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冲击双伸缩立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054348发布日期:2021-07-27 15:31阅读:125来源:国知局
抗冲击双伸缩立柱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矿用液压支架支护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抗冲击双伸缩立柱。



背景技术:

近几年,随着煤矿开采强度和开采深度的不断加大,矿井冲击地压等动力灾害日益凸显,冲击地压矿井的数目逐年增加,给煤矿的安全生产带来了巨大的威胁。为了有效的预防冲击地压事故,需提高液压支架主要动力元件,即立柱的抗冲击性能。相关技术中的抗冲击双伸缩立柱依靠安全阀实现抗冲击,具有响应时间慢和缓冲能力有限等缺点,容易出现缸筒胀缸、缸盖开裂等形式的失效破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发明的实施例提出一种抗冲击双伸缩立柱,以缩短抗冲击双伸缩立柱的相应时间、提高抗冲击双伸缩立柱的缓冲能力。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抗冲击双伸缩立柱包括:

外缸,所述外缸上设有第一通道以及与所述第一通道连通的第一口和第二口,所述第二口设在所述外缸的外部,所述第二口上设有液控单向阀,所述液控单向阀上设有进回液口、控制液口和在第一设定压力下开启的第一安全阀;

中缸,所述中缸沿上下方向可滑动地插装在所述外缸内,所述中缸和所述外缸之间限定出外缸上腔和外缸下腔,所述第一口与所述外缸下腔连通;

活柱,所述活柱沿上下方向可滑动地插装在所述中缸内,所述活柱与所述中缸之间限定出中缸上腔和中缸下腔,所述活柱具有向上伸出所述中缸的活柱头;

底阀,所述底阀设在所述中缸的下端部,所述中缸下腔能够通过所述底阀与所述外缸下腔连通;

活塞,所述活塞沿上下方向可滑动地插装在所述活柱内,所述活塞、所述活柱和所述中缸限定出活柱下腔,所述活塞和所述活柱限定出活柱上腔,所述活柱下腔与所述中缸下腔连通,所述活柱上设有第二通道以及与所述第二通道连通的第三口和第四口,所述第三口与所述活柱上腔连通,所述第四口设在所述活柱头的外部;和

充气嘴,所述充气嘴设在所述第四口上。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抗冲击双伸缩立柱具有响应时间短、安全性高和抗冲击性能好等优点。

在一些实施例中,进一步包括保护罩,所述保护罩罩设在所述充气嘴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进一步包括挡环,所述挡环设在所述活柱下腔的内部,所述挡环与所述活柱的内壁面相连,所述活塞设在所述挡环的上方,所述活塞的下端部用于抵靠在所述挡环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挡环的外周面上设有外螺纹,所述活柱的内壁面上设有与所述外螺纹配合的内螺纹,所述挡环与所述活柱的内壁面通过所述外螺纹和所述内螺纹相连。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活柱头上设有第三通道以及与所述第三通道连通的第五口和第六口,所述第五口与所述第二通道连通,所述第六口位于所述活柱头的外部,所述第六口上设有在第二设定压力下开启的第二安全阀,所述第二设定压力大于所述第一设定压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通道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沿上下方向延伸,所述第一部分位于所述活柱的中心线上,所述第二部分和所述第三通道对称布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中缸的下端部设有第四通道以及与所述第四通道连通的第七口和第八口,所述第七口与所述外缸下腔连通,所述第八口能够通过所述底阀与所述中缸下腔连通;

所述外缸上设有第五通道以及与所述第五通道连通的第九口和第十口,所述第九口设在所述外缸的外部,所述第十口与所述外缸上腔连通;

所述中缸上设有第六通道以及与所述第六通道连通的第十一口和第十二口,所述第十一口与所述外缸上腔连通,所述第十二口与所述中缸上腔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进一步包括密封圈,所述活塞的外周面上设有密封环槽,所述密封圈套设在所述密封环槽内,所述密封圈的外周面与所述活柱的内壁面贴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密封圈设有多个,多个所述密封圈沿上下方向间隔开地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进一步包括第一支撑环和第二支撑环,所述第一支撑环设在所述密封圈的上方,所述第二支撑环设在所述密封圈的下方。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抗冲击双伸缩立柱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活柱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抗冲击双伸缩立柱的使用状态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抗冲击双伸缩立柱的另一使用状态图。

附图标记:抗冲击双伸缩立柱100;

外缸1;外缸上腔101;第一通道102;第一口1021;第二口1022;液控单向阀103;第一安全阀1031;进回液口1032;控制液口1033;进液接头105;第五通道106;

中缸2;中缸上腔201;中缸下腔202;底阀203;第六通道205;

活柱3;活柱头301;活柱下腔302;活柱上腔303;活塞304;挡环305;充气嘴306;第二安全阀307;保护罩308;第二通道309;第一部分3091;第二部分3092;第三口3093;第四口3094;第三通道310;密封圈311;第一支撑环312;第二支撑环313;

第一导向套4;

第二导向套5;

顶板200;

煤壁300;

围岩40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如图1和图2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抗冲击双伸缩立柱100包括外缸1、中缸2、活柱3、底阀203、活塞304和充气嘴306。

外缸1上设有第一通道102以及与第一通道102连通的第一口1021和第二口1022,第二口1022设在外缸1的外部,第二口1022上设有液控单向阀103,液控单向阀103上设有进回液口1032、控制液口1033和在第一设定压力下开启的第一安全阀1031。

中缸2沿上下方向可滑动地插装在外缸1内,中缸2和外缸1之间限定出外缸上腔101和外缸下腔,第一口1021与外缸下腔连通。

活柱3沿上下方向可滑动地插装在中缸2内,活柱3与中缸2之间限定出中缸上腔201和中缸下腔202,活柱3具有向上伸出中缸2的活柱头301。

底阀203设在中缸2的下端部,中缸下腔202能够通过底阀203与外缸下腔连通。

活塞304沿上下方向可滑动地插装在活柱3内,活塞304、活柱3和中缸2限定出活柱下腔302,活塞304和活柱3限定出活柱上腔303,活柱下腔302与中缸下腔202连通,活柱3上设有第二通道309以及与第二通道309连通的第三口3093和第四口3094,第三口3093与活柱上腔303连通,第四口3094设在活柱头301的外部。充气嘴306设在第四口3094上。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抗冲击双伸缩立柱100工作前,利用充气嘴306向活柱上腔303中充入气体,使活动上腔302内的压强在第一预设压强范围内,该气体可以是氮气、氦气等。抗冲击双伸缩立柱100进行升柱作业时,向控制液口1033通控制液控制液控单向阀103的进回液口1032开启,利用进回液口1032向外缸下腔通入乳化液,乳化液推动中缸2带动活柱3向上移动;当中缸2向上移动到中缸2的最高位置时停止,此时中缸2的下端部上的底阀203打开,乳化液通过底阀203进入到中缸下腔202,之后乳化液推动活塞304并带动活柱3向上移动;活柱3向上移动到活柱3的最高位置时停止,之后活塞304向上移动至活塞304上下两侧压力平衡时停止,抗冲击双伸缩立柱100升柱过程结束。

当发生冲击矿压时,由于乳化液压强升高活塞304下侧的压力大于上侧的压力,活塞304向上移动,活柱3下降,活柱上腔303内的气体被压缩,吸收缓冲顶板200释放的冲击能量;若冲击能量较大,第一安全阀1031受到来自乳化液的压力达到第一设定压力时,第一安全阀1031开启,乳化液通过与外缸下腔连通的第二口1022流出,快速释放冲击能量,冲击压力消失时活塞304复位。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抗冲击双伸缩立柱100受到冲击时,能够利用活塞304移动以压缩活柱上腔303内的气体及时对冲击能量起到缓冲作用,并在在冲击能量较大时利用第一安全阀1031快速释放冲击能量。

由此,一方面,在第一安全阀1031开启之前,便能够利用活塞304压缩活柱上腔303内的气体对冲击能量起到缓冲作用,与相关技术中仅通过设置在外缸上的安全阀释放冲击能量相比,缩短了相应时间、提高了抗冲击双伸缩立柱100的安全性。另一方面,在受到冲击能量时,不仅可以通过活塞304压缩活柱上腔303内的气体对冲击能量起到缓冲作用,而且可以通过设置在外缸1上的第一安全阀1031快速释放冲击能量,与相关技术中仅通过设置在外缸上的安全阀释放冲击能量相比,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抗冲击双伸缩立柱100具有更强的抗冲击性能。

需要说明的是,当活柱上腔303内的气体泄漏而影响使用时,可以通过充气嘴306向活柱上腔303内充气,保证抗冲击双伸缩立柱100可重复使用。

因此,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抗冲击双伸缩立柱100具有响应时间短、安全性高和抗冲击性能好等优点。

下面参考图1-图4,详细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抗冲击双伸缩立柱100。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抗冲击双伸缩立柱100包括:外缸1、中缸2、活柱3、底阀203、活塞304和充气嘴306。

外缸1上设有第一通道102以及与第一通道102连通的第一口1021和第二口1022,第二口1022设在外缸1的外部,第二口1022上设有液控单向阀103,液控单向阀103上设有进回液口1032、控制液口1033和第一安全阀1031。

控制液口1033用于通控制液,以控制进回液口1032的启闭。进回液口1032在抗冲击双伸缩立柱100进行升柱作业时作为乳化液进口、在抗冲击双伸缩立柱100进行降柱作业时作为乳化液出口使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通道102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第一通道102的第一部分沿上下方向延伸,第一通道102的第二部分延水平方向延伸,第二口1022位于第一通道102的第一部分上,第一口1021位于第一通道102的第二部分上。

中缸2沿上下方向可滑动地插装在外缸1内,中缸2和外缸1之间限定出外缸上腔101和外缸下腔,第一口1021与外缸下腔连通。

优选地,外缸1上设有第一导向套4,中缸2在上下方向上可以沿第一导向套4导向滑动。

活柱3沿上下方向可滑动地插装在中缸2内,活柱3与中缸2之间限定出中缸上腔201和中缸下腔202,活柱3具有向上伸出中缸2的活柱头301。

优选地,中缸2上设有第二导向套5,活柱3在上下方向上可以沿第二导向套5导向滑动。

底阀203设在中缸2的下端部,中缸下腔202能够通过底阀203与外缸下腔连通。

活塞304沿上下方向可滑动地插装在活柱3内,活塞304、活柱3和中缸2限定出活柱下腔302,活塞304和活柱3限定出活柱上腔303,活柱下腔302与中缸下腔202连通,活柱3上设有第二通道309以及与第二通道309连通的第三口3093和第四口3094,第三口3093与活柱上腔303连通,第四口3094设在活柱头301的外部。

充气嘴306设在第四口3094上。例如,充气嘴306螺纹连接在第四口3094处。

在一些实施例中,抗冲击双伸缩立柱100进一步包括挡环305,挡环305设在活柱下腔302的内部,挡环305与活柱3的内壁面相连,活塞304设在挡环305的上方,活塞304的下端部用于抵靠在挡环305上。

由此,可以利用挡环305限制活塞304向下的极限位置,防止活塞304脱离活柱3,提高抗冲击双伸缩立柱100的使用可靠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挡环305的外周面上设有外螺纹,活柱3的内壁面上设有与外螺纹配合的内螺纹,挡环305与活柱3的内壁面通过外螺纹和内螺纹相连。

在对活塞304进行维修和更换时,需要拆装挡环305,挡环305与活柱3采用螺纹连接,可以方便拆装挡环305,从而可以方便对活塞304进行维修和更换。

在一些实施例中,活柱头301上设有第三通道310以及与第三通道310连通的第五口和第六口,第五口与第二通道309连通,第六口位于活柱头301的外部,第六口上设有在第二设定压力下开启的第二安全阀307,第二设定压力大于第一设定压力。

由此,抗冲击双伸缩立柱100受到冲击、活塞304向上移动压缩活柱上腔303内的气体过程中,若第二安全阀307受到的来自气体的压力达到第二设定值时第二安全阀307开启,一方面,利用第二安全阀307快速释放部分冲击能量,防止出现缸筒胀缸、缸盖开裂等形式的失效破坏现象;另一方面,可以防止活柱3因为活柱上腔303内气体压强过大而损坏,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抗冲击双伸缩立柱100的安全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通道309包括第一部分3091和第二部分3092,第一部分3091沿上下方向延伸,第一部分3091位于活柱3的中心线上,第二部分3092和第三通道3010对称布置。

由此,活柱3的径向两侧重量较均匀,从而可以有效避免由于活柱3径向两侧重量不均导致的偏心现象,有利于提高活柱3的运动稳定性,提高抗冲击双伸缩立柱100的可靠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抗冲击双伸缩立柱100进一步包括密封圈311,活塞304的外周面上设有密封环槽,密封圈311套设在密封环槽内,密封圈311的外周面与活柱3的内壁面贴合。

由此,利用密封圈311可以提高活塞304与活柱3的内壁面之间的密封性,从而有效防止活柱上腔303内的气体进入活柱下腔302,提高抗冲击双伸缩立柱100的可靠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密封圈设有多个,多个密封圈在上下方向间隔开地设置。由此,可以进一步提高活塞304与活柱3的内壁面之间的密封性,防止活柱上腔303内的气体进入活柱下腔302,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抗冲击双伸缩立柱100的可靠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抗冲击双伸缩立柱100进一步包括第一支撑环312和第二支撑环313,第一支撑环312设在密封圈311的上方,第二支撑环313设在密封圈311的下方。

由此,利用第一支撑环312和第二支撑环313,可以使活塞304更稳定的支撑在活柱3内,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抗冲击双伸缩立柱100的可靠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中缸2的下端部设有第四通道以及与第四通道连通的第七口和第八口,第七口与外缸下腔连通,第八口能够通过底阀203与中缸下腔202连通。

外缸1上设有第五通道106以及与第五通道106连通的第九口和第十口,第九口设在外缸1的外部,第十口与外缸上腔101连通。

中缸2上设有第六通道205以及与第六通道205连通的第十一口和第十二口,第十一口与外缸上腔101连通,第十二口与中缸上腔201连通。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抗冲击双伸缩立柱100进行降柱作业时,向控制液口1033通控制液控制液控单向阀103的进回液口1032开启,乳化液通过第九口进入第五通道106,乳化液通过第五通道106进入到外缸上腔101,进而通过第六通道205进入到中缸上腔201,由于中缸2受到的乳化液向下的压力大于活柱3受到的乳化液向下的压力,因此,乳化液先推动中缸2向下移动,外缸下腔内的乳化液经第二口1022和进回液口1032流出;当中缸2移动到中缸2的最低位置时,中缸2停止移动,中缸2的下端部上的底阀203打开,中缸上腔201内的乳化液推动活柱3向下移动,中缸下腔内的乳化液经底阀203、外缸下腔、第二口1022和进回液口1032流出,直至活柱3移动到活柱3的最低位置,,降柱过程结束。

优选地,第九口上安装有进液接头105。由此,通有乳化液的管路可以通过进液接头105与第九口连接,方便向第五通道106内通乳化液。

在一些实施例中,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抗冲击双伸缩立柱100进一步包括保护罩308,保护罩308罩设在充气嘴106上。

由此,利用保护罩308对充气嘴106进行防护,有效避免抗冲击双伸缩立柱100受到冲击时充气嘴106崩出活柱3。

下面参考图1-图4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抗冲击双伸缩立柱100的工作过程:

升柱作业时,利用第二口1022向外缸下腔通入乳化液,进入外缸下腔内的乳化液推动中缸2带动活柱3向上移动,当中缸2向上移动到中缸2的最高位置时停止;此时中缸2的下端部上的底阀203打开,乳化液通过底阀203进入到中缸下腔202,乳化液推动活塞向上移动,进而活塞带动活柱3向上移动,活柱3向上移动到活柱3的最高位置时停止,之后活塞304向上移动至活塞304上下两侧压力平衡时停止,抗冲击双伸缩立柱100升柱过程结束。

正常工作时,如图3和图4所示,依靠抗冲击双伸缩立柱100和的围岩400支撑顶板200,具体地:

式中:r为顶板200受到的冲击载荷;p0为直接承载液压支架的工作阻力;pi为第i个协力抵抗冲击载荷的邻近液压支架工作阻力;n为有效协力抵抗冲击载荷的液压支架个数;f为围岩400对顶板200的作用力。

发生冲击矿压时,在冲击能量作用下,第一安全阀1031和第二安全阀307未开启前,活塞304压缩活柱上腔303内的气体,活柱3降柱让位第一距离,此过程将冲击压力传递到邻近液压支架或围岩400,起到让位缓冲作用;若冲击能量继续作用,第一安全阀1031受到的乳化液压力达到第一设定值时,第一安全阀1031开启,利用第一安全阀1031排出乳化液释放冲击能量,若冲击能量持续作用使活柱下腔302内压力持续升高,则活塞304继续向上移动以压缩活柱上腔303内的气体,活柱3降柱让位第二距离,起到缓冲和释放冲击能量的作用;若冲击能量继续作用,第二安全阀307受到的气体压力达到第二设定值时,第二安全阀307开启,释放部分冲击能量;冲击压力消失时,活塞逐渐复位。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抗冲击双伸缩立柱100的活柱上腔303起到蓄能器的作用,利用蓄能器、第一安全阀1031协同工作,具有缓冲和释放双作用,缓冲和释放双作用过程中以空间换时间,适应了顶板200冲击活动规律特点。初始冲击时快速下降让位,由其他部分的围岩400和液压支架共同承载;充分利用活柱3内的空间,若第一安全阀1031打开后压力仍继续升高,第二安全阀307开启让压,防治抗冲击双伸缩立柱100过载而发生破坏。蓄能器和安全阀协同发挥作用,相当于增大了安全阀流量。上述活柱上腔303的体积应合理设置,保证有效让位距离在合理范围内。

此外,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抗冲击双伸缩立柱100的外部结构可以与现有技术中立柱的外部结构一致,可以满足安装空间和互换性要求。长期使用活柱上腔303内气体泄漏后可以利用充气嘴306便捷充气,不需要拆解抗冲击双伸缩立柱100。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抗冲击双伸缩立柱100还具有结构简单,实用性和强适应等特点。

降柱作业时,通过进液接头105通入乳化液,乳化液通过第四通道进入到外缸上腔101,进而通过第五通道106进入到中缸上腔201。乳化液推动中缸2向下移动,外缸下腔内的乳化液通过第二口1022和进回液口1032流出;当中缸2移动到中缸2的最低位置时,中缸2停止移动,此时中缸2的下端部的底阀203打开,中缸上腔201内的乳化液推动活柱3向下移动,中缸下腔内的乳化液通过底阀203、外缸下腔、第二口1022和进回液口1032流出,当活柱3移动到最低位置时,降柱过程结束。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发明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