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如挡墙的构造物的基础单元结构、挡墙的上下边界的结构和挡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415878阅读:41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诸如挡墙的构造物的基础单元结构、挡墙的上下边界的结构和挡墙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诸如挡墙(干垒挡墙、L形挡墙等)的构造物的基础单元,挡墙的上、下边界部以及用于防止挡墙滑动的结构。
背景技术
作为挡墙的一种方式,有通过在地面上布置基础单元并且在基础单元上固定地安装挡墙单元而形成的挡墙。
在这样的挡墙中,由诸如土压的水平外力引起的滑动力,被基础单元的下表面与地面的上表面之间产生的抗剪切力(EVxtancp)相抵
消。因此,a常,适当地算出基础单元的宽度以确保安全性。
然后,假设"提供刚性地面或基岩,或者确保与周围地面的贴合而不干扰地面",并且在此条件下,在基础单元的下表面上设置突起的抗滑体。以此方式,能够对基础单元的宽度不能加宽的工地做出处置。
例如,现直技术是,在为L形挡墙的基础单元的基层的下表面上,连续地安装单独形成的抗滑体,以实现挡墙的抗滑作用(例如,参见专利文件l)。即,当构建这种L形挡墙时,挖掘用于埋入抗滑体的沟槽以形成在地面上,并且在沟槽中配合和放置预先形成的作为预制混凝土的抗滑体。以此方式,抗滑体连续地一体地安装在L形挡墙的基层上。
此时,在用于埋入抗滑体的沟槽中,挖掘地面的一部分以便形成能够易于在其中配合抗滑体的大小,并且在沟槽中放置抗滑体之后,在沟槽的前、后壁与抗滑体之间形成的间隙中填充诸如碎石的填充材料。
以此方式,使抗滑体施加被动土压力,从而提高挡墙的抗滑力。此外,在通过在基础单元上一块叠另一块地堆叠多个挡墙砌块而形成的挡墙单元处, 一对左右棒状防滑片在基础单元的上端表面前部的左右侧部向上突出,并且使形成最下层的挡墙砌块的前壁下部的左右侧部接触两个防滑片,从而防止挡墙砌块向前方滑动。
此外,还在各挡墙砌块的上端表面前部的左右侧部, 一对左右棒 状防滑片向上突出,并且使与上层相邻接的挡墙砌块的前壁下部的左 右侧部接触两个防滑片,从而防止各挡墙砌块向前方滑动(例如,参
见专利文件2)。
专利文献l:日本专利第2669797号
专利文献2:日本未审査的专利申请公布号第2004-204669号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1) 上述专利文件l中的挡墙存在下列问题
艮P,设置抗滑体的场合的土方工程需要两次挖掘,即,首先将地 面挖掘成凹形,然后,再度挖掘与抗滑体的大小匹配的专用埋置空间。
此时,作为埋置空间的沟槽的内面壁和沟槽附近的水平部难于充 分压紧,因此,不能充分确保与周围地面的贴合。
因此,降低了地面所固有的作为地面材料的工程性能功能,结果, 与前述"不干扰地面"的前提条件相矛盾。
此外f在不具有作为前提条件的刚性地面的情况下,尤其在其内 摩擦角小并且排水性差的粘性地面中,即使如上所述在地基底面上设 置抗滑体,也不能实现抗滑力的增强。
(2) 上述专利文件2的挡墙存在下列问题
艮口,在其中一对左右棒状防滑片在挡墙砌块的上端表面前部的左 右侧部向上方突出的挡墙中,使与上层邻接的挡墙砌块的前壁下部的 左右侧部接触两个防滑片,从而防止各挡墙砌块向前方滑动,当对各 挡墙砌块作用的外力较大时,发挥作为防滑片的作用。然而,此时, 应力集中于防滑片以及支撑这些片的周围部分,从而发生局部破坏。 因此,自然地,这些防滑片的作用有限。
此外,在曲线施工中,圆弧的曲率半径依各段而不同,因此,产 生下列缺陷当无缝地连续设置挡墙砌块时,不能使上层挡墙砌块的 前壁下部接触挡墙砌块中设置的一对左右防滑片两者。
因此,在曲线施工中,实际上难以以无缝、连续的方式铺设挡墙砌块。
解决问题的手段
(1)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本发明是一种诸如在地基上固定安装 的挡墙的构造物的基础单元结构,其中地基中形成有凹陷单元,并且 抗滑体放置在凹陷单元内,在抗滑体的至少前表面侧填充颗粒尺寸材 料以便形成颗粒尺寸材料层,并且同时,形成颗粒尺寸材料层的颗粒 尺寸材料的内摩擦角具有的度数等于或大于支撑颗粒尺寸材料层的初 始使用的地面材料的内摩擦角,并且颗粒尺寸材料层经抗滑体施加反 作用力(被动),以便强化在颗粒尺寸材料层上安装的构造物的抗滑力。
(2)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本发明是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构造 物的基础单元结构,其中,在颗粒尺寸材料层上,放置至少设置有前、 后壁和连接前、后壁两者的连接体的砌块,并且同时,抗滑体的上部 被放置成在砌块的前、后壁之间延伸于颗粒尺寸材料层的上方,在抗 滑体的上部和砌块的前、后壁之间分别形成前、后空间,在前、后空 间的各个空间中填充约束层形成材料以形成前、后约束层,从而使至 少前约束层和颗粒尺寸材料层在上下方向上延续,并且其结果是,经 抗滑体在上下方向上延续的前约束层和颗粒尺寸材料层施加反作用力
(被动),从而强化在颗粒尺寸材料层上安装的砌块的抗滑力。
(3)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本发明是一种诸如在地基上固定安装 的挡墙的构造物的基础单元结构,其中地基中形成有凹陷单元,抗滑 体放置在凹陷单元内,并且抗滑体的至少前表面侧填充颗粒尺寸材料 以便形成颗粒尺寸材料层,同时,形成颗粒尺寸材料层的颗粒尺寸材 料的内摩擦角具有的度数等于或大于支撑颗粒尺寸材料层的初始使用 的地面材料的内摩擦角,并且在颗粒尺寸材料层上,放置至少设置有 前、后壁和连接前、后壁两者的连接体并且形成基础单元或构造物的 一部分的砌块,在砌块内注入并固化固化材料以便使砌块和抗滑体成 为一体,从而使颗粒尺寸材料层对与砌块成为一体的抗滑体施加反作 用力(被动)。
(4)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本发明是一种诸如在地基上固定设置 的挡墙的构造物的基础单元结构,其中地基中形成有凹陷单元,并且 抗滑体放置在凹陷单元内,抗滑体的至少前表面侧填充颗粒尺寸材料以便形成颗粒尺寸材料层,同时,形成颗粒尺寸材料层的颗粒尺寸材 料的内摩擦角具有的度数等于或大于支撑颗粒尺寸材料层的初始使用 的地面材料的内摩擦角,并且使固化材料在颗粒尺寸材料层上固化, 以便形成与抗滑体成为一体的固化组成体,从而使颗粒尺寸材料层对 与固化组成体成为一体的抗滑体施加反作用力(被动)。
(5)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本发明是一种将基础单元布置在地基 上并且将挡墙单元固定安装在基础单元上构建而成的挡墙的上、下边 界的结构,其中形成基础单元的一部分的砌块或者通过将挡墙单元一
块叠另一块地堆叠而形成的各砌块至少具有前、后壁和连接前、后壁 两者的连接体,在通过一块叠另一块地堆叠形成的各上、下层面砌块 的上、下边界面的位置处,在下层面砌块侧和上层面砌块侧的上方放 置抗滑体,在下层面砌块的前壁与下层面砌块侧上的抗滑体的一部分 之间形成的空间中,填充约束层形成材料以形成下层面侧上的前约束 层,并且同时,在下层面砌块侧上的抗滑体的一部分与在下层面砌块 的后壁处或挡墙单元的背面形成的斜面之间形成的空间中,填充约束 层形成材料以便形成下层面侧上的后约束层,同时在上层面砌块的前 壁与上层面砌块侧上的抗滑体的一部分之间形成的空间中,填充约束 层fe成材料以形成上层面侧上的前约束层,同时,在上层面砌块侧上 的抗滑体的一部分与上层面砌块的后壁之间形成的空间中,填充约束 层形成材料以形成上层面侧上的后约束层,从而在上、下层面砌块的 上、下边界面的位置处,使上、下层面前约束层在上下方向上延续, 同时,使上、下层面后约束层在上下方向上延续,从而使在上下方向 上延续的前约束层和在上下方向上延续的后约束层经抗滑体施加反作 用力(被动),从而强化上、下边界面上的砌块的抗滑力。 (6)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本发明是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挡墙 的上、下边界的结构,其中抗滑体与砌块以不连接的状态放置。
(7)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本发明是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挡墙 的上、下边界的结构,其中抗滑体以连接的状态放置在上、下方向上 邻接的上、下层面砌块中的下层面砌块中。
(8)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本发明是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挡墙 的上、下边界的结构,其中在抗滑体中,设置用于将连接砌块的前、后壁的连接体配合至抗滑体的端部的配合用凹陷单元,并且经配合用 凹陷单元横向放置抗滑体。
(9)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本发明是一种将基础单元布置在地基 上并且将挡墙单元固定安装在基础单元上而构建的挡墙,其中在通过 在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砌块上堆叠各自至少具有前、后壁和连接前、 后壁两者的连接体的独立砌块而形成的各上、下层面砌块的上、下边 界面的位置处,在下层面砌块侧和上层面砌块侧的上方放置抗滑体, 在下层面砌块的前壁与下层面砌块侧上的抗滑体的一部分之间形成的 空间中,填充约束层形成材料以形成下层面侧上的前约束层,同时, 在下层面砌块侧上的抗滑体的一部分与在下层面砌块的后壁处或挡墙 单元的背面形成的斜面之间形成的空间中,填充约束层形成材料以便 形成下层面侧后约束层,同时在上层面砌块的前壁与上层面砌块侧上 的抗滑体的一部分之间形成的空间中,填充约束层形成材料以形成上 层面侧前约束层,同时,在上层面砌块侧上的抗滑体的一部分与上层 面砌块的后壁之间形成的空间中,填充约束层形成材料以形成上层面 侧后约束层,从而在上、下层面砌块的上、下边界面的位置处,使上、 下层面前约束层在上下方向上延续,同时,使上、下层面后约束层在 上下方向上延续,从而使在上下方向上延续的前约束层和在上下方向 上延续的后约束层经抗滑体施加反作用力(被动),从而强化上、下边 界面上的砌块的抗滑力。
(10) 根据权利要求IO所述的本发明是根据权利要求1至9任一 项所述的挡墙,其中抗滑体的上部的左、右宽度形成为等于或窄于抗 滑体的下部的左、右宽度。
(11) 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本发明是根据权利要求1至9任一 项所述的挡墙,其中在前后方向上间隔连接的抗滑体具有以向上延伸 的方式形成的抗滑体中的至少一个抗滑体的上部,并且在相对的抗滑 体之间形成的空间中,填充颗粒尺寸材料或约束层形成材料,以便形 成颗粒尺寸材料层或约束层。
(12) 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本发明是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挡 墙,其中在砌块的上、下边界面的位置处放置的抗滑体与带形锚件的 远端连接,并且锚件的前端在挡墙单元的背面形成的地面中基本上水平地延伸,从而使锚件处于埋入地面中的状态。 发明效果
(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本发明是一种诸如在地基上固定安装 的挡墙的构造物的基础单元结构。地基中形成有凹陷单元,并且抗滑 体放置在凹陷单元内,在抗滑体的至少前表面侧填充颗粒尺寸材料以 便形成颗粒尺寸材料层,同时,形成颗粒尺寸材料层的颗粒尺寸材料 的内摩擦角具有的度数等于或大于支撑颗粒尺寸材料层的初始使用的 地面材料的内摩擦角,并且颗粒尺寸材料层经抗滑体施加反作用力(被 动),以便强化在颗粒尺寸材料层上安装的构造物的抗滑力。在本文中,
凹陷单元包括,不限于横截面基本上为U-字形,横截面基本上为L-字 形。
在设置专用于突起的空间的常规技术中,地基被两次挖掘,因此, 地面被干扰,并且突起与周围地面之间的贴合性降低。而且,在内摩 擦角小的粘性地面或任何其他类似地面中,被动土压力的系数(值) 小,因此,难以确保有效的、高效的被动土压力。
本发明与与挖掘专用于突起的沟槽的常规技术的不同在于,不形 成抗滑体的专用沟槽或埋入空间。即,本发明在于,通过取消了挖掘 专用于突起的埋入空间而减少地面的干扰,从而保持地基而尽可能不 损害地面原本具有的物理特性。
而且,在凹陷单元内,使用内摩擦角大于粘性土等的颗粒尺寸材 料。由此形成能够施加较大被动土压力的颗粒尺寸材料层,并且颗粒 尺寸材料层经抗滑体施加有效的、高效的反作用力(被动),从而可强 化颗粒尺寸材料层上安装的构造物的抗滑力。
具体地,挖掘和滚压地基从而形成凹陷单元,在凹陷单元内放置 抗滑体,并且抗滑体的至少前表面侧被滚压并填充颗粒尺寸材料,从 而形成颗粒尺寸材料层。
此时,前提条件是,形成颗粒尺寸材料层的颗粒尺寸材料的内摩 擦角具有的角度等于或大于支撑颗粒尺寸材料层的初始使用的地面材 料的内摩擦角。例如,在大卵石的情况下,大卵石具有比粘土或砂质 土大的内摩擦角,因此,大卵石施加的剪切力大于粘土或砂质土,并 且结果,大卵石施加的被动土压力与大卵石内摩擦角相一致。而且,在粘土地面中,排水性差,并且因此,在不排水的条件下有效应力降 低,并且剪切力和被动土压力进一步减小。然而,大卵石排水性优良, 可施加稳定的被动土压力。
以此方式,本发明配置成,取消用于埋入抗滑体的专用沟槽,在 地基上设置抗滑体,并且至少在抗滑体的前表面侧使用内摩擦角比初 始使用的地面材料大的颗粒尺寸材料,从而形成能够施加较大被动土 压力(系数)的颗粒尺寸材料层。因此,颗粒尺寸材料层经抗滑体施 加作为反作用力的被动土压力,从而强化颗粒尺寸材料层上安装的构 造物的抗滑力。
(2)在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本发明中,在颗粒尺寸材料层上, 放置至少设置有前、后壁和连接前、后壁两者的连接体的砌块,并且 同时,抗滑体的上部被放置成在砌块的前、后壁之间延伸于颗粒尺寸 材料层的上方,在抗滑体的上部和砌块的前、后壁之间分别形成前、 后空间,在前、后空间的各个空间中填充约束层形成材料以形成前、 后约束层,从而使至少前约束层和颗粒尺寸材料层在上下方向上延续, 并且其结果是,经抗滑体在上下方向上延续的前约束层和颗粒尺寸材 料层施加反作用力(被动),从而强化在颗粒尺寸材料层上安装的砌块 的抗滑力。
本文所使用的砌块位于最下层,其形成基础单元或挡墙的一部分。 而且,约束层形成材料是通过填充颗粒尺寸材料、预制板、预拌混凝 土、砂砾、碎石或者任何其他类似材料而形成的沙袋,或者通过组合 使用这些物质而形成。 因此,当主动土压力作用在颗粒尺寸材料层上放置的砌块上时, 主动土从砌块的后壁,经与抗滑体的上部之间形成的后约束层,传播 到抗滑体。通过这种传播,分别形成在抗滑体的前表面侧和颗粒尺寸 材料层上以上下方向延续的前约束层的约束层形成材料,和颗粒尺寸 材料经抗滑体施加反作用力(被动),从而强化朝向颗粒尺寸材料层上 放置的砌块,即颗粒尺寸材料层上负载的最下层面砌块的前方的抗滑 力。
此时,实现了非连接式的干砌结构,其中抗滑体与砌块分隔(而 不是连接)安装,并且在抗滑体和砌块形成的空间中填充颗粒尺寸材料,从而用颗粒尺寸材料围绕抗滑体的整个外周。因此,抗滑体将不 会经受翘曲、张力、剪切力等的产生,否则将会引起破坏。因此,基 本上抗滑体不会被破坏。要注意的是,在其中突起与基础单元一体化 的常规施工方法中,在突起部分处产生诸如翘曲、张力、和剪切力的 大应力,并且因此,需要繁琐的设计和建筑施工,导致不可避免地成 本提高。
而且,施加反作用力的抗滑体的有效面积不减小,因此,能够施 加比一体、固定式的抗滑体大的反作用力(被动)。
在本发明中,在抗滑体的左、右横截面与砌块的连接体之间,可 形成左、右空间。这些左、右空间中填充约束层形成材料,从而能够 形成左、右侧约束层。以此方式,在地震等时,约束层经抗滑体对来 自左、右方向的外力施加反作用力。这样能够防止砌块在左、右方向 上的滑动。 '
(3)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本发明是一种诸如在地基上固定安装 的挡墙的构造物的基础单元结构,其中地基中形成有凹陷单元,并且 抗滑体放置在凹陷单元内,并且抗滑体的至少前表面侧填充颗粒尺寸 材料以便形成颗粒尺寸材料层,同时,形成颗粒尺寸材料层的颗粒尺 寸材料的内摩擦角具有的度数等于或大于支撑颗粒尺寸材料层的初始 使用的地面材料的内摩擦角,并且在颗粒尺寸材料层上,放置至少设 置有前、后壁和连接前、后壁两者的连接体并且形成基础单元或构造 物的一部分的砌块,在砌块内注入并固化固化材料以便使砌块和抗滑 体成为一体,从而使颗粒尺寸材料层对与砌块成为一体的抗滑体施加 反作用力(被动)。
在这种情况下,例如使用预制混凝土块作为砌块,并且例如可使 用现场浇注混凝土作为固化材料。
以此方式,关于颗粒尺寸材料层上放置的砌块与抗滑体的一体化, 在砌块内注入固化材料以进行固化,从而使抗滑体与砌块成为一体。
因此,当主动土压力作用于颗粒尺寸材料层上放置的砌块时,主 动土压力被传播到与砌块成为一体的抗滑体。通过传播,形成颗粒尺 寸材料层的颗粒尺寸材料对抗滑体施加反作用力(被动),从而防止颗 粒尺寸材料层上放置的砌块的滑动。(4)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本发明是一种诸如在地基上固定设置 的挡墙的构造物的基础单元结构,其中地基中形成有凹陷单元,并且 抗滑体放置在凹陷单元内,抗滑体的至少前表面侧填充颗粒尺寸材料 以便形成颗粒尺寸材料层,同时,形成颗粒尺寸材料层的颗粒尺寸材 料的内摩擦角具有的度数等于或大于支撑颗粒尺寸材料层的初始使用 的地面材料的内摩擦角,并且使固化材料在颗粒尺寸材料层上固化, 以便形成与抗滑体成为一体的固化组成体,从而使颗粒尺寸材料层对 与固化组成体成为一体的抗滑体施加反作用力(被动)。
以此方式,形成基础单元或挡墙单元的一部分的固化组成体,与 抗滑体成为一体。
因此,当在颗粒尺寸材料层上放置固化组成体并且主动土压力作 用于其上时,主动土压力传播到与固化组成体成为一体的抗滑体。通 过该传播,形成颗粒尺寸材料层的颗粒尺寸材料对抗滑体施加有效的 反作用力(被动),从而防止颗粒尺寸材料层上放置的固化组成体的滑 动。
要注意的是,作为固化材料的固化组成体可能够通过例如将现场 浇注混凝土固化而形成。
(5) 在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本发明中,在将基础单元布置在地 基上并且将挡墙单元固定安装在基础单元上构建而成的挡墙中,挡墙 中形成基础单元的一部分的砌块或者通过将挡墙单元一块叠另一块地 堆叠而形成的各砌块至少具有前、后壁和连接前、后壁两者的连接体, 在通过一块叠另一块地堆叠形成的各上、下层面砌块的上、下边界面 的位置处,在下层面砌块侧和上层面砌块侧的上方放置抗滑体,在下 层面砌块的前壁与下层面砌块侧上的抗滑体的一部分之间形成的空间 中,填充约束层形成材料以形成下层面侧上的前约束层,并且同时, 在下层面砌块侧上的抗滑体的一部分与在下层面砌块的后壁处或挡墙 单元的背面形成的斜面之间形成的空间中,填充约束层形成材料以便 形成下层面侧上的后约束层,同时在上层面砌块的前壁与上层面砌块 侧上的抗滑体的一部分之间形成的空间中,填充约束层形成材料以形 成上层面侧上的前约束层,同时,在上层面砌块侧上的抗滑体的一部 分与上层面砌块的后壁之间形成的空间中,填充约束层形成材料以形成上层面侧上的后约束层,从而在上、下层面砌块的上、下边界面的位置处,使上、下层面前约束层在上下方向上延续,同时,使上、下层面后约束层在上下方向上延续,从而使在上下方向上延续的前约束层和在上下方向上延续的后约束层经抗滑体施加反作用力(被动),从而强化上、下边界面上的砌块的抗滑力。在此,斜面是位于挡墙的背面的土地,诸如基岩的切割面和堤的倾斜面。
因此,当主动土压力作用于砌块上时,主动土压力经形成砌块的后壁和/或砌块的后约束层的后约束层形成材料传播到抗滑体。通过该
传播,位于抗滑体的前表面侧的在上下方向上延续的两个前约束层形成材料都对抗滑体施加反作用力(被动),从而防止上、下边界面上的砌块向前方滑动。
而且,当与主动土压力方向相反的外力(地震)作用于砌块上时,外力从砌块的前壁,经形成前约束层的约束层形成材料传播到抗滑体。对抗此从前方传播的外力…位于抗滑体的后表面侧上的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上、下层面后约束层形成材料对抗滑体施加反作用力(被动),从而防止上、下边界面上的砌块向后方滑动。
而且,分别在抗滑体的前、后表面与砌块的前、后壁之间形成前、后部空间,在抗滑体的左、右横截面与砌块的连接体之间形成左、右空间,并且在两空间内填充约束层形成材料,从而能够形成左、右侧约束层。在这种状态下,左、右侧约束层经抗滑体在左、右方向上对来自左、右方向的外力(地震等)施加反作用力,从而防止砌块向左、右方滑动。
以此方式,在抗滑体上,通过前、后、左和右约束层形成材料经抗滑体,通过施加的反作用力(被动),防止上、下边界的砌块在各层
面上在前、后、左和右方向上的滑动。从而,可强化在二维(360度平面)方向上的抗滑力。
而且,其中通过使约束层形成材料经抗滑体施加反作用力而强化砌块之间的抗滑力的防滑结构,受作用于抗滑体上的各约束层形成材料的重量、作用于约束层形成材料上的覆土压力和任意其他类似因素的影响。因此,当在一块叠另一块地堆叠的砌块的远侧方向上的宽度偏差变得更小时内部填充材料的覆土压力不可避免地增加而形成的较陡的斜面,可施加较大的反作用力(被动)。即,能够实现其中斜面越陡,抗滑力更强化的理想防滑结构。
(6) 在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本发明中,抗滑体与砌块以不连接的状态放置。
以此方式,实现了非连接式的干砌结构,其中抗滑体与砌块以一定的间隔分隔安装(即,而不是与砌块连接),并且在抗滑体和砌块之间形成的空间中填充颗粒尺寸材料,从而用颗粒尺寸材料围绕抗滑体的整个外周。因此,抗滑体将不会经受翘曲、张力、剪切力等的产生,否则将会引起破坏,并且因此,基本上不会破坏抗滑体。
就此而言,在其中突起与砌块连接的常规突起施工方法中,砌块前表面的下部与突起表面接触,从而阻止由突起的剪切力引起的砌块的滑动。然而,当预定值或更高的外力作用时,产生翘曲、张力、剪切力等,结果,突起部分被损坏,从而大大降低挡墙的安全性。而且,通过使用这些突起能够施加的砌块的抗滑力的方向仅是向前方向的,并且突起对来自左、右方向的外力没有影响。因此,内部填充材料有时可能从砌块的两端露出。如上所述,其中突起与砌块相连接的常规施工方法在承载力和功能性上存在问题。
(7) 在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本发明中,抗滑体被放置成与在上、下方向上邻接的上、下层面砌块中的下层面砌块连接。
在此,在本发明中所使用的"放置成与砌块连接"可以包括下列情况通过将被约束单元的端部配合至用于连接的在砌块中形成的配合用凹陷单元,或者通过将被约束部的端部与用于连接的在砌块中设置的啮合用突起啮合,可大致定位相对于砌块布置抗滑体的位置(前后方向上活动);经诸如连接螺栓的连接工具将被约束单元与砌块以固定状态连接;以及砌块与抗滑体模制成为一体,以便实现砌块与被约束单元连接成为一体的状态。
因此,当通过使抗滑体处于与在上下方向上邻接的上、下层面砌块中的下层面砌块相连接的状态而放置抗滑体时,就结构而言可以考虑因素抗滑体的重量和抗滑体上负载的内部填充材料的重量,经抗滑体传播到下层面砌块,砌块的竖直方向上的重量增加,并且同时,由于抗滑体的下部面积的增加,约束层形成材料的剪切强度(竖直分量)增加。结果,因为这些的重量和剪切强度增加,对竖直方向上的 外力的反作用力增加,从而能够有助于挡墙的稳定性。
(8) 在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本发明中,在抗滑体中,设置用于 将抗滑体的端部配合至连接砌块的前、后壁的连接体的配合用凹陷单 元,并且经配合用凹陷单元横向放置抗滑体。
因此,就建筑施工而言,当抗滑体的端部简单地配合至配合用凹 陷单元使得抗滑体横向放置时,能够准确且简单地放置(定位)抗滑 体,并且同时,能够防止抗滑体在建筑施工期间可能的跌落。
(9)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本发明是一种将基础单元布置在地基 上并且将挡墙单元固定安装在基础单元上而构建的挡墙,其中在通过 在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砌块上, 一块叠另一块地堆叠各自至少具有 前、后壁和连接前、后壁两者的连接体的独立砌块而形成的各上、下 层面砌块的上、下边界面的位置处,在下层面砌块侧和上层面砌块侧 的上方放置抗滑体,在下层面砌^^的前壁与下层面砌块侧上的抗滑体 的一部分之间形成的空间中,填充约束层形成材料以形成下层面侧上 的前约束层,并且同时,在下层面砌块侧上的抗滑体的一部分与在下 层面砌块的后壁处或挡墙单元的背面形成的斜面之间形成的空间中, 填充约束层形成材料以便形成下层面侧后约束层,同时在上层面砌块 的前壁与上层面砌块侧上的抗滑体的一部分之间形成的空间中,填充 约束层形成材料以形成上层面侧前约束层,同时,在上层面砌块侧上 的抗滑体的一部分与上层面砌块的后壁之间形成的空间中,填充约束 层形成材料以形成上层面侧后约束层,从而在上、下层面砌块的上、 下边界面的位置处,使上、下层面前约束层在上下方向上延续,同时, 使上、下层面后约束层在上下方向上延续,从而使在上下方向上延续 的前约束层和在上下方向上延续的后约束层经抗滑体施加反作用力
(被动),从而强化上、下边界面上的砌块的抗滑力。
首先,通过使用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础单元结构,防止接受 最大土压力的最下层面砌块的滑动。然后,在最下层面砌块与最下层 面砌块上负载的砌块之间的上、下边界面的位置处,在下层面砌块侧 和上层面砌块侧放置抗滑体,以便形成挡墙的上、下边界的结构,并 且同时,上、下边界的结构从最下层面砌块依次延续至上层面侧,从而,在各层面上的砌块完成一系列防滑结构,其中下层面侧砌块依次 地防止上层面侧砌块的滑动。
具体地,当主动土压力作用于具有最大土压力的砌块(最下层面) 上时,主动土压力经砌块(最下层面)的后壁与抗滑体的上部之间形 成的后约束层传播到抗滑体。通过该传播,分别形成在抗滑体的前表 面侧和颗粒尺寸材料层上以上下方向延续的前约束层的约束层形成材 料,和颗粒尺寸材料经抗滑体施加反作用力(被动),从而防止砌块(最 下层面)的滑动。当然,主动土压力也作用于比上述砌块(最下层面) 高的各层面上的砌块上,并且这些主动土压力经各层面上的砌块的后 壁和/或形成后约束层的约束层形成材料传播到抗滑体。通过该传播, 抗滑体的前表面侧上在上下方向上延续的前约束层形成材料,对抗滑 体施加反作用力(被动)。从而,上、下边界的下层面侧砌块防止上层 面侧砌块的滑动。 -
此时,层面越高,主动土压力越小。因此,如果具有最大主动土 压力的最下层面砌块不滑动,则各层面的砌块完成一系列防滑结构, 其中下层面侧砌块依次地防止上层面侧砌块的滑动。
因此, 一旦完成一系列防滑结构,在上、下边界的结构中形成的 竖直延续的两个前约束层和两个后约束层形成:^才料中产生压縮应力, 从而,在约束层形成材料中提供的压縮强度,作为反作用力,传播到 抗滑体。以此方式,能够利用约束层形成材料中提供的所有强度中最
强的压縮强度,因此,极大提高滑动安全系数(Fs)。结果,可使抗滑 体的尺寸变小,同时,可使用本发明而不用担心内摩擦角小的未筛碎 石等,经济效率也得以提高。
(10)在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本发明中,抗滑体的上部的左、 右宽度形成为等于或窄于抗滑体的下部的左、右宽度。
以此方式,抗滑体的上部可形成为,例如,具有能够放置在砌块 的连接体之间,或者具有其上能够形成左、右侧约束层的左、右宽度。
因此,如上所述,在抗滑体的左、右横截面与砌块的连接体之间 形成左、右空间,并且在两空间中填充约束层形成材料,从而能够形 成左、右侧约束层。在这种状态下,左、右侧约束层经抗滑体在左、 右方向上施加反作用力,对抗来自左、右方向的外力(地震等),从而防止砌块在左、右方向上滑动。
而且,通过前、后、左、右约束层形成材料经抗滑体在抗滑体上 施加反作用力(被动),防止各层面上的上、下边界的砌块在前、后、
左、右方向上的滑动。从而,能够强化二维(360度平面)方向上的抗 滑力。
抗滑体的下部能够形成为,具有在其上可安装砌块的左、右侧连 接体的左、右宽度,或者具有比上部宽的左、右宽度使得可施加尽可 能最大的被动土压力。
(11) 在根据权利要求ll所述的本发明中,抗滑体在前后方向上 间隔连接,并且同时,至少一个抗滑体的上部形成为向上延伸,并且 在相对的抗滑体之间形成的空间中,填充颗粒尺寸材料或约束层形成 材料,以便形成颗粒尺寸材料层或约束层。
以此方式,在相对的抗滑体之间形成的空间中,填充颗粒尺寸材 料或约束层形成材料以形成颗粒尺寸材料层或约束层。因此,能够在 颗粒尺寸材料上更有效地施加作为反作用力的被动土压力。
具体地,当作用主动土压力时,在相对的(前和后)抗滑体之间
的颗粒尺寸材料中产生约束压,并且由约束压抑制颗粒形成材料的被 动压垮滑动面的产生及其发展,从而增加颗粒尺寸材料的抗剪切力和
被动土压力。
而且,当多个这些抗滑体以连接状态埋入颗粒尺寸材料层中时, 形成具有施加被动土压力的防滑功能,并且同时作为担负地面支撑力 的基础砌块而具有地面支撑功能的颗粒尺寸材料层(基础单元)。
因此,当使用其中抗滑体与基础砌块形成一体的抗滑体(也用作 基础砌块),并且在抗滑体(也用作基础砌块)的内部和外部填充颗粒 尺寸材料以形成颗粒尺寸材料层时,能够形成施加更有效的被动土压 力并担负地面支撑力的颗粒尺寸材料层。
(12) 在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本发明中,在砌块的上、下边界 面的位置处放置的抗滑体与带形锚件的远端连接,并且锚件的前端在 挡墙单元的背面形成的地面中基本上水平地延伸。以此方式,锚件埋 入地面中。
在常规的加强土墙施工中,形成挡墙单元的挡墙砌块直接与锚件相连结,并且将锚件放置成在挡墙单元的背后形成的地面中基本上水 平地延伸。因此,理论上,当砌块因主动土压力稍微向前滑动时,在 砌块的滑动同时,在锚件中产生拉应力,并且通过从锚件释放的拉应 力强化地面材料的抗剪切力,从而确保在挡墙单元背后形成的地面材 料的稳定性。常规施工被构建成,由于地面(材料)的稳定性,防止 砌块的滑动和跌落。然而,当在建筑施工中由于失误而超出预期地移 动砌块,等等时,有可能使整个挡墙的安全性下降。
在这一点上,在本发明中,锚件不直接与砌块连接,而是锚件与 在砌块的上、下边界面的位置处安装的抗滑体连接。因此,理论上, 伴随由主动土压力引起的抗滑体的轻微移动,在与抗滑体连接的锚件 本身中发生拉应力,并且强化地面材料的抗剪切力。另一方面,经抗 滑体,通过各层面上的上、下边界的两个前约束层的形成材料产生的 反作用力(被动),砌块本身能够确实地防止砌块的滑动或跌落。以此 方式,经抗滑体施加有效的反作用力,从而能够有机地整合防止砌块 滑动的防滑作用,以及通过将锚件与抗滑体连接而强化地面材料的地 面加固作用。结果,本发明可提供一种使用更稳定的锚件的加强土挡 墙施工方法。


图1是作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案的挡墙的横截面侧面的示
意面o
图2是挡墙的下半部的放大横截面侧面的示意面。 图3是挡墙的基础单元的局部剖面平面的示意面。 图4 (a)、 4 (b)和4 (c)是挡墙砌块的示意面(图4 (a)是平
面图,图4 (b)是沿图4 (a)的线I-I所取的横截面图,图4 (c)是
横截面侧面图)。
图5 (1)至5 (10)是挡墙的建筑施工的示意面。
图6 (5')至6 (7')是作为第一备选实施方案的基础单元主体的
建筑施工的示意面。
图7 (a)至7 (d)是作为第二备选实施方案的的基础单元的示意
面(图7 (a)是横截面侧面图,图7 (b)是局部剖面平面图,图7 (c)是横截面背面图,图7 (d)是力学的示意面)。
图8 (a)至8 (d)是作为第三备选实施方案的基础单元的示意面 (图8 (a)是横截面侧面图,图8 (b)是局部剖面平面图,图8 (c)
是横截面背面图,图8 (d)是力学的示意面)。
图9是作为修改实施方案的基础单元用抗滑体的透视图。
图IO是作为第四备选实施方案的基础单元的示意面。
图11是作为第五备选实施方案的基础单元的示意面。
图12 (a)至12 (b)是作为第六备选实施方案的基础单元的示意
面(图12 (a)是横截面侧面图,图12 (b)是力学的示意面)。
图13 (a)至13 (c)是作为第一备选实施方案的挡墙单元用抗滑
体的使用状态的示意面(图13 (a)是平面示意面,图13 (b)是沿图
13 (a)的线II-II所取的横截面图,图13 (c)是横截面侧面示意面)。
图14 (a)至14 (c)是作为第二备选实施方案的挡墙单元用抗滑 体的使用状态的示意面(图14 (a)是平面示意面,图14 (b)是沿图
14 (a)的线ni-III所取的横截面图,图14 (c)是横截面侧面示意面)。
图15是示出作为第三备选实施方案的挡墙单元用抗滑体的附装位 置的横截面侧面图。
图16是示出作为第四备选实施方案的挡墙单元用抗滑体的附装位 置的横截面侧面图。
图17 (a)至17 (d)是作为另一实施方案的边界和挡墙单元的示 意面。
图18是作为第二实施方案的挡墙的横截面侧面的示意面。 图19是沿图18的线IV-IV所取的横截面平面图。 图20是作为第二实施方案的第一修改实施例的挡墙的横截面侧面 的示意面。
图21是作为第二实施方案的第二修改实施例的挡墙的横截面侧面 的示意面。
图22是挡墙的平面示意面。
图23是抗滑体与锚件之间的连接状态的示意性透视图。 图24是作为第二实施方案的第三修改实施例的挡墙的横截面侧面 的示意面。图25是挡墙的平面示意面。
图26是作为第三实施方案的挡墙的一部分的横截面侧面的示意面。
图27 (a)至27 (b)是第四实施方案的挡墙的一部分的示意面(图 27 (a)是平面示意面,图27 (b)是沿图27 (a)的线V-V所取的横 截面示意面)。
图28 (a)至28 (b)是作为第四实施方案的修改实施例的挡墙的 一部分的示意面(图28 (a)是平面示意面,图28 (b)是沿图28 (a) 的线VI-VI所取的横截面示意面)。
附图标记的说明
10挡墙
11地面
12基础单元
13边界
14挡墙单元
20槽
21台阶式单元 22底层
23基础单元用抗滑体
24前约束单元
25后约束单元
26基础单元主体
27基础单元主体形成片
28基础单元形成固化片
30边界用抗滑体
32挡墙砌块
40挡墙单元用抗滑体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参照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作为第一实施方案的挡墙图1所示的标记io是作为第一实施方案的水平堆叠式挡墙。挡墙
10被配置成将基础单元12布置在地基11中,并通过边界13将挡墙单 元14固定安装在基础单元12上。
在本发明中,基础单元12、边界13、以及挡墙单元14各自设置 有抗滑体(稍后述及的基础单元用抗滑体23、边界用抗滑体30、和挡 墙单元用防滑体40),以便在各单元12、 13和14处确保良好的防滑功 能。
由此确保了基础单元12的良好的防滑功能。因此,进一步确保在 基础单元12上形成的边界13的良好的防滑功能,并且还进一步确保 在边界13上形成的挡墙单元14的良好的防滑功能。以此方式,各单 元12、 13和14中的防滑功能相互连接成一系列以发挥作用,并且产 生所谓的协同作用。
在图1中,附图标记15代表基岩,16代表作为斜坡的截平面,17 代表诸如大卵石的回填材料,18代表回填。
下面将参照附图依次说明被配置成确保地基11中基础单元12的 良好防滑功能的基础单元12的结构、基础单元12与挡墙单元14 之间形成的边界13的结构、以及挡墙单元14的结构基础单元12的结构
如图l、图2和图5所示,当地基ll形成有作为凹陷单元的在挡 墙延长方向上延伸的槽20时,基础单元12可布置在槽20中,并且在 槽20的底部上的后部,形成有台阶式单元21,其是在挡墙延长方向上 延伸的台阶式脊部(参见图5 (l))。
在槽20的底部上的前部,S卩,在位于槽20的底部处的台阶式单 元21的前方的底部处,铺设底部支撑材料并且通过滚压形成底层22 (参见图5 (2))。在此,作为底部支撑材料,使用内摩擦角等于或大 于形成地基ll的地面材料的颗粒尺寸材料(例如,碎石)。
在底层22上,在台阶式单元21的正前方的位置放置在挡墙延长 方向上延伸的、具有四边形的竖直长端表面的、板形的基础单元用抗 滑体23 (参见图5 (3))。
以此方式,在通过铺设诸如碎石或颗粒尺寸材料的底部支撑材料 而形成的底层22上放置基础单元用抗滑体23,并由此,当调节底层
2322的层厚度时,能够易于进行基础单元用抗滑体23的水平调节(上下 方向上的位置调节)。
在底层22上,在基础单元用抗滑体23的前方形成的槽20内的空 间内,通过填充并滚压颗粒尺寸材料而形成前颗粒尺寸材料层24;在 基础单元用抗滑体23的后方形成的槽20内的空间内以及在台阶式单 元21上,通过填充并滚压颗粒尺寸材料而形成后颗粒尺寸材料层25 (参见图5 (4))。在此,作为形成前、后颗粒尺寸材料层24、 25的颗 粒尺寸材料,使用内摩擦角等于或大于形成地基ll的地面材料的这种 颗粒尺寸材料(例如,砂砾、碎石、大卵石、以及混凝土碎片)。
以此方式,在槽20内,形成由底层22、基础单元用抗滑体23、 和前、后颗粒尺寸材料层24、 25组成的基础单元形成层1 (参见图2 和图5 (4))。
因此,在此基础单元形成层l中,在基础单元用抗滑体23的下端 面的位置处的底层22与前、后颗粒尺寸材料层24、 25之间形成在滑 动期间作为抵抗面的虚拟剪切面45,并由此,即使当使用为内摩擦角 小的粘性土的地基ll时,也能通过诸如碎石的底部支撑材料加强和补 偿粘性土内摩擦角小这一弱点,因此增加滑动期间虚拟剪切面45的抗 剪切力。因此,根据颗粒尺寸材料提供的内摩擦角可使颗粒尺寸材料 施加剪切力和被动土压力,从而增加由基础单元用抗滑体23实现的防 滑功能。
特别地,当例如将大卵石用作颗粒尺寸材料时,大卵石具有比粘 土或砂质土大的内摩擦角和小的被动压垮角,因此,大卵石施加的剪 切力比粘土或砂质土大,以便根据大卵石的内摩擦角施加被动土压力。
在粘土地中,排水性非常差,并由此,在非排水条件下,有效应 力进一步减小,并且抗剪切力或被动土压力进一步减小。然而,作为 颗粒尺寸材料的大卵石和作为底部支撑材料的碎石,排水性优良,因 此,在这点上,还能够预期与大卵石的内摩擦角相匹配的稳定的剪切 力和被动土压力。
在基础单元用抗滑体23的背后形成的台阶式单元21,延续到基岩 15,并且因此,通过与从虚拟剪切面45至台阶式单元21的上表面的 高度H—样高的高度(参见图2),可减轻从基岩15作用于挡墙10的土压力。因此,可提高挡墙10的安全性。
在由此配置的基础单元形成层1上,设置基础单元主体26,同时, 使基础单元主体26与基础单元用抗滑体23成为一体以形成基础单元 12 (参见图5 (5))。
基础单元主体26在前、后约束层24、 25上安装在上下方向上开 口的作为四边形框形砌块的基础单元主体形成片27,并且为了固化, 在基础单元主体形成片27内注入固化材料至基础单元主体形成片27 的基本上一半高度,从而一体地形成平板形的基础单元形成固化片28 (参见图5 (6))。
在此,作为砌块的基础单元主体形成片27,如图3所示,形成为 具有上、下表面开口的横向长四边形框的形状,并且由前、后壁83、 84;和作为连接前、后壁83、 84两者的连接体的左、右侧壁85、 86。
如图3所示,在左、右侧壁85、 86的前部,形成横跨其上端至下 端的上方在上下方向上延伸形成的左、右侧连接突起85a、 86a,并且 左侧连接突起85a形成有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配合凹陷单元85b,同时 右侧连接突起86a形成有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配合凸出单元86b,从而 在左右方向上邻接的左侧挡墙砌块32的配合凹陷单元85b与右侧挡墙 砌块82的配合凸出单元86b,配合成为在左右方向上连接。
在左、右侧壁85、 86的上部之间,横向放置边界用抗滑体30。艮卩, 如图3所示,在左、右侧壁85、 86的内侧表面上,位于上部和后部的 配合用凹陷单元87、 88形成在左、右方向上相对的状态。各配合用凹 陷单元87、 88形成为上侧和内侧在左、右侧壁85、 86的内表面上开 口的反向梯形凹形。
横跨左、右侧壁85、 86上方,通过配合用凹陷单元87、 88横向 布置稍后述及的边界用抗滑体30。在此,配合用凹陷单元87、 88的前 后宽度被形成为稍宽于边界用抗滑体30的前后宽度,以便允许在边界 用抗滑体30的前后运动。
基础单元形成固化片28通过固化与前、后约束层24、 25的上表 面以及基础单元用抗滑体23的上表面成为一体,同时,其上表面形成 为基本上水平的表面。附图标记29是被配置成从基础单元用抗滑体23 向上凸出而设置的锚筋(参见图5 (6))。在此,如图3所示,基础单元用抗滑体23的左、右宽度形成为宽 于基础单元主体形成片27的左、右宽度,并且基础单元用抗滑体23 的左、右侧端部23a、 23b,向基础单元主体形成片27的左、右侧壁 85、 86的外部凸出。固化材料可以选自混凝土、砂浆等。
以此方式,通过使用在前、后颗粒尺寸材料层24、 25上安装的基 础单元主体形成片27以及通过在基础单元主体形成固化片27的上、 下表面开口内对固化材料进行固化而形成为一体的基础单元形成固化 片28,形成基础单元主体26。同时,基础单元形成固化片28,与前、 后颗粒尺寸材料层24、 25的上表面以及基础单元用抗滑体23的上表 面固化为一体,因此,能够快速、简单和牢固地构建基础单元12。
此时,将预制混凝土砌块用作基础单元主体形成片27,并且,通 过对现场浇制混凝土进行固化,形成基础单元形成固化片28。因此, 能够简易地构建基础单元。
要注意的是,在本实施方案中,平板形基础单元形成固化片28在 基础单元主体形成片27内的整个表面上形成为一体。然而,在基础单 元形成固化片28中,可形成上下方向连通单元(未示出)用于连通稍 后述及的挡墙砌块32的内部和前、后颗粒尺寸材料层24、 25。
以此方式,当挡墙砌块32用作植被砌块时,在植被砌块中种植的 植物能够将其根部通过上下方向连通单元延伸到地基11。边界13的结构
如图1至3所示,横跨基础单元主体形成片27的上方,横向布置 边界用抗滑体30。边界用抗滑体30形成为具有四边形竖直长端面、在 挡墙延长方向上延伸的板形,同时,由以梁形横向布置使得左、右 侧端部与在基础单元主体形成片27的左、右侧壁85、 86上形成的配 合用凹陷单元87、 88相配合的被约束单元30a;以及形成为从被约束 单元30a的上端缘向上凸出延长的约束单元30b形成。
以此方式,通过以梁形以横向布置的方式将边界用抗滑体30的左、 右侧端部与在基础单元主体形成片27的左、右侧壁85、 86上形成的 配合用凹陷单元87、 88相配合,能够在基础单元主体形成片27内的 基础单元形成固化片28上以稳定的状态简易地放置(定位)边界用抗 滑体30。边界用抗滑体30,在比基础单元形成固化片28的前后厚度的中央部稍向后的位置处与基本上平行于后壁84的基础单元主体形成 片27连接。(参照图5 (7))。然后,在基础单元主体形成片27内,在边界用抗滑体30的前后 形成的基础单元形成固化片28上的空间内,填充作为约束层形成材料 的内部填充材料31;同时,通过滚压形成前、后约束层90、 91,以便 与基础单元主体形成片27的上端表面平齐(参见图5 (7))。结果,由于分别形成前、后约束层90、 91的内部填充材料31的 相互联锁的结果,还从前后方向上支撑横跨基础单元主体形成片27的 左、右侧壁85、 86之上横向放置的边界用抗滑体30的被约束单元30a; 同时,边界用抗滑体30的被约束单元30b处于从内部填充材料31向 上方凸出的状态。在此,内部填充材料31可选自诸如碎石、大卵石、 混凝土碎片的块状物或者诸如混凝土和灰浆的固化材料。如图1所示,稍后述及的挡墙单元14,通过将多个层面的作为砌 块的挡墙砌块32 —块叠另一块地堆叠而形成。如图4所示,各挡墙砌块32由前、后壁33、 34以及作为连接前、 后壁33、 34两者的连接体的左、右侧壁35、 36形成为上下方向上的 四边形管形开口。后壁34形成为其高度低至前壁33的基本上一半的 高度。要注意的是,后壁34的高度满足基本上等于或小于前壁33的 一半高度,并且本实施方案并不作限制。形成挡墙单元14中的最下层面的挡墙砌块32,安装在通过在基础 单元主体形成片27内填充、滚压内部填充材料31而形成的前、后约 束层90、 91之上。在挡墙砌块32的前壁33与后壁34之间,放置边 界用抗滑体30的约束单元30b。将内部填充材料31填充于前壁33与 约束单元30b之间形成的空间。以此方式,形成用于约束挡墙砌块32 的向后滑动的前约束层92。同时,将内部填充材料31填充于约束单元 30b与挡墙砌块32的后壁34之间,从而形成用于约束挡墙砌块32的 向前滑动的后约束层93。而且,填充并且滚压内部填充材料31至后壁34的上端稍上方的 滚压线39,从而在基础单元12与最下层面的挡墙砌块32之间形成边 界13 (参见图5 (8))。在此,如图2以及图5 (8)和5 (9)所示,滚压线39是对填充在挡墙砌块32内的内部填充材料31和在挡墙砌块32的后面填充的回 填材料17滚压的作业线。在本实施方案中,滚压线39被设定为挡墙 砌块32的高度的基本上一半的位置(高于后壁的位置)以及挡墙砌块 32的上端表面的高度的位置。以此方式,在基础单元12与最下层面挡墙砌块32之间形成边界 13,因此,在边界用抗滑体30的约束单元30b的前后形成的前、后约 束层92、 93的内部填充材料31相互联锁(除非基础单元12滑动并且 边界用抗滑体30破坏),形成用于约束挡墙砌块32在前后两方向上的 滑动的结构。在本发明提供的技术中,经边界抗滑体30通过填充内部填充材料 31而形成的前、后约束层90、 91的内部填充材料31,对滑动施加反 作用力,这是一种与常规的干砌挡墙完全不同的干砌挡墙的结构,其 通过止、下层面的挡墙砌块边界面上的内部填充体31等的剪切力来抵 抗滑动。因此,不同于由壁体重量以及边界13处的内部填充材料31的摩 擦力(n=taiKp)所支配的常规干砌挡墙,本发明能够实现高度安全的 干砌挡墙的结构,该结构能够稳定地约束最下层面挡墙砌块32在前后 方向上的滑动,除非基础单元12滑动或边界用抗滑体30破坏。而且,即使当约束单元30b以与后壁34接触,而不在约束单元30b 和挡墙砌块32的后壁34之间填充内部填充材料31的状态放置时,上 层面的挡墙砌块32的后壁34从后向前与约束单元30b相啮合,结果, 能够提高上层面的挡墙砌块32的向前方的防滑力。可选地,作为代替块状物而在基础单元主体形成片27内填充的内 部填充材料31,可注入固化材料用于固化。以此方式,平板形基础单 元形成固化片28可与基础单元主体形成片27和边界用抗滑体30的被 约束单元30a形成为一体。挡墙单元14的结构如图1和图2中所示,挡墙单元14通过一块叠另一块地堆叠多个 (在本实施方案中为六个)挡墙砌块32而形成。如图4中所示,各挡 墙砌块32由前、后壁33、 34和用于在前、后壁33、 34两者的左、右 侧端部之间连接的左、右侧壁35、 36形成为上下方向上的四边形管状开口。后壁34形成为其高度低至等于或小于前壁33的高度的一半。在左、右侧壁35、 36的前部,形成横跨其上端至下端之上在上下 方向上延伸形成的左、右侧连接突起35a、 36a,并且左侧连接突起35a 形成有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配合凹陷单元35b,同时右侧连接突起36a 形成有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配合凸出单元36b,从而在左右方向上邻接 的左侧挡墙砌块32的配合凸出单元36b与右侧挡墙砌块32的配合凹 临鱼元3Sh.配会成先沐左右方向卜谇:瞎 ,,—,,z 一 — ' i~, —^ '—, z 、 ' , f — - _——■ ■—■ ' ' , ,--— — ,在左、右侧壁35、 36的上部之间,横向放置用于连接目的的挡墙 单元用抗滑体40,类似于基础单元主体形成片27。艮口,如图4中所示,在左、右侧壁35、 36的内表面上,位于上部 和后部的配合用凹陷单元37、 38形成为在左右方向上相对的状态。各 配合用凹陷单元37、 38形成为上侧和内侧在左、右侧壁35、 36的内 表面上开口的反向梯形凹形。挡墙单元用抗滑体40,形成为具有四边形竖直长端面、在挡墙延 长方向上延伸的板形,同时,由其下半部以梁形横向布置使得左、 右侧端部与形成的配合用凹陷单元37、 38相配合的被约束单元40a; 以及形成为从被约束单元40a的上端缘向上凸出延长的约束单元40b 形成。约束单元40b形成为其左、右宽度比被约束单元40a的窄,并在 约束单元40的左右侧和被约束单元40a的左右侧上的端部上方形成抗 干扰空间41、 42。艮P,挡墙单元用抗滑体40的约束单元40b形成为具有能够放置在 挡墙砌块32的左、右侧壁35、 36之间的左、右宽度,并且具有在确 保抗干扰空间41、 42的同时能够通过在各抗干扰空间41、 42内填充 内部填充材料31而形成左/右侧约束层43、 44的左、右宽度。以此方式,在挡墙砌块32的左、右侧壁35、 36之间,经配合用 凹陷单元37、 38横向放置挡墙单元用抗滑体40的被约束单元40a以 进行定位,并且在此状态下,将内部填充材料31填充在挡墙砌块32 内而形成前约束层92和后约束层93,并且进行滚压将挡墙砌块32的 上端表面与所填充的内部填充材料31的上表面基本上平齐。在此状态下,挡墙单元用抗滑体40的被约束单元40a埋入所填充的内部填充材料31中,同时,约束单元40b向所填充的内部填充材料 31的上表面的上方向上突出,在约束单元40b的左右侧确保抗干扰空 间41、 42。此时,由于分别形成前、后约束层92、 93的内部填充材料 31的相互联锁,使得在挡墙砌块32的左、右侧壁35、 36之间横向放 置的挡墙单元用抗滑体40的被约束单元40a也从前后方向上被支撑。在此状态下,在挡墙砌块32上安装用于上层面的挡墙砌块32。此 时,在下层面挡墙砌块32的左、右侧壁35、 36之间横向放置的挡墙 单元用抗滑体40的约束单元40b,被放置成与上层面上安装的挡墙砌 块32的前、后壁33、 34之间基本上平行。在此,在约束单元40b的左、右侧确保抗干扰空间41、 42。因此, 上层面的挡墙砌块32可以自由设定其在前、后、左、右方向上的安装 姿态,而不使左、右侧壁35、 36被约束单元40b干扰。在朝向上层面一块叠另一块地堆叠的挡墙砌块32内,当在挡墙砌 块32的前壁33与设置在下层面的挡墙砌块32内的挡墙单元用抗滑体 40的约束单元40b之间形成的空间中填充内部填充材料31时,形成用 于约束上层面的挡墙砌块32的向后滑动的前约束层92,同时,当在约 束单元40b与上层面的挡墙砌块32的后壁34之间填充内部填充材料 31时,形成约束上层面的挡墙砌块32的向前滑动的后约束层93 (参 见图5 (9))。而且,在安装了上层面的挡墙砌块32的状态下,当在约束单元40b 的左侧确保的抗干扰空间41内填充内部填充材料31时,形成约束上 层面的挡墙砌块32的向右滑动的左侧约束层43,同时,当在约束单元 40b的右侧确保的抗干扰空间42中填充内部填充材料31 B寸,形成约束 上层面的挡墙砌块32的向左滑动的右侧部约束层44。其后,同时填充和滚压内部填充材料31和回填材料17,直至后壁 34的上端稍上方的滚压线39 (参见图5 (9))。随后,在挡墙砌块32的左、右侧壁35、 36之间,经配合用凹陷 单元37、 38横向放置挡墙单元用抗滑体40的被约束单元40a,并且在 此状态下,在挡墙砌块32内填充内部填充材料31并在其后填充回填 材料17。以此方式,进行滚压使挡墙砌块32的上端表面与所填充的内 部填充材料31和回填材料17的上表面基本上平齐(参见图5 (10))。下面,当重复上述步骤直至构建成所要求的层面数时,可在挡墙
砌块32和各上、下层面的挡墙砌块32之间形成挡墙砌块之间的边界 94的同时,构建挡墙单元14。
以此方式,当通过横向放置挡墙单元用抗滑体40的被约束单元40a 而将上层面的挡墙砌块32与下层面的挡墙砌块32连接时,如果土压 力等从后面作用于上层面的挡墙砌块32的后壁34上,则作用力从上 层面的挡墙砌块32的后壁34传播到形成后约束层93的约束层形成材 料(内部填充材料31),然后传播到挡墙单元用抗滑体40,然后传播 到下层面的挡墙砌块32。与此传播基本上同时,在挡墙单元用抗滑体 40的后表面侧上的形成后约束层93的约束层形成材料(内部填充材料 31)施加反作用力,从而稳定地防止上层面的挡墙砌块32的向前滑动。
而且,当在发生地震等时作为滑动力的外力从上层面砌块的前壁 向前作用时,外力从上层面的挡墙砌块32的前壁33传播至形成前约 束层92的约束层形成材料(内部填充材料31),然后传播到挡墙单元 用抗滑体40,然后传播到下层面的挡墙砌块32。与此传播基本上同时, 在挡墙单元用抗滑体40的前表面侧上的形成前约束层92的约束层形 成材料(内部填充材料31)施加反作用力,从而稳定地防止上层面的 挡墙砌块32的向后滑动。
同样,当在发生地震等时在左方(或右方)上的滑动力作用于上层面 的挡墙砌块32时,在挡墙单元用抗滑体40的左、右侧上的形成左、 右侧约束层43、 44的约束层形成材料(内部填充材料31),经挡墙单 元用抗滑体40相互联锁,导致对在左右方向上作用的滑动力施加反作 用力。
艮P,滑动力从上层面的挡墙砌块32的左(右)侧壁35、 36传播 到上层面的左(右)侧上的约束层形成材料(内部填充材料31),然后 传播到挡墙单元用抗滑体40。
此时,挡墙单元用抗滑体40的被约束单元40a与下层面的挡墙砌 块32连接,因此,上层面的挡墙砌块32的左、右侧上的约束层形成 材料相互联锁以便施加在左(右)方向上的反作用力,从而稳定地防 止上层面的挡墙砌块32在左(右)方向上的滑动。
以此方式,在各上、下层面的挡墙砌块32, 32之间形成挡墙砌块之间的边界94,因此,能够防止形成挡墙单元14的挡墙砌块32、 32 在挡墙砌块之间的边界94处在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上的滑动。
艮卩,在本发明的提供的结构中,由于在挡墙单元用抗滑体40的前 后形成的前、后约束层92、 93之间的相互作用,施加反作用力对抗在 上下方向上一块叠另一块地堆叠的各挡墙砌块32在前后方向上的滑 动,同时,由于在左、右侧约束层43、 44之间的相互作用,施加反作 用力对抗各挡墙砌块32在左右方向上的滑动,形成了一种完全不同于 常规干砌挡墙的干砌挡墙,其中滑动力被内部填充材料31之间提供的 剪切力所产生的滑动力所抵抗。
因此,与在基础单元12与挡墙单元14之间形成的边界13类似, 在上、下层面的挡墙砌块32、 32之间形成的挡墙砌块之间的边界94 也能够被构建成施加对抗滑动的反作用力。因而,与常规干砌挡墙的 挡墙单元相比,能够构建出安全性更加优良的挡墙单元14。
另外,在各挡墙砌块32中,挡墙单元14形成为下列的状态在 其中填充内部填充材料31而形成的前、后约束层92、 93和左、右侧 约束层43、 44约束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上的滑动。因此,能够约束各 挡墙砌块32在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上的滑动,同时,能够简单且稳定 地构建挡墙单元14。
此外,当形成抗干扰空间2、 3、 41和42时,容许在挡墙延长方 向上的砌块安装宽度偏差,从而能够便于挡墙10的曲线施工。
而且,即使当约束单元40b以与后壁34接触的状态放置,而在挡 墙单元用抗滑体40的约束单元40b与朝向上层面一块叠另一块地堆叠 的挡墙砌块32的后壁34之间不填充内部填充材料31时,上层面的挡 墙砌块32的后壁34从后向前地与约束单元40b啮合,从而增加由上 层面的挡墙砌块32提供的前方上的防滑力。
如上所述配置了作为第一实施方案的挡墙10。在基础结构中,能 够使基础单元用抗滑体23确实地作用于施加在前、后约束单元24、 25 上的被动土压力,从而能够稳定地防止基础单元12的滑动。
在边界13处,通过边界用抗滑体30,能够更加稳定地防止在基础 单元12上安装的最下层面的挡墙砌块32在前、后和左、右方向上的 滑动。而且,通过挡墙单元用抗滑体40,能够稳定地防止在最下层面的 挡墙砌块32上一块叠另一块地堆叠的挡墙砌块32在前、后方向和左、 右方向上的滑动。
以此方式,可稳定地防止从挡墙10的下部至上部的各个单元的滑 动(即,从挡墙10的基础单元12到边界13,再到通过在上下方向上 一块叠另一块地堆叠以便形成挡墙单元14而形成的各挡墙砌块32当 中的挡墙砌块之间的边界94)。因此,能够整体地防止挡墙IO本身的 滑动。
此时,挡墙10实现了从最下部的基础单元12至最上部的挡墙砌 块32的在前后方向上的整体防滑,并且被构建成实现同样在左右方向 上的防滑。因此,本发明尤其在发生地震时发挥作用。基础单元12的第一备选实施方案
接下来,参照图6,将说明基础单元12的第一备选实施方案。 艮P,如图6所示的基础单元12的基础单元主体26,通过在基础单 元形成层1的前、后约束层24、 25上直接浇注作为固化材料的现场浇 注混凝土等而形成。
下面说明其建筑施工步骤。如图6 (5')所示,与前述第一实施方 案类似,形成基础单元形成层1的前、后约束层24、 25,将模壳50 放置在前、后约束层24、 25上,将支架底座51安装在模壳50内的前、 后约束层24、 25上,并且将边界用抗滑体30支撑在支架底座51上。 接下来,如图6 (6,)所示,在模壳50内,浇注现场浇注混凝土, 从而使基础单元用抗滑体23的上表面、边界用抗滑体30、以及前、后 约束层24、 25成为一体而形成基础单元主体26。
如图6 (7')所示,之后进行脱模,然后安装挡墙砌块32。 以此方式,通过现场浇注混凝土等的固化而形成的基础单元主体 26,即使当基础单元主体26很大时,也可迅速、容易且稳定地被构建。基础单元12的第二备选实施方案
下面,参照图7,将说明基础单元12的第二备选实施方案。 在如图7所示的基础单元12中,基础单元用抗滑体23形成为在 挡墙延长方向上延伸的、具有四边形的竖直长端表面的板形,并且由 形成下半部的被约束单元23a和从被约束单元23a的上端缘向上方延长形成的约束单元23b形成。约束单元23b形成的左、右宽度比被约 束单元23a窄,并且在约束单元23b的左右侧以及被约束单元23a的 左右侧上的端部上方形成抗干扰空间2、 3。
艮P,如图7 (a) (c)所示,基础单元用抗滑体23的约束单元 23b形成为具有能够被放置在作为砌块的挡墙砌块32的左、右侧壁35、 36之间(或者在基础单元主体形成片27的左、右侧壁85、 86之间) 的左至右内表面宽度,并且还具有在确保抗干扰空间2、 3的同时能够 通过在各抗干扰空间2内填充作为约束层形成材料的内部填充材料31 而形成左、右侧约束层4、 5的左至右内表面宽度,同时,基础单元用 抗滑体23的被约束单元23a形成为具有其上可直接安装挡墙砌块32 的左、右侧壁35、 36 (或者基础单元主体形成片27的左、右侧壁85、 86)的左、右宽度,并且还具有比前一宽度大的左、右宽度使得可施 加尽可能大的被动土压力。 二
此基础单元用抗滑体23安装在底层22上,并且将约束层形成材 料填充在基础单元用抗滑体23的被约束单元23a的前表面侧,从而形 成前颗粒尺寸材料层24。同时,将约束层形成材料填充在被约束单元 23a的后表面侧,从而形成后颗粒尺寸材料层25。以此方式,基础单 元形成层1被配置为经前、后约束层24、 25约束基础单元用抗滑体23 在前后方向上的滑动。
在基础单元形成层1上安装挡墙砌块32 (或者基础单元主体形成 片27),并且在挡墙砌块32的前、后壁33、 34之间放置从基础单元形 成层1向上方突出的基础单元用抗滑体23的约束单元23b,并且在挡 墙砌块32的前壁33与约束单元23b之间形成的空间中填充约束层形 成材料而形成前约束层92 (或者前约束层90),同时,在约束单元23b 与挡墙砌块32的后壁34之间形成的空间中填充约束层形成材料而形 成后约束层93 (或者后约束层91)。
因此,如图7 (d)所示,当在基础单元形成层1上安装的挡墙砌 块32中因主动土压力Ph等而发生滑动力时,滑动力作用于在挡墙砌 块32的后壁34与基础单元用抗滑体23的约束单元23b之间形成的后 约束层93 (或者后约束层91),并且当作用力经后约束层93 (或者后 约束层91)传播至基础单元用抗滑体23时,基本上在此传播的同时,基础单元用抗滑体23的前表面侧上的约束层形成材料在基础单元用抗 滑体23上施加被动土压力Pp,从而能够增强相对于基础单元形成层1 上安装的挡墙砌块32的滑动的阻力。图7 (d)所示的标记字母Ss为 约束层形成材料的被动压垮滑动面,e为被动压垮角,e=45°-cp/2, cp为 约束层形成材料的内摩擦角。Rl、 R2为抗剪切力。
当假设作为因地震等所引起的滑动力,外力从前方作用于在基础 单元形成层1上安装的挡墙砌块32的前壁33时,外力从挡墙砌块32 的前壁33传播到形成前约束层92 (或者前约束层90)的约束层形成 材料,然后传播到基础单元用抗滑体23,并且当基础单元用抗滑体23 稍向后移动时,外力从基础单元用抗滑体23传播到后表面侧上的约束 层形成材料。与此传播基本上同时,基础单元用抗滑体23的后表面侧 上的约束层形成材料,将作为反作用力的被动土压力Pp施加于基础单 元用抗滑体23,从而稳定地防止挡墙砌块32向后方滑动。
以此方式,通过在挡±啬扭;0块32内经基础单元用抗滑体23的约束 单元23b填充约束层形成材料,分别形成前约束层92 (或者前约束层 90)以及后约束层93 (或者后约束层91)。前、后约束层92、 93两者 (或者前、后约束层90、 91两者)的约束层形成材料相互联锁,从而 稳定地防止挡墙砌块32在前后方向上的滑动。 '
而且,当因地震等在左(或右)方向上的滑动力作用于挡墙砌块 32时,经基础单元用抗滑体23,形成基础单元用抗滑体23的左、右 侧约束层4、 5的约束层形成材料相互联锁,从而施加对抗在左右方向 上作用的滑动力的反作用力。
艮P,滑动力作为作用力传播至挡墙砌块32的左(右)侧壁35、 36 (或者基础单元主体形成片27的左(右)侧壁85、 86),然后传播至 左、右侧约束层4、 5的约束层形成材料,然后传播到基础单元用抗滑 体23。
基础单元12的第三备选实施方案
下面,参照图8,说明基础单元12的第三备选实施方案。 艮P,图8所示的基础单元12,具有与前面第二备选实施方案的基 础单元12相同的基本结构,但是修改了基础单元用抗滑体23。如图8
(a)至(c)以及图9所示,通过在前后方向上间隔放置多个其下部形成为相同形状的(在第三备选实施方案中为二个)被约束单元23a、 23a并且经左右一对连接体23c、 23c连接两个被约束单元23a、 23a, 基础单元用抗滑体23形成为具有在平面视图上的框形(在上下方向上 开口)。同时,在基础单元用抗滑体23中,形成上部的约束单元23b 形成在后侧被约束单元23a中,并且在相对的被约束单元23a、 23a之 间形成的空间中填充约束层形成材料,从而形成中间部约束层6。
以此方式,在相对的被约束单元23a、 23a之间形成的空间中,填 充约束层形成材料以形成中间部约束层6。因此,可使约束层形成材料 更加有效地施加作为反作用力的被动土压力Pp。
艮口,如图8 (d)所示,通过增加在相对的前、后被约束单元23a、 23a之间填充的约束层形成材料中的约束压力,抑制了约束层形成材料 的被动压垮滑动面Ss的产生和发展,并且通过增加约束层形成材料的 剪切力,施加被动土压力Pp,从而能够更加有效地增加抗滑力R。
其中两个被约束单元23a、 23a以连接状态埋在基础单元形成层1 内的基础单元用抗滑体23,具有施加被动土压力的功能以及用作担负 支撑力的基础单元主体形成片27 (用作基础砌块),这是挡墙10的基 础单元12中所固有的作用。
在形成此基础单元用抗滑体23的两个被约束单元23a、 23a的左、 右恻上,直接安装最下层面的挡墙砌块32,并且在其顶部, 一块叠另 一块地依次堆叠所要求数目的挡墙砌块32。以此方式,可构建挡墙单 元14。
因此,根据第三备选实施方案的基础单元用抗滑体23可用作其中 抗滑体与作为基础砌块的基础单元主体形成片27形成为一体的抗滑体
(也用作基础砌块)。在基础单元用抗滑体23的内部填充约束层形成材 料以形成中间部约束层6,同时,在外部填充约束层形成材料以形成前、 后约束层24、 25,从而能够形成基础单元形成层1。以此方式,挡墙 单元14可直接设置在基础单元形成层1上。
结果,床钻孔深度不必达到基础单元用抗滑体23的高度,另外, 挡墙10的直接高度必然因该高度而降低,从而减小最大土压力并提高 滑动安全系数。而且,还简化挡墙10的建筑施工,使得构建成本下降。
当后方的被约束单元23a以及从被约束单元23a向上方延伸的约束单元23b,放置在基础单元形成层1上直接安装的最下层面的挡墙砌 块32的大致中央部,即前壁33与后壁34之间的基本上中间的位置, 从而作用于后方的被约束单元23a和约束单元23b的土压力减小,并 且最大土压力作用于最下层面的挡墙砌块32。
要注意的是,前侧的被约束单元23a优选地位于安装在基础单元 形成层1上的挡墙砌块32的前壁33附近,即,大概放置成使其间的 间隔小于挡墙砌块32内填充的约束层形成材料的颗粒大小。
而且,基础单元用抗滑体23的结构还可应用于边界用抗滑体30 或挡墙单元用抗滑体40的结构。在此情况下,被约束单元的左、右宽 度形成为它们可放置在基础单元主体形成片27的左、右侧壁85、 86 之间(或在挡墙砌块32的左、右侧壁35、 36之间),同时,约束单元 的左、右宽度形成为等于或窄于被约束单元的左、右宽度。基础单元12的第四备选实施方案
-
下面,参照图10,说明基础单元12的第四备选实施方案。
艮口,图IO所示的基础单元12,-具有与第二备选实施方案的基础单 元12基本相同的结构。但是修改了基础单元用抗滑体23。通过在前后
方向上间隔放置多个其下部形成为相同形状(在第三备选实施方案中 为二个)的被约束单元23a、 23a并且经左右一对连接体23c、 23c连接 两个被约束单元23a、 23a,基础单元用抗滑体23形成为具有在平面视 图上的框形(在上下方向上开口)。同时,在基础单元用抗滑体23中, 形成上部的约束单元23b形成在前侧被约束单元23a中,并且在相对 的被约束单元23a、 23a之间形成的空间中填充约束层形成材料,从而 形成中间部约束层6。
以此方式,在相对的被约束单元23a、 23a之间形成的空间中,填 充约束层形成材料以形成中间部约束层6。因此,可使约束层形成材料 更加有效地施加作为反作用力的被动土压力。
艮P,通过增加在相对的前、后被约束单元23a、 23a之间填充的约 束层形成材料中的约束压力,抑制了约束层形成材料的被动压垮滑动 面Ss的产生和发展,并且通过增加约束层形成材料的剪切力和被动土 压力Pp,从而能够更加有效地增加抗滑力。
在基础单元形成层1上,安装基础单元主体形成片27或者基础砌块,在基础单元主体形成片27内填充的约束层形成材料上,经边界用 抗滑体30形成基础单元形成固化片28,并且在基础单元形成固化片 28上,固定地安装挡墙砌块32或格构砌块等。
而且,基础单元用抗滑体23的结构还可应用于边界用抗滑体30 或挡墙单元用抗滑体40的结构。在此情况下,被约束单元的左、右宽 度形成为它们可放置在基础单元主体形成片27的左、右侧壁85、 86 之间(或在挡墙砌块32的左、右侧壁35、 36之间),同时,约束单元 的左、右宽度形成为等于或窄于被约束单元的左、右宽度。
要注意的是,在第四备选实施方案中,基础单元用抗滑体23的约 束单元23b可在后侧被约束单元23a中形成其上部,而不是在前侧被 约束单元23a中形成其上部。基础单元12的第五备选实施方案
下面,参照图ll,说明基础单元12的第五备选实施方案。
艮P,图11所示的基础单元12是上述第四备选实施方案的修改实 施例,并且具有与第四备选实施方案基本相同的结构。但是不同之处 在于,在安装在基础单元形成层1上的基础单元主体形成片27上一体 化地形成基础单元形成固化片28。
要注意的是,在第五备选实施方案中,基础单元用抗滑体23的约 束单元23b可在后侧被约束单元23a中形成其上部,而不是在前侧被 约束单元23a中形成其上部。基础单元12的第六备选实施方案
下面,参照图12,说明基础单元12的第六备选实施方案。
艮P,在图12所示的基础单元12中,如下构建确保安全性的挡墙 10:当难于将回填土施加在挡墙10的前表面时,g卩,在不可能为埋入 基础单元进行地面挖掘的地形中,不在地基ll中形成槽20,或者不将 回填土施加于在基础单元形成层1上安装的挡墙砌块32 (或者基础单 元主体形成片27)的前表面,但是在地基11上形成具有与第三备选实 施方案的基础单元形成层1基本相同的结构的基础单元形成层1。
然后,当在基础单元形成层1上放置挡墙砌块32 (或者基础单元 主体形成片27)时,靠近与形成基础单元形成层1的一部分的前侧被 约束单元23a基本相同的位置处,放置挡墙砌块32 (或基础单元主体形成片27)的前壁33 (或前侧83)。以此方式,有可能承载而不会压 垮,形成被约束单元23a、 23a之间的中间部约束层6的约束层形成材 料。结果,可使约束层形成材料稳定地施加作为反作用力R的被动土 压力Pp。因此,在此情况下,仍可获得与第三备选实施方案同样的效 果。
挡墙单元用抗滑体40的第一备选实施方案
下面,参照图13,说明挡墙单元用抗滑体40的另一实施方案。 艮P,如图13所示,当挡墙砌块32的前壁33与后壁34之间的前
后间隔很大时,在后壁34与挡墙单元用抗滑体40的约束单元40b之
间可放置左右一对增设抗滑体55, 55。
每个增设抗滑体55都形成为向后延伸的方板形,使得其左、右宽
度与约束单元40b的前后宽度(厚度)基本相同,其高度与约束单元
40b基本相同。
使增设抗滑体55的前端面55a与约束单元40b的后表面接触并且 安装在内部填充材料31上。以此方式,靠近上层面的挡墙砌块32的 后壁34放置增设抗滑体55的后端面55b。
以此方式,当靠近上层面的挡墙砌块32的后壁34放置增设抗滑 体55的后端面55b时,可通过在后端面55b与挡墙砌块32的后壁34 之间填充内部填充材料31而形成后约束层93。因此,前方滑动力可经 增设抗滑体55稳定地作用在挡墙单元用抗滑体40的约束单元40b上。
结果,即使当挡墙单元用抗滑体40的约束单元40b与上层面的挡 墙砌块32的后壁34之间的跨度很大时,可确保由挡墙单元用抗滑体 40所实现的防滑功能。
挡墙单元用抗滑体40的第二备选实施方案
下面,参照图14,说明挡墙单元用抗滑体的第二备选实施方案。 艮P,如图14所示,增设抗滑体56是增设抗滑体55的修改实施例。, 由形成为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板形的前后方向延伸片57以及形成为左 右方向延伸的板形的左右方向延伸片58形成基本上倒T形的增设抗滑 体56,并且类似于增设抗滑体55,增设抗滑体56放置在挡墙砌块32 的后壁34与挡墙单元用抗滑体40的约束单元40b之间。
通过使前后方向延伸片57的前端面57a接触约束单元40b的后表面,并且同时将左右方向延伸片58的后表面58a靠近上层面的挡墙砌 块32的后壁34放置,从而将增设抗滑体56安装在内部填充材料31 上。
以此方式,当左右方向延伸片58的后表面58靠近上层面的挡墙 砌块32的后壁34放置时,可通过在后表面58a与挡墙砌块32的后壁 34之间填充内部填充材料31而形成后约束层93。因此,前方滑动力 可经增设抗滑体56稳定地作用于挡墙单元用抗滑体40的约束单元 40b。
此吋,增设抗滑体56可充分地形成用作内部填充材料31的接收 表面的左右方向延伸片58的后表面58a的面积,因此,可确保由挡墙 单元用抗滑体40所实现的防滑功能大于由增设抗滑体55所实现的防 滑功能。
挡墙单元用抗滑体40的第三备选实施方案
下面,参照图15,说明挡墙单元用抗滑体40的布置位置(加装位 置)的另一实施方案。
艮口,如图15所示,挡墙砌块32的前壁33和后壁34的高度形成 为基本上相等,并且后壁34的上部从后面与挡墙单元用抗滑体40的 下部或被约束单元40a贴合,使得这些部分相连接。在此,挡墙单元 用抗滑体40的被约束单元40a埋入至所填充的回填材料17中。要注 意的是其中将被约束单元40a连接于下层面的挡墙砌块32,并且然后 埋入至所填充的回填材料17中,同时将约束单元40b放置在上层面的 挡墙砌块32的前、后壁33、 34之间的方式,并不限于上述结构。
以此方式,当挡墙单元用抗滑体40的约束单元40b靠近上层面的 挡墙砌块32的后壁34放置时,向前滑动力可作用于挡墙单元用抗滑 体40的约束单元40b。
挡墙单元用抗滑体40的第四备选实施方案
下面,参照图16,说明挡墙单元用抗滑体40的布置位置(加装位 置)的另一实施方案
艮P,如图16所示,挡墙砌块32的前壁33和后壁34的高度形成 为基本上相等,并且后壁34的上部从内部与挡墙单元用抗滑体40的 下部或被约束单元40a贴合,使得这些部分相连接。以此方式,当使挡墙单元用抗滑体40的约束单元40b接触上层面 的挡墙砌块32的后壁34时,向前滑动力可稳定地作用于挡墙单元用 抗滑体40的约束单元40b。
还可以使挡墙砌块32的后壁34向上方延伸,并且挡墙单元用抗 滑体40被模制为一体,从而使被约束单元40a处于与挡墙砌块32连 接为一体的状态,并且挡墙单元用抗滑体40的约束单元40b放置在上 层面处所安装的挡墙砌块32的前壁33与后壁34之间,从而在约束单 元40b的前侧形成前约束层92并且在其后侧形成后约束层93。边界13和挡墙单元14的另一实施方案
下面,参照图17,说明第一实施方案的边界13或挡墙单元14的 另一实施方案。
在第一实施方案的边界13中,经配合用凹陷单元87、 88通过横 向布置边界用抗滑体30而连接基础单元主体形成片27的左、右侧壁 85、 86。然而,其他实施方案被配置成边界用抗滑林30不与基础单元 主体形成片27连接。
艮P,边界用抗滑体30安装在基础单元形成固化片28上而不将左 右侧端部配合于配合用凹陷单元87、 88,并且,借助于通过填充和滚 压作为约束层形成材料的内部填充材料31而形成的前约束层90和后 约束层92,来约束在前后方向上的滑动。
而且,如图17 (a)所示,在第一实施方案的挡墙单元14中,经 配合用凹陷单元37、 38通过横向布置边界用抗滑体40来连接挡墙砌 块32的左、右侧壁35、 36。然而,如图17 (a)所示,其他实施方案 被配置成挡墙单元用抗滑体40不与挡墙砌块32连接,并且,在各上、 下层面的挡墙砌块32 (通过一块叠另一块地堆叠而形成)的上、下边 界面的位置处,将挡墙单元用抗滑体40放置在下层面挡墙砌块32侧 和上层面挡墙砌块32侧的上方。
艮P,挡墙单元用抗滑体40安装在内部填充材料31或约束层形成 材料(其被滚压至某个中点)上,而不将左、右侧端部配合于配合用 凹陷单元37、 38,然后,将内部填充材料31填充和滚压至挡墙砌块 32的上端面,从而在挡墙砌块32的前壁33与挡墙单元用抗滑体40 的被约束单元40a之间形成前约束层92,并且还在挡墙单元用抗滑体40的被约束单元40a与后壁34之间形成后约束层93。因此,通过使 用前约束层92和后约束层93,约束边界用抗滑体40在上下方向上的 滑动。
在安装在上层面上的挡墙砌块32的前壁33与后壁34之间放置挡 墙单元用抗滑体40的约束单元40b,并且以此方式,在约束单元40b 的前侧,由内部填充材料31形成前约束层92,同时在其后侧由内部填 充材料31形成后约束层93。这种配置与第一实施方案类似。
以此方式,在上、下层面的挡墙砌块32、 32的上、下边界面的位 置处,上、下层面的前约束层92、 92在上下方向上相延续,同时,上、 下层面的后约束层93、 93在上下方向上相延续。因此,在上下方向上 延续的前约束层92、 92和在上下方向上延续的后约束层93、 93,经挡 墙单元用抗滑体40施加反作用力(被动),从而加强在上、下边界面 上挡墙砌块32的抗滑力。,
因此,如图17 (d)所示,当作为滑动力的主动土压力Ph等从后 面作用于上层面的挡墙砌块32的后壁34时,滑动力从上层面的挡墙 砌块32的后壁34传播到形成后约束层93的内部填充材料31,然后传 播到挡墙单元用抗滑体40,结果,挡墙单元用抗滑体40非常轻微地向 前移动。从而,滑动力从挡墙单元用抗滑体40传播到前面侧的内部填 充材料31 (形成在上下方向上延续的前约束层92、 92的约束层形成材 料)。与该传播基本上同时,挡墙单元用抗滑体40的前表面侧上的内 部填充材料31对挡墙单元用抗滑体40施加作为反作用力的被动土压 力Pp,从而稳定地防止上层面的挡墙砌块32向前方的滑动。
而且,当假设由于地震等的原因,作为滑动力的外力从前方作用 于上层面的挡墙砌块32的前壁,滑动力从上层面的挡墙砌块32的前 壁33传播到形成前约束层92的内部填充材料31,然后传播到抗滑体。 当抗滑体非常轻微地向后移动时,滑动力从挡墙单元用抗滑体40传播 到后表面侧上的内部填充材料31 (形成在上下方向上延续的后约束层 93、 93的约束层形成材料)。与该传播基本上同时,挡墙单元用抗滑体 40的后表面侧上的内部填充材料31对挡墙单元用抗滑体40施加作为 反作用力的被动土压力Pp,从而稳定地防止上层面的挡墙砌块32向后 方的滑动。以此方式,在上、下层面砌块32、 32的边界处,在挡墙单元用抗 滑体40的被约束单元40a的前、后表面侧上分别形成前约束层92和 后约束层93,同时,在挡墙单元用抗滑体40的约束单元40b的前、后 表面侧上分别形成前约束层92和后约束层93。从而上层面的前、后约 束层92、 93和下层面的前、后约束层92、 93的内部填充材料31相互 联锁,从而稳定地防止上层面的砌块32相对于下层面的砌块32在前 后方向上的滑动。
而且,挡墙单元用抗滑体40的被约束单元40a不与下层面的挡墙 砌块32连接,但是通过形成下层面的约束层的内部填充材料31约束 挡墙单元用抗滑体40的被约束单元40a。因此,在上、下层面边界处 形成的上层面的左、右侧约束层43、 44和下层面的左、右侧约束层43、 44的内部填充材料31相互联锁,从而在左(右)方向上施加作为反作 用力的被动土压力Pp。结果,稳定地防止上层面的挡墙砌块32相对于 下层面的砌块32在左-(右)方向上的滑动。
要注意的是,挡墙单元用抗滑体40有时可安装在下层面的挡墙砌 块32后面的回填材料17 (其被滚压至某一中点)上。在此情况下,在 挡墙砌块32中填充和滚压内部填充材料31至挡墙砌块32的上端面的 位置,并且在内部填充材科31后面一起填充和滚压作为约束层形成材 料的回填材料17,从而,在挡墙单元用抗滑体40的被约束单元40a的 前、后、左和右侧上形成由回填材料17组成的前、后、左和右约束层 92、 93、 43和44。在这些层的顶部安装上层面的挡墙砌块32,同时, 在挡墙砌块32的前壁33与后壁34之间放置挡墙单元用抗滑体40的 约束单元40b。
然后,在约束单元40b的前、后、左和右侧上形成由内部填充材 料31的前、后、左和右约束层92、 93、 43、和4。在此状态下,上、 下层面边界的前、后约束层92、 93两者的内部填充材料31和左、右 约束层43、 44两者的内部填充材料31相互联锁。结果,在前、后、 左、右方向上施加作为反作用力的被动土压力Pp,从而稳定地防止上 层面的挡墙砌块32在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上的滑动。作为第二实施方案的挡墙
图18中所示的标记60代表作为第二实施方案的挡墙或直墙。挡墙60具有与作为第一实施方案的挡墙10基本相同的结构。挡墙60与 挡墙10的不同之处在于设置了边界用连续安装型抗滑体61和挡墙单 元用连续安装型抗滑体62,以便解决直墙的跌落表面上的弱点(除防 滑功能外还提供此功能)。
如图19所示,在基础单元主体形成片27的左、右侧壁85、 86之 间横向布置的边界用连续安装型抗滑体61,与在挡墙砌块32的左、右 侧壁35、 36之间横向布置的挡墙单元用连续安装型抗滑体62具有基 本相同的结构。因此,下面具体说明挡墙单元用连续安装型抗滑体62 的结构。
艮P,如图19所示,挡墙单元用连续安装型抗滑体62形成为从侧 面上看的基本上L字形,并且由具有四边形的水平长端面的、在挡墙 延长方向上延伸的板形架桥单元63、从架桥单元63的前端缘向上竖立 的板形约束单元64、:和从架桥单元63的后端缘向上突起的脊部65形 成。
约束单元64形成为其左、右宽度比被约束单元63的窄,并且在 约束单元64的左右侧以及被约束单元63的左右侧端部的上方形成抗 干扰空间66、 67,从而可形成类似于第一实施方案的左、右侧约束层。
另外,在连续安装型抗滑体62中,在左右方向上间隔形成多个(在 第二实施方案中为四个)隔墙68,从而将在被约束单元63的上方和约 束单元64的后方形成的空间分隔为多个部分。
在挡墙砌块32的左、右侧壁35、 36的内侧表面的上部,以在左 右方向上相对的状态形成向内侧上方及之上开口的反向梯形凹形配合 用凹陷单元69、 70。配合用凹陷单元69、 70形成为能够与连续安装型 抗滑体62的侧端部配合,并且经配合用凹陷单元69、 70将连续安装 型抗滑体62的梁63橫向布置在左、右侧壁35、 36之间。
在上述状态下,将内部填充材料31填充在挡墙砌块32内,从而 滚压挡墙砌块32的上端面和所填充的内部填充材料31的上表面,使 得两个面基本上平齐。
在此状态下,将连续安装型抗滑体62的被约束单元63埋入至所 填充的内部填充材料31内。同时,约束单元64从所填充的内部填充 材料31的上表面向上突出,并且脊部65的上端面与所填充的内 填充材料31的上表面基本上平齐,从而在约束单元64的左右侧确保抗 干扰空间66、 67。
在由此加装有连续安装型抗滑体62的挡墙砌块32上,安装单独 的挡墙砌块32。此时,在上层面的挡墙砌块32的前壁33与后壁34 之间,放置加装到下层面的挡墙砌块32上的连续安装型抗滑体62的 约束单元64,同时,使上层面的挡墙砌块32的后壁34的下表面与加 装到下层面的挡墙砌块32上的连续安装型抗滑体62的脊部65的上表 面表面接触。
以此方式,通过连续安装型抗滑体62的被约束单元63、约束单元 64、脊部65、隔墙68、和在紧接的上层面处一块叠另一块地堆叠的挡 墙砌块32的后壁34,形成多个(在第二实施方案中为四个)其上表面 开口的填充空间71,并且将诸如混凝土的固化材料72填充在填充空间 71中。同时,通过固化,连续安装型抗滑体62、在紧接的上层面处的 挡墙砌块32、和在紧接的下层面处的挡墙砌块32可通过固化材料.72 连续地安装成为一体。标记73为固定筋。
而且,如图18和图19所示,类似于挡墙单元用连续安装型抗滑 体62,边界用连续安装型抗滑体61由埋入单元74 (相当于连续安装 型抗滑体62的被约束单元63)、约束单元75、脊部76、隔墙77、和 填充空间78形成。标记79为固定筋。
当边界用连续安装型抗滑体61横向布置在基础单元主体形成片 27内的后部中,并且同时通过在基础单元主体形成片27中浇注现场浇 注混凝土等而固化时,形成基础单元形成固化片28,从而将埋入单元 74埋入至基础单元形成固化片28内用于形成一体。同时,使约束单元 75向上突出,同时使脊部76的上端面与基础单元形成固化片28的上 表面基本上平齐。
在此状态下,在基础单元形成固化片28上,安装形成挡墙单元14 的最下层面的挡墙砌块32,并且在挡墙砌块32的前壁33与后壁34 之间放置约束单元75,同时,使后壁34的下表面与脊部76的上表面 表面接触。
以此方式,通过连续安装型抗滑体61的埋入单元74、约束单元 75、脊部76和隔墙77、以及形成最下层面的挡墙砌块32的后壁34,形成多个其上表面开口的填充空间78,将诸如混凝土的固化材料72 填充到填充空间78内,同时,固化材料72被固化。从而,连续安装 型抗滑体61、形成最下层面的挡墙砌块32、和基础单元形成固化片28, 通过固化材料72被连续地安装成为一体。
当如上所述构建挡墙60时,类似于挡墙10,在基础单元12、边 界13和挡墙单元14的上、下层面的挡墙砌块32、 32之间形成的挡墙 砌块之间的边界94中,可确保良好的防滑功能。
另外,当挡墙60接受来自基岩15的主动土压力时,在形成直壁 的各挡墙砌块32中,发生通过使用下端前端缘作为支点,后端侧以图 18中的逆时针方向旋转的情况。然而,在第二实施方案中,借助于边 界用连续安装型抗滑体61和挡墙单元用连续安装型抗滑体62,在上下 方向上一块叠另一块地堆叠的各挡墙砌块32、32被连续地安装为一体。 因此,这些挡墙砌块32成为一体以抵抗基岩15的土压力。
要注意的是,在第二实施方案中被配置成,在连续安装型抗滑体-61、 62与朝向上层面一块叠另一块地堆叠的挡墙砌块32的后壁34之 间形成填充空间71。然而,其还可被配置成,在连续安装型抗滑体61、 62与挡墙砌块32的前壁33之间形成填充空间71。作为第二实施方案的挡墙的第一修改实施例
图20示出作为第二实施方案的挡墙60的第一修改实施例,其中 采用在基础单元12的第三备选实施方案中说明的基础单元用抗滑体 23作为基础单元用抗滑体23;同时,将在基础单元12的第六备选实 施方案中所采用的基础单元用抗滑体23的结构应用于边界用抗滑体 30和挡墙单元用抗滑体40,代替连续安装型抗滑体61、 62。
在此,约束单元23b的左、右宽度形成为能够放置在基础单元主 体形成片27的左、右侧壁85、 86之间(或者在挡墙砌块32的左、右 侧壁35、 36之间),同时,被约束单元23a的左、右宽度形成为等于 或宽于约束单元23b的左、右宽度。作为第二实施方案的挡墙的第二修改实施例
图21示出作为第二实施方案的挡墙60的第二修改实施例,其中 采用在基础单元12的第二备选实施方案中说明的基础单元用抗滑体 23作为基础单元用抗滑体23;同时,应用在作为其他实施方案的边界13或挡墙单元14中采用的挡墙单元用抗滑体40的结构,代替连续安 装型抗滑体61、 62。
如图22所示,在挡墙砌块32中,左、右侧壁35、 36的上部的后 半部被切掉,在后壁34上方的位置处形成具有台阶35a和36a的凹陷 单元。以此方式,在具有台阶35a和36a的凹陷单元之间,横向放置 形成为比左、右侧壁35、 36的外侧面宽的横向长四边形板形的挡墙单 元用抗滑体40。
另外,如图23所示,将带状锚件107的远端缘108经夹具106连 接到各抗滑体23、 40的后表面中部,同时,锚件107被放置成其前端 在挡墙单元14后面形成的地面(未示出)中基本上水平地延伸,因而, 使锚件107处于埋入后约束层93、通过填充回填材料17而形成的回填 材料层中、进而埋入地面中的状态。在此,对于锚件107,只要提供所 要求的张力,可以选择布料或者筛网材料。
以此方式,各抗滑体23、 40连接到带形锚件107的远端缘108, 该带形锚件以处于埋入后约束层93、回填材料层中、进而埋入地面中 的状态基本上水平放置,因此,在理论上,伴随由主动土压力引起的 抗滑体23 (40)的轻微移动,在连接到抗滑体23 (40)的锚件107本 身中产生张应力,从而强化地面材料的抗剪切力。另一方面,由于在 各层面上上下边界的前约束层92、92两者的形成材料经抗滑体23(40) 而产生的反作用力(被动),挡墙砌块32本身能够确实地防止挡墙砌 块32的滑动或跌落。
以此方式,通过经抗滑体23 (40)施加有效的反作用力,防止挡 墙砌块32滑动的防滑作用和通过将锚件107连接到抗滑体23 (40)而 强化地面材料的地面加固作用可有机地整合在一起。结果,本发明可 提供使用更稳固的锚件107的加固土墙施工方法。作为第二实施方案的挡墙的第三修改实施例
图24示出作为第二实施方案的挡墙60的第三修改实施例,其中, 采用在基础单元12的第二备选实施方案中说明的基础单元用抗滑体 23作为基础单元用抗滑体23,同时,应用在第一实施方案中的挡墙单 元14的结构中采用的挡墙单元用抗滑体40的结构,代替连续安装型 抗滑体61、 62。在此,如图25所示,在各挡墙砌块32的左、右侧壁35、 36之间, 经配合用凹陷单元37、 38横向布置挡墙单元用抗滑体40。将各挡墙单 元用抗滑体40放置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同一虚线上。
在挡墙砌块32的后壁34的正上方位置处,放置通过填充诸如砂 砾和碎石的颗粒尺寸材料而形成的沙袋109。在第三修改实施例中,在 后壁34的上端稍上方的位置处通过滚压内部填充材料31或回填材料 17而形成的滚压线39上,将沙袋109安装在后壁34的前方和后方之 上,同时,在形成的沙袋109上填充和滚压内部填充材料31或回填材 料17,使得其处于埋入状态。
以此方式,在各下层面侧挡墙砌块32的各后壁34上,安装或装 载沙袋109,从而防止挡墙60向前跌落。作为第三实施方案的挡墙
j图26示出作为第三实施方案的斜堆叠式挡墙的挡墙80的一部分。 在挡墙80中,形成以前侧低、后侧高的此后倾状态的形成挡墙砌块32 的前壁33和后壁34。
在此挡墙砌块32中,加装具有与第一实施方案的挡墙用抗滑体40 基本相同的结构的挡墙用抗滑体81。以此倾斜状态加装挡墙用抗滑体 81以便基本上平行于要加装的挡墙砌块32的前、后壁33、 34。
以此方式,类似于第一实施方案的挡墙用抗滑体40,还通过此挡 墙用抗滑体81,实现防滑功能。
要注意的是,如果需要,在作为其他实施方案的挡墙10、 60、 80 中,可以采用前述第一至第三实施方案中的挡墙IO、 60、 80中所采用 的各抗滑体30、 40、 61、 62、 81。作为第四实施方案的挡墙
图27 (a)是示出作为第四实施方案的挡墙100的一部分的平面示 意面,图27 (b)是沿图27 (a)的线V-V所取的横截面示意面。在挡 墙100中,通过在一块的顶部上直接堆叠另一块(以所谓"无粘结(或 非常简单)"的堆叠方式)而构建作为砌块的挡墙砌块101。
通过连接壁104作为连接体通过连接前壁102和后壁103形成从 平面上看类似"H"字母形状的各挡墙砌块101。在连接壁104的左右 侧表面上,形成位于大致中央部和上部的配合用凹陷单元37、 38。在邻接左侧或右侧的另一挡墙砌块101中形成的配合用凹陷单元37、38, 即,反向梯形凹状的配合用凹陷单元37和配合用凹陷单元38,与左右 相对地,分别配合于挡墙单元用抗滑体40的左右侧端部,并且在邻接 左右的连接壁104、 104之间横向布置挡墙单元用抗滑体40。
以此方式,在邻接左右侧的挡墙砌块101和101的连接壁104和 104之间,填充和滚压作为约束层形成材料的内部填充材料31 (未示 出),从而挡墙单元用抗滑体40实现类似于第一实施方案的挡墙单元 用抗滑体40的防滑功能。
而且,不同于图17所示的作为其他实施方案的挡墙单元14,挡墙 单元用抗滑体40不横向布置在连接壁104和104之间,而是简单地放 置在连接壁104与104之间。从而,挡墙单元用抗滑体40也可实现类 似于图17所示的作为其他实施方式的挡墙单元14的挡墙单元用抗滑 体40的防滑功能。作为第四实施方案的修改实施例的挡墙
图28 (a)是示出作为第四实施方案的修改实施例的挡墙100的一 部分的平面示意面,图28 (b)是沿图28 (a)的线VI-VI所取的横截 面示意面。在挡墙100中,通过一块直接堆叠在另一块的顶部上(在 所谓的断缝系统中)而构建作为砌块的挡墙砌块101。
本修改实施例的基本结构被配置成与第四实施方案类似。然而, 前者与后者的不同在于,在挡墙单元用抗滑体40的约束单元40b的中 央部形成连接壁设置用凹陷单元105,并且在上层面上以断缝方式一块 叠另一块地堆叠的各挡墙砌块101的连接壁104放置在连接壁设置用 凹陷单元105中以便不受约束单元40b干涉。
在置于连接壁设置用凹陷单元105内的连接壁104的侧面与约束 单元40b的侧端面之间,形成抗干扰空间41、 42。还在各抗干扰空间 41、 42内,并且进一步在左右方向上邻接的挡墙单元用抗滑体40的约 束单元40b的侧端面之间,填充和滚压作为约束层形成材料的内部填 充材料31 (未示出),从而形成左右侧约束层。
以此方式,在左右侧邻接的挡墙砌块IOI、 101的连接壁104、 104 之间,填充和滚压作为约束层形成材料的内部填充材料31 (未示出), 从而挡墙单元用抗滑体40实现类似于第一实施方案的挡墙单元用抗滑体40的防滑功能。
而且,不同于图17所示的作为其他实施方案的挡墙单元14,挡墙 单元用抗滑体40不横向放置在连接壁104、 104之间,而是简单地放 置在连接壁104、 104之间。从而,挡墙单元用抗滑体40也可实现类 似于图17所示作为其他实施方案的挡墙单元14的挡墙单元用抗滑体 40的防滑功能。 工业应用性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能够稳定地强化抗滑力的简易构建的基础单元 结构,其有效地作为诸如固定安装在地基上并且接受诸如主动土压力 和地震的外力的挡墙等的构造物的基础单元结构。
权利要求
1.一种诸如在地基上固定安装的挡墙的构造物的基础单元结构,其中所述地基中形成有凹陷单元,抗滑体放置在所述凹陷单元内,并且所述抗滑体的至少前表面侧填充颗粒尺寸材料以便形成颗粒尺寸材料层,同时,形成所述颗粒尺寸材料层的所述颗粒尺寸材料的内摩擦角具有的度数等于或大于支撑所述颗粒尺寸材料层的初始使用的地面材料的内摩擦角,并且所述颗粒尺寸材料层经所述抗滑体施加反作用力(被动),以便强化在所述颗粒尺寸材料层上安装的所述构造物的抗滑力。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的构造物的基础单元结构,其中 在所述颗粒尺寸材料层上,放置至少设置有前、后壁和连接所述前、后壁两者的连接体的砌块,并且同时,所述抗滑体的上部被放置 成在所述砌块的所述前、后壁之间延伸于所述颗粒尺寸材料层的上方, 在所述抗滑体的所述上部和所述砌块的所述前、后壁之间形成前、后 空间,在所述前、后空间的各个空间中填充约束层形成材料以形成前、 后约束层,从而使至少所述前约束层和所述颗粒尺寸材料层在上下方 向上延续,并且其结果是,经所述抗滑体在上下方向上延续的所述前 约束层和所述颗粒尺寸材料层施加反作用力(被动),从而强化在所述 颗粒尺寸材料层上安装的所述砌块的抗滑力。
3. —种诸如在地基上固定安装的挡墙的构造物的基础单元结构,其中所述地基中形成有凹陷单元,抗滑体放置在所述凹陷单元内,并 且所述抗滑体的至少前表面侧填充颗粒尺寸材料以便形成颗粒尺寸材 料层,同时,形成所述颗粒尺寸材料层的所述颗粒尺寸材料的内摩擦 角具有的度数等于或大于支撑所述颗粒尺寸材料层的初始使用的地面 材料的内摩擦角,并且在所述颗粒尺寸材料层上,放置至少设置有前、后壁和连接所述前、后壁两者的连接体并且形成所述基础单元或所述构造物的一部分 的砌块,在所述砌块内注入并固化固化材料以便使所述砌块和所述抗 滑体成为一体,从而使所述颗粒尺寸材料层对与所述砌块成为一体的 所述抗滑体施加反作用力(被动)。
4. 一种诸如在地基上固定安装的挡墙的构造物的基础单元结构,其中所述地基中形成有凹陷单元,抗滑体放置在所述凹陷单元内,并 且所述抗滑体的前表面侧填充颗粒尺寸材料以便形成颗粒尺寸材料 层,同时,形成所述颗粒尺寸材料层的所述颗粒尺寸材料的内摩擦角 具有的度数等于或大于支撑所述颗粒尺寸材料层的初始使用的地面材 料的内摩擦角,并且使固化材料在所述颗粒尺寸材料层上固化,以便形成与所述抗滑 体成为一体的固化组成体,从而使所述颗粒尺寸材料层对与所述固化 组成体成为一体的所述抗滑体施加反作用力(被动)。
5. —种将基础单元布置在地基上并且将挡墙单元固定安装在所述 基础单元上构建而成的挡墙的上、下边界的结构,其中形成所述基础单元的一部分的砌块或者通过将所述挡墙单元一块 叠另一块地堆叠而形成的各砌块至少具有前、后壁和连接所述前、后 壁两者的连接体,在通过一块叠另一块地堆叠形成的所述各上、下层面砌块的上、 下边界面的位置处,在所述下层面砌块侧和上层面砌块侧的上方放置 抗滑体,在所述下层面砌块的前壁与所述下层面砌块侧上的所述抗滑体的 一部分之间形成的空间中,填充约束层形成材料以形成下层面侧上的 前约束层,同时,在所述下层面砌块侧上的所述抗滑体的一部分与在 所述下层面砌块的后壁处或所述挡墙单元的背面形成的斜面之间形成 的空间中,填充所述约束层形成材料以便形成下层面侧上的后约束层, 同时在所述上层面砌块的前壁与所述上层面砌块侧上的所述抗滑体的一部分之间形成的空间中,填充所述约束层形成材料以形成所述上层 面侧上的前约束层,同时,在所述上层面砌块侧上的所述抗滑体的一 部分与所述上层面砌块的后壁之间形成的空间中,填充所述约束层形 成材料以形成所述上层面侧上的后约束层,从而在所述上、下层面砌块的上、下边界面的位置处,使所述上、下 层面前约束层在上下方向上延续,同时,使所述上、下层面后约束层 在上下方向上延续,从而使在上下方向上延续的所述前约束层和在上下方向上延续的所述 后约束层经所述抗滑体施加反作用力(被动),从而强化所述上、下边 界面上的所述砌块的抗滑力。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挡墙的上、下边界的结构,其中所述抗 滑体与所述砌块以不连接的状态放置。
7.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挡墙的上、下边界的结构,其中所述抗 滑体以连接的状态放置在上、下方向上邻接的所述上、下层面砌块中 的所述下层面砌块中。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挡墙的上、下边界的结构,其中在所述 抗滑体中,设置用于将连接所述砌块的所述前、后壁的所述连接体配 合至所述抗滑体的端部的配合用凹陷单元,并且经所述配合用凹陷单 元横向放置所述抗滑体。
9. 一种将基础单元布置在地基上并且将挡墙单元固定安装在所述 基础单元上而构建的挡墙,其中在通过在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砌块上堆叠各自至少具有前、后 壁和连接所述前、后壁两者的连接体的独立砌块而形成的各上、下层 面砌块的上、下边界面的位置处,在下层面砌块侧和上层面砌块侧的 上方放置抗滑体,在所述下层面砌块的前壁与所述下层面砌块侧上的所述抗滑体的 一部分之间形成的空间中,填充约束层形成材料以形成下层面侧上的前约束层,同时,在所述下层面砌块侧上的所述抗滑体的一部分与在 所述下层面砌块的后壁处或所述挡墙单元的背面形成的斜面之间形成 的空间中,填充所述约束层形成材料以便形成下层面侧后约束层,同 时在所述上层面砌块的前壁与所述上层面砌块侧上的所述抗滑体的 一部分之间形成的空间中,填充约束层形成材料以形成上层面侧前约 束层,同时,在所述上层面砌块侧上的所述抗滑体的一部分与所述上 层面砌块的后壁之间形成的空间中,填充所述约束层形成材料以形成 上层面侧后约束层,从而在所述上、下层面砌块的上、下边界面的位置处,使所述上、下 层面前约束层在上下方向上延续,同时,使所述上、下层面后约束层 在上下方向上延续,从而使在上下方向上延续的所述前约束层和在上下方向上延续的所述 后约束层经所述抗滑体施加反作用力(被动),从而强化所述上、下边 界面上的所述砌块的抗滑力。
10. 根据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挡墙,其中所述抗滑体的 上部的左、右宽度形成为等于或窄于所述抗滑体的下部的左、右宽度。
11. 根据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挡墙,其中在前后方向上 间隔连接的所述抗滑体具有以向上延伸的方式形成的所述抗滑体中的 至少一个抗滑体的上部,并且在相对的抗滑体之间形成的空间中,填 充颗粒尺寸材料或约束层形成材料,以便形成所述颗粒尺寸材料层或 所述约束层。
12.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挡墙,其中在所述砌块的上、下边界 面的位置处放置的所述抗滑体与带形锚件的远端连接,并且所述锚件 的前端在所述挡墙单元的背面形成的地面中基本上水平地延伸,从而 使所述锚件处于埋入地面中的状态。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诸如在地基上固定安装的挡墙的构造物的基础单元结构,其中地基中形成有凹陷单元,并且抗滑体放置在凹陷单元内,在抗滑体的至少前表面侧填充颗粒尺寸材料以便形成颗粒尺寸材料层,同时,形成颗粒尺寸材料层的颗粒尺寸材料的内摩擦角具有的度数等于或大于支撑颗粒尺寸材料层的初始使用的地面材料的内摩擦角,并且颗粒尺寸材料层经抗滑体施加反作用力(被动),以便强化在颗粒尺寸材料层上安装的构造物的抗滑力。以此方式,提供了一种防滑功能优异的挡墙。
文档编号E02D29/02GK101668899SQ200880013289
公开日2010年3月10日 申请日期2008年3月3日 优先权日2007年3月2日
发明者安福规之, 小松利光, 末松吉生 申请人:东荣商兴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