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集成催化捕集消声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972677阅读:1152来源:国知局
新型集成催化捕集消声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型集成催化捕集消声器。该新型集成催化捕集消声器包括:催化捕集消声器;压差传感器,用于测量所述催化捕集消声器前后两端的压差,该压差传感器通过压差传感器固定支架及压差传感器支架底座固定在所述催化捕集消声器的周侧;第一压差取气管组件,其一端与所述压差传感器连接,另一端向所述催化捕集消声器的一端弯折后并与其连接;以及第二压差取气管组件,其一端与所述压差传感器连接,另一端向所述催化捕集消声器的另一端弯折后并与其连接。该新型集成催化捕集消声器减少整车厂工人的工作量,加快装车速度,避免零部件丢失及损坏的方案来为装车提供便利。
【专利说明】
新型集成催化捕集消声器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尾气后处理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新型集成催化捕集消声器。【背景技术】
[0002]内燃机的排放控制主要通过两大方面来控制:其一,依靠机内技术控制,主要为改善燃烧方式;其二,依靠机外技术控制,主要为后处理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出现了可变气门正时、废气再循环、多次喷射等一系列的先进燃烧技术以控制机内排放。但是, 单纯的机内排放控制已经不足以解决严峻的环境污染问题,利用后处理技术来解决排放问题成为必要。
[0003]现有技术中是将该后处理催化装置中的压差传感器、压差传感器支架底座、压差取气管组件、压差取气管组件n、取气管固定管夹、压差传感器固定支架、螺栓、螺母等零部件安装在车架上,同时压差取气管需要做的较长,以便于和催化捕集消声器上的管口相连接。
[0004]现有方案由于需要将压差传感器11(如图1所示)、压差传感器支架底座12(如图2 所示)、第一压差取气管组件13(如图3所示)、第二压差取气管组件14(如图4所示)、取气管固定管夹15(如图5所示)、压差传感器固定支架16(如图6所示)、螺栓、螺母、催化捕集消声器17(如图7所示)等零部件分别安装在车架上,由于空间受限,因此在整车装配时严重影响装车进度。同时由于压差传感器、压差传感器坐等零部件较小,在生产现场容易丢失。同时由于压差取气管路是分别装在车架上的,因此该管路也较长同时容易在安装过程中损坏。
[0005]公开于该【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实用新型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实用新型内容】
[000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合理的新型集成催化捕集消声器,该新型集成催化捕集消声器通过将压差传感器、压差传感器支架底座、第一压差取气管组件、第二压差取气管组件、取气管固定管夹、压差传感器固定支架、环箍、螺栓、螺母等零部件集成在催化捕集消声器上,减少整车厂工人的工作量,加快装车速度,避免零部件丢失及损坏的方案来为装车提供便利,整车厂减少了零部件的管理成本。由于压差传感器就安装在催化捕集消声器上,因此两根压差取气管较短;零部件成本进一步降低。
[000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新型集成催化捕集消声器,包括:催化捕集消声器;压差传感器,用于测量所述催化捕集消声器前后两端的压差,该压差传感器通过压差传感器固定支架及压差传感器支架底座固定在所述催化捕集消声器的周侧;第一压差取气管组件,其一端与所述压差传感器连接,另一端向所述催化捕集消声器的一端弯折后并与其连接;以及第二压差取气管组件,其一端与所述压差传感器连接,另一端向所述催化捕集消声器的另一端弯折后并与其连接。
[0008]优选地,上述技术方案中,催化捕集消声器为圆筒状。
[0009]优选地,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二压差取气管组件的另一端通过取气管固定管夹固定在所述催化捕集消声器的圆周侧。
[001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该新型集成催化捕集消声器通过将压差传感器、压差传感器支架底座、第一压差取气管组件、第二压差取气管组件、取气管固定管夹、压差传感器固定支架、环箍、螺栓、螺母等零部件集成在催化捕集消声器上,减少整车厂工人的工作量,加快装车速度,避免零部件丢失及损坏的方案来为装车提供便利, 整车厂减少了零部件的管理成本。由于压差传感器就安装在催化捕集消声器上,因此两根压差取气管较短;零部件成本进一步降低。【附图说明】
[0011]图1是现有集成催化捕集消声器的压差传感器结构示意图。
[0012]图2是现有集成催化捕集消声器的压差传感器支架底座结构示意图。[〇〇13]图3是现有集成催化捕集消声器的第一压差取气管组件结构示意图。
[0014]图4是现有集成催化捕集消声器的第二压差取气管组件结构示意图。
[0015]图5是现有集成催化捕集消声器的取气管固定管夹结构示意图。
[0016]图6是现有集成催化捕集消声器的压差传感器固定支架结构示意图。
[0017]图7是现有集成催化捕集消声器的催化捕集消声器结构示意图。
[0018]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新型集成催化捕集消声器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但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
[0020]除非另有其它明确表示,否则在整个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术语“包括”或其变换如“包含”或“包括有”等等将被理解为包括所陈述的元件或组成部分,而并未排除其它元件或其它组成部分。
[0021]如图8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的新型集成催化捕集消声器的具体结构包括:催化捕集消声器23,以及集成在该催化捕集消声器上的压差传感器26、压差传感器支架底座21、第一压差取气管组件24、第二压差取气管组件27、取气管固定管夹25、压差传感器固定支架22。该新型集成催化捕集消声器通过将压差传感器、压差传感器支架底座、第一压差取气管组件、第二压差取气管组件、取气管固定管夹、压差传感器固定支架、环箍、螺栓、螺母等零部件集成在催化捕集消声器上,减少整车厂工人的工作量,加快装车速度,避免零部件丢失及损坏的方案来为装车提供便利,整车厂减少了零部件的管理成本。由于压差传感器就安装在催化捕集消声器上,因此两根压差取气管较短;零部件成本进一步降低。
[0022]具体来讲,催化捕集消声器23为圆筒状,其管口通过压差取气管与压差传感器相连接,用于解决排放问题。
[0023]压差传感器26是一种用来测量两个压力之间差值的传感器,用于测量催化捕集消声器23前后两端的压差。压差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是被测压力直接作用于传感器的膜片上, 使膜片产生与水压成正比的微位移,使传感器的电容值发生变化,和用电子线路检测这一变化,并转换输出一个相对应压力的标准测量信号。
[0024]压差传感器固定支架22通过压差传感器支架底座21固定在催化捕集消声器23的圆周侧,压差传感器26固定在该压差传感器固定支架22上,从而将压差传感器26集成到该催化捕集消声器23上。[〇〇25]第一压差取气管组件24的一端与压差传感器26连接,另一端向催化捕集消声器23 的一端弯折后并与其连接。[〇〇26]第二压差取气管组件27的一端与压差传感器26连接,另一端向催化捕集消声器23 的另一端弯折后并与其连接。优选的,第二压差取气管组件27的另一端通过取气管固定管夹25固定在催化捕集消声器23的周侧。
[0027]本申请方案与现有方案区别在于:1、现有方案是将压差传感器、压差传感器支架底座、第一压差取气管组件、第二压差取气管组件、取气管固定管夹、压差传感器固定支架、 环箍、螺栓、螺母等零部件分别装在车架上,申请方案是集成在催化捕集消声器上;2、安装时由于压差传感器和催化捕集消声器距离较远,第一压差取气管组件、第二压差取气管组件长度比较长,申请方案由于压差传感器就安装在催化捕集消声器上,因此两根压差取气管较短;3、整车厂工人装配时由于空间受限,装配起来花费时间长、难度大,本申请方案由于将压差传感器等零部件集成在催化捕集消声器上,因此不需要工人单独组装这些零部件。
[0028]综上,该新型集成催化捕集消声器通过将压差传感器、压差传感器支架底座、第一压差取气管组件、第二压差取气管组件、取气管固定管夹、压差传感器固定支架、环箍、螺栓、螺母等零部件集成在催化捕集消声器上,减少整车厂工人的工作量,加快装车速度,避免零部件丢失及损坏的方案来为装车提供便利,整车厂减少了零部件的管理成本。由于压差传感器就安装在催化捕集消声器上,因此两根压差取气管较短;零部件成本进一步降低。
[0029]前述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示例性实施方案的描述是为了说明和例证的目的。这些描述并非想将本实用新型限定为所公开的精确形式,并且很显然,根据上述教导,可以进行很多改变和变化。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选择和描述的目的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特定原理及其实际应用,从而使得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现并利用本实用新型的各种不同的示例性实施方案以及各种不同的选择和改变。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意在由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形式所限定。
【主权项】
1.一种新型集成催化捕集消声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催化捕集消声器;压差传感器,用于测量所述催化捕集消声器前后两端的压差,该压差传感器通过压差 传感器固定支架及压差传感器支架底座固定在所述催化捕集消声器的周侧;第一压差取气管组件,其一端与所述压差传感器连接,另一端向所述催化捕集消声器 的一端弯折后并与其连接;以及第二压差取气管组件,其一端与所述压差传感器连接,另一端向所述催化捕集消声器 的另一端弯折后并与其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集成催化捕集消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催化捕集消声器 为圆筒状。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集成催化捕集消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压差取气管 组件的另一端通过取气管固定管夹固定在所述催化捕集消声器的圆周侧。
【文档编号】F01N3/28GK205663487SQ201620582831
【公开日】2016年10月26日
【申请日】2016年6月14日
【发明人】王建会, 阴宪文, 孔令鑫, 苏文强, 杨树宝, 陈承柳, 罗绍旺
【申请人】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