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底壳、曲轴箱及汽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848780阅读:441来源:国知局
油底壳、曲轴箱及汽车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油底壳、曲轴箱及汽车。其中,安装在汽车上的曲轴箱包括与上曲轴箱连接的油底壳,该油底壳包括:由第一底壁、第一侧壁、连接底壁和连接侧壁围成的第一容纳腔,以及,由第二底壁和第二侧壁围成的第二容纳腔:第一底壁和第二底壁由连接底壁连接且第一底壁和第二底壁沿两个相互垂直的方向间隔设置,且第一容纳腔用于容纳润滑油;第一底壁包括往第一容纳腔内凹陷形成的第一凸筋,第一侧壁的底端开设有放油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油底壳、曲轴箱及汽车,由于油底壳的第一底壁具有向第一容纳腔内凹陷形成的第一凸筋,从而避免了油底壳与发动机舱地板之间发生相对滑动,提高了油底壳的稳定性。
【专利说明】
油底壳、曲轴箱及汽车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油底壳、曲轴箱及汽车,属于汽车制造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油底壳是曲轴箱的下半部分,用于防止杂质进入,并收集和存储由发动机各摩擦表面流回的润滑油,散去部分热量,防止润滑油氧化。
[0003]现有的油底壳一般包括:底壁和侧壁,从而由底壁和侧壁围成一个容纳润滑油的空间。在安装时,直接将呈平面状的底壁下表面放置在发动机舱地板上。
[0004]但是,这种油底壳与发动机舱地板之间容易发生相对滑动,影响曲轴箱的稳定性。
【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油底壳、曲轴箱及汽车,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油底壳与发动机舱地板之间容易发生相对滑动的问题。
[0006]为了解决上时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0007]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油底壳,包括:底壁、侧壁及放油孔;所述底壁包括:第一底壁、连接底壁和第二底壁,所述第一底壁和第二底壁分别沿相互垂直的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间隔设置,所述连接底壁连接所述第一底壁和第二底壁相邻的两端部;所述侧壁包括:自第一底壁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侧壁、自连接底壁沿第一方向延伸的连接侧壁、自第二底壁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二侧壁,且所述第一侧壁、第一底壁、连接底壁、连接侧壁围成第一容纳腔,所述第二侧壁与第二底壁围成第二容纳腔,所述第一容纳腔用于容纳润滑油;所述第一底壁包括向所述第一容纳腔内凹陷形成的第一凸筋;所述放油孔开设在所述第一侧壁的底端。
[0008]上述油底壳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油底壳还包括回油孔,所述回油孔设置在所述侧壁上,且所述回油孔与所述侧壁的底端具有一预设距离。
[0009]上述油底壳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回油孔设置在所述第一侧壁上。
[0010]上述油底壳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回油孔处连接有用于涡轮增压器回油的回油管。
[0011]上述油底壳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回油管与第一侧壁之间设置有加强筋。
[0012]上述油底壳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底壁包括向第二容纳腔内凹陷形成的第二凸筋。
[0013]上述油底壳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底壁还包括向所述第一容纳腔内凹陷形成的第三凸筋,所述第三凸筋与所述第一凸筋相交。
[0014]上述油底壳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侧壁的顶端向外延伸形成有翻边。
[0015]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曲轴箱,所述曲轴箱包括上曲轴箱和与该上曲轴箱固定的如上所述的油底壳。
[0016]第三方面,提供一种汽车,所述汽车上安装有如上所述的曲轴箱。
[0017]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油底壳、曲轴箱及汽车,由于油底壳的第一底壁具有向第一容纳腔内凹陷形成的第一凸筋,从而大幅增加了油底壳与发动机舱地板之间的摩擦力,避免了油底壳与发动机舱地板之间发生相对滑动,提高了油底壳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给出的油底壳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图1中油底壳的仰视图;
[0020]图3为图1中油底壳的正视图;
[0021]图4为图1中油底壳的后视图。
[0022]图中:
[0023]11、第一底壁;111、第一凸筋;
[0024]113、第三凸筋;13、连接底壁;
[0025]15、第二底壁;151、第二凸筋;
[0026]153、第四凸筋;155、第五凸筋;
[0027]31、第一侧壁;33、连接侧壁;
[0028]35、第二侧壁;351、避让部;
[0029]37、翻边;41、第一容纳腔;
[0030]43、第二容纳腔;5、放油孔;
[0031]7、油管;9、加强筋。
【具体实施方式】
[0032]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下述的【具体实施方式】。
[0033]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顶”、“底”、“方向”、“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0034]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0035]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方向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0036]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0037]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0038]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给出的油底壳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的油底壳的仰视图;图3为图1中油底壳的正视图;图4为图1中油底壳的后视图。
[0039]本实施例中安装在汽车中的曲轴箱,该曲轴箱包括:上曲轴箱以及位于上曲轴箱下方且与该上曲轴箱固定连接的油底壳。
[0040]如图1和2所示,上述油底壳包括:底壁、侧壁及放油孔5 ο上述底壁包括:第一底壁U、连接底壁13和第二底壁15。第一底壁11和第二底壁15分别沿相互垂直的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间隔设置,其中,第一方向是指所述油底壳的高度方向(也即图3中的自下往上方向),第二方向是指所述油底壳的长度方向(也即图3中的自左往右方向)。连接底壁13连接第一底壁11和第二底壁15相邻的两端,也即,如图1中所示,连接底壁13分别连接第一底壁11的右端以及第二底壁15的左端。
[0041 ] 上述侧壁包括第一侧壁31、连接侧壁33和第二侧壁35。其中,第一侧壁31自第一底壁11往上延伸,连接侧壁33自连接底壁13往上延伸,第二侧壁35自第二底壁15往上延伸,并且,第一侧壁31、第一底壁11、连接底壁13和连接侧壁33围成了第一容纳腔41,第二底壁15和第二侧壁35围成了与第一容纳腔41连通的第二容纳腔43。其中,第一容纳腔41用于容纳由发动机各摩擦表面流回的润滑油,并且在第一侧壁31底端开设有一个放油孔5,用于排出第一容纳腔41中的润滑油。并且,第一底壁11包括向第一容纳腔41内凹陷形成的第一凸筋111。
[0042]本实施例的油底壳,由于第一底壁11具有向第一容纳腔41内凹陷形成的第一凸筋111,从而可以大幅增加油底壳与发动机舱地板之间的摩擦力,使得油底壳不容易相对发动机舱地板发生滑动,提高了油底壳的稳定性。同时,第一底壁11的第一凸筋111还能够增强油底壳的整体结构强度,使油底壳能够更好的支撑上曲轴箱。
[0043]在图1和图2中还示出了第二底壁15的第二凸筋151,该第二凸筋151为向第二容纳腔43内凹陷形成的第二凸筋151。通过第二凸筋151可以是油底壳与发动机舱中其他结构相配合的第二底壁15也具有很好的防止滑动作用,进一步提高油底壳的稳定性和整体结构强度。当然,上述第二凸筋151并不是必须的,在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不设置。
[0044]进一步,第一底壁11还包括向第一容纳腔41方向凹陷形成的第三凸筋113,该第三凸筋113和第一凸筋111相交。比如,可以如图1所示的那样将第一凸筋111与第三凸筋113垂直交叉设置。通过上述设置,相互交叉的第一凸筋111和第三凸筋113可以使第一底壁11具有更好的防止油底壳滑动以及加强油底壳的整体结构强度的作用。当然,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底壁15也可以包括向第二容纳腔43内凹陷形成的与第二凸筋151相交的第四凸筋 153。
[0045]另外,上述第一凸筋111、第二凸筋151、第三凸筋113和第四凸筋153可以根据需要设置多个。而在形成上述第一凸筋111、第二凸筋151、第三凸筋113和第四凸筋153的方式上则可采用冲压、铸造、切削等工艺手段。
[0046]更进一步,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在油底壳的侧壁开设一回油孔(图中未示出),该回油孔与侧壁底端相隔一预设距离,以使该回油孔始终位于第一容纳腔41中润滑油的液面以上。进一步,如图1和2所示,该回油孔可以开设在第一侧壁31上。具体来讲,可以在该回油孔安装涡轮增压器的回油管7,从而使涡轮增压器中的油液可以经该回油管7流入第一容纳腔41中。优选地,该回油管7具有内螺纹。通过设置上述回油孔和回油管7就不需要再在发动机壳体上开设用于涡轮增压器回油的回油通道,从而提高发动机的结构强度,并降低发动机的制造难度,节省制造成本。而且,这样设置的回油管7的管径可以不受发动机壳体的限制,有利于涡轮增压器回油的流量和速度调控。更优选地,在回油管7与侧壁之间设置加强筋9,以增强回油管7的结构强度,避免回油管7破损,提高回油管7的使用寿命。具体来说,就是将加强筋9的两端分别固定在侧壁和油管7外壁上,比如将金属条焊接在侧壁和油管7外壁上,从而起到加强油管7和油底壳侧壁的连接强度的目的。
[0047]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第二底壁15还可以包括向第二容纳腔43内凹陷形成的第五凸筋155,该第五凸筋155用来容纳发动机的排气管,从而使发动机整体结构更加紧凑。
[0048]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3和4所示,第二侧壁35可以包括向第二容纳腔43方向凹陷形成的避让部351,以避免油底壳与发动机舱中其他结构相互干涉。优选地,上述避让部351可以为多个,以达到避让目的的基础上尽量减少其对油底壳结构强度的影响。
[0049]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在侧壁的顶端形成有往外的翻边37,以增大油底壳与上曲轴箱的连接面积,从而提高二者的连接强度。具体来说,可以在翻边37和上曲轴箱上设置多个相互配套的安装孔,从而通过紧固件将二者固定在一起。当然,在另外的实施例中,也可以将将翻边37和上曲轴箱焊接在一起,从而实现油底壳和上曲轴箱的固定。
[0050]以上结合附图详细的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范围方向,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各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0051]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实用新型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0052]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各种不同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方向容。
【主权项】
1.一种油底壳,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壁、侧壁及放油孔; 所述底壁包括:第一底壁、连接底壁和第二底壁,所述第一底壁和第二底壁分别沿相互垂直的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间隔设置,所述连接底壁连接所述第一底壁和第二底壁相邻的两端部; 所述侧壁包括:自第一底壁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侧壁、自连接底壁沿第一方向延伸的连接侧壁、自第二底壁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二侧壁,且所述第一侧壁、第一底壁、连接底壁、连接侧壁围成第一容纳腔,所述第二侧壁与第二底壁围成第二容纳腔,所述第一容纳腔用于容纳润滑油; 所述第一底壁包括向所述第一容纳腔内凹陷形成的第一凸筋; 所述放油孔开设在所述第一侧壁的底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底壳,其特征在于,所述油底壳还包括回油孔,所述回油孔设置在所述侧壁上,且所述回油孔与所述侧壁的底端具有一预设距离。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油底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油孔设置在所述第一侧壁上。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油底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油孔处连接有用于涡轮增压器回油的回油管。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油底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油管与第一侧壁之间设置有加强筋。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油底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底壁包括向所述第二容纳腔内凹陷形成的第二凸筋。7.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油底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底壁还包括向所述第一容纳腔内凹陷形成的第三凸筋,所述第三凸筋与所述第一凸筋相交。8.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油底壳,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壁的顶端向外延伸形成有翻边。9.一种曲轴箱,其特征在于,所述曲轴箱包括上曲轴箱和与该上曲轴箱固定的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油底壳。10.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上安装有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曲轴箱。
【文档编号】F01M11/00GK205532765SQ201620052800
【公开日】2016年8月31日
【申请日】2016年1月19日
【发明人】贾金山
【申请人】内蒙古欧意德发动机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