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解水氢氧发生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274772阅读:123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解水氢氧发生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解水氢氧发生器。
现有的氢氧发生器大多由电解槽、贮气罐、循环分离及散热回路组成,结构较为复杂,体积大,重量重,可靠性低,生产和使用成本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体积小,重量轻,以及生产和使用成本都较低的电解水氢氧发生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它由电解槽和气液分离腔组成,电解槽和气液分离腔置于同一金属圆筒内。圆筒的顶面和底面各有一底板,上底板上开有液体注入孔、气体安全阀和散热孔,散热孔内装有热管。上底板周围设有连接孔,在法兰沿周栓接。筒壁上还装有液位计和开有出气孔。圆筒内分为三层和一中心圆筒,上、下层为腔体,上、下腔的内壁设有绝缘内衬,在上下腔之间为电解槽,电解槽由同心圆筒电极片构成,电极片的表面有多孔镍涂层,电极片的上下为绝缘板,绝缘板上分别开有径向孔槽,与电极片之间的间隙形成液气通路,中心圆筒直通上下腔体,筒壁位于上腔部份开有槽孔,形成液体通路。热管插入中心圆筒内,中心圆筒壁和圆筒体壁为外接电源电极。
现结合

,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和工作原理进一步加以描述。
附图为本实用新型的剖示图。
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是由电解槽和气液分离腔组成,电解槽和气液分离腔置于同一金属圆筒体内,圆筒体的顶面和底面各有一底板3、11,上底板3上开有液体注入孔16、气体安全阀2和散热孔,散热孔内装有热管1,上底板周围设有连接孔,在法兰沿周栓接。筒壁上还装有液位计4和开有出气孔口,圆筒体内分为三层和一中心圆筒,上、下层为腔体,上、下腔的内壁设有绝缘内衬10。在上、下腔之间为电解槽6,电解槽6由同心圆筒电极片7构成,电极片的表面为多孔镍涂层,电极片的上、下为绝缘板9,绝缘板上分别开有径向孔槽,与电极片之间的间隙形成液气通路,中心圆筒8上腔部分开有槽孔19,直通上下腔体17、18,热管1插入圆筒内,中心圆筒壁和圆筒体壁为外接电源电极。
由于该发生器电极为双极性电极,用圆筒形极片7组成,极片上下为绝缘板9,绝缘板上开有径向槽孔,与电极片之间的间隙形成液气通路,下端为液体通路,上端为液气通路,补偿液体(KOH水溶液)通过上腔经中心圆筒8上的槽孔进入下腔18。当电极8(即中心圆筒)和电极5(即圆筒壁)加载36VDC时,将在电极7两侧形成H2、O2,混合气体经上绝缘板到达上腔17,经出气孔12排出,电解液可通过液位计4观察,如压力过高,可通过泄压阀2排放,电解产生的热量通过热管1传出散掉,在液位低于下限时通过液体注入孔16注入水,在整个上、下型腔中内衬绝缘层10,上、下底板3、11同时也为集电极,其间有绝缘层14绝缘,连接孔13在法兰盘沿周栓接,其间有绝缘套15使其绝缘。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积极效果1、集电解、蓄气、散热为一体的压滤式水电解装置,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密封性能强、可靠性高的特点;
2、省去了循环分离散热等回路,利用特殊结构形成压滤式电解槽形式及利用热管高效传热技术;3、电极采用同心圆筒形式,表面带有多孔镍涂层,电流根据最中心处圆柱表面积及材料的电流密度设计,电压为36VDC,由此而确定该发生器的功率,设计方案新颖。
权利要求1.一种电解水氢氧发生器,由电解槽和气液分离腔组成,其特征在于电解槽和气液分离腔置于同一金属圆筒体内,圆筒体的顶面和底面各有一底板3、11,上底板3上开有液体注入孔16、气体安全阀2和散热孔,散热孔内装有热管1,上底板周围设有连接孔,在法兰沿周栓接,筒壁上还装有液位计4和开有出气孔口,圆筒体内分为三层和一中心圆筒,上、下层为腔体,形成气液分离腔,上、下腔的内壁设有绝缘内衬10,在上、下腔之间为电解槽6,电解槽6由同心圆筒电极片7构成,电极片7的表面为多孔镍涂层,电极片的上下为绝缘板9,绝缘板上分别开有径向孔槽,形成液气通路,中心圆筒8上腔部分开有槽孔19,直通上下腔体17、18,形成液体通路,热管1插入中心圆筒内,中心圆筒壁和圆筒体壁为外接电源电极。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解水氢氧发生器,由电解槽和气液分离腔组成,电解槽和气液分离腔设计在同一金属圆筒体内,圆筒体的顶面开有液体注入孔、气体安全阀和散热孔,圆筒壁上装有液位计和开有出气孔。圆筒体内分为三层和一中心圆筒,上下层为腔体,两腔体之间为电解槽,电解槽由同心圆筒电极片组成,中心圆筒直通上下腔体和电解槽中心。该发生器集电解、贮气、散热为一体,结构新颖简单、性能可靠、体积小、重量轻,生产和使用成本都很低。
文档编号C25B1/00GK2140905SQ9222183
公开日1993年8月25日 申请日期1992年12月5日 优先权日1992年12月5日
发明者赵建平, 张志奇 申请人:赵建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