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易堵塞的隧道排水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925432发布日期:2020-02-14 16:51阅读:447来源:国知局
不易堵塞的隧道排水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城市隧道的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不易堵塞的隧道排水沟。



背景技术:

我国伴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大量人口涌上城市,全国的大中型城市普遍出现了人口拥挤、交通阻塞、能源匮乏、环境污染加重等问题,单纯的城市道路、桥梁已经难以满足如今的交通需求,我国越来越多的城市建设城市隧道、地下轨道交通来解决交通拥堵问题,现如今城市隧道截排水系统的施工技术越来越受到重视。

在隧道施工过程中,通常需要开挖排水沟,由于隧道的四周都是岩石,在挖掘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粉尘和泥沙,与水混合后会形成泥浆,泥浆难以流动排出,容易沉降堵塞排水沟,导致积水无法排出,目前一般开挖沉降池,将泥沙沉淀出来才能将积水排出。

但是现有的技术问题中存在以下使用局限性:由于将泥沙沉降后再排水,导致积水不能及时排出,还需要另外对沉降的泥沙进行处理,同时沉淀的泥浆容易堵塞排水通道,费时费力,排水效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不易堵塞的隧道排水沟,其优点是:该排水沟可防止泥浆堆积,避免堵塞排水通道,积水可及时排出,排水效率高。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不易堵塞的隧道排水沟,包括第一沟体、第二沟体以及排水网盖,还包括分别设置在第一沟体和第二沟体端壁上的挡水板、分别设置在第一沟体和第二沟体侧壁上的集污箱以及铰接设置在集污箱侧壁上的封闭门,所述第一沟体和第二沟体的底壁均设为倾斜坡面,所述倾斜坡面的较高一端朝向地面,所述倾斜坡面的较低一端分别与第一沟体和第二沟体的内壁之间形成有沉淀室,所述挡水板上均布设有若干排水孔,所述倾斜坡面上设有用于清洁污泥的清洁组件,所述集污箱内设有驱动封闭门远离铰接的一端转动至集污箱内的驱动组件,所述第一沟体和第二沟体位于沉淀室的侧壁预留有供污泥进入集污箱内的下料开口。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下雨天气时,雨水通过排水网盖流向第一沟体和第二沟体内,排水孔的设置,实现了第一沟体和第二沟体的相互连通,使得最终实现了污水能够流向排水管道内排出;同时排水孔可将污水的中杂质过滤出;倾斜面的设置,使得污水中的污泥由于重力沉淀堆积在沉淀室内,避免造成排水管道堵塞;当下雨结束后,利用驱动组件驱动封闭门远离铰接的一端转动至集污箱内;再利用清洁组件,将堆积在沉淀室内的污泥通过下料开口清理至集污箱内;采用上述结构构成的排水沟,可避免污泥和杂物堆积,导致排水孔和排水管道堵塞,提高了排水速度,避免污水渗流至路面,影响行车安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挡水板位于第一沟体内的排水孔的孔径尺寸大于挡水板位于第二沟体内排水孔的孔径尺寸。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第二沟体内排水孔的直径尺寸小于第一沟体内排水孔的直径尺寸,可将从第一沟体内流入第二沟体内的污水进行二次过滤,避免排水管道堵塞,提高了排水速度。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清洁组件包括分别倾斜设置在第一沟体和第二沟体位于沉淀室内的清洁板、分别设置在第一沟体和第二沟体背离集污箱端壁上的控制箱以及设置在控制箱内两两相对的第一气缸,所述清洁板的下表面贴合在倾斜坡面位于沉淀室的上表面,所述第一气缸的活塞杆与清洁板的侧壁固定连接,所述控制箱的侧壁设有供第一气缸的活塞杆穿过的通孔,所述第一气缸的活塞杆的延伸方向分别与第一沟体和第二沟体的宽度方向同向。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利用第一气缸驱动清洁板沿第一沟体或第二沟体的宽度方向滑移,同时清洁板的倾斜角度与倾斜坡面位于沉淀室内的倾斜角度一致,进而实现了将堆积在沉淀室内的污泥通过下料开口清理至集污箱内;采用上述结构构成的清洁方式,结构简单,方便操作,避免排水孔和排水管道堵塞,提高了排水速度,避免污水反渗至地面,影响了形成安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驱动组件包括设置在集污箱内顶壁上呈水平态的第二气缸以及与第二气缸的活塞杆连接的驱动杆,所述第二气缸的缸体铰接在集污箱的内顶壁上,所述驱动杆远离第二气缸的一端与封闭门位于集污箱内的侧壁相铰接。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将沉淀室内的污泥清理至集污箱内后,利用第二气缸驱动封闭门远离铰接的一端转动至集污箱内,进而清洁板可将污泥通过下料开口清理至集污箱内;采用上述结构构成的驱动方式,结构简单,方便操作,可避免污泥堆积,导致排水管道和排水孔堵塞,提高了排水速度。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集污箱的内底壁倾斜设有导料板,所述导料板的较高一端固定在集污箱朝向下料开口的内侧壁上,所述导料板的较低一端延伸至集污箱的内底壁上,所述导料板的上表面与集污箱的内壁之间形成有污泥收集室。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导料板的设置,对污泥起到导向作用,使得污泥可由于自身重力向下掉落至污泥收集室内,最终实现了对污泥的收集,便于下料。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封闭门背离铰接一端的侧壁、集污箱的门框底壁上均设有磁性密封条,两所述磁性密封条相吸和。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将污泥清理完成后,利用第二气缸驱动封闭门远离铰接的一端转动至门框壁上,进而两个磁性密封条紧密吸和;由于密封条具有防水的作用,可避免污水通过封闭门与门框壁之间的缝隙渗入集污箱内,提高了排水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排水网盖上设有雨滴传感器,所述雨滴传感器分别与第一气缸、第二气缸电性连接。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下雨时,利用雨滴传感器可将检测到的雨滴信号传送至plc控制电路,第一气缸和第二气缸等待接收二次信号;当停止下雨时,雨滴检测器将检测到的信号传送至plc控制电路,第一气缸和第二气缸工作,实现了将污泥清理至污泥收集室内,实现了自动化工作,可避免污泥堆积,导致排水孔和排水管道堵塞,提高了排水速度。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集污箱位于第二气缸的一侧的顶壁铰接设有密封门,所述密封门上设有把手。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拉动把手,工作人员可打开密封门,定期将污泥收集室内的污泥清理掉。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雨水通过排水网盖流向第一沟体和第二沟体内,排水孔的设置,实现了第一沟体和第二沟体的相互连通,使得最终实现了污水能够流向排水管道内排出;同时排水孔可将污水的中杂质过滤出,倾斜面的设置,使得污水中的污泥由于重力沉淀堆积在沉淀室内,避免造成排水管道堵塞;当下雨结束后,利用驱动组件驱动封闭门远离铰接的一端转动至集污箱内;再利用清洁组件,将堆积在沉淀室内的污泥通过下料开口清理至集污箱内;采用上述结构构成的排水沟,可避免污泥和杂物堆积,导致排水孔和排水管道堵塞,提高了排水速度,避免污水渗流至路面,影响了行车安全;

2、第二沟体内排水孔的直径尺寸小于第一沟体内排水孔的直径尺寸,可将从第一沟体内流入第二沟体内的污水进行二次过滤,避免排水管道堵塞,提高了排水速度;

3、当将污泥清理完成后,利用第二气缸驱动封闭门远离铰接的一端转动至集污箱的门框壁上,进而两个磁性密封条相紧密吸和;由于密封条具有防水的作用,可避免污水通过两个封闭门之间的缝隙渗入集污箱内。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用于体现本实施例中第一沟体和第二沟体的俯视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用于体现本实施例中清洁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用于体现本实施例中下料开口与导料板之间位置关系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第一沟体;2、第二沟体;3、排水网盖;4、挡水板;5、集污箱;6、封闭门;7、倾斜坡面;8、沉淀室;9、排水孔;10、清洁组件;101、清洁板;102、控制箱;103、第一气缸;11、驱动组件;111、第二气缸;112、驱动杆;12、下料开口;13、通孔;14、导料板;15、污泥收集室;16、磁性密封条;17、雨滴传感器;18、密封门;19、把手;20、泄水孔;21、门框。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

一种不易堵塞的隧道排水沟,参照图1,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沟体1和第二沟体2,第一沟体1和第二沟体2上的顶壁分别设有与地面齐平的排水网盖3,排水网盖3上均布设有若干泄水孔20,泄水孔20呈长条型;当下雨时,污水通过泄水孔20流入第一沟体1和第二沟体2内,避免污水堆积在路面,提高了行车安全。

参照图1,第一沟体1和第二沟体2的端壁上均设有挡水板4,两个挡水板4上均布设有若干排水孔9;排水孔9的设置,实现了第一沟体1和第二沟体2之间的相互连通,可将积水排出;同时,可将污水中的杂质过滤在沟体内,避免堵塞排水管道(图中未示出),提高了排水效率。

参照图2,第一沟体1和第二沟体2的底壁均设为倾斜坡面7,倾斜坡面7的较高一端朝向地面,倾斜坡面7的较低一端分别与第一沟体1和第二沟体2的内壁之间形成有沉淀室8;倾斜坡面7的设置,使得水质较轻的水可通过排水孔9排出,进而将污水中的污泥沉淀在沉淀室8内,避免污泥堵塞排水管道(图中未示出),提高了排水效率。

参照图2,挡水板4在第一沟体1内的排水孔9的直径尺寸大于挡水板4在第二沟体2内的排水孔9的直径尺寸;当排水过程中,第一沟体1内沉淀室8里的一些杂质会随着水流流向第二沟体2内,第二沟体2内挡水板4上排水孔9的直径尺寸小于第一沟体1内挡水板4上排水孔9的直径尺寸,可将第一沟体1污水中的杂质过滤在第二沟体2内,避免排水管道(图中未示出)堵塞,提高了排水效率。

参照图1和图3,第一沟体1和第二沟体2的侧壁均设有集污箱5,两个集污箱5朝向第一沟体1和第二沟体2的侧壁上铰接有封闭门6,集污箱5内设有驱动封闭门6远离铰接的一端转动至集污箱5内的驱动组件11,第一沟体1和第二沟体2的一侧均设有用于清洁污泥的清洁组件10,第一沟体1和第二沟体2位于沉淀室8的侧壁预留有供污泥掉落至集污箱5内的下料开口12;首先利用驱动组件11,驱动封闭门6远离铰接的一端转动至集污箱5内;其次利用清洁组件10可将沉淀室8内沉淀的污泥通过下料开口12清理至集污箱5内;采用上述结构构成的排水沟,可定期对沉淀室8进行清理,进而避免污泥沉淀,导致堵塞排水孔9,提高了排水效率。

参照图3,清洁组件10有两组,设置在第一沟体1一侧的清洁组件10包括倾斜设置在第一沟体1位于清洁室内的清洁板101、设置在第一沟体1背离集污箱5端壁上的控制箱102以及倾斜设置在控制箱102内两两相对的第一气缸103,两个第一气缸103的活塞杆的延伸方向与第一沟体1的宽度方向同向,清洁板101的倾斜角度与倾斜坡面7位于沉淀室8内的倾斜角度一致,清洁板101的下表面贴合在倾斜坡面7较低一端的上表面,两个第一气缸103的活塞杆分别延伸至第一沟体1和第二沟体2内并与清洁板101的侧壁固定连接,控制箱102的侧壁相对设有供第一气缸103的活塞杆穿过的通孔13;当需要清理沉淀室8内的污泥时,利用两个第一气缸103驱动清洁板101沿其宽度方向滑移,可将沉淀室8内的污泥通过下料开口12进入集污箱5内;采用上述结构构成的清洁方式,结构简单,方便操作,可将堆积在沉淀室8内的污泥排向集污箱5内,可防止污泥堆积,导致排水孔9堵塞,提高了排水速度,避免污水溢出路面,影响了行车安全。

参照图3,驱动组件110包括设置在集污箱5内顶壁上的第二气缸111以及与第二气缸111的活塞杆连接的驱动杆112,第二气缸111的缸体与集污箱5的内顶壁相铰接,驱动杆112远离第二气缸111的一端分别与封闭门6朝向集污箱5内的侧壁相铰接;当需要对将沉淀室8内的污泥清洁至集污箱5内时,将第二气缸111的活塞杆回缩,进而带动封闭门6远离铰接的一端转动至集污箱5内,使得污泥可通过下料开口12进入集污箱5内;该驱动方式,结构简单,方便操作,可避免污泥堆积在沉淀室8内,避免堵塞排水管道,提高了排水速度。

参照图3,集污箱5内倾斜设有向上延伸的导料板14,导流板较高的一端固定在集污箱5朝向下料开口12的内侧壁上,导流板的较低一端延伸至集污箱5的内底壁上,导料板14的上表面与集污箱5的内壁之间形成有污泥收集室15;导料板14的设置,对污泥起到导向的作用,进而污泥可由于重力作用,向下滑落至污泥收集室15内,最终实现了对污泥的收集。

参照图3,封闭门6远离铰接一端的侧壁、集污箱5的门框21底壁上均设有磁性密封条16,两个磁性密封条16相吸和;当对污泥清理完成后,磁性密封条16的设置,使得封闭门6远离铰接的一端紧密贴合在门框21底壁上;同时密封条具有防水的作用,可防止排水沟在排水过程中,污水会从封闭门6与门框21底壁之间的缝隙中渗透进集污箱5内,提高了排水的稳定性。

参照图1和图3,排水网盖3位于泄水孔的侧壁上设有雨滴传感器17,雨滴传感器17分别于第一气缸103和第二气缸111电性连接;利用雨滴传感器17可检测雨水,当检测到雨滴信号时,立即传送信号至pc控制电路,第一气缸103和第二气缸111等待二次信号;当下雨完成后,雨滴检测器没有检测到雨滴,立即发出二次信号至plc控制电路,第一气缸103和第二气缸111工作,可将堆积在沉淀室8内的污泥排入污泥收集室15内,实现了自动化工作,避免排水管道堵塞,提高了排水效率。

参照图4,集污箱5位于第二气缸111一侧的顶壁铰接设有密封门18;密封门18的设置,工作人员可外接抽泥泵(图中未示出),定时将污泥收集室15内的污泥清理掉。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为:当下雨时,雨滴传感器17检测到雨滴,立即发出一次信号至plc控制电路,第一气缸103和第二气缸111等待二次信号指令,污水通过泄水孔20分别流向第一沟体1和第二沟体2内,通过排水孔9,实现了第一沟体1和第二沟体2之间的相互连通,最终污水流向排水管道排出;同时污水中的污泥沉淀在沉淀室8内;当下雨结束,雨滴传感器17再次发送信号至plc控制电路,第一气缸103和第二气缸111接收信号,封闭门6远离铰接的一端转动至集污箱5内,清洁板101将堆积在倾斜坡面7上的污泥通过下料开口12清扫至集污箱5内,利用导料板14实现了对污泥的导向作用,便于污泥由于重力作用流至污泥收集室15内,最终实现了对污泥的收集,可避免污泥堵塞排水管道,降低了污水的排速;清洁完成后,利用第二气缸111的活塞杆伸出,进而封闭门6远离铰接的一端向门框21靠近,从而两个磁性密封条16相吸和,最终实现了封闭门6的关闭。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