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实现巷间煤柱回采的工作面巷道布置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633320发布日期:2019-01-16 06:46阅读:272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实现巷间煤柱回采的工作面巷道布置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矿山采煤工作面巷道的一种布置方式,具体涉及一种可实现巷间煤柱回采的工作面巷道布置结构,适用于工作面巷道个数超过四个的布置方式的矿井。



背景技术:

伴随西部大开发的发展,西部矿井采煤深度的增加以及瓦斯,排水等灾害的增加,工作面巷道布置增加了瓦斯抽排巷、灌浆巷、排水巷等,还有些是由于通风因素,出现了四巷、五巷的布置方式。四巷制一般为两侧各两巷制,五巷制的一般为一侧两巷制,一侧三巷制。工作面巷道之间均留有15~30m的保护煤柱。

由于工作面巷道的增加,因此工作面巷与巷之间的保护煤柱也增加了,从而造成了煤柱的大量损失,造成了资源的损失。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针对现有存在的问题,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实现巷间煤柱回采的工作面巷道布置结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可实现巷间煤柱回采的工作面巷道布置结构,包括位于工作面一侧的第一巷道和位于工作面另一侧的第一巷道组,并且第一巷道与第一巷道组之间设置第二巷道或第二巷道组,第二巷道与第一巷道组之间、第二巷道组与第一巷道组之间的距离均为工作面长度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第一巷道组与第二巷道组均包括两条巷道。

本发明进一步的改进在于,当第一巷道与第一巷道组之间设置第二巷道时,具体结构为:包括位于工作面一侧的第一回风巷以及位于工作面另一侧的第一巷道组,第一巷道组包括第一进风巷和第二进风巷,第一进风巷与第一回风巷之间设置有第二回风巷,并且第二回风巷与第一回风巷之间的距离为工作面长度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

本发明进一步的改进在于,第一巷道与第一巷道组之间设置第二巷道组时,具体结构为包括:位于工作面一侧的第三进风巷,以及位于工作面另一侧的第一巷道组,第一巷道组包括第一进风巷和第二进风巷,第二巷道组包括第一回风巷和第二回风巷,第一进风巷与第三进风巷之间设置有第一回风巷和第二回风巷,第一回风巷与第三进风巷之间的距离为工作面长度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第一回风巷和第二回风巷之间、第一进风巷和第二进风巷之间的距离均为10~30m。

本发明进一步的改进在于,第一巷道、第一巷道组、第二巷道以及第二巷道组均采用矩形断面或半圆拱断面。

本发明进一步的改进在于,第一巷道、第一巷道组、第二巷道以及第二巷道组均采用锚网喷与锚索进行支护,第一巷道、第一巷道组、第二巷道以及第二巷道组与工作面连接处,采用超前支架进行支护。

本发明进一步的改进在于,超前支架的支护长度为大于20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通过加大工作面巷道间距,第二巷道与第一巷道组之间、第二巷道组与第一巷道组之间的距离均为工作面长度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改变工作面巷道的布置,将原来一侧或两侧多个工作面巷道布置移至工作面两侧巷道之间,减少了工作面与工作面之间巷道的数量,从而减少了所留设的保护煤柱,实现巷间煤柱的正常回采,也就解决了工作面保护煤柱增加的问题。本发明能够有效回收煤柱,节约煤炭资源,大大减少了煤柱的损失,大大增加了煤矿的生产效益,适用于所有综采矿井,技术可控、适用范围广、易推广。

附图说明

图1为传统的工作面四巷布置结构图。

图2为传统的工作面五巷布置结构图。

图3为本发明的工作面巷道四巷布置结构图。

图4为本发明的工作面巷道五巷布置结构图。

其中:1为第一回风巷;2为第二回风巷,3为第一进风巷,4为第二进风巷,5为采煤工作面开切眼,6为第三进风巷。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

本发明通过加大工作面巷道间距(常规设计方案为工作面巷间间距留设10~30m,现在调整为30m以上),改变工作面巷道的布置,将原来一侧或两侧多个工作面巷道布置移至工作面两侧巷道之间,减少了工作面与工作面之间巷道的数量,从而减少了所留设的保护煤柱,实现巷间煤柱的正常回采,也就解决了工作面保护煤柱增加的问题。

本发明包括位于工作面即采煤工作面开切眼5一侧的一条第一巷道和位于工作面另一侧的第一巷道组,并且第一巷道与第一巷道组之间设置一条第二巷道或第二巷道组,第二巷道与第一巷道组之间、第二巷道组与第一巷道组之间的距离均为工作面长度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第一巷道组与第二巷道组均包括两条巷道。

当第一巷道与第一巷道组之间设置一条第二巷道时,本发明的结构具体包括:位于工作面一侧的第一回风巷1以及位于工作面另一侧的第一巷道组,第一巷道组包括第一进风巷3和第二进风巷4,第一进风巷3与第一回风巷1之间设置有第二回风巷2,并且第二回风巷2与第一回风巷1之间的距离为工作面长度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

第一巷道与第一巷道组之间设置第二巷道组即设置两条巷道时,本发明具体包括:位于工作面一侧的第三进风巷6,以及位于工作面另一侧的第一巷道组,第一巷道组包括第一进风巷3和第二进风巷4,第二巷道组包括第一回风巷1和第二回风巷2,第一进风巷3与第三进风巷6之间设置有第一回风巷1和第二回风巷2,第一回风巷1与第三进风巷6之间的距离为工作面长度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第一回风巷1和第二回风巷2之间、第一进风巷3和第二进风巷4之间的距离均为10-30m。

以图1传统的工作面四巷布置方式为例,传统设计回采时,第一回风巷1与第二回风巷2之间的保护煤柱就损失了。从图3可以看出,通过加大第一回风巷1与第二回风巷2之间的距离,实现了巷间小煤柱转化为工作面煤柱的问题,从而可以回收第一回风巷1与第二回风巷2之间的保护煤柱。

同样道理,图2为传统的工作面五巷布置方式,传统设计回采时,损失的保护煤柱为第一回风巷1与第二回风巷2之间、第一进风巷(皮带巷)3与第二进风巷4之间、第二进风巷4与第三进风巷6之间的煤柱。参见图4,可以看出,正常回采时,损失的保护煤柱仅为第一进风巷(皮带巷)3与第二进风巷4之间的保护煤柱,从而对于本发明的工作面回采时多回收了两条保护煤柱。

实施例1

参见图3,某矿井工作面巷道布置四条。

位于工作面一侧的巷道即第一回风巷1进行回风,同时利用中间的巷道即第二回风巷2进行回风,皮带巷即第一进风巷3与辅助运输巷即第二进风巷4为进风巷。

工作面巷道采用矩形断面或半圆拱断面,均采用锚网喷+锚索进行支护、巷道与工作面连接处,则采用超前支架进行支护,支护长度为大于20m。

本实施例通过加大第一回风巷1与第二回风巷2之间的距离,将小煤柱转化为工作面的煤,从而实现了煤柱的回采。

实施例2

参见图4,某矿井工作面巷道布置五条。

位于工作面一侧的辅助运输巷即第二进风巷4进风,位于工作面另一侧的皮带巷即第一进风巷1及辅助运输巷即第三进风巷6进风,中间的两条巷道即第一回风巷1与第二回风巷2之间进行回风兼瓦斯预抽。

工作面巷道采用矩形断面或半圆拱断面,均采用锚网喷+锚索进行支护、巷道与工作面连接处,则采用超前支架进行支护,支护长度为大于20m。

本实施例通过对第一回风巷1与第二回风巷2之间等位置的调整,将小煤柱转化为工作面的煤,从而实现了煤柱的回采。

以一条工作面巷道长度3000m计算,保护煤柱20m,煤层厚度5m,一吨煤按200元计算,则一个工作面巷间保护煤柱回收的收入为6000多万元。如果是无烟煤或焦煤一吨达上千元,则效益更加显著。

本发明适用于工作面巷道个数超过四个的布置方式的矿井,此外,适用于所有综采矿井,适用范围广、易推广。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