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超稠油注天然气与稀油复合降粘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5135731发布日期:2018-08-10 19:17阅读:562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油田开采领域,具体地,本发明涉及一种超稠油注天然气与稀油复合降粘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超深井稠油储量丰富,但开采难度大。目前,国内外开发了许多采油工艺,如注蒸汽开采工艺、掺稀油降粘工艺、加热降粘工艺以及掺高效水溶性降粘剂的乳化降粘工艺等。但由于地域性的差别,不同油田区块采用的工艺也不一样。中国深层稠油产量占总产量的57%左右,目前主要以掺稀油降粘工艺为主,但是随着稀油资源的减少,掺稀油降粘工艺的发展受到限制,亟需一种高效经济的稠油开采工艺。稠油乳化降粘、电加热降粘技术具有降粘率高、提高泵效、操作简便等优点,但由于破乳脱水及降温后粘度恢复较大,难以满足举升、输送一体化,一直未能得到大范围应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发明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超稠油注天然气与稀油复合降粘方法。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超稠油注天然气与稀油复合降粘方法,包括:(1)天然气与掺稀油在天然气稀油混合管线中混合得到天然气稀油混合物;(2)天然气稀油混合物进入油套管环形空间,在油井内与储层产出的超稠油进行混合,得到掺稀混合液;(3)掺稀混合液在油管内举升至采油井口,随后进入气液分离器进行气液分离,得到脱出天然气和脱气后掺稀混合液;(4)对脱气后掺稀混合液进行脱水处理。

其中,在步骤(1)之前,先采用下述方法来确定天然气的比例:将掺稀油输入油套管环形空间,在油井内与储层产出的超稠油进行混合,待掺入稀油的混合液的粘度为2000mpa.s至3000mpa.s时,按照掺入稀油的混合液量计算天然气的比例。

其中,输入油套管环形空间的掺稀油与储层产出的超稠油的体积比是0.8:1至3:1。

其中,天然气与掺稀混合液的体积比是40:1至200:1。

其中,步骤(3)中的脱出天然气经过脱出天然气输送管线返回步骤(1)。

其中,所述掺稀油是密度为0.87g/cm3至0.91g/cm3的轻质油。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超稠油注天然气与稀油复合降粘方法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发明超稠油注天然气与稀油复合降粘方法,将掺稀油降粘、掺天然气工艺复合应用,通过稀油稀释降粘、天然气溶解降粘、天然气气举三项机理作用复合,对不同粘度超稠油均具有较好的降粘效果,满足超稠油井筒降粘需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超稠油注天然气与稀油复合降粘方法的工艺流程概略图。图1中,各标号的说明如下:

1-掺稀用油储罐、2-掺稀注入泵、3-掺稀油管线、4-天然气储罐、5-天然气压缩机、6-单流阀、7-天然气管线、8-天然气稀油混合管线、9-油套管环形空间、10-油管、11-采油井口、12-混合液外输管线、13-气液分离器、14-产出液输送管线、15-产出液储罐、16-脱出天然气输送管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充分了解本发明的目的、特征及功效,通过下述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工艺方法除下述内容外,其余均采用本领域的常规方法或装置。除非另有说明,否则本发明中涉及的术语均具有本领域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

针对目前超稠油降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超稠油注天然气与稀油复合降粘方法。通常,稠油根据粘度及相对密度可分为普通稠油、特稠油和超稠油,其中超稠油粘度在50000mpa·s以上,相对密度大于0.98(130api)。本发明的方法专门针对的是超稠油,即动力粘度(50℃)≥50000mpa.s,密度(20℃)>0.98g/cm3的原油。

下面结合图1对本发明的超稠油注天然气与稀油复合降粘方法的一种优选方案进行详细说明。

第一步,在掺稀用油储罐1中储存一定量的密度为0.87g/cm3至0.91g/cm3的轻质油作为掺稀油,在掺稀注入泵2处增压至1mpa至15mpa后,经由掺稀油管线3进入天然气稀油混合管线8;在天然气储罐4中储存一定量的油田自产天然气,天然气经由天然气管线7,在天然气压缩机5处增压至1mpa至15mpa后,经过单流阀6进入天然气稀油混合管线8;掺稀油与天然气在天然气稀油混合管线8中混合得到天然气稀油混合物。

发明人通过研究发现,轻质油密度超过0.91g/cm3以后,掺稀降粘效果急剧下降;同时密度低于0.87g/cm3的轻质油因为油品性质好,价格大幅增加,因此综合价格和降粘效果两个因素,优选掺稀油密度为0.87-0.91g/cm3

在掺稀油与天然气混合之前先分别将掺稀油与天然气增压至1mpa至15mpa,能够使天然气和掺稀油更好的注入油井内。

第二步,天然气稀油混合物通过采油井口11的一翼进入油套管环形空间9,在油井底部与储层产出超稠油进行混合,得到掺稀混合液。

第三步,掺稀混合液在油管10内举升至采油井口11,通过混合液外输管线12进入气液分离器13,在气液分离器13处进行气液分离,得到脱出天然气和脱气后掺稀混合液。其中,脱出天然气进入脱出天然气输送管线16,进入天然气储罐4,继续作为油井掺入气,通过对天然气的循环使用,能够有效降低成本、减少废弃气体排放。

第四步,脱气后掺稀混合液,通过产出液输送管线14进出混合液储罐15,脱水后进行外输,即可实现对超稠油的降粘。

在上述第一步中,天然气的加入比例是通过向超稠油中掺入掺稀油、求取地层产量并不断优化掺稀油的掺入量而确定的。具体的方法如下:

1)在掺稀用油储罐1中储存一定量的密度为0.87g/cm3至0.91g/cm3的轻质油作为掺稀油,掺稀油经由掺稀油管线3,在掺稀注入泵2处增压至1mpa至15mpa后,通过采油井口11的一翼进入油套管环形空间9,在油井底部与储层产出超稠油进行混合。掺入稀油的混合液在油管10内举升至采油井口11,通过混合液外输管线12进出混合液储罐15,脱水后进行外输。

2)降低掺稀油注入量,重复步骤1),直至优化后的掺入稀油的混合液的粘度为2000~3000mpa.s;然后,根据天然气与混合液接触处压力条件下,天然气在混合液中的饱和溶解量的1倍至1.5倍将天然气掺入,接触处压力条件下的饱和溶解量可以根据室内常规实验测定得到。

根据上述方法,天然气与掺稀混合液的体积比是40:1至200:1,优选是100:1至150:1,该比例略大于15mpa条件下混合液的饱和溶解天然气比例,能最大限度起到溶解降粘的作用,同时富余气量及举升降压后脱出气起到气举作用。

本发明的超稠油注天然气与稀油复合降粘方法,将掺稀油降粘、掺天然气工艺复合应用,通过稀油稀释降粘、天然气溶解降粘、天然气气举三项机理作用复合,对不同粘度超稠油均具有较好的降粘效果,满足超稠油井筒降粘需求。首先,稀油稀释降粘:通过稀释作用,降低胶质沥青质浓度,减弱超稠油中沥青质聚集体的相互作用,同时,通过混合作用,降低超稠油密度并放大生产压差。其次,天然气溶解降粘:稠油混溶天然气后降粘效果明显,降粘率可达97%以上。再次,天然气气举作用:当地层供给的能量不足以把原油从井底举升到地面时,油井就停止自喷,将天然气从套管环隙或油管中注入井内,降低井中流体的比重,使井内流体柱的压力低于已降低了的油层压力,从而把流体从油管或套管环隙中导出井外。

实施例

下面通过实施例的方式进一步说明本发明,但并不因此将本发明限制在所述的实施例范围之中。下列实施例中未注明具体条件的实验方法,按照常规方法和条件,或按照商品说明书选择。

实施例

下面通过实施例的方式进一步说明本发明,但并不因此将本发明限制在所述的实施例范围之中。下列实施例中未注明具体条件的实验方法,按照常规方法和条件,或按照商品说明书选择。

实施例1(秘密实验)

th1111井,原始粘度356282mpa.s/50℃,实施前采用环空掺稀油工艺生产,日掺稀油52吨,日产稠油35吨,稀油稠油体积比1.49:1,外输粘度2043mpas。2017年3月实施本发明的注天然气与稀油复合降粘工艺,具体是:

在掺稀用油储罐1中储存一定量的密度为0.90g/cm3的轻质油作为掺稀油,在掺稀注入泵2处增压至12.3mpa后,经由掺稀油管线3进入天然气稀油混合管线8;在天然气储罐4中储存一定量的油田自产天然气,天然气经由天然气管线7,在天然气压缩机5处增压至13.5mpa后,经过单流阀6进入天然气稀油混合管线8;掺稀油与天然气在天然气稀油混合管线8中混合得到天然气稀油混合物。天然气稀油混合物通过采油井口11的一翼进入油套管环形空间9,在油井底部与储层产出超稠油进行混合,得到掺稀混合液,其中,天然气与掺稀混合液的体积比是105:1。掺稀混合液在油管10内举升至采油井口11,通过混合液外输管线12进入气液分离器13,在气液分离器13处进行气液分离,得到脱出天然气和脱气后掺稀混合液。脱出天然气进入脱出天然气输送管线16,进入天然气储罐4,继续作为油井掺入气。脱气后掺稀混合液,通过产出液输送管线14进出混合液储罐15,脱水后进行外输。

实施后日掺稀油45吨,日注天然气3600m3,日产稠油49吨,稀油稠油质量比0.92:1,外输粘度1852mpas,增产稠油14吨/日,稀油用量降低38.1%。

实施例2(秘密实验)

th2222井,原始粘度85610mpa.s/50℃,实施前采用环空掺稀油工艺生产,日掺稀油66吨,日产稠油54吨,稀油稠油体积比1.22:1,外输粘度1846mpas。2017年5月实施本发明的注天然气与稀油复合降粘工艺,本实施例采用的具体方法与实施例1采用的方法相同,区别仅在于掺稀油在掺稀注入泵2处增压至13.6mpa,天然气在天然气压缩机5处增压至14.7mpa,天然气与掺稀混合液的体积比是153:1。

实施后日掺稀油41吨,日注天然气4800m3,日产稠油59吨,稀油稠油质量比0.69:1,外输粘度1764mpas,增产稠油4吨/日,稀油用量降低43.2%。

上述实施例为本发明较佳的实施方式,但本方面的实施方式并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其他的任何未背离本发明的精神实质与原理下所作的替代、修饰、组合、改变、简化等,均应为等效的置换方式,都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