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拖拉机引擎散热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873825阅读:403来源:国知局
一种拖拉机引擎散热系统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拖拉机引擎散热系统,针对拖拉机引擎舱结构进行改进,采用智能检测自动化控制架构,引入系统导流多重散热技术,基于引擎舱本体(1)内部所设计温度传感器(19)的温度检测结果,一方面针对发动机本体(2)外表面的水冷层(13),结合第一软管(8)、第二软管(9)、第三软管(10)、连续S形铜管(11)构成液体循环结构,并基于具体所设计的无极风扇调速电路(20),配合第二风扇(6)和散热片(7)的作用,实现针对发动机本体(2)的近距离贴身高效散热;另一方面通过第一风扇(5)的设计,实现针对引擎舱本体(1)内气流流动的路径规划,实现针对拖拉机热源的多重内外散热技术。
【专利说明】
一种拖拉机引擎散热系统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拖拉机引擎散热系统,属于拖拉机散热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拖拉机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交通工具,尤其在农业生产中应用十分广泛,拖拉机作为一种交通工具,同样具有一个提供动力的发动机,而作为拖拉机上最重要的装置,其也是拖拉机上最大的热源,在拖拉机的工作过程当中,将产生大量的热,对此,不论是拖拉机,还是其它交通工具,在针对发动机的研究中,不仅仅是其不断提高的动力,还有如何具有更好的散热性能,诸如专利申请号:201310734911.2,公开了一种发动机散热器,其包括水散热器、油散热器及中冷器,所述水散热器、油散热器及中冷器并联设计,在并排并联设计好的水散热器、油散热器及中冷器的外围还设置有一将水散热器、油散热器及中冷器固定的固定支架。上述技术方案所设计的发动机散热器,采用散热器油散热器,水散热器及中冷器一体化设计,如果在水散热器中出现开锅的现象,进而可以调节三者之间的布局来解决这样现象,从而达到发动机的合理工作环境。
[0003]还有专利申请号:201410628095.1,公开了一种发动机轴风轮散热系统,包括设于罩壳内下方进气区域的风轮和上方散热区域的散热盘管,所述进气区域与散热区域之间由壳体分隔,所述风轮安装于发动机的皮带轮轴上,所述散热盘管于发动机的端面上以架空的形式安装,于进气区域的罩壳上开设进气口,于进气区域与散热区域之间的壳体上开设进风口。上述技术方案所设计的发动机轴风轮散热系统,将传统的散热系统集成于发动机上安装,改变了传统的散热方式,紧凑了发动机附件的结构,缩小了发动机的总成体积,有效节省了车辆车头的内部空间。
[0004]不仅如此,专利申请号:201510447626.1,公开了一种车架式发动机散热系统,属于机动车技术领域,包括车框、车架以及固定于车架上的发动机和中冷器,发动机与中冷器通过连接管道密封连接,发动机的冷却液入口与出口分别与散热管道密封连接,所述散热管道安装固定于车架上,且所述散热管道的至少一侧面与所述车架紧密贴合接触。上述技术方案所设计的车架式发动机散热系统,采用散热管道与机动车车架紧密贴合接触的结构,将吸收发动机热量后的冷却液输入至散热管道中并传递至机动车车架,使车架成为了发动机对外散热的媒介,大大增加了散热管道的散热效率,因此可利用该散热管道替换现有的机动车散热器,具有降低机动车功耗,故障率等优点,同时有效改善了机动车低温启动困难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意义。
[0005]通过上述现有技术可见,现有的发动机散热技术从结构和功能上,做出了不少改进,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较好的散热功能,但是从现有技术也可以看出,现有的发动机散热技术多从发动机自身结构出发,散热途径单一,缺乏系统化的散热工作方式,无法提供更加全面、完整的散热效果,因此,现有针对发动机散热操作的技术,还有更加进一步的改进与创新空间。【实用新型内容】
[0006]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针对拖拉机引擎舱结构进行改进,采用智能检测自动化控制架构,引入系统导流多重散热技术,能够实现高效散热的拖拉机引擎散热系统。
[0007]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一种拖拉机引擎散热系统,包括引擎舱本体,以及设置在引擎舱本体内的发动机本体;引擎舱本体上沿拖拉机行车方向的前端面上设置进气格栅;引擎舱本体顶部设置敞开口,并设置与该敞开口尺寸相适应的活动引擎盖;还包括第一风扇、第二风扇、散热片、第一软管、第二软管、第三软管、连续S形铜管、水冷层、控制模块,以及分别与控制模块相连接的电源、温度传感器、无极风扇调速电路、水栗,第一风扇、第二风扇分别经过无极风扇调速电路与控制模块相连接;电源经过控制模块分别为温度传感器、水栗进行供电,同时,电源依次经过控制模块、无极风扇调速电路后分别为第一风扇、第二风扇进行供电;其中,活动引擎盖的边缘与引擎舱本体顶部敞开口的边缘密封接触;控制模块、电源、温度传感器和无极风扇调速电路设置在引擎舱本体中,第一风扇与第二风扇相互并联构成风扇组,无极风扇调速电路包括第一单向可控硅、第二单向可控硅、电控电位器;其中,第一单向可控硅与第二单向可控硅反向并联,且第一单向可控硅与第二单向可控硅反向并联结构的其中一端与经过控制模块的供电正极相连接,另一端与风扇组的其中一端相连接;电控电位器串联在第一单向可控硅控制极与第二单向可控硅控制极之间,且电控电位器与控制模块相连接;风扇组的另一端与经过控制模块的供电负极相连接;第一风扇的外径与进气格栅的尺寸相适应,第一风扇设置于引擎舱本体中、进气格栅的内侧,且第一风扇工作的气流方向由进气格栅指向引擎舱本体内部;引擎舱本体底部上沿拖拉机行车方向的末端设置镂空区,镂空区的尺寸与第二风扇的外径相适应,第二风扇设置于引擎舱本体中、镂空区的内侧,且第二风扇工作的气流方向由引擎舱本体内部经镂空区指向引擎舱本体外部;散热片设置于引擎舱本体中、第二风扇上相对镂空区的另一侧;水冷层包裹设置在发动机本体的底面和侧面一周,发动机本体外部水冷层的顶部设置进水孔和出水孔,水冷层的出水孔与第一软管的其中一端相连接,第一软管的另一端水栗的进水端相连接,水栗的出水端与第二软管的其中一端相连接,第二软管的另一端与连续S形铜管的其中一端相连接,连续S形铜管穿插在散热片当中,连续S形铜管的另一端与第三软管的其中一端相连接,第三软管的另一端与水冷层的进水孔相连接,第一软管、第二软管、第三软管、连续S形铜管,以及水冷层中注满冷却液。
[000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活动引擎盖为隔热材料制成。
[000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风扇为第一无刷电机风扇,所述第二风扇为第二无刷电机风扇。
[001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散热片为铜质散热片。
[001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控制模块为单片机。
[001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电源为车载电瓶。
[0013]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拖拉机引擎散热系统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技术效果:
[0014](I)本实用新型设计的拖拉机引擎散热系统,针对拖拉机引擎舱结构进行改进,采用智能检测自动化控制架构,引入系统导流多重散热技术,基于引擎舱本体内部所设计温度传感器的温度检测结果,一方面针对发动机本体,设计包裹其外表面的水冷层,通过设计第一软管、第二软管、第三软管、连续S形铜管构成液体循环结构,并基于具体所设计的无极风扇调速电路,结合第二风扇和散热片的作用,实现针对发动机本体的近距离贴身高效散热;另一方面针对发动机本体所在的引擎舱本体,配合第二风扇的工作位置,同样基于具体所设计的无极风扇调速电路,设计第一风扇,实现针对引擎舱本体内气流流动的路径规划,使其形成一条途径发动机本体的高效、高速风道,完成针对发动机本体所处环境的高效散热操作,实现针对拖拉机热源的多重内外散热技术,有效保证了拖拉机发动机本体的高效工作效率;
[0015](2)本实用新型所设计的拖拉机引擎散热系统中,针对活动引擎盖,进一步设计采用隔热材料制成,能够有效避免引擎舱本体顶部阳光直射,所带来引擎舱本体内部温度的上升,能够进一步提高本实用新型所设计散热结构的散热效果;
[0016](3)本实用新型所设计的拖拉机引擎散热系统中,针对第一风扇,进一步设计采用第一无刷电机风扇,以及针对第二风扇,进一步设计采用第二无刷电机风扇,使得本实用新型所设计的拖拉机引擎散热系统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能够实现静音工作,既保证了所设计拖拉机引擎散热系统具有高效的散热功能,又能保证其工作过程不对周围环境产生噪声影响,体现了设计过程中的人性化设计;
[0017](4)本实用新型所设计的拖拉机引擎散热系统中,针对散热片,进一步设计采用铜质散热片,通过铜质材料高效的导热性能,能够更加进一步的提高本实用新型所设计拖拉机引擎散热系统在实际应用中的散热效果,并进一步有效保证了拖拉机发动机本体的工作效率;
[0018](5)本实用新型所设计的拖拉机引擎散热系统中,针对控制模块,进一步设计采用单片机,一方面能够适用于后期针对所设计拖拉机引擎散热系统的扩展需求,另一方面,简洁的控制架构模式能够便于后期的维护;
[0019](6)本实用新型所设计的拖拉机引擎散热系统中,针对电源,进一步设计采用车载电瓶,能够保证所设计智能检测自动化控制架构取电、用电的稳定性,进而有效保证了所设计拖拉机引擎散热系统在实际应用中的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0020]图1是本实用新型设计拖拉机引擎散热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2是本实用新型设计拖拉机引擎散热系统中无极风扇调速电路示意图。
[0022]其中,1.引擎舱本体,2.发动机本体,3.进气格栅,4.活动引擎盖,5.第一风扇,6.第二风扇,7.散热片,8.第一软管,9.第二软管,10.第三软管,11.连续S形铜管,12.水栗,13.水冷层,14.镂空区,15.进水孔,16.出水孔,17.控制模块,18.电源,19.温度传感器,20.无极风扇调速电路。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0024]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一种拖拉机引擎散热系统,包括引擎舱本体I,以及设置在引擎舱本体I内的发动机本体2;引擎舱本体I上沿拖拉机行车方向的前端面上设置进气格栅3;引擎舱本体I顶部设置敞开口,并设置与该敞开口尺寸相适应的活动引擎盖4;还包括第一风扇5、第二风扇6、散热片7、第一软管8、第二软管9、第三软管10、连续S形铜管
11、水冷层13、控制模块17,以及分别与控制模块17相连接的电源18、温度传感器19、无极风扇调速电路20、水栗12,第一风扇5、第二风扇6分别经过无极风扇调速电路20与控制模块17相连接;电源18经过控制模块17分别为温度传感器19、水栗12进行供电,同时,电源18依次经过控制模块17、无极风扇调速电路20后分别为第一风扇5、第二风扇6进行供电;其中,活动引擎盖4的边缘与引擎舱本体I顶部敞开口的边缘密封接触;控制模块17、电源18、温度传感器19和无极风扇调速电路20设置在引擎舱本体I中,第一风扇5与第二风扇6相互并联构成风扇组,如图2所示,无极风扇调速电路20包括第一单向可控硅、第二单向可控硅、电控电位器;其中,第一单向可控硅与第二单向可控硅反向并联,且第一单向可控硅与第二单向可控硅反向并联结构的其中一端与经过控制模块17的供电正极相连接,另一端与风扇组的其中一端相连接;电控电位器串联在第一单向可控硅控制极与第二单向可控硅控制极之间,且电控电位器与控制模块17相连接;风扇组的另一端与经过控制模块17的供电负极相连接;第一风扇5的外径与进气格栅3的尺寸相适应,第一风扇5设置于引擎舱本体I中、进气格栅3的内侧,且第一风扇5工作的气流方向由进气格栅3指向引擎舱本体I内部;引擎舱本体I底部上沿拖拉机行车方向的末端设置镂空区14,镂空区14的尺寸与第二风扇6的外径相适应,第二风扇6设置于引擎舱本体I中、镂空区14的内侧,且第二风扇6工作的气流方向由引擎舱本体I内部经镂空区14指向引擎舱本体I外部;散热片7设置于引擎舱本体I中、第二风扇6上相对镂空区14的另一侧;水冷层13包裹设置在发动机本体2的底面和侧面一周,发动机本体2外部水冷层13的顶部设置进水孔15和出水孔16,水冷层13的出水孔16与第一软管8的其中一端相连接,第一软管8的另一端水栗12的进水端相连接,水栗12的出水端与第二软管9的其中一端相连接,第二软管9的另一端与连续S形铜管11的其中一端相连接,连续S形铜管11穿插在散热片7当中,连续S形铜管11的另一端与第三软管10的其中一端相连接,第三软管10的另一端与水冷层13的进水孔15相连接,第一软管8、第二软管9、第三软管10、连续S形铜管11,以及水冷层13中注满冷却液。上述技术方案所设计的拖拉机引擎散热系统,针对拖拉机引擎舱结构进行改进,采用智能检测自动化控制架构,引入系统导流多重散热技术,基于引擎舱本体I内部所设计温度传感器19的温度检测结果,一方面针对发动机本体2,设计包裹其外表面的水冷层13,通过设计第一软管8、第二软管9、第三软管10、连续S形铜管11构成液体循环结构,并基于具体所设计的无极风扇调速电路20,结合第二风扇6和散热片7的作用,实现针对发动机本体2的近距离贴身高效散热;另一方面针对发动机本体2所在的引擎舱本体I,配合第二风扇6的工作位置,同样基于具体所设计的无极风扇调速电路20,设计第一风扇5,实现针对引擎舱本体I内气流流动的路径规划,使其形成一条途径发动机本体2的高效、高速风道,完成针对发动机本体2所处环境的高效散热操作,实现针对拖拉机热源的多重内外散热技术,有效保证了拖拉机发动机本体2的高效工作效率。
[0025]基于上述设计拖拉机引擎散热系统技术方案的基础之上,本实用新型还进一步设计了如下优选技术方案:针对活动引擎盖4,进一步设计采用隔热材料制成,能够有效避免引擎舱本体I顶部阳光直射,所带来引擎舱本体I内部温度的上升,能够进一步提高本实用新型所设计散热结构的散热效果;还有针对第一风扇5,进一步设计采用第一无刷电机风扇,以及针对第二风扇6,进一步设计采用第二无刷电机风扇,使得本实用新型所设计的拖拉机引擎散热系统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能够实现静音工作,既保证了所设计拖拉机引擎散热系统具有高效的散热功能,又能保证其工作过程不对周围环境产生噪声影响,体现了设计过程中的人性化设计;而且针对散热片7,进一步设计采用铜质散热片,通过铜质材料高效的导热性能,能够更加进一步的提高本实用新型所设计拖拉机引擎散热系统在实际应用中的散热效果,并进一步有效保证了拖拉机发动机本体2的工作效率;并且针对控制模块17,进一步设计采用单片机,一方面能够适用于后期针对所设计拖拉机引擎散热系统的扩展需求,另一方面,简洁的控制架构模式能够便于后期的维护;不仅如此,针对电源18,进一步设计采用车载电瓶,能够保证所设计智能检测自动化控制架构取电、用电的稳定性,进而有效保证了所设计拖拉机引擎散热系统在实际应用中的工作效率
[0026]本实用新型设计了拖拉机引擎散热系统在实际应用过程当中,具体包括引擎舱本体I,以及设置在引擎舱本体I内的发动机本体2;引擎舱本体I上沿拖拉机行车方向的前端面上设置进气格栅3;引擎舱本体I顶部设置敞开口,并设置与该敞开口尺寸相适应的活动引擎盖4;还包括第一无刷电机风扇、第二无刷电机风扇、铜质散热片、第一软管8、第二软管9、第三软管10、连续S形铜管11、水冷层13、单片机,以及分别与单片机相连接的车载电瓶、温度传感器19、无极风扇调速电路20、水栗12,第一无刷电机风扇、第二无刷电机风扇分别经过无极风扇调速电路20与单片机相连接;车载电瓶经过单片机分别为温度传感器19、水栗12进行供电,同时,车载电瓶依次经过单片机、无极风扇调速电路20后分别为第一无刷电机风扇、第二无刷电机风扇进行供电;其中,活动引擎盖4为隔热材料制成,活动引擎盖4的边缘与引擎舱本体I顶部敞开口的边缘密封接触;单片机、车载电瓶、温度传感器19和无极风扇调速电路20设置在引擎舱本体I中,第一无刷电机风扇与第二无刷电机风扇相互并联构成风扇组,无极风扇调速电路20包括第一单向可控硅、第二单向可控硅、电控电位器;其中,第一单向可控硅与第二单向可控硅反向并联,且第一单向可控硅与第二单向可控硅反向并联结构的其中一端与经过单片机的供电正极相连接,另一端与风扇组的其中一端相连接;电控电位器串联在第一单向可控硅控制极与第二单向可控硅控制极之间,且电控电位器与单片机相连接;风扇组的另一端与经过单片机的供电负极相连接;第一无刷电机风扇的外径与进气格栅3的尺寸相适应,第一无刷电机风扇设置于引擎舱本体I中、进气格栅3的内侦U,且第一无刷电机风扇工作的气流方向由进气格栅3指向引擎舱本体I内部;引擎舱本体I底部上沿拖拉机行车方向的末端设置镂空区14,镂空区14的尺寸与第二无刷电机风扇的外径相适应,第二无刷电机风扇设置于引擎舱本体I中、镂空区14的内侧,且第二无刷电机风扇工作的气流方向由引擎舱本体I内部经镂空区14指向引擎舱本体I外部;铜质散热片设置于引擎舱本体I中、第二无刷电机风扇上相对镂空区14的另一侧;水冷层13包裹设置在发动机本体2的底面和侧面一周,发动机本体2外部水冷层13的顶部设置进水孔15和出水孔16,水冷层13的出水孔16与第一软管8的其中一端相连接,第一软管8的另一端水栗12的进水端相连接,水栗12的出水端与第二软管9的其中一端相连接,第二软管9的另一端与连续S形铜管11的其中一端相连接,连续S形铜管11穿插在铜质散热片当中,连续S形铜管11的另一端与第三软管10的其中一端相连接,第三软管10的另一端与水冷层13的进水孔15相连接,第一软管8、第二软管9、第三软管10、连续S形铜管11,以及水冷层13中注满冷却液。上述技术方案所设计的拖拉机引擎散热系统,在实际应用中,当拖拉机运行时,设置于引擎舱本体I中的温度传感器19实时工作,获得引擎舱本体I中的温度检测结果,并实时上传至单片机当中,单片机针对温度检测结果进行实时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分别做出相应操作,其中,当温度检测结果低于第一温度阈值时,则单片机不做任何操作,保证发动机本体2的预热操作;当温度检测结果大于等于第一温度阈值,且小于第二温度阈值时,其中第二温度阈值大于第一温度阈值,则单片机随即控制与之相连的水栗12开始工作,同时,经无极风扇调速电路20控制第二无刷电机风扇开始工作,由于第一软管8、第二软管9、第三软管10、连续S形铜管11,以及水冷层13中注满冷却液,则在水栗12的工作下,冷却液在水冷层13、第一软管8、第二软管9、第三软管10、连续S形铜管11中循环,并且由于连续S形铜管11穿插在铜质散热片当中,以及第二无刷电机风扇工作的气流方向由引擎舱本体I内部经镂空区14指向引擎舱本体I外部,铜质散热片设置于引擎舱本体I中、第二无刷电机风扇上相对镂空区14的另一侧,则发动机本体2工作时所产生的热量会被冷却液所带走,并在第二无刷电机风扇与铜质散热片之间的相互配合作用下,将热量排出引擎舱本体I外部;当温度检测结果大于等于第二温度阈值时,则单片机进一步经无极风扇调速电路20控制第一无刷电机风扇开始工作,由于第一无刷电机风扇设置于引擎舱本体I中、引擎舱本体I上沿拖拉机行车方向前端面上进气格栅3的内侧,且第一无刷电机风扇工作的气流方向由进气格栅3指向引擎舱本体I内部;以及第二无刷电机风扇设置于引擎舱本体I中、引擎舱本体I底部上沿拖拉机行车方向末端镂空区14的内侧,且第二无刷电机风扇工作的气流方向由引擎舱本体I内部经镂空区14指向引擎舱本体I外部;则第一无刷电机风扇工作的气流方向与第二无刷电机风扇工作的气流方向,实现针对引擎舱本体I内气流流动的路径规划,将引擎舱本体I内环境中的空气由镂空区14排出引擎舱本体I外部,上述单片机经无极风扇调速电路20分别控制第一无刷电机风扇、第二无刷电机风扇工作的过程中,即温度检测结果大于等于第二温度阈值的基础上时,若温度检测结果继续呈上升趋势,则单片机向与之相连的无极风扇调速电路20发出提速控制命令,无极风扇调速电路20根据提速控制命令生成相应的提速控制指令,并分别发送至第一无刷电机风扇、第二无刷电机风扇,控制第一无刷电机风扇、第二无刷电机风扇提速工作,增大引擎舱本体I内所形成气流的流速,提高散热效率;若温度检测结果大于等于第二温度阈值的基础上,呈上升趋势时,则单片机向与之相连的无极风扇调速电路20发出降速控制命令,无极风扇调速电路20根据降速控制命令生成相应的降速控制指令,并分别发送至第一无刷电机风扇、第二无刷电机风扇,控制第一无刷电机风扇、第二无刷电机风扇降速工作,降低引擎舱本体I内所形成气流的流速,总之,在温度检测结果大于等于第二温度阈值的基础上,若温度检测结果越大,则单片机经无极风扇调速电路20控制第一无刷电机风扇、第二无刷电机风扇的转速越大;若温度检测结果越小,则单片机经无极风扇调速电路20控制第一无刷电机风扇、第二无刷电机风扇的转速越小;与上述过程相对应,若温度检测结果下降至大于等于第一温度阈值,且小于第二温度阈值时,则单片机经无极风扇调速电路20控制第一无刷电机风扇停止工作,并保持第二无刷电机风扇和水栗12的工作;若温度检测结果下降至小于第一温度阈值时,则单片机进一步控制水栗12停止工作,以及经无极风扇调速电路20进一步控制第一无刷电机风扇停止工作。由此,实现了针对拖拉机热源的多重内外散热技术,有效保证了拖拉机发动机本体2的高效工作效率。
[0027]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提下做出各种变化
【主权项】
1.一种拖拉机引擎散热系统,包括引擎舱本体(I),以及设置在引擎舱本体(I)内的发动机本体(2);引擎舱本体(I)上沿拖拉机行车方向的前端面上设置进气格栅(3);引擎舱本体(I)顶部设置敞开口,并设置与该敞开口尺寸相适应的活动引擎盖(4);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风扇(5)、第二风扇(6)、散热片(7)、第一软管(8)、第二软管(9)、第三软管(10)、连续S形铜管(11)、水冷层(13)、控制模块(17),以及分别与控制模块(17)相连接的电源(18)、温度传感器(19)、无极风扇调速电路(20)、水栗(12),第一风扇(5)、第二风扇(6)分别经过无极风扇调速电路(20)与控制模块(17)相连接;电源(18)经过控制模块(17)分别为温度传感器(19)、水栗(12)进行供电,同时,电源(18)依次经过控制模块(17)、无极风扇调速电路(20)后分别为第一风扇(5)、第二风扇(6)进行供电;其中,活动引擎盖(4)的边缘与引擎舱本体(I)顶部敞开口的边缘密封接触;控制模块(17)、电源(18)、温度传感器(19)和无极风扇调速电路(20)设置在引擎舱本体(I)中,第一风扇(5)与第二风扇(6)相互并联构成风扇组,无极风扇调速电路(20)包括第一单向可控硅、第二单向可控硅、电控电位器;其中,第一单向可控硅与第二单向可控硅反向并联,且第一单向可控硅与第二单向可控硅反向并联结构的其中一端与经过控制模块(17)的供电正极相连接,另一端与风扇组的其中一端相连接;电控电位器串联在第一单向可控硅控制极与第二单向可控硅控制极之间,且电控电位器与控制模块(17)相连接;风扇组的另一端与经过控制模块(17)的供电负极相连接;第一风扇(5)的外径与进气格栅(3)的尺寸相适应,第一风扇(5)设置于引擎舱本体(I)中、进气格栅(3)的内侧,且第一风扇(5)工作的气流方向由进气格栅(3)指向引擎舱本体(I)内部;引擎舱本体(I)底部上沿拖拉机行车方向的末端设置镂空区(14),镂空区(14)的尺寸与第二风扇(6)的外径相适应,第二风扇(6)设置于引擎舱本体(I)中、镂空区(14)的内侧,且第二风扇(6)工作的气流方向由引擎舱本体(I)内部经镂空区(14)指向引擎舱本体(I)外部;散热片(7)设置于引擎舱本体(I)中、第二风扇(6)上相对镂空区(14)的另一侧;水冷层(13)包裹设置在发动机本体(2)的底面和侧面一周,发动机本体(2)外部水冷层(13)的顶部设置进水孔(15)和出水孔(16),水冷层(13)的出水孔(16)与第一软管(8)的其中一端相连接,第一软管(8)的另一端水栗(12)的进水端相连接,水栗(12)的出水端与第二软管(9)的其中一端相连接,第二软管(9)的另一端与连续S形铜管(11)的其中一端相连接,连续S形铜管(11)穿插在散热片(7)当中,连续S形铜管(11)的另一端与第三软管(10)的其中一端相连接,第三软管(10)的另一端与水冷层(13)的进水孔(15)相连接,第一软管(8)、第二软管(9)、第三软管(10)、连续S形铜管(11),以及水冷层(13)中注满冷却液。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拖拉机引擎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引擎盖(4)为隔热材料制成。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拖拉机引擎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扇(5)为第一无刷电机风扇,所述第二风扇(6)为第二无刷电机风扇。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拖拉机引擎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片(7)为铜质散热片。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拖拉机引擎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模块(17)为单片机。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拖拉机引擎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18)为车载电瓶。
【文档编号】F01P11/00GK205559046SQ201620374565
【公开日】2016年9月7日
【申请日】2016年4月28日
【发明人】李建国
【申请人】郴州市中马汽车空调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