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综合管沟、箱梁一体化地下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378181阅读:28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综合管沟、箱梁一体化地下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综合管沟、箱梁一体化地下结构,尤其适用于有管线 穿越的厚覆土地下大空间结构设计。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城市用地日益紧张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地 下大空间结构由于其能够节省更多的地上空间而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伴随 着大面积地下大空间规模的不断扩大,结构设计中通常会遇到地下大空间上部 需要厚覆土同时有管线穿越的情况。
目前,对该类问题的处理上,地下大空间结构设计与市政管线设计通常是 没有将两者结合在一起进行考虑,往往地下空间结构设计仅考虑结构承载问题, 而市政管线常采用在地下大空间结构上部覆土中穿越。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有各种综合管线穿越超厚覆土 的地下大空间结构时,在结构设计阶段将地下大空间结构与市政管线穿越这两 者进行结合在一起进行总体考虑,通过采用综合管沟的箱梁一体化地下结构设 计,既能够满足管线的方便穿越和维护,又能够减轻地下大空间上部覆土荷载, 且能够通过改变结构受力体系而提高了结构承载能力,从而从整体上节省工程 造价。
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综合管沟、箱梁一体化地下结构,所述箱梁用以承载覆土区域的载荷,在所述箱梁上的至少部分覆土区域中规划有若干个空箱和若干个放置管线的管 沟。
进一步的,所述空箱与管沟之间通过隔墙进行分割,其中部分隔墙为箱梁 上的结构深梁。
进一步的,在所述管沟的侧面设置有可进入管沟内的开口 。
通过以上的设计,将用于市政管线的管沟、用于减轻荷载的空箱、用于承 载的深梁结构等综合在一起,构成了一种能够同时满足多种功能的综合管沟、 箱梁一体化地下结构。
由以上公开的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 通过一种综合管沟、箱梁一体化地下结构解决了市政管线穿越地下空间 的问题,且更加有利于管线的保护、维护等。
2、 通过一种综合管沟、箱梁一体化地下结构的顶部封闭管沟和空箱,最大 程度减轻了地下大空间结构的上部覆土荷载。
3、 通过一种综合管沟、箱梁一体化地下结构,将结构深梁与封闭管沟和空 箱的顶板相结合形成承载能力更强的箱梁,增强了地下大空间结构的受力性能。
4、 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概念清晰、功能明确、施工方便、经济性明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综合管沟、箱梁一体化地下结构的构造示意图。 务沐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实用新型的综合管沟、箱梁一体化地下 结构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请参阅图1,图l本实用新型一种综合管沟、箱梁一体化地下结构的构造示 意图,该箱梁用以承载覆土区域的栽荷,在所述箱梁上的覆土区域7规划成若 干个管沟1、空箱2、覆土管沟3,其中管沟数量、布局、尺寸等根据功能要求
4进行设计,所述空箱2与管沟1之间通过设置有隔墙5进行隔离,管沟1以及 空箱2的隔墙5设置时应尽可能的与承栽的结构深梁4相结合,即其中的部分 隔墙5可以直接使用结构深梁4来进行隔离,其余通过隔墙5进行分割。
覆土管沟3可以用来放置一些给水排水类的管道,从而可以将该类管道与 放置在管沟1内的管线隔离起来,从而避免给水排水类的管道在检修时对管沟1 内的管线造成污染。
综合管沟、箱梁一体化地下结构下部为需利用的地下大空间结构6,上部为 覆土区域7。
管线应进行分类放置于不同的管沟内,可以在管沟1的侧面设置有可进入 管沟内的开口 (未标示),从而便于对管沟内的管线进行检查和维修。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 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 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 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综合管沟、箱梁一体化地下结构,所述箱梁用以承载覆土区域的载荷,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箱梁上的至少部分覆土区域中规划有若干个空箱和若干个放置管线的管沟。
2. 如权利要求1所迷的综合管沟、箱梁一体化地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 述空箱与管沟之间通过隔墙进行分割,其中部分隔墙为箱梁上的结构深梁。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综合管沟、箱梁一体化地下结构,其特征在于在 所述管沟的侧面^:置有可进入管沟内的开口 。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综合管沟、箱梁一体化地下结构,所述箱梁用以承载覆土区域的载荷,在所述箱梁上的至少部分覆土区域中规划有若干个空箱和若干个放置管线的管沟,所述空箱与管沟之间通过隔墙进行分割,其中部分隔墙为箱梁上的结构深梁,在所述管沟的侧面设置有可进入管沟内的开口。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综合管沟的箱梁一体化地下结构设计,既能够满足管线的方便穿越和维护,又能够减轻地下大空间上部覆土荷载,且能够通过改变结构受力体系而提高了结构承载能力,从而从整体上节省工程造价。
文档编号E02D29/045GK201433401SQ200920070370
公开日2010年3月31日 申请日期2009年4月14日 优先权日2009年4月14日
发明者包旭范, 卜昌富, 浩 王, 王美华, 勇 袁 申请人:上海市第七建筑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