系统。
[0009]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0010]1、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合理、成本低,可将润滑机油油压从0.2MPa提高到
2.5MPa,保压1.5-2MPa,有效提高发动机变速部分、曲轴组件及活塞缸体润滑散热效果,确保发动机运行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显著降低发动机的功率损耗。
[0011]2、因主要改进技术是轴承油封I依次与曲轴轴承2、曲轴箱左箱体4过盈配合连接,唇口 11与轴承内圈21之间的过盈量为0.3mm,过盈量适中,确保轴承油封I与曲轴轴承2的可靠密封,有效防止机油循环时,从曲轴轴承2处泄漏,将润滑机油油压从0.2MPa提高至IJ2.5MPa,保压1.5_2MPa,有效提高发动机变速部分、曲轴组件及活塞缸体润滑散热效果,消除因曲轴轴承2润滑机油泄漏曲轴抱死,曲柄销烧结,拉缸等问题。
[0012]3、因唇口 11和骨架12所用材质分别为氟橡胶和钢质材料,氟橡胶机械强度和耐磨性高,具有良好的耐热、耐油性能,,工作温度-20 0C至+200 0C,耐高温可达300 0C,轴承油封I密封效果好,使用寿命长,进一步提高曲轴轴承的密封性能和可靠性,使机油能够顺利的进入曲柄连杆部件,进而使发动机各个部件得到充分润滑,,确保发动机运行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附图说明】
[0013]图1A是本实用新型的轴承油封I与曲轴轴承2安装主视结构示意图。
[0014]图1B是本实用新型的轴承油封I与曲轴轴承2安装右视剖视结构示意图。
[0015]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轴承油封I与曲轴轴承2分解结构示意图。
[0016]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轴承油封I与曲轴轴承2安装位置结构示意图。
[0017]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有增压保压装置润滑油路示意图。
[0018]图5是现有技术中无增压保压装置润滑油路示意图。
[0019]图6是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润滑机油油温对比表。
[0020]图中:1、轴承油封,11、唇口,12、骨架,,2、曲轴轴承,21、轴承内圈,22、轴承密封槽,,3、曲轴,31、曲轴油封,32、主润滑油道,4、曲轴箱左箱体。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通过非限制性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理解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
[0022]如图1A、图1B、图2、图3所示,一种发动机润滑系统增压保压装置,由设置在曲轴箱左箱体4内的曲轴3、轴承油封1、曲轴轴承2、曲轴油封31及主润滑油道32组成。所述轴承油封I依次与曲轴轴承2、曲轴箱左箱体4过盈配合连接,曲轴油封31与曲轴3过盈配合连接,轴承油封I与曲轴油封31对应设置在主润滑油道32的两侧面上。
[0023]所述轴承油封I由为一体结构的唇口 11和骨架12组成,唇口 11和骨架12分别与轴承内圈21和轴承密封槽22贴合过盈配合连接。
[0024]所述唇口11和骨架12所用材质分别为氟橡胶和08F钢质材料。
[0025]所述唇口 11与轴承内圈21之间的过盈量为0.3_。
[0026]轴承型号为6209C3
[0027]如图4所示,下面进一步说明实施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
[0028]1.机油在机油栗的作用下从油盘吸出,进入主润滑油道32;
[0029]2.机油通过主润滑油道32,在轴承油封I与左箱体曲轴油封31共同作用下,形成压力油,此时润滑机油压力为2.5MPa,保压1.5-2MPa;
[0030]3.压力油供给并充分润滑变速部分、曲轴组件及活塞缸体等部分,保证发动机的润滑降温效果;
[0031 ] 4.润滑后的机油滑落油盘,准备进入下一次循环。
[0032]如图5所示,下面进一步说明现有技术中,即没有轴承油封I,只有曲轴轴承2的工作过程:
[0033]1.机油在机油栗的作用下从油盘吸出,进入进入主润滑油道32;
[0034]2.因为没有轴承油封I,此时机油压力不到0.2 MPa,且其压力不断减小直至为OMPa,不能形成压力油,机油直接从曲轴轴承I处直接卸压滑落,无法对变速部部件、曲轴组件及活塞缸体等部分进行有效的润滑,造成发动机各处的异常磨损,曲轴抱死,曲柄销烧结,拉缸等问题。
[0035]试验实施例
[0036]如图6所示,在上述两种工作过程中,对发动机进行实时温度监控的对比试验,具体数据如下:
[0037]本实用新型:实测功率全开,累计时间:Ih、2h、3h、4h,油温分别为102°C、101°C、103 °C、103°C;
[0038]现有技术:实测功率全开,累计时间:Ih、2h、3h、4h,油温分别为123°C、134。。、156 °C、拉缸;
[0039]综上所述,通过以上的实施例及试验检测,本实用新型所设计的发动机润滑系统增压保压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结构设计合理、成本低,安装使用方便,可将润滑机油油压从0.2MPa提高到2.5MPa,保压1.5-2MPa,油温保持在低于103°C,完全符合发动机稳定工作的润滑条件与温度要求,有效提高发动机变速部分、曲轴组件及活塞缸体润滑散热效果,确保发动机运行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显著降低发动机的功率损耗。达到本实用新型消除因曲轴轴承润滑机油泄漏造成曲轴抱死,曲柄销烧结,拉缸等问题的实用新型目的。
【主权项】
1.一种发动机润滑系统增压保压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由设置在曲轴箱左箱体(4)内的曲轴(3)、轴承油封(I)、曲轴轴承(2)、曲轴油封(31)及主润滑油道(32)组成,所述轴承油封(I)依次与曲轴轴承(2)、曲轴箱左箱体(4)过盈配合连接,曲轴油封(31)与曲轴(3)过盈配合连接,轴承油封(I)与曲轴油封(31)对应设置在主润滑油道(32)的两侧面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发动机润滑系统增压保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油封(I)由为一体结构的唇口(11)和骨架(12)组成,唇口(11)和骨架(12)分别与轴承内圈(21)和轴承密封槽(22)贴合过盈配合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发动机润滑系统增压保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唇口(11)和骨架(12)所用材质分别为氟橡胶和钢质材料。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发动机润滑系统增压保压装置,其特征在于,唇口(11)与轴承内圈(21)之间的过盈量为0.3_。
【文档编号】F02F11/00GK205477967SQ201620205563
【公开日】2016年8月17日
【申请日】2016年3月17日
【发明人】张平, 许振 , 王峰, 沈鹏
【申请人】江苏林海动力机械集团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