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解槽溢流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40332阅读:1278来源:国知局
电解槽溢流结构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解槽溢流结构。



背景技术:

如图1所示,现有技术中电解槽,包括电解槽本体,所述电解槽本体的一侧为阳极侧,所述电解槽本体的另一侧为阴极侧,所述阳极侧连接有阳极出液口,所述阴极侧连接有阴极出液口,所述阳极侧设置有消泡网以及分隔板,所述消泡网的上端部与所述阳极侧相固定连接,所述分隔板的上端部与所述消泡网的下端部相连接。

现有技术中分隔板的两端与阳极侧端面的间距相等均为6mm,即分隔板垂直设置,采用该结构,由于分隔板开度小,电解液上升溢流不够稳定、出液不畅,气液分离时产生较大的压力波动,影响膜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技术的不足,从而提供一种电解槽溢流结构,通过将分隔板倾斜设置,改变分隔板的开度,使得电解液上升溢流稳定,并且产生一定压力差,使溶液由溶度高区流向溶度低区,出液顺畅。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这样的:电解槽溢流结构,包括电解槽本体,所述电解槽本体的一侧为阳极侧,所述电解槽本体的另一侧为阴极侧,所述阳极侧连接有阳极出液口,所述阴极侧连接有阴极出液口,所述阳极侧设置有消泡网以及分隔板,所述消泡网的上端部与所述阳极侧相固定连接,所述分隔板的上端部与所述消泡网的下端部相连接,所述分隔板的下端部与所述阳极侧相固定连接,所述分隔板的一端距离所述阳极侧的端面的距离大于其另一端距离所述阳极侧的端面的距离。

进一步改进的是:所述分隔板的一端距离所述阳极侧的端面12-20mm,所述分隔板的另一端距离所述阳极侧的端面4-8mm。

进一步改进的是:所述消泡网一端的厚度为12-20mm,所述消泡网另一端的厚度为4-8mm,所述消泡网的厚度由一端至另一端渐变渐窄。

进一步改进的是:所述分隔板的下端部垂直延伸形成折弯连接部。

通过采用前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将分隔板倾斜设置,改变分隔板的开度,使得电解液上升溢流稳定,并且产生一定压力差,使溶液由溶度高区流向溶度低区,出液顺畅,气液分离时产生较小的压力波动,提高膜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示意图;

图3为图2的A-A处剖视图;

图4为图2的B-B处剖视图。

其中:1、电解槽本体;2、阳极侧;3、阴极侧;4、阳极出液口;5、阴极出液口;6、消泡网;7、分隔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

如图2-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电解槽溢流结构,包括电解槽本体1,所述电解槽本体1的一侧为阳极侧2,所述电解槽本体1的另一侧为阴极侧3,所述阳极侧2连接有阳极出液口4,所述阴极侧3连接有阴极出液口5,所述阳极侧2设置有消泡网6以及分隔板7,所述消泡网6的上端部与所述阳极侧2相固定连接,所述分隔板7的上端部与所述消泡网6的下端部相连接,所述分隔板7的下端部与所述阳极侧2相固定连接,所述分隔板7的一端距离所述阳极侧2的端面的距离大于其另一端距离所述阳极侧2的端面的距离。

本实施例中优选的实施方式为:所述分隔板7的一端距离所述阳极侧2的端面16mm,所述分隔板7的另一端距离所述阳极侧2的端面优选为6mm。

本实施例中优选的实施方式为:所述消泡网6一端的厚度优选为16mm,所述消泡网6另一端的厚度优选为6mm,所述消泡网6的厚度由一端至另一端渐变渐窄。

为了方便安装分隔板7,本实施例中优选的实施方式为:所述分隔板7的下端部垂直延伸形成折弯连接部。

通过将分隔板7倾斜设置,改变分隔板7的开度,使得电解液上升溢流稳定,并且产生一定压力差,使溶液由溶度高区流向溶度低区,出液顺畅,气液分离时产生较小的压力波动,提高膜的使用寿命。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及其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