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曲轴箱通风系统及汽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949733阅读:482来源:国知局
一种曲轴箱通风系统及汽车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曲轴箱通风系统及汽车,其中,曲轴箱通风系统包括:油气分离器;与油气分离器的出气口连接的真空泵;与油气分离器的进液口连接的、用于向油气分离器输送油气的缸体曲轴箱;以及与真空泵通过第一导管连接的燃油系统碳罐,燃油系统碳罐与发动机燃烧室连接。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且成本低廉,可以保证良好的油气分离效果,解决现有技术中曲轴箱通风系统内的油气分离器分离效果较差,使得油液进入燃烧室,导致发动机燃烧室进气道积碳的问题。
【专利说明】
一种曲轴箱通风系统及汽车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曲轴箱通风系统及汽车。
【背景技术】
[0002]汽油内燃机做功时存在活塞环漏气现象,为保证曲轴箱内部压力不过大,需要将曲轴箱内部废气(含燃油、机油、水等)导出。现有的曲轴箱通风系统内部有油气分离器,将废气导出时把机油沉降,回流入曲轴箱,废气进入燃烧室再次燃烧。但现有的油气分离器分离效果较差,容易导致机油进入燃烧室,导致发动机燃烧室进气道积碳。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曲轴箱通风系统及汽车,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曲轴箱通风系统内的油气分离器分离效果较差,使得油液进入燃烧室,导致发动机燃烧室进气道积碳的问题。
[000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曲轴箱通风系统,包括:
[0005]油气分离器;
[0006]与所述油气分离器的出气口连接的真空栗;
[0007]与所述油气分离器的进液口连接的、用于向所述油气分离器输送油气的缸体曲轴箱;以及
[0008]与所述真空栗通过第一导管连接的燃油系统碳罐,所述燃油系统碳罐与发动机燃烧室连接。
[0009]优选的,所述油气分离器的一侧设置有储液罐,所述储液罐与所述油气分离器的第一出油口连通。
[0010]优选的,所述油气分离器的第二出油口通过第二导管与大气连通,所述第二导管上设置有放油阀。
[0011]优选的,所述油气分离器内设置有液位传感器,所述液位传感器与驾驶舱仪表电连接。
[0012]优选的,所述驾驶舱仪表的信号输出端与报警器的信号输入端电连接,所述报警器的信号输出端与所述放油阀上设置的控制开关电连接。
[0013]优选的,所述油气分离器的出气口通过第三导管与所述真空栗连接,所述油气分离器的进液口通过第四导管与所述缸体曲轴箱连接。
[0014]优选的,所述真空栗为电子真空栗,所述电子真空栗与位于副仪表板上的控制器电连接。
[001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汽车,所述汽车包括上述的曲轴箱通风系统。
[001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
[0017]本方案在油气分离器的出气口设置真空栗、在油气分离器的进液口设置用于向油气分离器输送油气的缸体曲轴箱,通过真空栗保持缸体曲轴箱内的微真空状态,且真空栗连接燃油系统碳罐,将油气分离器分离出的气体经过燃油系统碳罐传递到发动机燃烧内进行燃烧,然后将油气分离器分离出的油液进行存储。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且成本低廉,可以保证良好的油气分离效果,解决现有技术中曲轴箱通风系统内的油气分离器分离效果较差,使得油液进入燃烧室,导致发动机燃烧室进气道积碳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18]图1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曲轴箱通风系统示意图一;
[0019]图2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曲轴箱通风系统示意图二。
[0020]其中图中:1、油气分离器;2、真空栗;3、缸体曲轴箱;4、第一导管;5、燃油系统碳罐;6、储液罐;7、第二导管;8、放油阀;9、液位传感器;10、驾驶舱仪表;11、报警器;12、控制开关;13、第三导管;14、第四导管;15、控制器。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0022]依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曲轴箱通风系统,如图1所示,包括:油气分离器I;与油气分离器I的出气口连接的真空栗2;与油气分离器I的进液口连接的、用于向油气分离器I输送油气的缸体曲轴箱3;以及与真空栗2通过第一导管4连接的燃油系统碳罐5,燃油系统碳罐5与发动机燃烧室连接。
[0023]具体的,通过缸体曲轴箱3与油气分离器I的进液口的连接,将缸体曲轴箱3内的油气输送至油气分离器I,利用与油气分离器I的出气口连接的真空栗2进行工作,将油气分离器I内的气体吸出,保证缸体曲轴箱3内的微真空状态。真空栗2将油气分离器I内的气体吸出后经第一导管4传输至燃油系统碳罐5,然后输送至发动机燃烧室进行燃烧,保证气体的充分利用。
[0024]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且成本低廉,可以保证良好的油气分离效果,解决现有技术中曲轴箱通风系统内的油气分离器I分离效果较差,使得油液进入燃烧室,导致发动机燃烧室进气道积碳的问题。
[0025]在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油气分离器I的一侧设置有储液罐6,储液罐6与油气分离器I的第一出油口连通,经油气分离器I分离出的油液经第一出油口输送至储液罐6进行存储。且储液罐6与油气分离器I 一体连接,储液罐6的容积可以根据车辆的相应参数进行设置。油气分离器I内设置有液位传感器9,用于检测油气分离器I内的油液深度。
[0026]其中,油气分离器I的第二出油口通过第二导管7与大气连通,第二导管7上设置有放油阀8。
[0027]如图2所不,液位传感器9与驾驶舱仪表10电连接,驾驶舱仪表10的信号输出端与报警器11的信号输入端电连接,报警器11的信号输出端与放油阀8上设置的控制开关12电连接。
[0028]具体的,液位传感器9将检测得到的油液深度通过电信号传输至驾驶舱仪表10,这里的驾驶舱仪表10具体为汽车油表,驾驶舱仪表10根据相应的油液深度示数显示相应的油量体积数值,其中驾驶舱仪表10内设置一存储器,存储器内存储有油液深度与油量体积的对应关系,可以根据油气分离器I内不同的油液深度获得相应的油量,然后在驾驶舱仪表10上显示。驾驶舱仪表10内也可以设置一计算器,计算器可以根据油气分离器I内不同的油液深度计算出相应的油量,然后在驾驶舱仪表10上显示。
[0029]需要说明的是,其中驾驶舱仪表10内还设置一与存储器或者计算器连接的比较器,比较器内存储有油量的预设阈值,比较器将获取的油量数值与预设阈值进行比较,当油量数值达到预设阈值时,驾驶舱仪表10向报警器11发送信号,报警器11进行报警操作,同时报警器11向放油阀8上设置的控制开关12发送信号,控制开关12在接收到信号之后,打开放油阀8,油气分离器I内的油液经过第二出油口、第二导管7放出。
[0030]需要说明的是,放油阀8上设置的控制开关12也可以手动开启和关闭,在每次车辆进行保养时,可以人工操作放油。当储液罐6内存储满油液之后,液位传感器9检测油气分离器I内的油液的深度,并通过驾驶舱仪表10显示相应的油量体积。当油气分离器I内的油量达到预设阈值时,放油阀8开启,油气分离器I内的油液经过第二出油口、第二导管7放出。
[0031]在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油气分离器I的出气口通过第三导管13与真空栗2连接,油气分离器I的进液口通过第四导管14与缸体曲轴箱3连接。通过第三导管13实现油气分离器I与真空栗2的连接,通过第四导管14实现油气分离器I与缸体曲轴箱3的连接。且真空栗2为电子真空栗,电子真空栗与位于副仪表板上的控制器15电连接。根据发动机工况开启或关闭控制器15,当控制器15开启时,电子真空栗工作,吸收油气分离器I内的气体,保证缸体曲轴箱3的微真空状态。
[003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汽车,包括上述的曲轴箱通风系统。
[0033]以上所述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原理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主权项】
1.一种曲轴箱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油气分离器(I); 与所述油气分离器(I)的出气口连接的真空栗(2); 与所述油气分离器(I)的进液口连接的、用于向所述油气分离器(I)输送油气的缸体曲轴箱(3);以及 与所述真空栗(2)通过第一导管(4)连接的燃油系统碳罐(5),所述燃油系统碳罐(5)与发动机燃烧室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曲轴箱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油气分离器(I)的一侧设置有储液罐(6),所述储液罐(6)与所述油气分离器(I)的第一出油口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曲轴箱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油气分离器(I)的第二出油口通过第二导管(7)与大气连通,所述第二导管(7)上设置有放油阀(8)。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曲轴箱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油气分离器(I)内设置有液位传感器(9),所述液位传感器(9)与驾驶舱仪表(10)电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曲轴箱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驾驶舱仪表(10)的信号输出端与报警器(11)的信号输入端电连接,所述报警器(11)的信号输出端与所述放油阀(8)上设置的控制开关(12)电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曲轴箱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油气分离器(I)的出气口通过第三导管(13)与所述真空栗(2)连接,所述油气分离器(I)的进液口通过第四导管(14)与所述缸体曲轴箱(3)连接。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曲轴箱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真空栗(2)为电子真空栗,所述电子真空栗与位于副仪表板上的控制器(15)电连接。8.—种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曲轴箱通风系统。
【文档编号】F01M11/08GK205638604SQ201620385171
【公开日】2016年10月12日
【申请日】2016年4月29日
【发明人】杨帆, 屈鹏, 高玉龙
【申请人】北京汽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