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煤层底板突水治理方法

文档序号:30583731发布日期:2022-06-29 14:08阅读:284来源:国知局
一种煤层底板突水治理方法

1.本发明属于煤层底板突水治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煤层底板突水治理方法。


背景技术:

2.安全高效地开采煤炭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我国是世界上产煤量最多的国家之一,同时我国煤矿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十分复杂,许多煤层开采过程中受到多种水体的威胁,近几年来,随着煤矿生产在开采深度、开采强度和开采广度上的不断增加,煤田的水文地质条件越来越复杂,底板承压水对矿井安全生产的威胁日益严重,水的不利因素严重制约着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影响着保水采煤等环境工程。直至目前,矿井水害仍是煤矿安全生产的重大隐患。针对奥灰水害防治措施主要包括疏水降压、帷幕注浆、底板注浆加固改造,三种防治底板水害技术主要针对不同的含水层特性,底板注浆加固改造是施工注浆孔并对其注浆,通过浆液填充、挤占底板岩层裂隙、小溶隙等空间,凝结、胶结后加固采场底板,增强底板岩层抵抗采动、高承压水破坏的能力,防止底板高承压含水层发生突水事故,但是目前常用的注浆加固方法仅对煤层底板进行简单的注浆加固,并未对注浆加固效果进行评估和优化,无法保证底板的注浆加固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煤层底板突水治理方法,其方法步骤简单,通过对待加固区域加固前后的视电阻率进行测量,判断加固后待加固区域是否存在突水危险性,若存在突水危险性,对待加固区域进行补充注浆加固,直至待加固区域不存在突水危险性,解除底板突水造成的突水危险,治理效果好,提高了煤矿生产的安全性。
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煤层底板突水治理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5.步骤一、确定待加固区域的位置;
6.步骤二、采集加固前待加固区域的原始视电阻率;
7.步骤三、对待加固区域进行注浆加固;
8.步骤四、确定注浆加固后待加固区域内的有效加固区域;
9.步骤五、根据注浆加固后待加固区域内的有效加固区域判断待加固区域的突水危险性;
10.步骤六、对待加固区域进行补充注浆加固;
11.步骤七、完成待加固区域的注浆加固。
12.上述的一种煤层底板突水治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一中确定待加固区域的位置,具体过程如下:
13.确定采煤工作面下方煤层底板、隔水层和含水层的层位,隔水层位于垂直上移区内的区域为待加固区域。
14.上述的一种煤层底板突水治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二中采集加固前待加固区域的原始视电阻率,具体过程如下:
15.步骤201、沿采煤工作面的长度方向由后向前依次布设m组测点,每组测点均包括位于运输巷道内的第一测点和位于回风巷道内的第二测点;其中,m为正整数,且m≥3;
16.步骤202、在m组测点处分别对待加固区域的视电阻率进行测量,得到m个待加固区域的原始视电阻率序列集合,m组测点处待加固区域的视电阻率的测量方法均相同,对第m组测点处待加固区域的视电阻率进行测量时,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17.步骤2021、将瞬变电磁仪放置在第m组测点的第一测点处,使瞬变电磁仪的发射线圈所在的水平面与运输巷道的中轴线所在的竖直平面呈垂直布设,再将瞬变电磁仪的发射线圈顺时针转动90
°
,在瞬变电磁仪的发射线圈转动过程中,瞬变电磁仪按照设定的测量间隔对待加固区域的视电阻率进行测量,得到第m组测点的第一测点处不同角度下待加固区域的原始视电阻率;其中,m为测点编号,1≤m≤m,测量间隔为10
°
~15
°

18.步骤2022、将瞬变电磁仪放置在第m组测点的第二测点处,使瞬变电磁仪的发射线圈所在的水平面与回风巷道的中轴线所在的竖直平面呈垂直布设,再将瞬变电磁仪的发射线圈逆时针转动90
°
,在瞬变电磁仪的发射线圈转动过程中,瞬变电磁仪按照设定的测量间隔对待加固区域的视电阻率进行测量,得到第m组测点的第二测点处不同角度下待加固区域的原始视电阻率;
19.步骤2023、将步骤2021中得到的第m组测点的第一测点处不同角度下待加固区域的原始视电阻率,以及步骤2022中得到的第m组测点的第二测点处不同角度下待加固区域的原始视电阻率按照测量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列,得到第m组测点处待加固区域的原始视电阻率序列集合ρ
0m
,所述原始视电阻率序列集合ρ
0m
包括a个原始视电阻率,所述原始视电阻率序列集合ρ
0m
中第a个原始视电阻率记作ρ
0ma
;其中,a为正整数,a为原始视电阻率编号,1≤a≤a。
20.上述的一种煤层底板突水治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三中对待加固区域进行注浆加固,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21.步骤301、确定待加固区域内待施工的测试钻孔的孔径、起始位置和终止位置,在待加固区域内施工一个测试钻孔,并在测试钻孔内进行注浆加固;其中,所述测试钻孔靠近待加固区域的左端布设,所述测试钻孔的中心位于待加固区域的水平中心线上;
22.步骤302、按照步骤202所述的方法,在m组测点处再次对待加固区域的视电阻率进行测量,得到m个待加固区域的第一视电阻率序列集合;其中,对第m组测点处待加固区域的视电阻率进行测量,得到第m组测点处待加固区域的第一视电阻率序列集合ρ
1m
,所述第一视电阻率序列集合ρ
1m
包括a个第一视电阻率,所述第一视电阻率序列集合ρ
1m
中第a个第一视电阻率记作ρ
1ma

23.步骤303、对m组测点处的第一视电阻率序列集合和原始视电阻率序列集合进行数据处理,得到m组测点处测试钻孔的有效加固区域和有效加固宽度;对m组测点处的第一视电阻率序列集合和原始视电阻率序列集合进行数据处理的方法均相同,对第m组测点处的第一视电阻率序列集合ρ
1m
和原始视电阻率序列集合ρ
0m
进行数据处理时,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24.步骤3031、对第一视电阻率序列集合ρ
1m
中的a个第一视电阻率和原始视电阻率序
列集合ρ
0m
中的a个原始视电阻率进行一一匹配,并分别计算第m组测点处a个第一视电阻率的增幅;其中,a个第一视电阻率的增幅计算方法均相同,对第a个第一视电阻率的增幅进行计算时,利用公式计算得到第a个第一视电阻率的增幅z
1a

25.步骤3032、根据a个第一视电阻率的增幅,确定第m组测点处测试钻孔的有效加固区域;其中,测试钻孔的有效加固区域的划分依据是:当第a个第一视电阻率ρ
1ma
的增幅z
1a
≥10%时,第a个第一视电阻率所对应的区域位于测试钻孔的有效加固区域内;
26.步骤3033、测量第m组测点处测试钻孔的有效加固区域的平均宽度作为第m组测点处测试钻孔的有效加固宽度b
1m

27.步骤304、根据公式计算待加固区域内测试钻孔的平均有效加固宽度
28.步骤305、根据公式确定待加固区域内待施工的注浆孔的数量;其中,表示向上取整,b1为待加固区域的最大宽度;
29.步骤306、在待加固区域内沿其长度方向施工n个注浆孔,并在n个注浆孔内均进行注浆加固,完成待加固区域的注浆加固;其中,注浆孔的结构与测试钻孔的结构相同,n个注浆孔的中心均与测试钻孔的中心位于同一水平面上,n个注浆孔中相邻两个注浆孔之间的孔距为k,
30.上述的一种煤层底板突水治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四中确定注浆加固后待加固区域内的有效加固区域,具体过程如下:
31.步骤401、按照步骤302所述的方法,在m组测点处再次对待加固区域的视电阻率进行测量,得到m个待加固区域的第二视电阻率序列集合;其中,对第m组测点处对待加固区域的视电阻率进行测量,得到第m组测点处待加固区域的第二视电阻率序列集合ρ
2m
,所述第二视电阻率序列集合ρ
2m
包括a个第二视电阻率,所述第二视电阻率序列集合ρ
2m
中第a个第二视电阻率记作ρ
2ma

32.步骤402、按照步骤303所述的方法,对m组测点处的第二视电阻率序列集合和原始视电阻率序列集合进行数据处理,确定m组测点处n个注浆孔的有效加固区域。
33.上述的一种煤层底板突水治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五中根据注浆加固后待加固区域内的有效加固区域判断待加固区域的突水危险性,具体过程如下:
34.当m组测点中任意一组测点处存在相邻两个注浆孔的有效加固区域未连通时,待加固区域存在突水危险性,执行步骤六;
35.当m组测点中每组测点处相邻两个注浆孔的有效加固区域均连通时,待加固区域不存在突水危险性,执行步骤七。
36.上述的一种煤层底板突水治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六中对待加固区域进行补充注浆加固,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37.在有效加固区域未连通的相邻两个注浆孔之间施工补充注浆孔,并在补充注浆孔
内进行补充注浆,使m组测点处相邻两个注浆孔的有效加固区域均连通。
38.上述的一种煤层底板突水治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01中测试钻孔的起始位置和终止位置均位于工作面开切眼的前方,测试钻孔的起始位置由采煤工作面的宽度决定,测试钻孔的起始位置与工作面开切眼之间的间距l1=2b0+l0,b0为采煤工作面的宽度,l0为测试钻孔的终止位置与工作面开切眼之间的间距,l0的取值范围为20m~40m。
39.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通过确定待加固区域的位置,并对待加固区域注浆加固前后的视电阻率分别进行测量,得到待加固区域的原始视电阻率序列集合和第二视电阻率序列集合,并根据待加固区域的原始视电阻率序列集合和第二视电阻率序列集合确定注浆加固后待加固区域内的有效加固区域,并判断加固后待加固区域是否存在突水危险性,若加固后待加固区域仍存在突水危险性,对待加固区域进行补充注浆加固,使加固后待加固区域不存在突水危险性,解除底板突水造成的突水危险,治理效果好,对煤矿安全生产具有现实的积极的指导作用,提高了煤矿生产的安全性。
40.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41.图1为本发明方法的流程框图。
42.图2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43.图3为本发明待加固区域、运输巷道、回风巷道、测试钻孔和注浆孔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44.附图标记说明:
45.1—采煤工作面;
ꢀꢀꢀꢀꢀꢀꢀ
2—煤层底板;
ꢀꢀꢀꢀꢀꢀꢀꢀꢀ
3—隔水层;
46.4—含水层;
ꢀꢀꢀꢀꢀꢀꢀꢀꢀꢀꢀ
5—垂直上移区;
ꢀꢀꢀꢀꢀꢀꢀ
6—待加固区域;
47.6-1—加固段;
ꢀꢀꢀꢀꢀꢀꢀꢀꢀ
6-2—安全段;
ꢀꢀꢀꢀꢀꢀꢀꢀꢀ
7—运输巷道;
48.8—回风巷道;
ꢀꢀꢀꢀꢀꢀꢀꢀꢀ
9—第一测点;
ꢀꢀꢀꢀꢀꢀꢀꢀꢀ
10—第二测点;
49.11—瞬变电磁仪;
ꢀꢀꢀꢀꢀꢀ
12—测试钻孔;
ꢀꢀꢀꢀꢀꢀꢀꢀ
13—注浆孔。
具体实施方式
50.如图1所示,本发明所述的一种煤层底板突水治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51.步骤一、确定待加固区域的位置;
52.步骤二、采集加固前待加固区域的原始视电阻率;
53.步骤三、对待加固区域进行注浆加固;
54.步骤四、确定注浆加固后待加固区域内的有效加固区域;
55.步骤五、根据注浆加固后待加固区域内的有效加固区域判断待加固区域的突水危险性;
56.步骤六、对待加固区域进行补充注浆加固;
57.步骤七、完成待加固区域的注浆加固。
58.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通过确定待加固区域6的位置,并对待加固区域6注浆加固前后的视电阻率分别进行测量,得到待加固区域6的原始视电阻率序列集合和第二视电阻率序列集合,并根据待加固区域6的原始视电阻率序列集合和第二视电阻率序列集合确定
注浆加固后待加固区域6内的有效加固区域,并判断加固后待加固区域6是否存在突水危险性,若加固后待加固区域6仍存在突水危险性,对待加固区域进行补充注浆加固,使加固后待加固区域6不存在突水危险性,解除底板突水造成的突水危险,治理效果好,对煤矿安全生产具有现实的积极的指导作用,提高了煤矿生产的安全性。
59.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步骤一中确定待加固区域的位置,具体过程如下:
60.确定采煤工作面1下方煤层底板2、隔水层3和含水层4的层位,隔水层3位于垂直上移区5内的区域为待加固区域6。
61.本实施例中,需要说明的是,在采煤工作面1的开采过程中,采煤工作面1下方隔水层3的变形破环主要呈现出三种不同的变化形态:首先,采煤工作面1开采前隔水层3保持完整;其次,采煤工作面1开采过程中隔水层3逐渐弯曲变形;最后,采煤工作面1开采后隔水层3明显破断,且位于垂直上移区5内的隔水层3最先发生破断,因此,将隔水层3位于垂直上移区5内的区域作为待加固区域6,对待加固区域6进行注浆加固,注浆加固过程中所注的浆液在待加固区域6内扩散,并与待加固区域6的岩体混合凝固,改善了隔水层3的岩体力学性能,增加了隔水层3的抗渗性能,提高了隔水层3抵抗变形的能力,有效避免因隔水层3破断所引起的煤层底板2突水的情况。
62.本实施例中,实际使用时,以待加固区域6的最大宽度作为待加固区域6的整体宽度,使待加固区域6呈矩形结构,便于保证待加固区域6的加固效果。
63.如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步骤二中采集加固前待加固区域的原始视电阻率,具体过程如下:
64.步骤201、沿采煤工作面1的长度方向由后向前依次布设m组测点,每组测点均包括位于运输巷道7内的第一测点9和位于回风巷道8内的第二测点10;其中,m为正整数,且m≥3;
65.步骤202、在m组测点处分别对待加固区域6的视电阻率进行测量,得到m个待加固区域6的原始视电阻率序列集合,m组测点处待加固区域6的视电阻率的测量方法均相同,对第m组测点处待加固区域6的视电阻率进行测量时,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66.步骤2021、将瞬变电磁仪11放置在第m组测点的第一测点9处,使瞬变电磁仪11的发射线圈所在的水平面与运输巷道7的中轴线所在的竖直平面呈垂直布设,再将瞬变电磁仪11的发射线圈顺时针转动90
°
,在瞬变电磁仪11的发射线圈转动过程中,瞬变电磁仪11按照设定的测量间隔对待加固区域6的视电阻率进行测量,得到第m组测点的第一测点9处不同角度下待加固区域6的原始视电阻率;其中,m为测点编号,1≤m≤m,测量间隔为10
°
~15
°

67.步骤2022、将瞬变电磁仪11放置在第m组测点的第二测点10处,使瞬变电磁仪11的发射线圈所在的水平面与回风巷道8的中轴线所在的竖直平面呈垂直布设,再将瞬变电磁仪11的发射线圈逆时针转动90
°
,在瞬变电磁仪11的发射线圈转动过程中,瞬变电磁仪11按照设定的测量间隔对待加固区域6的视电阻率进行测量,得到第m组测点的第二测点10 处不同角度下待加固区域6的原始视电阻率;
68.步骤2023、将步骤2021中得到的第m组测点的第一测点9处不同角度下待加固区域6的原始视电阻率,以及步骤2022中得到的第m组测点的第二测点10处不同角度下待加固区域6的原始视电阻率按照测量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列,得到第m组测点处待加固区域6的
原始视电阻率序列集合ρ
0m
,所述原始视电阻率序列集合ρ
0m
包括a个原始视电阻率,所述原始视电阻率序列集合ρ
0m
中第a个原始视电阻率记作ρ
0ma
;其中,a为正整数,a为原始视电阻率编号,1≤a≤a。
69.本实施例中,需要说明的是,在采用瞬变电磁仪11对待加固区域6 的视电阻率进行测量时,依据电磁感应原理,在运输巷道7或回风巷道8 内放置大功率瞬变电磁仪11,瞬变电磁仪11的大电流的突变激发瞬变电磁场,这些瞬变电磁场的低频部分能够有效进入待加固区域6所在的岩层,在待加固区域6所在的岩层中激发出二次感应电动势,该二次感应电动势与待加固区域6所在的岩层的电导率有关,该二次感应电动势能够有效地穿过岩层再次进入瞬变电磁仪11的接收线圈,通过测量二次感应电动势获得待加固区域6所在的岩层的视电阻率,测量方便,不需要在煤矿巷道内进行其他钻孔施工,省时省力,且测量精度高,便于推广使用;
70.步骤201中,沿待加固区域6的长度方向由后向前依次布设m组测点,m组测点中第一组测点与待加固区域6内测试钻孔12的终止位置位于同一竖直平面上,m组测点中最后一组测点与待加固区域6内测试钻孔 12的起始位置位于同一竖直平面上;每组测点均包括第一测点9和第二测点10,通过在每组测点的第一测点9和第二测点10处分别对该组测点周围待加固区域6的视电阻率进行测量,可以对该组测点周围一个节段内待加固区域6进行全方位的视电阻率测量,测量范围广,且测量精度高;
71.通过对m组测点处待加固区域6的视电阻率分别进行测量,便于后期对待加固区域6的整体加固效果进行评估,评估准确性高;
72.步骤202中,在每个测点处对待加固区域6的视电阻率进行测量时,均需要转动瞬变电磁仪11,以保证瞬变电磁仪11的测量范围覆盖整个待加固区域6。
73.本实施例中,步骤2021中,瞬变电磁仪11的发射线圈顺时针转动 90
°
时,瞬变电磁仪11以其远离采煤工作面1的侧边为中心进行转动;步骤2022中,瞬变电磁仪11的发射线圈逆时针转动90
°
时,瞬变电磁仪11以其远离采煤工作面1的侧边为中心进行转动。
74.如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步骤三中对待加固区域进行注浆加固,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75.步骤301、确定待加固区域6内待施工的测试钻孔12的孔径、起始位置和终止位置,在待加固区域6内施工一个测试钻孔12,并在测试钻孔12内进行注浆加固;其中,所述测试钻孔12靠近待加固区域6的左端布设,所述测试钻孔12的中心位于待加固区域6的水平中心线上;
76.步骤302、按照步骤202所述的方法,在m组测点处再次对待加固区域6的视电阻率进行测量,得到m个待加固区域6的第一视电阻率序列集合;其中,对第m组测点处待加固区域6的视电阻率进行测量,得到第m组测点处待加固区域6的第一视电阻率序列集合ρ
1m
,所述第一视电阻率序列集合ρ
1m
包括a个第一视电阻率,所述第一视电阻率序列集合ρ
1m
中第a个第一视电阻率记作ρ
1ma

77.步骤303、对m组测点处的第一视电阻率序列集合和原始视电阻率序列集合进行数据处理,得到m组测点处测试钻孔12的有效加固区域和有效加固宽度;对m组测点处的第一视电阻率序列集合和原始视电阻率序列集合进行数据处理的方法均相同,对第m组测点处的第一视电阻率序列集合ρ
1m
和原始视电阻率序列集合ρ
0m
进行数据处理时,主要包括以下
步骤:
78.步骤3031、对第一视电阻率序列集合ρ
1m
中的a个第一视电阻率和原始视电阻率序列集合ρ
0m
中的a个原始视电阻率进行一一匹配,并分别计算第m组测点处a个第一视电阻率的增幅;其中,a个第一视电阻率的增幅计算方法均相同,对第a个第一视电阻率的增幅进行计算时,利用公式计算得到第a个第一视电阻率的增幅z
1a

79.步骤3032、根据a个第一视电阻率的增幅,确定第m组测点处测试钻孔12的有效加固区域;其中,测试钻孔12的有效加固区域的划分依据是:当第a个第一视电阻率ρ
1ma
的增幅z
1a
≥10%时,第a个第一视电阻率所对应的区域位于测试钻孔12的有效加固区域内;
80.步骤3033、测量第m组测点处测试钻孔12的有效加固区域的平均宽度作为第m组测点处测试钻孔12的有效加固宽度b
1m

81.步骤304、根据公式计算待加固区域6内测试钻孔12的平均有效加固宽度
82.步骤305、根据公式确定待加固区域6内待施工的注浆孔 13的数量;其中,表示向上取整,b1为待加固区域6的最大宽度;
83.步骤306、在待加固区域6内沿其长度方向施工n个注浆孔13,并在 n个注浆孔13内均进行注浆加固,完成待加固区域6的注浆加固;其中,注浆孔13的结构与测试钻孔12的结构相同,n个注浆孔13的中心均与测试钻孔12的中心位于同一水平面上,n个注浆孔13中相邻两个注浆孔 13之间的孔距为k,
84.本实施例中,实际使用时,步骤三中通过在待加固区域6内施工一个测试钻孔12,并在测试钻孔12内进行注浆加固,对比测试钻孔12注浆加固前后测量到的原始视电阻率序列集合和第一视电阻率序列集合,确定待加固区域6内测试钻孔12的平均有效加固宽度并根据待加固区域6 内测试钻孔12的平均有效加固宽度b1确定所施工注浆孔13的个数。
85.本实施例中,待加固区域6包括加固段6-1和安全段6-2,测试钻孔 12和注浆孔13均位于加固段6-1内,安全段6-2位于加固段6-1和工作面开切眼之间,测试钻孔12的终止位置与工作面开切眼之间的间距即为安全段6-2的长度,通过设置安全段6-2避免在加固段6-1内对测试钻孔 12和注浆孔13进行注浆作业时影响工作面开切眼的正常作业,留有安全范围,安全性好。
86.本实施例中,测试钻孔12和注浆孔13均为定向长距离钻孔,注浆孔 13的孔径与测试钻孔12的孔径相等,注浆孔13的起始位置与测试钻孔 12的起始位置相同,注浆孔13的终止位置与测试钻孔12的终止位置相同。
87.本实施例中,通过在注浆孔13内进行注浆加固使浆液与待加固区域 6中的岩体混合凝固,改善隔水层3的岩体力学性能,增加了隔水层3的抗渗性能,提高了隔水层3抵抗变形的能力,有效避免因隔水层3破断所引起的煤层底板2突水的情况。
88.本实施例中,步骤四中确定注浆加固后待加固区域内的有效加固区域,具体过程如下:
89.步骤401、按照步骤302所述的方法,在m组测点处再次对待加固区域6的视电阻率进行测量,得到m个待加固区域6的第二视电阻率序列集合;其中,对第m组测点处对待加固区域6的视电阻率进行测量,得到第m组测点处待加固区域6的第二视电阻率序列集合ρ
2m
,所述第二视电阻率序列集合ρ
2m
包括a个第二视电阻率,所述第二视电阻率序列集合ρ
2m
中第a个第二视电阻率记作ρ
2ma

90.步骤402、按照步骤303所述的方法,对m组测点处的第二视电阻率序列集合和原始视电阻率序列集合进行数据处理,确定m组测点处n个注浆孔13的有效加固区域。
91.本实施例中,步骤四中通过瞬变电磁仪11对注浆加固完成后的待加固区域6的视电阻率进行测量,得到第二视电阻率序列集合,对比待加固区域6注浆加固前后采集到的原始视电阻率序列集合和第二视电阻率序列集合,得到待加固区域6的有效加固区域,测量效率高,能够形象、直观地反映出煤层底板突水危险性区域,以及各区域对应风险等级的高低,且结果准确性好。
92.本实施例中,步骤五中根据注浆加固后待加固区域内的有效加固区域对待加固区域的突水危险性等级进行评估,具体过程如下:
93.当m组测点中任意一组测点处存在相邻两个注浆孔13的有效加固区域未连通时,待加固区域6存在突水危险性,执行步骤六;
94.当m组测点中每组测点处相邻两个注浆孔13的有效加固区域均连通时,待加固区域6不存在突水危险性,执行步骤七。
95.本实施例中,需要说明的是,步骤五中通过观察注浆加固后待加固区域6内相邻两个注浆孔13的有效加固区域是否连通,对采煤工作面1回采期间待加固区域6的突水危险性程度进行评估,获得注浆加固后的待加固区域6的突水危险等级;当m组测点中每组测点处相邻两个注浆孔13 的有效加固区域均连通时,说明此时待加固区域6的有效加固区域覆盖待加固区域6的宽度,隔水层3受采煤工作面1的回采应力扰动影响较小,此时,待加固区域6不存在突水危险;当m组测点中任意一组测点处存在相邻两个注浆孔13的有效加固区域未连通时,说明此时待加固区域6 的有效加固区域并未覆盖待加固区域6的宽度,隔水层3受采煤工作面1 的回采应力扰动影响较大,此时,待加固区域6存在突水危险。
96.本实施例中,步骤六中对待加固区域进行补充注浆加固,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97.在有效加固区域未连通的相邻两个注浆孔13之间施工补充注浆孔,并在补充注浆孔内进行补充注浆,使m组测点处相邻两个注浆孔13的有效加固区域均连通。
98.本实施例中,步骤301中测试钻孔12的起始位置和终止位置均位于工作面开切眼的前方,测试钻孔12的起始位置由采煤工作面1的宽度决定,测试钻孔12的起始位置与工作面开切眼之间的间距l1=2b0+l0,b0为采煤工作面1的宽度,l0为测试钻孔12的终止位置与工作面开切眼之间的间距,l0的取值范围为20m~40m。
99.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限制,凡是根据本发明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变更以及等效结构变化,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