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围护墙与地下结构外墙的支护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372829阅读:18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围护墙与地下结构外墙的支护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一种围护墙与地下结构外墙的支护结构技术领域[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建筑基础的维护,尤其是涉及一种围护墙与地下结构外墙的 支护结构。
背景技术
[0002]当基坑开挖深度较大时,工程上一般采用地下连续墙或是钻孔灌注桩作为挡土和 水的维护墙结构,当起着支撑维护墙水平横撑作用的地下主体结构各层楼板间距较大时, 围护墙会出现刚度不足,水平方向的变形过大,而影响整个基坑及地下主体结构的安全。对 于这个问题,目前工程上只是在围护墙和地下主体结构之间设置支撑梁,让地下主体结构 分担一部分围护墙的水平压力,从而间接的增大围护墙的刚度,但是没有考虑到围护墙表 面凹凸不平会导致支撑的受力不均匀,导致地下结构某些部位应力过大,而造成对地下主 体结构强度破坏。实用新型内容[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可使维护墙与地下 结构主体之间更好的结合及使支撑梁传力较均匀,避免地下主体结构由于局部应力过大集 中,而发生强度破坏的一种围护墙与地下结构外墙的支护结构。[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的一种围护墙与地下结构外墙 的支护结构,包括围护墙体,所述围护墙体的侧面由下至上设置有至少一层由水泥砂浆构 成的支撑壁,所述支撑壁内设置有铁丝网,所述铁丝网与拉筋的一端相连接,所述拉筋的另 一端嵌入在与支撑壁相连接的支撑梁内,所述支撑梁与地下结构外墙相贯通设置。[0005]所述铁丝网的网格尺寸为50 X 50mm,铁丝的直径为2_4mm。[0006]所述支撑梁的截面尺寸与围护墙的水平荷载力相契合,所述截面的高度不小于 200mmo[0007]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铁丝网通过水泥砂浆与围护墙凝固连接,构成支撑壁, 支撑壁通过拉筋与支撑梁连接,支撑壁的作用是将凹凸不平的围护墙表面找平,从而使得 支撑梁对围护墙的受力均匀,铁丝网的作用是增强支撑壁的强度和刚度,避免支撑壁被压 坏,拉筋的作用是增强围护墙与支撑梁之间的连接。达到围护墙承担部分基坑侧壁的土压 力、水压力及地面其他荷载,地下结构外墙的作用是分担部分基坑侧壁的土压力、水压力及 地面其他荷载,增强维护墙的刚度,支撑梁的作用是将围护墙的部分水平力传递给地下结 构外墙。


[0008]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09]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0010]如图1所示,一种围护墙与地下结构外墙的支护结构,包括围护墙体1,所述围护 墙体I的侧面由下至上设置有至少一层由水泥砂浆构成的支撑壁2,所述支撑壁内设置有 铁丝网3,所述铁丝网3的网格尺寸为50X 50mm,铁丝的直径为2_4mm,所述铁丝网3与拉筋 4的一端相连接,所述拉筋4的另一端嵌入在与支撑壁2相连接的支撑梁5内,所述支撑梁 5的截面尺寸与围护墙I的水平荷载力相契合,即当围护墙的水平荷载力大时,其支撑梁截 面的尺寸就大,反之则小,但支撑梁截面的大小最好掌握在不小于200mm以内为佳,所述支 撑梁5与地下结构外墙6相贯通设置。[0011]本实用新型的操作方法为[0012]I在围护墙施工完毕后,开挖基坑,露出地下围护墙,用测量工具确定第一道支撑 梁的高度;[0013]2在围护墙体侧面支撑梁高度的位置制备支撑壁;[0014]3支临时模板,用现浇混凝土浇筑支撑梁;[0015]4重复上述步骤进行第二道支撑梁的施工。
权利要求1.一种围护墙与地下结构外墙的支护结构,包括围护墙体,其特征是,所述围护墙体的侧面由下至上设置有至少一层由水泥砂浆构成的支撑壁,所述支撑壁内设置有铁丝网,所述铁丝网与拉筋的一端相连接,所述拉筋的另一端嵌入在与支撑壁相连接的支撑梁内,所述支撑梁与地下结构外墙相贯通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围护墙与地下结构外墙的支护结构,其特征是,所述铁丝网的网格尺寸为50X50mm,铁丝的直径为2_4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围护墙与地下结构外墙的支护结构,其特征是,所述支撑梁的截面尺寸与围护墙的水平荷载力相契合,所述截面的高度不小于200mm。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围护墙与地下结构外墙的支护结构,包括围护墙体,所述围护墙体的侧面由下至上设置有至少一层由水泥砂浆构成的支撑壁,所述支撑壁内设置有铁丝网,所述铁丝网与拉筋的一端相连接,所述拉筋的另一端嵌入在与支撑壁相连接的支撑梁内,所述支撑梁与地下结构外墙相贯通设置。本实用新型可使维护墙与地下结构主体之间更好的结合及使支撑梁传力较均匀,避免地下主体结构由于局部应力过大集中,而发生强度破坏。
文档编号E02D17/04GK202881959SQ201220563770
公开日2013年4月17日 申请日期2012年10月30日 优先权日2012年10月30日
发明者柴艳飞, 王存贵, 余流, 张云富, 陆海英, 黄克起, 方杰, 高璞, 朱芳 申请人: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