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油藏开发用井网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256490发布日期:2018-08-24 20:42阅读:28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井网结构,尤其是涉及一种油藏开发用井网结构。



背景技术:

公知的,在进行油藏开采过程中,为了有效提高原油开采效率,在进行原油开采时需要进行合理的井网结构部署,针对不同的油藏结构及开采方式的不同,也需要进行不同的井网结构部署,其中陆相砂岩油藏沉积环境复杂,不同时期形成的砂层层数不等、厚薄不等、物性不等。针对层数多、厚度大的油藏,多层同时投产并不一定比单层投产产量高,原因是层间非均质性强弱不一,层与层之间互相干扰,产量与厚度并不是成正比的关系。在注水开发过程中,高渗透层和低渗透层合采,低渗透层的油流阻力大,生产能力受限,而高渗透层过早水淹或水窜,将会形成水洗带,最终降低注水利用率和注水开发效果,采油速度降低。

现如今的井网结构大都为矩形、环形结构,采油效果并不理想,为了有效提高采油效率,人们又采用菱形结构的井网部署,然而菱形结构的井网部署,需要进行多个注水井及开采井的部署,额外增大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另外由于陆相砂岩油沉积环境复杂,在原油开采一段时间后还是会导致原油开采率降低,为了加大开采效率,通常是通过加密井网部署,这样不仅极大的增加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而且由于井网密度较大,在进行井网部署时很容易发生窜井,给原油的开采带来了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背景技术中的不足,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油藏开发用井网结构,通过本实用新型,不仅可进行陆相砂岩油层的分层开采,而且井网结构部署简单方便,极大的减少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为原油的开采提供了极大便利。

实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油藏开发用井网结构,包括地质,所述地质内部由沙岩油层的密度不同分隔为砂岩密度较小的上部油层和砂岩密度较大的下部油层,在所述地质上表面设有数组间隔有序纵向排列的第一注水井组,所述的每组第一注水井组由两端的端部第一注水井和中部的数个中部第一注水井组成,在所述数组第一注水井组两端的端部第一注水井底部相对面之间和中部第一注水井底部两侧面上均设有倾斜角度相同的两第一注水口,所述第一注水井组内的每两两相邻的注水井通过底部的带有倾斜角度的两第一注水口形成菱形结构,在所述数组第一注水井组内的每两两相邻的注水井中部分别设有第一开采井,所述数组第一注水井组底部和数个第一开采井底部均设置于地质内部的下部油层内,在所述地质上的数组第一注水井组上下两侧分别设有相对应的第二注水井组,所述数组第一注水井组上下两侧的第二注水井组均由数个间隔有序横向排列的第二注水井组成,在所述相对应的第二注水井组内的每相对应的第二注水井底部均设有倾斜角度相同且相对应的两第二注水口,所述上下两侧的第二注水井组底部通过倾斜角度相同且相对应的两第二注水口形成菱形结构,在所述上下两侧的第二注水井组中两两相对应的第二注水井中部分别设有第二开采井,所述上下两侧的第二注水井组底部和数个第二开采井底部均设置在地质内部的上部油层内。

所述的油藏开发用井网结构,所述的第一注水井组由两端的端部第一注水井和数个中部第一注水井间隔有序横向排列形成。

所述的油藏开发用井网结构,在所述第一注水井组、第二注水井组内的注水井内均设有封隔器。

所述的油藏开发用井网结构,在所述数个第一开采井和数个第二开采井内均设有封隔器。

所述的油藏开发用井网结构,所述第一注水井组内的每个注水井与第一开采井之间的间距为200m至300m。

所述的油藏开发用井网结构,所述第二注水井组内的每个注水井与第二开采井之间的间距为200m至300m。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油藏开发用井网结构,通过在注水井底部设有带有倾斜角度的注水口,使得在进行部署时无需将注水井进行菱形结构排列,通过倾斜角度相对应的注水口即可形成菱形结构的井网结构部署;通过菱形结构的注水开采,针对沙岩油层的开采来说,有利于油井受效,注水面积大,受效快,生产井受到多向供水,采油速度高,便于井网调整;通过设置不同分层的注水井和开采井,可针对地质内不同的油层进行依次的分层开采,大大提高了原油的开采效率;通过设置封隔器,使得在进行分层开采过程中,可对其他注水井和开采井进行封隔处理;本实用新型不仅可进行陆相砂岩油层的分层开采,而且井网结构部署简单方便,极大的减少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为原油的开采提供了极大便利。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井网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注水井及开采井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注水井及开采井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1.地质,2.第二注水井组,3.第二注水口,4.中部第一注水井,5.端部第一注水井,6.第一注水口,7.第二开采井,8.第一注水井组,9.第一开采井,10.第二注水井,11.封隔器,12.上部油层,13.下部油层。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实用新型有关的构成。

结合附图1~3所给出的油藏开发用井网结构,所述地质1内部由沙岩油层的密度不同分隔为砂岩密度较小的上部油层12和砂岩密度较大的下部油层13,在所述地质1上表面设有数组间隔有序纵向排列的第一注水井组8,所述的每组第一注水井组8由两端的端部第一注水井5和中部的数个中部第一注水井4组成,所述的第一注水井组8由两端的端部第一注水井5和数个中部第一注水井4 间隔有序横向排列形成,在所述数组第一注水井组8两端的端部第一注水井5 底部相对面之间和中部第一注水井4底部两侧面上均设有倾斜角度相同的两第一注水口6,所述第一注水井组8内的每两两相邻的注水井通过底部的带有倾斜角度的两第一注水口6形成菱形结构,在所述数组第一注水井组8内的每两两相邻的注水井中部分别设有第一开采井9,所述第一注水井组8内的每个注水井与第一开采井9之间的间距为200m至300m,所述数组第一注水井组8底部和数个第一开采井9底部均设置于地质1内部的下部油层13内,在所述地质1上的数组第一注水井组8上下两侧分别设有相对应的第二注水井组2,所述数组第一注水井组8上下两侧的第二注水井组2均由数个间隔有序横向排列的第二注水井10组成,在所述相对应的第二注水井组2内的每相对应的第二注水井10底部均设有倾斜角度相同且相对应的两第二注水口3,所述上下两侧的第二注水井组2底部通过倾斜角度相同且相对应的两第二注水口3形成菱形结构,在所述上下两侧的第二注水井组2中两两相对应的第二注水井10中部分别设有第二开采井7,所述第二注水井组2内的每个注水井与第二开采井7之间的间距为200m 至300m,所述上下两侧的第二注水井组2底部和数个第二开采井7底部均设置在地质1内部的上部油层12内,在所述第一注水井组8、第二注水井组2内的注水井内和所述数个第一开采井9和数个第二开采井7内均设有封隔器11。

实施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油藏开发用井网结构,在进行原油开采前,工作人员进行地质1的数据采集,并计算出地质1内的相应数据,

对于渗透率K≥1~2μm2,原油地下粘度μ≤2mPa·s的好油田,每两两相邻的第一开采井9和每两两相邻的第二开采井7之间的井排距为 400m×500m~1000m×1200m,相应的对第一注水井组8和第二注水井组2的井距进行限定;

对于渗透率K=0.3~1μm2,原油地下粘度μ=5~10mPa·s的中等油田,每两两相邻的第一开采井9和每两两相邻的第二开采井7之间的井排距为 300m×400m~700m×800m,相应的对第一注水井组8和第二注水井组2的井距进行限定;

对于渗透率K≤0.2μm2,地下原油粘度μ。≥15mPa·s的差油田,每两两相邻的第一开采井9和每两两相邻的第二开采井7之间的井排距为100m×150 m~400m×500m,相应的对第一注水井组8和第二注水井组2的井距进行限定;,工作人员根据渗透率的不同将第一注水井组8及相适配的第一开采井9和第二注水井组2及相适配的第二开采井7进行部署;原油开采时,根据地质1内部下部油层13内砂岩密度的大小,调节相应注水压力,通过第一注水井组8向地质1内部下部油层13进行注水,注水过程中,由于第一注水井组8底部均由倾斜角度相对应的第一注水口6,使得注入的水经由第一注水口6在地质1内部的下部油层13内呈菱形结构进行注水,这种注水结构大大提高了原油的注水挤压效果,从而将地质1内部下部油层13内的原油集中挤压至中部,再由第一注水井组8内每两两相邻的注水井中部的第一开采井7进行原油的开采;当第一开采井7开采的原油质量较差后,通过第一注水井组8和第一开采井9内的封隔器11将第一注水井组8和第一开采井9封隔,打开第二注水井组2和第二开采井7内的封隔器11,由于地质1内上部油层12的砂岩密度较小,可相应对水压进行调整并通过第二注水井组2向内进行注水,第二注水井组2的第二注水井10底部也设置倾斜角度相对应的第二注水口3,通过倾斜角度相对应的第二注水口3可形成菱形结构并将上部油层12内的原油向中部挤压,再有第二开采井7进行原油的开采;本实用新型不仅可进行陆相砂岩油层的分层开采,而且井网结构部署简单方便,极大的减少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为原油的开采提供了极大便利。

以上述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本领域技术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实用新型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实用新型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其技术性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