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加筋生态混凝土护坡及其施工方法

文档序号:5307638阅读:619来源:国知局
一种加筋生态混凝土护坡及其施工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加筋生态混凝土护坡,属于护坡工程、土工技术、生态修复工程领域。该加筋生态混凝土护坡包括坡顶、坡面和坡脚;所述坡顶设有水泥柱预置金属钩桩;所述坡面沿垂直于坡面的方向自下而上依次包括营养土工布、下层生态混凝土、土工格栅、上层生态混凝土、人工覆土和环保植物,所述营养土工布挂设在水泥柱预制金属钩桩上;所述坡脚挖有沟槽,沟槽内铺设填充物压紧。本发明将生态混凝土与柔性材料土工格栅交替压合,二者合为一体,增强了护坡工程的抗裂性能和抗沉降性能。所用营养土工布不仅具有反滤功能,而且有利于实现根系生态防护、防止水土流失,极大增强了护坡工程的抗冲刷性能和稳定性。
【专利说明】一种加筋生态混凝土护坡及其施工方法
(—)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属于护坡工程、土工技术、生态修复工程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土工格栅加筋生态混凝土护坡及其施工方法。
(二)

【背景技术】
[0002]护坡工程主要是防止道路、河流、大坝及蓄水池的倾斜面受冲刷,护坡工程分为传统护坡工程和生态护坡工程。
[0003]传统护坡工程护坡能力强,在设计上仅仅考虑到护坡的力学稳定性,其外观设计较为单调和生硬,与周边景观不协调,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不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水土保持。为了克服传统护坡的缺陷,生态护坡工程应运而生。相对于传统护坡工程,生态护坡工程具有良好的植生功能,对阻止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以及生物多样性减少有着明显效果。
[0004]然而生态护坡工程依然不可避免的需要使用混凝土,由于混凝土材料自身存在一些缺陷,如抗冲击能力差、易于收缩开裂等,尤其是混凝土材料易于收缩开裂的缺陷,使其抗渗、抗冻、抗化学腐蚀、抗钢筋腐蚀等性能收到很大影响。裂缝是混凝土结构物承载能力、耐久性降低的主要原因,会导致护坡工程坡面下沉,严重影响工程外观、使用功能和使用寿命O
[0005]土工格栅是一种重要的土工合成材料,常用作加筋土结构的筋材或复合材料的筋材等。相对于混凝土,土工格栅是一种柔性材料,可使筋材两侧的应力分布均匀,不仅起到“间接加固”作用,而且可以增强材料的柔韧性。
(三)


【发明内容】

[0006]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加筋生态混凝土护坡,解决护坡工程抗裂性能差、抗沉降性能差的问题。
[0007]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8]一种加筋生态混凝土护坡,包括坡顶、坡面和坡脚,其特征在于:所述坡顶设有水泥柱预置金属钩桩;所述坡面沿垂直于坡面的方向自下而上依次包括营养土工布、下层生态混凝土、土工格栅、上层生态混凝土、人工覆土和环保植物,所述营养土工布挂设在水泥柱预制金属钩桩上;所述坡脚挖有沟槽,沟槽内铺设填充物压紧。
[0009]所述水泥柱预制金属钩桩采用打桩或预埋方式打入地下,水泥柱预置金属钩桩的长度为1.0?1.5mο
[0010]所述营养土工布之间搭接缝合并用固定钉固定;营养土工布的两端采用锚杆固定,锚杆安装密度及长度根据当地土壤的实际情况经计算后决定;营养土工布的重量在300g/m2 以上。
[0011]所述土工格栅孔格尺寸为30-120mm,强度在30N/m以上。
[0012]所述下层生态混凝土、土工格栅和上层生态混凝土三者总厚度为10-20cm。
[0013]所述填充物为格宾石笼或毛石砌筑。
[0014]作为优选的,所述人工覆土中还包含高分子团粒。
[0015]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加筋生态混凝土护坡的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16]I)坡面整治:将待施工公路或者河道的坡面对施工有碍的障碍物、杂物清理干净;
[0017]2)将坡面夯实,采用打桩、预埋方式将水泥柱预制金属钩桩打入地下;
[0018]3)将营养土工布挂设在水泥柱预制金属钩桩上,并沿坡面展开;
[0019]4)在坡脚的沟槽内铺设填充物压紧,防止护坡工程下滑;
[0020]5)在营养土工布上现浇注下层生态混凝土,下层生态混凝土初凝后,沿坡面铺设土工格栅,在土工格栅上现浇注上层生态混凝土 ;
[0021]6)上层生态混凝土初凝后,灌注含草籽的泥浆养护,再在生态混凝土表层人工覆土 2_4cm ;
[0022]7)植物养护:铺设完成后,要及时进行浇水养护,确保整个边坡坡面保持一定的湿润度。
[002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土工格栅设在上下两层生态混凝土之间,生态混凝土与柔性材料土工格栅交替压合,二者合为一体,增强了护坡工程的抗裂性能和抗沉降性能。所用营养土工布透水性与透气性俱佳,不仅具有反滤功能,而且内含营养基质,有利于植物根系生长并在岩石层面深扎,从而达到根系生态防护、防止水土流失的效果。所用人工覆土中含高分子团粒,有利于植物生长,增强护坡的抗冲刷性。坡脚铺设填充物,更好地保证了护坡工程的稳定性。
(四)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4]图1为本发明加筋生态混凝土护坡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2为本发明加筋生态混凝土护坡坡面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6]图中,1、水泥柱预置金属钩桩,2、坡面,2-1、营养土工布、2-2、下层生态混凝土,2-3、土工格栅,2-4、上层生态混凝土,2-5人工覆土,2-6、环保植物,3、锚杆,4、固定钉,5、填充物。
(五)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实施例以本发明技术方案为前提,列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过程,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限于此。
[0028]实施例1
[0029]参照图1、图2所示,本发明的一种加筋生态混凝土护坡,包括坡顶、坡面和坡脚,所述坡顶设有水泥柱预置金属钩桩;所述坡面沿垂直于坡面的方向自下而上依次包括营养土工布、下层生态混凝土、土工格栅、上层生态混凝土、人工覆土、环保植物,营养土工布挂设在水泥柱预制金属钩桩上;所述坡脚挖有沟槽,沟槽内铺设填充物压紧。
[0030]所述水泥柱预制金属钩桩采用打桩或预埋方式打入地下,水泥柱预置金属钩桩的长度为1.0?1.5mο
[0031]所述营养土工布之间搭接缝合并用固定钉固定,营养土工布的两端采用锚杆固定,锚杆安装密度及长度根据当地土壤的实际情况经计算后决定;营养土工布的重量在300g/m2 以上。
[0032]所述土工格栅孔格尺寸为30_120mm,强度在30N/m以上。
[0033]所述人工覆土中还包含高分子团粒。
[0034]所述上层生态混凝土、土工格栅和下层生态混凝土三者总厚度为10-20cm。
[0035]所述填充物为格宾石笼或毛石砌筑。
[0036]本发明的加筋生态混凝土护坡施工方法如下:
[0037]I)坡面整治:将待施工公路或者河道的坡面对施工有碍的障碍物、杂物清理干净;
[0038]2)将坡面夯实,采用打桩、预埋方式将水泥柱预制金属钩桩打入地下;
[0039]3)将营养土工布挂设在水泥柱预制金属钩桩上,并沿坡面展开;
[0040]4)在坡脚的沟槽内铺设填充物压紧,防止护坡工程下滑;
[0041]5)在营养土工布上现浇注下层生态混凝土,下层生态混凝土初凝后,沿坡面铺设土工格栅,在土工格栅上现浇注上层生态混凝土 ;
[0042]6)上层生态混凝土初凝后,灌注含草籽的泥浆养护,再在生态混凝土表层人工覆土 2_4cm ;
[0043]7)植物养护:铺设完成后,要及时进行浇水养护,确保整个边坡坡面保持一定的湿润度。
【权利要求】
1.一种加筋生态混凝土护坡,包括坡顶、坡面和坡脚,其特征在于,所述坡顶设有水泥柱预置金属钩桩;所述坡面沿垂直于坡面的方向自下而上依次包括营养土工布、下层生态混凝土、土工格栅、上层生态混凝土、人工覆土和环保植物,所述营养土工布挂设在水泥柱预制金属钩桩上;所述坡脚挖有沟槽,沟槽内铺设填充物压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筋生态混凝土护坡,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泥柱预制金属钩桩采用打桩或预埋方式打入地下。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加筋生态混凝土护坡,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泥柱预置金属钩桩的长度为1.0?1.5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筋生态混凝土护坡,其特征在于,所述营养土工布之间搭接缝合并用固定钉固定;营养土工布两端采用锚杆固定,锚杆安装密度及长度根据当地土壤的实际情况经计算后决定。
5.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加筋生态混凝土护坡,其特征在于,所述营养土工布重量在300g/m2以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筋生态混凝土护坡,其特征在于,所述土工格栅孔格尺寸为30-120_,强度在30N/m以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筋生态混凝土护坡,其特征在于,所述人工覆土中还包含高分子团粒。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筋生态混凝土护坡,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层生态混凝土、土工格栅和上层生态混凝土三者总厚度为10-20cm。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筋生态混凝土护坡,其特征在于,所述填充物为格宾石笼或毛石砌筑。
10.一种加筋生态混凝土护坡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坡面整治:将待施工公路或者河道的坡面对施工有碍的障碍物、杂物清理干净; 2)将坡面夯实,采用打桩、预埋方式将水泥柱预制金属钩桩打入地下; 3)将营养土工布挂设在水泥柱预制金属钩桩上,并沿坡面展开; 4)在坡脚的沟槽内铺设填充物压紧,防止护坡工程下滑; 5)在营养土工布上现浇注下层生态混凝土,下层生态混凝土初凝后,沿坡面铺设土工格栅,在土工格栅上现浇注上层生态混凝土; 6)上层生态混凝土初凝后,灌注含草籽的泥浆养护,再在生态混凝土表层人工覆土2_4cm ; 7)植物养护:铺设完成后,要及时进行浇水养护,确保整个边坡坡面保持一定的湿润度。
【文档编号】E02D17/20GK104234061SQ201410389028
【公开日】2014年12月24日 申请日期:2014年8月8日 优先权日:2014年8月8日
【发明者】仝利, 张伟强, 李红莲, 赵红 申请人:青岛润国生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山东润国生态科技工程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