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液压回柱的起拔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39076阅读:34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煤矿井下用回柱设备技术领域,涉及到一种用于液压回柱的起拔器。



背景技术:

33102工作面辅运顺槽采用切顶卸压沿空留巷成巷技术,巷道断面宽3.8m、高1.8m,顺槽底板为砂质泥岩。该顺槽受33101采空区影响底板已全部泥化,加之工作面回采过程中受矿压影响,导致巷道底鼓严重,留巷支护单体、挡矸单体及挡矸桩普遍钻底严重,钻底量在300-700mm之间。33102工作面回采前已在沿空留巷成巷段巷口安设JH-20回柱绞车一部,该绞车用于留巷的回柱单体回撤,根据现场情况JH-20绞车距离回撤单体约80m左右,距离较远导致信号传递不清晰,而且生产过程中为保证施工安全,该工作地点配备6-7人进行施工作业(其中4人用于钢丝绳拖拽作业)。随工作面回采,推进绞车需频繁进行自行前移,受现场条件影响,每次爬移绞车耗费较多人力、物力;33102辅运顺槽底板已经泥化,绞车钢丝绳通过与底板的接触经常出现因锈蚀产生的断丝、断股现象,给回柱工作带来不安全因素,更造成了材料的浪费,此时JH-20回柱绞车在此顺槽内施工已形同“鸡肋”。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了克服现有的回柱绞车距施工地点距离远信号传递不清晰、操作人员多、自移不方便、易断钢丝绳的缺陷,设计了一种用于液压回柱的起拔器,拉力大、设备小巧、操作方便、使用安全、效率高、简单实用、经济可靠。

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具体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液压回柱的起拔器,包括起拔器本体,关键是:所述的起拔器本体包括受力龙骨、在受力龙骨上方水平设置的拉移油缸、固定在受力龙骨上方并与供液管路连接的操作手柄,拉移油缸的进、出液口分别借助管路与操作手柄的出、回液口连接,拉移油缸的固定端与受力龙骨固定连接,拉移油缸的活动端具有沿前后方向的移动自由度,拉移油缸活动端的前端固定有连接耳,连接耳借助连接件与回柱锁紧固定。

所述的受力龙骨为工字钢结构,拉移油缸位于工字钢结构的凹槽内,在受力龙骨下方增设滑板,受力龙骨与滑板固定连接。

所述滑板的后端向上弯折形成防护板,防护板顶部与受力龙骨的上端面齐平或位于其上方。

所述的防护板与滑板之间的夹角为30°-40°,防护板顶部与滑板下端面之间的间距为100-120mm。

所述拉移油缸的固定端外壁上固定有支撑板,支撑板沿左右方向的长度大于拉移油缸固定端的外径,支撑板的下端面与受力龙骨固定连接,支撑板的上端面凸出在拉移油缸上方。

所述的支撑板沿左、右方向的长度大于等于拉移油缸固定端外径与两个回柱外径之和。

所述的受力龙骨上固定有门形支架,门形支架位于拉移油缸后方,门形支架包括左、右对称设置的两个竖杆、及位于两个竖杆之间的横板,横板的两端分别与对应端竖杆的顶部固定连接,操作手柄与横板上端面固定连接,竖杆为伸缩杆。

所述的受力龙骨上沿前后方向固定有一组柱窝,所有柱窝在拉移油缸的左、右两侧对称设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拉移油缸距回撤回柱近,只有5-15m,此范围内更能便于操作人员观察情况;该拉移油缸小巧方便,尤其是重量轻,拖拽前移时方便快捷,省时省力;该设备在狭小空间内依旧可以灵活操作,提供更大的拉力,拉力可达到630KN,拉移行程为900mm;工人更省力,单人即可完成拖拽、捆绑作业。有效克服了现有的回柱绞车距施工地点距离远信号传递不清晰、操作人员多、自移不方便、易断钢丝绳的缺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1代表操作手柄,2代表连接耳,3代表支撑板,4代表拉移油缸,5代表柱窝,6代表受力龙骨,7代表滑板,8代表防护板,9代表门形支架,α代表夹角,d代表间距。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详细说明:

具体实施例,如图1所示,一种用于液压回柱的起拔器,包括起拔器本体,起拔器本体包括受力龙骨6、在受力龙骨6上方水平设置的拉移油缸4、固定在受力龙骨6上方并与供液管路连接的操作手柄1,拉移油缸4的进、出液口分别借助管路与操作手柄1的出、回液口连接,拉移油缸4的固定端与受力龙骨6固定连接,拉移油缸4的活动端具有沿前后方向的移动自由度,拉移油缸4活动端的前端固定有连接耳2,连接耳2借助连接件与回柱锁紧固定。利用拉移油缸4的伸缩实现回柱单体的回撤,拉移油缸4距回撤回柱近,只有5-15m,此范围内更能便于操作人员观察情况;该拉移油缸4小巧方便尤其是重量轻,拖拽前移时方便快捷,省时省力;该设备在狭小空间内依旧可以灵活操作,提供更大的拉力,拉力可达到630KN,拉移行程900mm;工人更省力,单人即可完成拖拽、捆绑作业。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受力龙骨6为工字钢结构,结构简单,取材方便,成本低,拉移油缸4位于工字钢结构的凹槽内,工字钢结构的两个立板分别位于拉移油缸4的左、右侧,可以减小拉移油缸4直接与泥浆接触的机会,减缓拉移油缸4的磨损速度,在受力龙骨6下方增设滑板7,受力龙骨6与滑板7固定连接,滑板7的设置使得起拔器在泥浆上移动时更加方便快捷,省时省力,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滑板7的后端向上弯折形成防护板8,防护板8顶部与受力龙骨6的上端面齐平或位于其上方,这样可以防止起拔器后移时,后方的泥浆直接流到滑板7上而增加起拔器的重量导致移动时费时费力,同时可以避免泥浆进入受力龙骨6内部而与拉移油缸4接触,可以进一步减缓拉移油缸4被腐蚀的速度,延长拉移油缸4的使用寿命。为了使防护板8既能起到阻挡泥浆的作用,同时又不会因为太高、太长而导致移动时费时费力给操作人员造成不便,将防护板8与滑板7之间的夹角α设置为30°-40°,优选为35°,防护板8顶部与滑板7下端面之间的间距d设置为100-120mm,优选为110mm。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拉移油缸4的固定端外壁上固定有支撑板3,支撑板3沿左右方向的长度大于拉移油缸4固定端的外径,支撑板3的下端面与受力龙骨6固定连接,支撑板3的上端面凸出在拉移油缸4上方。这样在向后拉回柱时,支撑板3与位于其前方的两个回柱顶紧,可以防止拉移油缸4在回柱的作用下向前移动,更加省时省力。另外,支撑板3还可以防止在起拔器前进过程中,周围的泥浆进入受力龙骨6的凹槽内而与拉移油缸接触,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支撑板3沿左、右方向的长度大于等于拉移油缸4固定端外径与两个回柱外径之和,这样可以使支撑板3顶紧回柱时更加稳固可靠。支撑板3沿左、右方向的长度为300mm,支撑板3的高度为300mm,支撑板3的厚度为20mm,使支撑板3具有足够的强度和支撑力,使用时更加牢固可靠。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受力龙骨6上固定有门形支架9,门形支架9位于拉移油缸4后方,门形支架9包括左、右对称设置的两个竖杆、及位于两个竖杆之间的横板,横板的两端分别与对应端竖杆的顶部固定连接,操作手柄1与横板上端面固定连接,竖杆为伸缩杆,可以根据操作者的身高调整门形支架9的高度,使操作者在控制操作手柄1时更加舒适。伸缩杆包括下固定杆和上调节杆,下固定杆的下端与受力龙骨6固定连接,上调节杆套装在下固定杆上并借助水平设置的销轴锁紧固定,结构简单,操作方便。销轴的数量为两个且同轴设置,锁紧更加牢固可靠。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受力龙骨6上沿前后方向固定有一组柱窝5,所有柱窝5在拉移油缸4的左、右两侧对称设置,当受力龙骨6为工字钢结构时,柱窝5位于左右对称设置的两个立板上,柱窝5可以减小受力龙骨6所受的压力,延长受力龙骨6的使用寿命。左、右两个立板上分别设置有三个柱窝5,最前端柱窝5的前端面到受力龙骨6前端面之间的距离为200mm,最前端柱窝5后端面到中间柱窝5前端面之间的距离为600mm,中间柱窝5后端面到最后端柱窝5前端面之间的距离为900mm,柱窝5是的钢管,足够大的直径和厚度使得钢管具有足够的承重能力,同时使钢管与受力龙骨6之间具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减小受力龙骨6所受的压力。

本实用新型在具体实施时:首先将支撑板3与相邻的两个回柱顶紧,然后通过操作手柄1给拉移油缸4供液,使拉移油缸4的活动端穿过两个回柱之间的间隙向前伸出,待拉移油缸4的活动端伸出完毕后,操作人员将操作手柄1归零,此时使用连接件即倒链大链条或绳套将待回撤的回柱与拉移油缸4上的连接耳2连接牢固,然后操作人员给拉移油缸4排液,此时拉移油缸4的活动端回收带动倒链大链条或绳套回撤回柱,回撤完成后,将连接件与被回撤的回柱分开,然后向后移动滑板7,进行下一个回柱的回撤,如此重复即可。拉力大,设备小巧轻便,起拔器整体沿前后方向的长度为2500mm、沿左右方向的宽度为300mm,起拔器的质量为300kg,操作方便,使用安全,效率高,简单实用,经济可靠。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