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节气高效铝电解槽壳局部冷却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8621299发布日期:2019-09-06 22:31阅读:160来源:国知局
一种节气高效铝电解槽壳局部冷却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铝电解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节气高效铝电解槽壳局部冷却的方法。



背景技术:

在铝电解生产过程中,电解质熔体温度通常控制在930℃—950之间℃,热量通过槽内衬材料和覆盖料散发出去,从而使整体电解槽处于稳定的热平衡状态。但随着槽龄的不断延长,炉底压降不断升高,阴极表面所存在的沉淀或结壳大小多少不一,从而造成阴阳极电流分布不均匀,电流分布过大区域所对应的炉帮厚度会随之减薄,其对应位置的槽壳侧壁温度上升,严重时电解质会从此位置烧穿槽壳发生侧部漏炉事件,危及整个系列电解槽安全,影响电解槽生产技术和经济指标。

目前,企业通常的做法是用电解厂房内的压缩空气对高温侧壁槽壳进行吹风冷却,再通过后期的技术条件调整逐渐形成新的炉帮以延长其槽寿命。但由于压缩空气作为电解槽打壳下料的主动力,如一个系列吹风位置较多时,会影响其系统压力,造成打壳下料动力不足,影响电解槽正常生产,并造成压缩空气的大量浪费。本发明是在此基础上开发一种节气高效铝电解槽局部冷却方法。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已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提出了一种节气高效铝电解槽壳局部冷却的方法,其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在铝电解槽钢窗口内设置一个或多个送风端管,送风端管上焊接侧引端管,侧引端管末端置于空气或一个液体容器内,送风端管的另一端与送风主管连接,当高压风通过送风端管时,侧引端管内形成负压,带动气体或液体进入送风端管,加大槽壳接触降温介质量,达到节气功能并高效冷却电解槽槽壳的目的。

本发明提出的一种节气高效铝电解槽壳局部冷却方法,其特征是在送风端管上焊接一个或多个侧引端管,侧引端管与送风端管之间的夹角为20°-70°,侧引端管上安装一个可调节流量的球形阀门。

本发明提出的一种节气高效铝电解槽壳局部冷却方法,其特征是侧引端管连接一同直径的软管,软管的末端置于空气中或一个半密闭液体容器内。

本发明提出的一种节气高效铝电解槽壳局部冷却方法,其特征是半密闭容器可为金属或塑料容器,容器内盛有一定量的液体,其液体可为水或油。

本发明提出的一种节气高效铝电解槽壳局部冷却方法,其特征是容器内盛有的油为导热油。

本发明的有益技术效果:当铝电解槽由于热平衡破坏造成槽壳发红时,采用本专利发明的一种节气高效铝电解壳局部冷却方法可以比普通冷却方法节约用气量20—40%,冷却速度可提高30%以上,达到快速高效冷却槽壳的目的,提高铝电解槽的安全系数。

附图说明

图1具体实施例1结构示意图;

图2具体实施例2结构示意图。

1-槽壳,2-摇篮架,3-送风主管,4-送风端管,5-侧引端管,6-球形阀门,7-软管,8-半密闭容器,9-液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本发明的一种节气高效铝电解槽局部冷却方法实施例1如图1所示。将送风端管4与主风源3连接,送风端管4置于两个摇篮架2中间,送风端管口对准发红槽壳1。在送风端管4中间部分焊接一个角度为20°的侧引端管5,并在侧引端管5上安装一个可调节流量的球形阀门6,球形阀门6连接一段软管7,软管7末端放入盛有水9的半封闭容器内8。当打开主风源3时,高压风通过送风端管4时侧引端管5内形成负压,带动水9进入送风端管4,并通过调整侧引端管5上的球形阀门6的开度,使水9成雾状喷射到发红槽壳1上,可以有效节约用气量,并迅速高效的冷却电解槽槽壳的目的。

实施例2

本发明的一种节气高效铝电解槽局部冷却方法实施例2如图2所示。将送风端管4与主风源3连接,送风端管4置于两个摇篮架2中间,送风端管口对准发红槽壳1。在送风端管4中间不同位置分别焊接两个角度为70°的侧引端管5,并在侧引端管5上安装可调节流量的球形阀门6。当打开主风源3时,高压风通过送风端管4时侧引端管5内形成负压,带动电解厂房内的空气进入送风端管4,可以有效节约主风源3的用气量,并达到快速冷却电解槽槽壳的目的。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局限发明。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本发明所提供的技术启示下,还可以做出其它等同改进,均可以实现本发明的目的,都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节气高效铝电解槽壳局部冷却方法。该方法是在铝电解槽钢窗口内设置一个或多个送风端管,送风端管上焊接侧引端管,侧引端管末端置于空气或一个液体容器,送风端管的另一端与送风主管连接,当高压风通过送风端管时,侧引端管内形成负压,带动气体或液体进入送风端管,加大槽壳接触降温介质量。该方法比普通冷却方法可节约用气量20—40%,冷却速度可提高30%以上,可以达到在节约气体用量的同时高效冷却铝电解槽壳的效果。

技术研发人员:汪艳芳;焦庆国;曹永峰;柴登鹏;李昌林;方斌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5.17
技术公布日:2019.09.0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