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形消化池及其底部竖向预应力筋的施工方法

文档序号:5397364阅读:251来源:国知局
卵形消化池及其底部竖向预应力筋的施工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了卵形消化池及其底部竖向预应力筋的施工方法,涉及废水或污泥处理【技术领域】。针对现有的底部无加固结构的卵形消化池,建造于软土地基上会出现开裂、沉陷等质量危害的问题。卵形消化池包括位于地面以下的消化池壳体一;地面上的消化池壳体二;消化池壳体一的下部设有承台,消化池壳体一内设有若干竖向预应力筋;承台的下部为锥台形且具有一圆形承台底面,竖向预应力筋呈放射状设置于消化池壳体一内,其顶端固定于承台的侧壁上,底端固定于承台底面。施工方法:一、计算消化池壳体一所需竖向预应力筋的横截面积并确定预应力筋的数量;二、竖向预应力筋呈放射状设置于消化池壳体一内,其两端分别固定在承台底面和侧壁上。
【专利说明】卵形消化池及其底部竖向预应力筋的施工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废水或污泥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底部设有竖向预应力筋的卵形消化池,以及该竖向预应力筋的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0002]卵形消化池是一种大型水处理构筑物,具有双曲面旋转壳体结构,尤其适合于容量大于IOOOOm3的大型消化池,具有池体受力性能好、污泥搅拌充分、保温效果好等突出优点。
[0003]请参阅图1,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号03141718.3,名称为一种蛋形消化池及其施工方法的技术方案中,位于地面以下的蛋形消化池(下文均统称卵形消化池11)壳体与环梁12连接,环梁12下方的地下连续墙围成锅底形素砼胎模13,地下连续墙作为半地下式卵形消化池11的基础及基坑围护,承接了由环梁12传递的卵形消化池11的荷载,提高了整体结构的抗震性能,减少了卵形消化池11底部混凝土的用量,但该技术方案的卵形消化池是适用于岩石地基上的构筑物,因岩石地基承载能力较高,素砼胎模13内无需设置预应力筋也能够承担卵形消化池11的荷载。
[0004]然而,我国境内江河湖泊众多,软土的分布极其广泛,如在软土地基上建造上述的卵形消化池,由于软土地基承载能力较差,如不采取特殊的加固措施,卵形消化池会出现开裂、沉陷等质量危害。而现有技术中均没有关于卵形消化池底部加固的技术方案的描述,可见,设计一种适用于软土地基上的卵形消化池及其底部加固结构的施工方法是极为必要的。

【发明内容】

[0005]针对现有的底部无加固结构的卵形消化池,建造于软土地基上会出现开裂、沉陷等质量危害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卵形消化池及其底部竖向预应力筋的施工方法,能够建造于软土地基上且结构安全、稳定。
[0006]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位于地面以下的消化池壳体一;位于地面以上的消化池壳体二;所述消化池壳体一的下部设有承台,所述承台设有至少一个环向台阶;所述消化池壳体一内设有若干竖向预应力筋;其中,所述承台的下部为锥台形且具有一圆形承台底面,所述竖向预应力筋呈放射状设置于所述消化池壳体一内,所述竖向预应力筋的顶端固定于所述承台的靠近所述地面的侧壁上,所述竖向预应力筋的底端固定于所述承台底面。
[0007]进一步地,所述承台底面沿所述卵形消化池的纵轴线由内向外依次为第一锚固区和第二锚固区,所述第一锚固区和第二锚固区是圆心位于所述纵轴线上的同心圆,所述竖向预应力筋为偶数根且相邻的两根所述竖向预应力筋为一组,则每一组具有奇数项竖向预应力筋和偶数项竖向预应力筋,所述奇数项竖向预应力筋的底端固定在所述第一锚固区的圆周上,所述偶数项竖向预应力筋的底端固定在所述第二锚固区的圆周上,或者奇数项竖向预应力筋的底端固定在所述第二锚固区的圆周上,偶数项竖向预应力筋的底端固定在所述第一锚固区的圆周上。
[0008]优选地,所述第一锚固区内还设有与所述纵轴线同轴的核心加固结构,所述核心加固结构是由若干竖向钢筋与套设于所述竖向钢筋上的钢筋套箍组成的圆柱框架,并浇筑于混凝土内形成。 [0009]所述奇数项竖向预应力筋与所述核心加固结构一侧的外壁相切并固定于所述第一锚固区的圆周上,所述偶数项预应力筋与所述核心加固结构另一侧的外壁相切并固定于所述第二锚固区的圆周上,或者所述奇数项竖向预应力筋与所述核心加固结构一侧的外壁相切并固定于所述第二锚固区的圆周上,所述偶数项预应力筋与所述核心加固结构另一侧的外壁相切并固定于所述第一锚固区的圆周上。
[0010]所述奇数项竖向预应力筋与所述偶数项竖向预应力筋交叉设置,并在消化池壳体一内形成对称的网状结构。
[0011]所述核心加固结构的半径大于400mm。
[0012]所述第一锚固区的半径大于900mm,所述第二锚固区距所述承台底面的边缘的距离 D 为 150mm ~300mm。
[0013]另外,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卵形消化池底部竖向预应力筋的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计算所述消化池壳体一内所需竖向预应力筋的横截面积,并根据所述横截面积的取值范围确定所述竖向预应力筋的数量;
步骤2:将所述竖向预应力筋呈放射状设置于所述消化池壳体一内,所述竖向预应力筋的两端分别固定在所述承台底面和所述承台的侧壁上。
[0014]进一步地,所述步骤I中,所述消化池壳体一内的所述竖向预应力筋的横截面积是通过如下公式计算的:
S≥(G1+G2) / (PX O conXcos 0 )
其中,Gl为所述卵形消化池内柱状液体的重量,单位N ;
G2为位于所述柱状液体正下方的锥台形壳体的重量,单位N ;
K为所述竖向预应力筋的损失系数;
0 con为所述竖向预应力筋的张拉控制应力,单位N/mm2 ;
0为所述竖向预应力筋与所述卵形消化池纵轴线的夹角。
[0015]更进一步地,所述步骤2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201:在所述承台底面上沿所述卵形消化池的纵轴线由内向外依次划分出第一锚固区和第二锚固区,所述第一锚固区和第二锚固区为圆心位于所述纵轴线上的同心圆;步骤202:将偶数根所述竖向预应力筋中相邻的两根划分为一组,每一组中具有一根奇数项竖向预应力筋和一根偶数项竖向预应力筋;
步骤203:所述奇数项竖向预应力筋的底端固定在所述第一锚固区的圆周上,所述偶数项竖向预应力筋的底端固定在所述第二锚固区的圆周上,或者所述奇数项竖向预应力筋的底端固定在所述第二锚固区的圆周上,所述偶数项竖向预应力筋的底端固定在所述第一锚固区的圆周上。
[0016]更进一步地,所述步骤2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211:在所述承台底面上沿所述卵形消化池的纵轴线由内向外依次划分有核心加固结构、第一锚固区和第二锚固区,所述核心加固结构为与所述纵轴线同轴的圆柱结构,所述第一锚固区和第二锚固区为圆心位于所述纵轴线上的同心圆;
步骤212:将偶数根所述竖向预应力筋中相邻的两根划分为一组,每一组中具有一根奇数项竖向预应力筋和一根偶数项竖向预应力筋;
步骤213:所述奇数项竖向预应力筋的底端与所述核心加固结构一侧的外壁相切后,继续延伸至所述承台底面并固定于所述第一锚固区的圆周上,所述偶数项竖向预应力筋与所述核心加固区另一侧的外壁相切后,继续延伸至所述承台底面并固定于所述第二锚固区的圆周上,或者所述奇数项竖向预应力筋的底端与所述核心加固区一侧的外壁相切后,继续延伸至所述承台底面并固定于所述第二锚固区的圆周上,所述偶数项竖向预应力筋与所述核心加固区另一侧的外壁相切后,继续延伸至所述承台底面并固定于所述第一锚固区的圆周上。
[0017]每一组的所述奇数项竖向预应力筋与所述偶数项竖向预应力筋交叉设置,所述竖向预应力筋在所述消化池壳体一内形成对称的网状结构。
[0018]所述核心加固结构设置于所述承台底面上,所述核心加固结构由若干竖向钢筋与套设于所述竖向钢筋上的钢筋套箍组成圆柱框架,并浇筑于混凝土内形成。
[0019]所述核心加固结构的半径大于400mm。
[0020]所述第一锚固区的半径大于900mm,所述第二锚固区距所述承台底面的边缘的距离 D 为 150mm ?300mm。
[0021]本发明的效果在于:
一、本发明在卵形消化池与承台连接的消化池壳体一内设置了竖向预应力筋,竖向预应力钢筋的两端分别与承台底面和承台侧壁连接。在荷载作用时,竖向预应力筋能够抵消或减小荷载产生的拉应力,避免卵形消化池出现开裂、沉陷等质量危害,实现了软土地基上预应力钢筋混凝土卵形消化池的设计及施工。
[0022]二、本发明的卵形消化池,竖向预应力筋的顶端间距均匀地固定于承台侧壁,其底端伸入承台底面而并不指向底面中心,而是与核心加固区的圆柱结构外表面相切后,继续延伸至底面的具有一定间隔的两个锚固区并固定,即竖向预应力筋是围绕核心加固区并呈一定半径rl进行布置,这种分区布筋方法能够避免因消化池池底混凝土局部应力集中而弓I发的对混凝土构件的破坏。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3]图1为现有的卵形消化池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卵形消化池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卵形消化池的受力分析图;
图4为卵形消化池底部的受力分析图;
图5为卵形消化池中竖向预应力筋的平面布置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提出的卵形消化池及其底部竖向预应力筋的施工方法作进一步详细说明。根据下面说明和权利要求书,本发明的优点和特征将更清楚。需说明的是,附图均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准的比例,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
[0025]实施例一:结合图2至图5说明本发明的卵形消化池100,它包括位于地面以下的消化池壳体一 101 ;位于地面以上的消化池壳体二 102 ;消化池壳体一 101的下部设有承台110,且承台110设有两个环形台阶111,消化池壳体一 101内设有若干竖向预应力筋140。承台110的下部为锥台形且具有一圆形承台底面112,竖向预应力筋140呈放射状设置于消化池壳体一 101内,且竖向预应力筋140的一端固定于承台底面112上,竖向预应力筋140的另一端固定于承台110的靠近地面的侧壁上。在消化池壳体一 101的混凝土内设置的竖向预应力筋140,在荷载(卵形消化池及其内部液体)作用时,能够抵消或减小荷载产生的拉应力,避免卵形消化池100出现开裂、沉陷等质量危害。
[0026]进一步地,如图2和图5所示,承台底面112上沿卵形消化池100的纵轴线ax由内向外依次为第一锚固区114和第二锚固区115,第一锚固区114和第二锚固区115为圆心均位于纵轴线ax上的同心圆。由于卵形消化池100为对称结构,竖向预应力筋140的总数量应为偶数,如将两根相邻的竖向预应力筋140列为一组,则每一组竖向预应力筋140中具有一根奇数项竖向预应力筋140a和一根偶数项竖向预应力筋140b。竖向预应力筋140的顶端间距均匀地固定在承台110的侧壁上,而各组奇数项竖向预应力筋140a的底端间距均匀地固定在第一锚固区114的圆周上,各组偶数项竖向预应力筋140b的底端间距均匀地固定在第二锚固区115的圆周上,如此依次排列成对称结构。或者反之,奇数项竖向预应力筋140a的底端固定在第二锚固区115的圆周上,偶数项竖向预应力筋140b的底端固定在第一锚固区114的圆周上。竖向预应力筋140的这种对称且分区布置的结构能够避免在卵形消化池100底部的混凝土中产生应力集中的现象,进而降低了因应力集中造成构件破坏的风险。
[0027]实施例二:结合图2至图5说明本发明的卵形消化池100,与实施例一不同的是,作为更佳的技术方案,第一锚固区114内还设有与纵轴线ax同轴的核心加固结构113,核心加固结构113设置于承台底面112上,其由若干竖向钢筋与套设于其上的钢筋套箍组成圆柱框架,并浇筑于混凝土内形成。奇数项竖向预应力筋140a与核心加固结构113 —侧的外壁相切后,继续延伸至承台底面112并固定于第一锚固区114的圆周上,而偶数项竖向预应力筋140b与核心加固结构113另一侧的外壁相切后,继续延伸至承台底面112并固定于第二锚固区115的圆周上。竖向预应力筋140与核心加固结构113外壁相切,核心加固结构113能够承担部分竖向预应力筋140的张拉力,减轻了承台110侧壁及底面的受力负担,有利于消化池结构的稳定。
[0028]奇数项竖向预应力筋140a与偶数项竖向预应力筋140b是交叉设置的,因此,竖向预应力筋140在消化池壳体一 101内形成对称的网状结构,增大了消化池壳体一 101混凝土的承压能力。类似地,如果奇数项竖向预应力筋140a与核心加固结构113的外壁相切后固定于第二锚固区115的圆周上,偶数项竖向预应力筋140b与核心加固结构113的外壁相切后固定于第一锚固区114圆周上,均可实现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
[0029]上述技术方案中,核心加固结构113的半径rl大于400mm,第一锚固区114的半径r2大于900mm,即第一锚固区114的半径较核心加固结构113的半径大500mm,使得竖向预应力筋140的锚具能够均匀设置在第一锚固区114的圆周上,而不会过于集中。第二锚固区115距承台底面112边缘的距离D为150mm~300mm,既能使另一部分竖向预应力筋140均匀分散于其圆周上,又不会使池底边缘混凝土因局部受力过大而损坏。
[0030]实施例三:结合图2至图5说明本发明的卵形消化池底部预应力筋的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计算消化池壳体一 101中所需竖向预应力筋140的横截面积,并根据横截面积的取值范围确定竖向预应力筋140的数量;
步骤2:将竖向预应力筋140呈放射状设置于消化池壳体一 101内,竖向预应力筋140的两端分别固定在承台底面112和承台110的侧壁上。
[0031]进一步结合图4和图5说明上述步骤I中,消化池壳体一 101内的竖向预应力筋140的横截面积的计算方法:
在不计卵形消化池100池顶气压的条件下,以卵形消化池100的混凝土池壁(即图4中所示A-A面)为受力点,N为竖向预应力筋140扣除损失后提供的张拉力合力屮为混凝土池壁的拉应力,Gl为卵形消化池100内柱状液体200 (图3中虚线框内所示)的重量,G2为消化池壳体一 101的位于柱状液体200下方锥台形壳体103的重量。由于混凝土构件在受拉状态下易出现裂缝,本实施例中,为使混凝土池壁A-A面不承受拉应力P,则应满足:σ ck- σ pc ^ O ,该公式记载于《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2010》7.1裂缝控制验算中。
[0032]其中,σ ck为荷载 标准组合、准永久组合下,抗裂验算边缘的混凝土法向应力,单位 N/mm2 ;
σ pc为扣除全部预应力损失后,在抗裂验算边缘混凝土的预压应力,单位N/mm2。
[0033]由此可以得出本实施例中:P-N ( O ;
且 P= (G1+G2) /cos Θ ;
N=SX μ X σ con ;
其中:P为混凝土池壁的拉应力,单位N ;
N为竖向预应力筋140扣除损失后提供的拉力合力,单位N ;
Gl为卵形消化池100内柱状液体200的重量,单位N ;
G2为柱状液体200下方锥台形壳体103的重量,单位N ;
S为所需竖向预应力筋140的横截面积,单位mm2 ; μ为竖向预应力筋140的损失系数;
σ con为竖向预应力筋140的张拉控制应力,单位N/mm2,(张拉控制应力是指预应力钢筋在进行张拉时所达到的最大应力值,也就是张拉设备,如千斤顶上的测力计所指示的总张拉力除以预应力钢筋横截面面积得出的应力值。)
综上所述,更进一步得出=S≥(Gl+G2)/( μ X σ conX cos Θ ),即为所需竖向预应力筋140的横截面积的取值范围。然后,根据上述竖向预应力筋140横截面积、以及施工所选择的竖向预应力筋140的型号和规格来确定竖向预应力筋140的数量。
[0034]如何将竖向预应力筋140合理地布置在消化池壳体一 101内,上述步骤2具体展开详述如下:
步骤201:在承台底面112上沿卵形消化池100的纵轴线ax由内向外依次划分出第一锚固区114和第二锚固区115,且第一锚固区114和第二锚固区115为圆心位于纵轴线ax上的同心圆,第一锚固区114和第二锚固区115的圆周上埋设有均匀分布的锚具;
步骤202:将偶数个竖向预应力筋140的顶端间距均匀地固定于承台110的侧壁上,并将两根相邻的竖向预应力筋140划分为一个组,则每个组中各有一根奇数项竖向预应力筋140a和一根偶数项竖向预应力筋140b ;
步骤203:将奇数项竖向预应力筋140a的底端固定在第一锚固区114的锚具上,偶数项竖向预应力筋140b的底端固定在第二锚固区115的锚具上,或者奇数项竖向预应力筋140a的底端固定在第二锚固区115的锚具上,偶数项竖向预应力筋140b的底端固定在第一锚固区114的锚具上。
[0035]作为优选,第一锚固区114的半径r2大于900mm,第二锚固区115距承台底面112边缘的距离D为150_~300mm。
[0036]实施例四:结合图3至图5说明本发明的卵形消化池底部预应力筋的施工方法,与实施例三不同的是:
上述步骤2更为优越的施工方案如下:
步骤211:在承台底面112上沿卵形消化池100的纵轴线ax由内向外依次划分出核心加固区113、第一锚固区114和第二锚固区115,且核心加固区113、第一锚固区114和第二锚固区115为圆心位于纵轴线ax上的同心圆,第一锚固区114和第二锚固区115的圆周上埋设有均匀分布的锚具;
步骤212:将偶数个竖向预应力筋140的顶端间距均匀地固定于承台110的侧壁上,并将两根相邻的竖向预应力筋140划分为一个组,则每组中各有一根奇数项竖向预应力筋140a和一根偶数项竖向预应力筋140b ;
步骤213:奇数项竖向预应力筋140a的底端与核心加固结构113 —侧的外壁相切后,继续延伸至承台底面112并固定于第一锚固区114圆周的锚具上,偶数项竖向预应力筋140b与核心加固结构113另一侧的外壁相切后,继续延伸至承台底面112并固定于第二锚固区115圆周的锚具上,或者相反,将奇数项竖向预应力筋140a与偶数项竖向预应力筋140b底端的连接位置调换,也可实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0037]更佳的,分别固定于第一锚固区114和第二锚固区115的竖向预应力筋140交叉形成对称的网状结构。
[0038]核心加固结构113设置于承台底面112上,其由若干纵筋与套设于其上的横向箍筋组成圆柱框架,并烧筑于混凝土内而形成。核心加固结构113的半径rl大于400mm。
[0039]本发明是针对软土地基设计的卵形消化池,在该卵形消化池承台能满足桩基布置的情况下,使承台的混凝土结构形态从传统的块状改变为锥形,整体节约钢筋和混凝土的用量约为5%。
[0040]在卵形消化池与承台连接的消化池壳体一内设置了竖向预应力筋,竖向预应力钢筋的两端分别与承台底面和承台侧壁连接。在荷载作用时,竖向预应力筋能够抵消或减小荷载产生的拉应力,避免卵形消化池出现开裂、沉陷等质量危害。实现了软土地基上预应力钢筋混凝土卵形消化池的设计及施工。
[0041]尤为重要的是,竖向预应力筋的顶端间距均匀地固定于承台侧壁,其底端伸入承台底面而并不指向底面中心,而是与核心加固结构的外表面相切后,继续延伸至底面的具有一定间隔的两个锚固区并固定,即竖向预应力筋是围绕核心加固区并呈一定半径rl进行布置,这种分区布筋方法能够避免因消化池池底混凝土局部应力集中而引发的混凝土构件的破坏。
[0042]上述描述仅是对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描述,并非对本发明范围的任何限定,本发明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上述揭示内容做的任何变更、修饰,均属于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
1.卵形消化池,其特征在于,包括: 位于地面以下的消化池壳体一; 位于地面以上的消化池壳体二; 所述消化池壳体一的下部设有承台,所述承台设有至少一个环向台阶; 所述消化池壳体一内设有若干竖向预应力筋; 其中,所述承台的下部为锥台形且具有一圆形承台底面,所述竖向预应力筋呈放射状设置于所述消化池壳体一内,所述竖向预应力筋的顶端固定于所述承台的靠近所述地面的侧壁上,所述竖向预应力筋的底端固定于所述承台底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卵形消化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承台底面沿所述卵形消化池的纵轴线由内向外依次为第一锚固区和第二锚固区,所述第一锚固区和第二锚固区是圆心位于所述纵轴线上的同心圆,所述竖向预应力筋为偶数根且相邻的两根所述竖向预应力筋为一组,则每一组具有奇数项竖向预应力筋和偶数项竖向预应力筋,所述奇数项竖向预应力筋的底端固定在所述第一锚固区的圆周上,所述偶数项竖向预应力筋的底端固定在所述第二锚固区的圆周上,或者奇数项竖向预应力筋的底端固定在所述第二锚固区的圆周上,偶数项竖向预应力筋的底端固定在所述第一锚固区的圆周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卵形消化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锚固区内还设有与所述纵轴线同轴的核心加固结构,所述核心加固结构是由若干竖向钢筋与套设于所述竖向钢筋上的钢筋套箍组成的圆柱框架,并浇筑于混凝土内形成。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卵形消化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奇数项竖向预应力筋与所述核心加固结构一侧的外壁相切并固定于所述第一锚固区的圆周上,所述偶数项预应力筋与所述核心加固结构另一侧的外壁相切并固定于所述第二锚固区的圆周上,或者所述奇数项竖向预应力筋与所述核心加固结构一侧的外壁相切并固定于所述第二锚固区的圆周上,所述偶数项预应力筋与所述核心加固结构另一侧的外壁相切并固定于所述第一锚固区的圆周上。
5.根据权利要求2至4任一项所述的卵形消化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奇数项竖向预应力筋与所述偶数项竖向预应力筋交叉设置,并在消化池壳体一内形成对称的网状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卵形消化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核心加固结构的半径大于 400mmn
7.根据权利要求2至4任一项所述的卵形消化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锚固区的半径大于900mm,所述第二锚固区距所述承台底面的边缘的距离D为150mm~300mm。
8.—种权利要求1至I任一项所述的卵形消化池底部竖向预应力筋的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计算所述消化池壳体一内所需竖向预应力筋的横截面积,并根据所述横截面积的取值范围确定所述竖向预应力筋的数量; 步骤2:将所述竖向预应力筋呈放射状设置于所述消化池壳体一内,所述竖向预应力筋的两端分别固定在所述承台底面和所述承台的侧壁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I中,所述消化池壳体一内的所述竖向预应力筋的横截面积是通过如下公式计算的:
S ≥(G1+G2) / (PX O conX cos 0 )其中,Gl为所述卵形消化池内柱状液体的重量,单位N ; G2为位于所述柱状液体正下方的锥台形壳体的重量,单位N ; K为所述竖向预应力筋的损失系数; O con为所述竖向预应力筋的张拉控制应力,单位N/mm2 ; 0为所述竖向预应力筋与所述卵形消化池纵轴线的夹角。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201:在所述承台底面上沿所述卵形消化池的纵轴线由内向外依次划分出第一锚固区和第二锚固区,所述第一锚固区和第二锚固区为圆心位于所述纵轴线上的同心圆;步骤202:将偶数根所述竖向预应力筋中相邻的两根划分为一组,每一组中具有一根奇数项竖向预应力筋和一根偶数项竖向预应力筋; 步骤203:所述奇数项竖向预应力筋的底端固定在所述第一锚固区的圆周上,所述偶数项竖向预应力筋的底端固定在所述第二锚固区的圆周上,或者所述奇数项竖向预应力筋的底端固定在所述第二锚固区的圆周上,所述偶数项竖向预应力筋的底端固定在所述第一锚固区的圆周上。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211:在所述承台底面上沿所述卵形消化池的纵轴线由内向外依次划分有核心加固结构、第一锚固区和第二锚固区,所述核心加固结构为与所述纵轴线同轴的圆柱结构,所述第一锚固区和第二锚固区为圆心位于所述纵轴线上的同心圆; 步骤212:将偶数根所述竖向预应力筋中相邻的两根划分为一组,每一组中具有一根奇数项竖向预应力筋和一根偶数项竖向预应力筋; 步骤213:所述奇数项竖向预应力筋的底端与所述核心加固结构一侧的外壁相切后,继续延伸至所述承台底面并固定于所述第一锚固区的圆周上,所述偶数项竖向预应力筋与所述核心加固区另一侧的外壁相切后,继续延伸至所述承台底面并固定于所述第二锚固区的圆周上,或者所述奇数项竖向预应力筋的底端与所述核心加固区一侧的外壁相切后,继续延伸至所述承台底面并固定于所述第二锚固区的圆周上,所述偶数项竖向预应力筋与所述核心加固区另一侧的外壁相切后,继续延伸至所述承台底面并固定于所述第一锚固区的圆周上。
12.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每一组的所述奇数项竖向预应力筋与所述偶数项竖向预应力筋交叉设置,所述竖向预应力筋在所述消化池壳体一内形成对称的网状结构。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核心加固结构设置于所述承台底面上,所述核心加固结构由若干竖向钢筋与套设于所述竖向钢筋上的钢筋套箍组成圆柱框架,并浇筑于混凝土内形成。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核心加固结构的半径大于400mmo
15.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锚固区的半径大于900mm,所述第二锚固区距所述承台底面的边缘的距离D为150mm~300mm。
【文档编号】E02D27/38GK103628496SQ201310613621
【公开日】2014年3月12日 申请日期:2013年11月27日 优先权日:2013年11月27日
【发明者】何贵堂 申请人: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