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移动折叠式防尘帘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02776阅读:243来源:国知局
可移动折叠式防尘帘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防尘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可移动折叠式防尘帘。



背景技术:

随着矿井综合机械化水平的开采,煤炭产量逐年攀升,与此同时产生的煤尘、岩尘越来越多,为改善井下作业环境,保障职工身体健康,矿井井下需设置防尘装置。目前矿井井下采用全断面喷雾装置来进行降尘,但由于井下水压受用水地点、用水量、跑水、漏水等因素影响,容易造成局部地点水压不足,喷雾装置雾化效果不好,降尘效果不理想,无法满足矿井综合防尘的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提高了防尘效果的可移动折叠式防尘帘。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可移动折叠式防尘帘,包括若干个帘框(1),所述帘框(1)为长方形,各帘框(1)依次排列,相邻两个帘框(1)之间通过铰链(2)连接,各帘框(1)内分别固定有防尘帘(3),所述帘框(1)通过支架(4)固定在井下巷道内。

作为优化的技术方案,所述支架(4)包括底座(41)和斜支撑(42),依次排列的帘框(1)通过所述斜支撑(42)倾斜固定在所述底座(41)的上方。

作为优化的技术方案,所述斜支撑(42)包括两根相互平行的倾斜支撑杆(421),两根支撑杆(421)分别固定在所述底座(41)的两侧上方,位于左右两端的帘框(1)的侧边分别固定在两根支撑杆(421)上。

作为优化的技术方案,所述斜支撑(42)还包括加固杆(422),所述加固杆(422)连接在所述底座(41)与所述支撑杆(421)之间。

作为优化的技术方案,所述帘框(1)与水平面的夹角为60°~75°。

作为优化的技术方案,还包括喷雾装置(5),所述喷雾装置(5)的喷嘴固定在所述帘框(1)顶部的孔中。将喷雾降尘与防尘帘配合使用,防尘效果更好。

作为优化的技术方案,所述帘框(1)采用钢板。

作为优化的技术方案,所述防尘帘(3)采用多孔防水布。

作为优化的技术方案,所述支架(4)采用钢管。

作为优化的技术方案,所述防尘帘(3)通过螺栓和橡胶垫固定在所述帘框(1)上。密封效果较好。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结构简单,安全可靠,方便移动,改善了井下作业环境,保障了职工身体健康,提高了矿井质量标准化水平。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可移动折叠式防尘帘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可移动折叠式防尘帘,包括帘框1、铰链2、防尘帘3、支架4、和喷雾装置5。

帘框1为长方形,长方形的宽度为500~600mm,高度为1500~1800mm,采用厚度为3mm的钢板制成,若干个帘框1依次排列,相邻两个帘框1之间通过铰链2连接,使各帘框1可以折叠到一起。

各帘框1内分别固定有防尘帘3,防尘帘3采用多孔防水布,通过螺栓和橡胶垫固定在帘框1上。

帘框1通过支架4固定在井下巷道内,帘框1的顶部接触巷道的顶部。

支架4包括底座41和斜支撑42,斜支撑42包括两根相互平行的倾斜支撑杆421,两根支撑杆421分别固定在底座41的两侧上方,从支撑杆421的顶部到底座41的垂直距离为500~800mm,位于左右两端的帘框1的侧边分别固定在两根支撑杆421上,使依次排列的帘框1倾斜固定在底座41的上方,帘框1与水平面的夹角为60°~75°。

斜支撑42还包括加固杆422,加固杆422连接在底座41与支撑杆421之间。

底座41、支撑杆421和加固杆422均采用直径为24mm的钢管。

帘框1的顶部开有直径为5mm的圆孔,喷雾装置5的喷嘴固定圆孔中。

使用时,将支架4立好后将帘框1固定在支架4上即可,收起时可将帘框1折叠到一起,方便携带。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移动折叠式防尘帘,包括若干个帘框,所述帘框为长方形,各帘框依次排列,相邻两个帘框之间通过铰链连接,各帘框内分别固定有防尘帘,所述帘框通过支架固定在井下巷道内。本发明的优点在于:结构简单,安全可靠,方便移动,改善了井下作业环境,保障了职工身体健康,提高了矿井质量标准化水平。

技术研发人员:杜坦;王运杰;罗二鹏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淮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7.07.07
技术公布日:2017.09.0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