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加热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163327阅读:473来源:国知局
微型加热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微机电系统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微型加热器。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面型微加热器的结构主要有封闭膜结构和悬臂梁结构,悬臂梁结构的功耗要比封闭膜结构功耗低,而悬臂梁结构由于复合膜的热应力释放问题将导致器件在水平面上起伏,而且随着器件反应温度的升高,复合膜将受热膨胀,这些都会增加悬臂梁结构热应力局部聚集。封闭膜机械性能更好,悬膜机械性能要差些,但与CMOS工艺的兼容性好些。由于封闭薄膜机械强度更好,并且有利于后续敏感材料的涂覆及后续传感器寿命的提高,多数传感器使用这种设计方案。

然而,封闭膜结构的面型微加热器在长期的工作过程中,其内部的器件易发生损坏问题,从而影响传感器的实际使用效果和工作的可靠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是基于实用新型人对以下事实和问题的发现和认识作出的:实用新型人通过研究发现,封闭膜结构的面型微加热器在长期的工作过程中,其内部的器件发生损坏主要是由材料疲劳断裂导致的。通过实用新型人的进一步研究和探索,发现导致器件的疲劳断裂的原因在于:封闭膜结构的面型微加热的腔室内的气体压力变化导致其支撑膜除受自身热应力影响外,还受到气压差引起的周期性/长期性压力差,从而使得支撑膜在周期性/长期性压力差的作用下易发生疲劳断裂。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微型加热器,所述微型加热器结构简单、使用寿命长、可靠性高。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微型加热器,包括:衬底,所述衬底具有沿其厚度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衬底上设有在厚度方向贯穿其的隔热通孔,且所述衬底上设有连通所述隔热通孔和外界的通气结构;支撑膜,所述支撑膜设在所述衬底的所述第一表面上且封盖所述隔热通孔的第一端;加热件,所述加热件设在所述支撑膜的远离所述隔热通孔的表面上;封装壳,所述封装壳设在所述衬底的所述第二表面上且封盖所述隔热通孔的第二端。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微型加热器,通过在衬底上设置连通隔热通孔和外界的通气结构,由此在微型加热器工作时,由隔热通孔、支撑膜和封装壳限定的腔室与外界连通,防止由于腔室的内外存在的压力差而导致器件易损坏的问题。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所述衬底的所述第二表面上设有凹槽,所述凹槽与所述封装壳之间限定出所述通气结构。

可选地,所述凹槽为多个且沿所述隔热通孔的周向间隔设置。

可选地,所述凹槽的横截面呈弧形或U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所述隔热通孔的位于所述第一表面的端部形成为圆形。

进一步地,所述隔热通孔的横截面面积在由所述第一表面至所述第二表面的方向上增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所述加热件为加热电阻丝,所述加热电阻丝在其延伸方向上的曲率变化是连续的。

可选地,所述加热电阻丝在所述支撑膜上的投影呈圆形、椭圆形、渐开线形或顶点处倒圆角的多边形。

可选地,所述加热电阻丝包括彼此平行且间隔设置的多个直段以及连接相邻两个所述直段的弯段,所述弯段与所述直段的连接处平滑过渡。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微型加热器的部分立体结构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微型加热器的另一个角度的部分立体结构图。

附图标记:

衬底1,第一表面11,第二表面12,隔热通孔13,第一段131,第二段132,通气结构14,

支撑膜2,

加热件3,直段31,弯段32,

电极4。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参考图1和图2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微型加热器。

如图1和图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微型加热器,包括:衬底1、支撑膜2、加热件3和封装壳(图未示出)。例如,上述微型加热器可以为面型微加热器,上述微型加热器可以应用于传感器领域。

具体而言,衬底1具有沿其厚度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11和第二表面12,在衬底1沿水平方向放置时,第一表面11和第二表面12为衬底1的上表面和下表面。衬底1上设有在厚度方向贯穿其的隔热通孔13,且衬底1上设有连通隔热通孔13和外界的通气结构14。可选地,衬底1可以为硅衬底。

支撑膜2设在衬底1的第一表面11上且封盖隔热通孔13的第一端,支撑膜2的中部封盖隔热通孔13的第一端,支撑膜2的邻近其外周沿的部分支撑在衬底1上且与衬底1相连。支撑膜2可以为氧化硅膜、氮化硅膜或氧化硅/氮化硅复合膜。

加热件3设在支撑膜2的远离隔热通孔13的表面上,通过支撑膜2支撑加热件3并将加热件3与隔热通孔13相隔开。可选地,加热件3可以为丝状、片状等。衬底1上还设有与加热件3相连的电极4,电极4可以邻近衬底1的外周沿设置。例如,在衬底1呈方形时,电极4可以设在衬底1的四个拐角处。

封装壳设在衬底1的第二表面12上且封盖隔热通孔13的第二端,通过封装壳、支撑膜2分别封盖隔热通孔13的第二端和第一端,使得封装壳、支撑膜2与隔热通孔13之间共同限定出腔室。

可以理解的是,在微型加热器工作的过程中,加热件3工作会产生热量,而支撑膜2将加热件3与隔热通孔13隔开,此时支撑膜2的两个表面承受不同的压力,支撑膜2的两个表面中的一个表面朝向加热件3且另一个表面朝向上述腔室,使得支撑膜2除受自身热应力影响外,还会受到的由热量引起的压力差。

通过在衬底1上设置了上述通气结构14,通过该通气结构14可以将该腔室与外界连通,由此在微型加热器工作时,可以减小上述腔室内的气体压力与其外部的气体压力的压力差,使得上述腔室内的气体压力与其外部的气体压力趋于一致,从而可以减小支撑膜2所受的压力差,使得支撑膜2的两侧压力趋于一致,从而可以防止支撑膜2因受到周期性/长期性的压力差而导致的疲劳损坏问题,延长微型加热器的使用寿命,提高微型加热器工作的可靠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微型加热器,通过在衬底1上设置连通隔热通孔13和外界的通气结构14,由此在微型加热器工作时,由隔热通孔13、支撑膜2和封装壳限定的腔室与外界连通,防止由于腔室的内外存在的压力差而导致器件易损坏的问题。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参照图2,衬底1的第二表面12上设有凹槽,该凹槽可以沿径向延伸并贯穿隔热通孔13的内壁及衬底1的外周壁,凹槽与封装壳之间限定出通气结构14。由此,通过在衬底1的第二表面12上设置凹槽,可以方便通气结构14的加工成型,且使得通气结构14简单。

可选地,参照图2,凹槽可以为多个且沿隔热通孔13的周向间隔设置。由此,可以使上述腔室内的气体与其外部的气体可以快速、均匀地流通,使得腔室内的气体压力与其外部的气体压力更快地趋于一致,同时可以使腔室内的各个部分的气体压力更为均匀。例如,上述多个凹槽可以呈辐射状设置,由此可以缩短气体的流动路径,同时可以增大气体的流动面积,可以更好地使得支撑膜2的两侧压力趋于一致,更为显著地减小支撑膜2所受的压力差。

可选地,上述凹槽的横截面可以呈弧形或U形。由此使得凹槽的结构简单、易于加工成型,同时使得凹槽的内壁面平滑而避免应力的产生,进一步地提高了微型加热器的可靠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参照图1和图2,隔热通孔13的位于第一表面11的端部形成为圆形,使得支撑膜2的封盖隔热通孔13的部分也为圆形,即支撑膜2中处于悬空的部分为圆形,由此可以使支撑膜2中处于悬空的部分其边缘是光滑连续的而避免了凸角的出现,从而可以防止支撑膜2的应力集中问题,进一步地提高支撑膜2的寿命及微型加热器工作的可靠性。可选地,支撑膜2整体可以呈圆形或方形。

进一步地,隔热通孔13的横截面面积在由第一表面11至第二表面12的方向上(参照图2中的由上向下的方向上)增大。由此,可以提高微型加热器的整体结构稳定性及强度,同时可以提高微型加热器的芯片密度。

例如,隔热通孔13可以形成为圆台形。

又例如,参照图2,隔热通孔13可以包括内径不同的第一段131和第二段132,上述第一段131和第二段132均形成为圆柱形,其中第一段131邻近隔热通孔13的第一表面11,第二段132邻近隔热通孔13的第二表面12,第一段131的内径小于第二段132的内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参照图1,加热件3可以为加热电阻丝,加热电阻丝在其延伸方向上的曲率变化是连续的。由此,使得加热电阻丝的各个部分之间均为平滑连接过渡,可以防止加热件3上出现结构应力集中的问题,进一步地提高微型加热器的可靠性。

例如,加热电阻丝在支撑膜2上的投影可以呈圆形、椭圆形、渐开线形或顶点处倒圆角的多边形。

又例如,参照图1,加热电阻丝可以包括彼此平行且间隔设置的多个直段31以及连接相邻两个直段31的弯段32,弯段32与直段31的连接处平滑过渡。由此,可以使加热电阻丝均匀分布在支撑膜2上,使得微型加热器在工作时可以获得较大面积且高质量的均温区域。

下面参照图1和图2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微型加热器的加工方法。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微型加热器的加工方法,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S10、在衬底1的第一表面11沉积形成支撑膜2。可以利用化学气相沉积技术在衬底1的第一表面11沉积形成上述支撑膜2,该支撑膜2可以为复合膜结构。例如,可以采用低压化学气相沉积技术或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技术在衬底1的第一表面11上沉积形成氧化硅/氮化硅复合膜。其中,在衬底1上沉积支撑膜2之前,可以对衬底1的第一表面11和第二表面12进行抛光,由此可以增强支撑膜2与衬底1之间的连接强度和可靠性。

S20、在支撑膜2上布设加热件3,可以利用溅射工艺在支撑膜2上沉积形成加热件3,例如可以采用磁控溅射的方法。根据设计要求在支撑膜2上溅射沉积成片状或丝状的加热件3,加热件3的图形形状可以为圆形、椭圆形、渐开线形、顶点处倒圆角的多边形或蛇形。

S30、从衬底1的第二表面12沿其厚度方向(参照图2中的由下向上的方向)刻蚀衬底1以形成隔热通孔13,在衬底1的第二表面12上刻蚀衬底1以形成凹槽。隔热通孔13和凹槽的刻蚀可以同时进行,也可以先后进行(例如,可以先刻蚀隔热通孔13,再刻蚀凹槽)。当然,隔热通孔13和凹槽同时刻蚀可以提高加工效率。

S40、采用粘接剂将封装壳与衬底1连接以封装微型加热器的内部器件。在封装时,在封装壳上涂抹粘接剂,再将封装壳与衬底1的第二表面12粘接。在封装壳上涂抹粘接剂时,使得封装壳上的粘接区域的粘接剂厚度能够均一且小于凹槽的深度,以防止封装壳与衬底1粘接时凹槽被粘接剂填满而使得微型加热器的通气结构14被堵住。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微型加热器的加工方法,加工过程简单、易操作且成型质量高。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在上述S30步骤中,刻蚀隔热通孔13及凹槽的步骤如下:

先采用干法刻蚀技术由衬底1的第二表面12沿其厚度方向刻蚀衬底1以形成隔热通孔13的第一部分,采用上述干法刻蚀技术在衬底1的第二表面12上刻蚀衬底1以形成凹槽的第一部分。

再采用湿法刻蚀技术在隔热通孔13的第一部分的基础上继续沿衬底1的厚度方向刻蚀衬底1以形成隔热通孔13,采用上述湿法刻蚀技术在凹槽的第一部分的基础上继续刻蚀衬底1以形成凹槽。

由此,通过干法刻蚀技术与湿法刻蚀技术相结合的技术,可以降低微型加热器的加工成本,并可以保证成型质量。而且,在刻蚀隔热通孔13时先采用干法刻蚀再采用湿法刻蚀,可以避免干法刻蚀对支撑膜2可能造成的损坏;在刻蚀凹槽时采用干法刻蚀与湿法刻蚀相结合的技术,可以提高凹槽的深度,避免封装后微型加热器的上述腔室形成密闭腔。

可选地,上述干法刻蚀技术可以为深反应离子刻蚀。

可选地,上述湿法刻蚀技术的腐蚀剂可以为聚乙二醇辛基苯基醚和四甲基氢氧化铵的混合溶液。例如,在衬底1为硅衬底时,湿法刻蚀技术的腐蚀剂采用上述的混合溶液,可以消除硅各向异性产生的锐角应力集中结构,并且有利于消除凹槽上形成凸台而引起的腐蚀问题。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