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期性负压配合酸化的井处理方法

文档序号:5389217阅读:31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周期性负压配合酸化的井处理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一种提高基岩地层渗透性的井处理方法,它涉及井的酸化和井下负压产生技术。
目前,提高水井和油气井中基岩地层渗透性的代表性井处理方法分别是液态CO2配合盐酸洗井和酸压裂法。
液态CO2配合盐酸洗井用于以碳酸盐岩为主要含水层的基岩水井(即碳酸盐岩井)的处理,这一技术是把盐酸注入被处理的碳酸盐岩含水层段,等过一段时间后在含水层底部输入液态CO2,液态CO2变为气态时,体积剧烈膨胀,把酸液压入含水层深部裂隙中溶蚀深部裂隙充填物,并携带出反应产物,扩大和疏通含水层裂隙,进而达到增大井涌水量的目的。据近年来有关资料介绍,它可使碳酸盐岩井出水能力(即单位涌水量)增大1-10倍。
酸压裂技术是在高于地层破裂压力的条件下,压开地层形成裂隙或撑开地层中原有裂隙;同时依靠酸液的化学溶蚀作用,沿压开或撑开的裂隙溶蚀岩石,从而产生具有良好导流能力的酸蚀裂隙,减少井筒附近的阻力,使油(气)井获得增产效果。许多酸压裂井,在酸化结束后,也进行一次负压解堵,利用负压排出被酸化的储油气层中的反应产物及裂隙中的部分剩余充填物。
上面的介绍的液态CO2配合盐酸洗井技术有以下二个缺点一是效果不理想,这是因为液态CO2一般只注1-2次。加之裂隙中盐酸与碳酸盐岩反应已产生了大量CO2,裂隙中压力已经很大,井筒中CO2很难把酸液压入裂隙中;另一方面,含水层中很多裂隙被全充填,酸液无法进入较深部,而另一部分裂隙宽度很小,比表面积很大,与酸反应很快,力之液态CO2作用时间太短,酸液在浅部就失去活性,所以液态CO2配合盐酸洗井不能使大量盐酸进入裂隙,尤其是深部裂隙,溶蚀掉的裂隙充填物及裂隙围岩数量有限,裂隙(尤其是深部裂隙)宽度加大有限,充填物也不能得以有效地清除,含水层渗透性不会有明显增强,井的出水能力一般也不会有太大提高。二是液态CO2配合盐酸洗井成本也较高,这是因为液态CO2本身价格较高,用量也较大,而运输液态CO2又需要专门设备,据目前价格推算,对于一般碳酸盐岩井来说,进行一次液态CO2配合盐酸洗井的费用是单独进行常规酸处理的两倍以上。
油气井酸压裂技术虽然效果一般较好,但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需要许多专用的大型设备,实施费用很高,一般处理一眼井需要10万元以上;二是大部分酸液并未溶蚀井筒附近的小裂隙,而是顺着少数大裂隙流向距井很远处,这样对减少占井流大部分压力损失的井周围压力损失没有多大作用,因而对于增大井的产量并未起到多大作用,这既降低了酸液的使用效果,同时也大大增加了酸化污染带的范围;酸化结束后进行的负压解堵,仅仅是为了防止反应产物再沉淀,并清除一些剩余裂隙充填物,对于提高酸化效果作用不大。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提高基岩地层渗透性的一种处理方法,这一方法操作简便。使用费用低、效果好、污染小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以下述方式实现的一、确定酸化用酸和每次注酸量酸化用酸类型应根据被酸化地层(即被酸化井的含水层或储油、气层)的岩性确定,碳酸盐岩及钙质胶结砂岩用浓度大于25%的浓盐酸,非钙质胶结砂岩等硅酸盐岩石用浓度较大土酸(酸液中盐酸浓度约15%和氢氟酸的浓度约为6%)根据被酸化层段的井筒体积确定每次注酸量,渗透性强,即渗透率k≥0.1微米2或含水层渗透系数K≥0.1米/日的被酸化层,注酸体积应为本段井筒体积的1.5-2.0倍,渗透性较弱(k<0.1微米2或K<0.1米/日)的被弱化层注酸体积应为本段井筒体积的1.2-1.5倍。也可根据被酸化层厚度Mi(米)和相应段的井径Di(米),计算出每个被酸化层的每次注酸量Qi(吨)应为Qi=0.25πγCiMiDi2(1)全井的每次注酸量Q(吨)应为Q=ΣQii=1n=0.25πγΣi=1nCiMiDi2----(2)]]>n——被酸化层的数目γ——所用酸的密度(吨/米3)C——系数,渗透性较好(渗透率k≥0.1微米2或含水层渗透系数K≥0.1米/日)的被酸化层取1.5-2.0,渗透性(k<0.1微米2或K<0.1米/日)较差的层取1.2-1.5如采用井下负压发生器产生负压,由于目前该类装置起下一次管柱只允许注一次酸,那些被酸化层透水性很差(渗透率K<0.01微米2)或裂隙堵塞范围很大需要注更多酸的井,一次注酸量应酌情增加,可达到被酸化层段井筒体积的2.0-3.0倍,即C值可取2.0-3.0。
如果一次注酸量过大,大量的酸液会沿着少数大裂隙流走,不仅造成浪费,而且还会造成大范围的酸化污染。
二、安装注酸装置对于一般基岩水井和基岩堵水注浆孔及储油气层裂隙充填物不是太致密和污染范围不大的油气井,可下入如附

图1所示的一种简易注酸装置,如附图1所示,这种注酸装置是在注酸管(1)下部安装一个活塞(2);注酸管(1)底部应是敞开的,并置于被酸化地层的中上部,被酸化层为碳酸盐岩时也可置于被酸化层中下部,活塞(2)一般应置于被酸化地层(段)的顶板之上。
利用井下负压发生器在注酸管(多为油管)内产生负压的油气井,可以在下入的注酸管内一并下入可产生可控周期性负压的负压发生器,如河南油田采油工艺所发明的一种并下负压发生器(专利公告号为CN 2073030U)。注酸管外的封隔器应置于被酸化地层的顶板之上,并座封,如被酸化地层一次需要注入更多的酸液,封隔器应置被酸化地层顶板之上一定高度(约为含水层厚度0.8倍),使注入的酸液一部分存留于被酸化地层顶极和封隔器之间,以便井内产生负压后酸液可流入被酸化地层裂隙中。另外,被酸化地层段的注酸管应为筛管。采用这一装置一次只能酸化一层。
三、注酸如附图1所示,将已加入各种添加剂的酸化所用酸液(3),从注酸管(1)中注入被酸化层段。如果被酸化层有多个,应自下而上地分层注酸;如果被酸化层厚度很大,可自下而上地分段注酸。以免多起下一次注酸装置,酸化层不在一个孔径段的,先下入小径段的注酸装置,后下入大径段的注酸装置,但最后应在主要酸化层所在径段(本径段内被酸化层总的渗流能力比井中其它径段都强)注酸,以免多起下一次注酸装置。
如附图1所示,由于裂隙(6)被岩粉(7)全充填等原因,酸液(3)只能进入被酸化层多数裂隙的浅部。
四、产生周期性负压配合酸化如附图1所示,许多产量低的井,除了其井周围地层裂隙不发育外,裂隙(6)被同层岩粉等堵塞(除个别大裂隙外甚至多被全充填)也是造成井产量低的重要原因,象这样的井,对其注酸时酸只能沿着少数未被全充填的大裂隙流向很远处,加宽这些大裂隙,而井周围的多数小裂隙由于被全充填,因而酸液无法进入其深部,只能进入其浅部扩大其宽度,溶解其中的充填物,这样经过酸化后,由于井周围多数小裂隙导水能力并未增强,因而井周围地层的整体渗透性不能明显增强,占井流压力损失大部分的近井地带的压力损失仍不能明显减小,井的产量也不能显著提高;相反大部分酸液沿着少数大裂隙流向远处,造成很大的酸化污染范围,我们提出的周期性负压配合酸化成功地解决了这两个问题。
如附图2所示,注酸一段时间T以后,由于裂隙宽度很小,面容比很大,进入被酸化层裂隙(6)中的酸液(3)与围岩和岩粉(7)进行了较彻底的反应,基本上失去了活性,裂隙(6)中充满了可溶性反应产物(8)和少量不可溶产物(9);而井筒中由于面容比很小,酸液(3)基本上保持了原有的活性,这时在被酸化段井筒中利用拉活塞或井下负压发生器产生负压,在负压作用下,裂隙(6)中的反应产物及部分岩粉(7)会随裂隙中液体进入井筒中(如附图3所示),裂隙中压力随之大幅度减小;在井筒中负压解除后,井筒中压强将大于裂隙中,这样,井筒中活性很强的酸液就会被压入裂隙中(如图4所示)。所以,注酸后每间隔一段时间T产生一次负压,就相当于先进行一次负压解堵,后进行了一次注酸,即相当于进行了一次常规酸化。由于浅部裂隙与酸液反应后,宽度被加宽,充填物被清除,加之酸液被混入一些可溶性反应产物,所以每拉一次活塞,酸液进入裂隙的深度都会增大,经过在井中反复产生周期负压后,在井周围一个相当大范围内酸化层裂隙宽度可明显增大,充填物被清除,地层渗透性会显著增强,占井流压力损失大部分的井筒附近的压力损失将大幅度减少,进而井的产量将显著提高。另一方面,周期性负压配合井酸化使酸的利用率大大提高,可大幅度地减少了酸化用酸量及酸化产物,且周期性负压也避免了酸液沿着少数大裂隙流向距井太远处,造成大范围的酸化污染,所以,周期性负压也使酸化污染大大减小。
常见地层酸化时负压产生周期T参考值一览表
除岩性外,T值选择主要考虑(1)裂隙宽度宽度很大(>1厘米)时,T值可选的大些;宽度很小(<2毫米)时,可选的小一些;一般宽度选平均值。(2)是否加入缓速剂加缓速剂时取最大值,一般情况下取平均值。
配合酸化的周期性负压可通过以下两种方法产生。
1、拉活塞井下产生负压的方法很多,但最简便、最经济、可通用的方法就是采用附图1所示的装置,靠拉活塞产生周期性负压配合酸化,下面就结合附图介绍这一方法的使用。
图1第一次向被酸化层注酸时的状态和注酸及拉活塞装置示意2注酸一段时间T后被酸化(层)状态示意3活塞上行时被酸化层状态示意4活塞下行时被酸化层状态示意5多次拉活塞后被酸化层状态示意图如附图1所示,把带有活塞的注酸装置下入井内,随后从注酸管(1)内向被酸化层注酸。注酸后每隔一段时间T应拉一下活塞,每增加一根注酸管(1)都应先上行、后下行;每次拉活塞应从被酸化层的顶板(4)开始,一直拉至被酸化层的底板(5);被酸化层有多个时,至上而下地逐层进行拉活塞。下次拉活塞开始时应先把活塞提至最上部酸化层的顶板活塞(2)上行时,可推动一部分井中液柱上升,活塞(2)以下的被酸化段井筒内产生负压,而这时裂隙(6)中的压强尚未来得及减小,这样在负压作用下,如附图3所示,裂隙(6)中反应产物(8)和(9)及少量岩粉(7)都随其它液体涌入井筒中,裂隙(6)内压强也随之减小;如活塞(2)迅速下行,由于裂隙(6)内压强仍较小,加之钻具等注酸设备产生的压力的作用下,如附图4所示,井筒中活性较强的酸液会被压入裂隙(6)更深处;这样注酸后经过多次拉活塞,如附图5所示,在井周围被酸化层中相当大范围内裂隙宽度被显著增大,充填物被清除,形成了一个近井强渗流带。
对于被酸化层裂隙充填严重的井,每增加一根注酸管(1)都应多拉几趟活塞(2),以充分拉出裂隙中的不可溶产物(9)及部分岩粉(7)等裂隙充填物,且每趟上行后停留数分钟,待裂隙中外涌的充填物进入井筒后,活塞(2)才下行,以免它们卡住活塞(2),最后一趟活塞(2)上行后应迅速下行,应便利用负压使更多酸液(3)压入被酸化层裂隙中,活塞最终停留位置要距井底有一定距离,以免被埋。
如果被酸化层分布于不同井径段,利用拉活塞产生周期性应在主要被酸化层所在径段进行,主要被酸化层所在径段拉活塞结束后,可起换活塞,下入其它被酸化层所在孔径段拉一次活塞,以清除这些岩层中的酸化产物和剩余充填物。
酸化结束后,应尽快清除井底的不可溶酸化产物和井筒中的酸化产物。
另外,利用拉活塞产生负压,既可以用于下管段地层酸化,也可用于裸孔段地层酸化,效果几乎没有差别,只是在裸孔段(尤其是破碎段)用活塞产生负压时,活塞的硬盘可作的小一些,以免被掉块等卡住。
2、利用井下负压发生器可以在井下产生负压的井下负压发生器类型很多,但这里要求井下负压发生器必须能够产生可控制的、瞬时性的、周期性负压,河南油田采油所发明的专利公告号为CN 20703030U的井下负压发生器就是其中的一种。下面就介绍利用这种井下负压发生器产生周期性负压配合酸化的方法。
当注酸结束后,用钢球堵塞负压发生器注酸通道,随后每经过一段时间T后,用泵组在预定的压力下从注酸管内送工作液,在负压发生器喷射器喷嘴下方形成负压区,在负压作用下,被酸化地层裂隙中的反应产物和部分充填物进入井筒中低压区与工作液混合,并被返出地面,井中液体刚返出地面,就应关闭地面泵组,这时井筒负压消失,而裂隙中压强仍很小,井筒中活性较强的酸液就可顺利进入裂隙中。井中返出的液体含有酸液,沉淀后应和工作液一起送入井中循环使用,以免进入井中工作液太多而降低酸液浓度,并减少了酸液浪费。
最后一次产生负压时,应让泵组工作较长时间,直至井中排出的液体基本上不含砂质及反应产物为至。
五、结束酸化酸化时间结束时间的确定主要有以下3种方法一是根据产生负压的次数,一般渗透性较强(渗透率k≥0.1微米2或含水层渗透系数K≥0.1米/日)的被酸化层注一次酸产生2-4次负压后,渗透性较差(k<0.1微米2或K≥0.1米/日)的被酸化层注一次酸产生4-8次负压后,井中酸液都基本失去了活性,因而即可结束酸化。二是碳酸盐岩层酸化时可根据井中液面深度变化,井中酸液失去活性后,就没有CO2气体产生,因而井中液面就不会再波动,因此我们认为半小时内井中液面上深度变幅小于2cm时,即可结束酸化。三是对于采用负压发生器产生负压的井,经检验,井中返出地面液体中酸含量小于原酸浓度10%时就可结束酸化。
对于采用拉活塞产生负压的井一次注酸酸化后经井内注水试验,认为不理想,可再次注酸,继续进行酸化;而利用井下负压发生器产生负压配合酸化的井,在目前情况下起下一次管柱,只能注一次酸,所以估计井的渗透性很差或堵塞范围很大的井,只能一次性多注些酸,不过,由于井筒的面容比很小,酸在井筒内的消耗也是有限的。
本发明的积极效果是1、工艺简单、成本低、效果好、污染小与常规酸化技术相比,水井主要增加拉活塞;而油气井仅是把一次性负压解堵变为周期性,但用酸量却大幅度减少,因而其处理成本与常规酸化基本相同。本发明人采用本技术处理的16眼出水能力较差的碳酸盐岩水井,其出水能力(即单位涌水量)均增大4倍以上,最大达35.1倍;相反94年以来,新密市经酸处理的碳酸盐岩井中,有9眼只进行酸化,而末辅以周期性负压,这些井的单位涌水量增加值只有0.2-3.1倍。由于能最大限度利用酸液,减少了酸的用量,进而大幅度地减少了酸化产物;另一方面周期性负压也限制了酸的流动范围,从而减小酸化污染范围。
2、应用广泛本发明不仅用于水井处理,并且还可应用于油气井处理,因为拉活塞和利于井下负压发生器产生周期性负压配合酸化,在油气井中都是可行的。另外,本发明还可应用于注浆能力很差的可溶基岩堵水注浆孔,通过提高孔周围的被堵含水层渗透性,从而使浆液顺利地进入被堵地层各处,起到堵水作用。
实例一登封市沙沟供水井本井1996年4月刚打成时,静止水位埋深122米,本井有三个上寒武白云岩含水层,总厚度约67米,含水层段孔径为273毫米,由于含水层裂隙数量少、宽度也不大,尤其是几乎见不到岩溶,加之钻进过程充填了大量岩粉,因而打成后井的出水量很小,降深148米,井的出水量不足4米3/小时,井的单位涌水量不到0.0272米3/时.米,井周围含水层的平均渗透系数小于0.01米/日,如不处理本井报废无异。应水井施工单位的请求,本发明人决定采用周期性负压配合酸化处理本井,现把本井处理过程作一简介。
1、确定酸化用酸类型和用酸量本井的三个含水层岩性均为白云岩,因而本井酸化用酸应采用盐酸。为了减少注酸次数,我们采用浓度为28%的工业用浓盐酸。
三个含水层总厚度为67米,井径为273毫米;由于本井含水层的渗透系数为0.01米/日,小于0.1米/日,C值应取1.2-1.5 ,我们取了1.2;28%盐酸密度为1.14,根据说明书计算式(2)得出本井一次性注酸量应为5.34吨,考虑到损耗等因素,我们让施工单位购置了5.5吨28%的工业盐酸。在盐酸加入了100公斤的甲醛,并进行充分混合,以防酸对井管的腐蚀。
2、安装注酸装置我们用直径89毫米的钻杆作注酸管,在钻杆距底端(即出酸口处)12米处安装置了一个活塞,由于每个含水层厚度在20-26米间,如活塞置于含水层顶板,钻杆底端正处于含水层中部;由于三个含水层段井径均为273毫米,活塞硬盘(钢板)直径为245毫米,软盘(胶皮)直径为300毫米,先把活塞置于最下部含水层的顶板。
3、注酸由于本井有3个含水层需酸化,3个含水层厚度和裂隙发育程度大致相同,我们决定把5.5吨已加入甲醛的酸液平均注入3个含水层。注酸先从最下部含水层开始,下层结束后,把活塞移至中部含水层顶板,中层结束后移至最上部含水层,本层注酸结束,活塞就暂停在这里。3个含水层注酸(包括起钻杆)共有时约2小时。
4、拉活塞本井的3个含水层岩性均为白云岩,其裂隙宽度一般在0.5cm左右,在酸中未加缓速剂,所以我们决定注酸后每2个小时拉一趟活塞,下次拉活塞开始时应先把活塞提至最上部含水层顶板处,从最上部含水层顶板开始,一直拉到最下部含水层底板。由于裂隙被岩粉堵塞严重,每次拉活塞时,每增加一根钻杆都拉了3趟活塞,前2趟活塞上行后,停留2分钟活塞才下行,最后一趟上行后即迅速下行。
本井含水层的平均渗透系数为0.01/日(小于0.1米/日),根据说明书中要求,应产生4-8次负压,我们在拉了8次活塞(注酸16小时)后决定结束酸化,我们这时基本已测不出井中液面变化(半小时内变幅小于1厘米)。酸化共持续了约20小时。
5、打捞井底沉淀物酸化结束后,下入取粉管打捞出了井底沉淀物。
6.下泵抽水捞出了井下沉淀后我们再次抽水,虽然降深只有38米,但出水量却达到25米3/小时,井的出水能力(即单位涌水量)一下子提高了23.3倍以上,达到了0.658米3/时.米,据计算,井周围地层的平均渗透系数增加了30倍之上,达到0.31米/日以上。
本实例,也是周期性负压配合酸化处理的第一眼井。
实例二新密市界河供水井本井1992年成井,水位以下地层均为白云岩,成井时水位埋深98米,降深18米,出水量40米3/小时,单位涌水量为2.22米3/时.米。由于本区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到1996年8月,水位埋深降至115米,井中主要含水层被疏干,降深55米,出水量仅为4.5米3/时,单位涌水量仅为0.0391米3/时.米,井周围含水层的平均渗透系数仅为0.042米/日,远远不能满足用户要求。应用户请求,本发明人决定采用周期负压配合酸化处理本井。现把本井处理过程作一简介。
1、确定酸化用酸类型和用酸量本井在水位以下均为白云岩,因而本井酸化用酸应采用盐酸。为减少注酸次数,我们采用浓度为30%的工业盐酸。
据测井资料,本井现有2个弱含水层,厚度分别为22米和26米,含水层均在273毫米井径段;由于本井现有的含水层渗透系数为0.042米/日(小于0.1米/日),C值应取1.2-1.5,我们取1.3;30%盐酸密度为1.15,这样根据说明书中计算式(2)可得出本井一次性注酸量应为4.54吨,考虑到其它因素,我们让用户购置了4.8吨30%的工业盐酸,在盐酸中加入了100公斤的甲醛以防腐。
2、安装注酸装置我们采用Φ89的钻杆作注酸管,在钻杆底端(即出酸口处)以上13米处安装一个活塞,由于两个含水层厚度分别22米和26米,如活塞位于含水层顶板,钻杆底端正处于两含水层中部,由于两个含水层段井径均为273毫米,活塞硬盘(钢板)直径为245毫米,软盘(胶皮)直径为300毫米,先把活塞置于下部含水层的顶板。
3、注酸由于本井两个含水层厚度大致相等,而裂隙宽度不清,我们把4.8吨已加入甲醛的酸液平均注入了两个含水层。注酸先在下部含水层进行,注酸2.4吨酸后,把活塞移至上部含水层顶板,剩余酸注入了上部含水层,注酸共用时1.5个小时。
4、拉活塞本井的2个含水层岩性均为白云岩,由于未取芯,对两个含水层裂隙宽度不了解,酸中未加缓速剂,因而产生负压的周期值只好取平均值2小时,即在注酸结束后每两个小时在含水层段拉一次活塞,每次拉活塞应把活塞提至最上部含水层顶板处,从上部含水层底板开始,一直拉到下部含水层底板,由于本井已使用多年,裂隙估计不会有太多充填物,因而每增加一根钻杆只用拉一趟活塞。
本井含水层的渗透系数为0.042米/日(小于0.1米/日),根据说明书要求,应产生4-8次负压,我们决定本井在拉6次活塞(注酸12小时后)结束酸化。酸化共持续了16个小时。
考虑到本井已使用多年,含水层裂隙中充填不多,因而没有打捞井底沉淀物。
5、下泵抽水酸化结束后我们再次下泵抽水,降深11.5米,泵的出水量就达34米3/时,单位涌水量达2.96米3/时.米,比处理前增大了35.1倍,甚至比刚成井时的单位涌水量(2.22米3/时.米)还要大于约三分之一;据计算,井周围含水层的平均渗透系数达2.00米/日,比处理前增加了46倍以上。
权利要求
1.一种周期性负压配合酸化的井处理方法,其处理步骤为(1)确定酸化用酸和每次注酸量,井中被酸化层岩性为碳酸盐岩和钙质胶结砂岩用浓度大于25%的浓盐酸,被酸化层岩性为非钙质胶结砂岩用盐酸浓度15%、氢氟酸浓度6%的土酸,每次注酸体积为被酸化层段井筒体积的1.2-3.0倍;(2)安装注酸装置,采用拉活塞产生负压的井下入注酸装置,在注酸管(1)底部安装一个活塞(2),注酸管穿透活塞,底端敞开以供酸液进入被酸化层,活塞应置于被酸化层顶板之上;采用负压发生器产生负压的井在下入的注酸管内安装有可产生可控周期性负压的井下负压发生器;(3)注酸,将所用酸液(3)从注酸管(1)中进入被酸化地层,酸化层有多个或单层厚度很大时,应自下而上地分层或分段进行;(4)产生周期性负压配合酸化,注酸后每间隔一段时间(T)都应利用拉活塞或利用井下负压发生器,在井内被酸化层段产生一次负压,利用拉活塞产生负压应自上而下进行;各种常见岩性负压产生周期时间T值为<
5)结束酸化,注酸后已产生2-8次负压时,或者被酸化层为碳酸盐岩层的井中半小时内液面深度波动值小于2厘米时,或者采用负压发生器产生负压的井中返出液体酸含量小于原酸浓度10%时,酸化即可结束。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提高地层渗透性的井处理法,其特点是注酸后,每隔一段时间在被酸化层井筒段产生一次负压,每产生一次负压都相当于分别进行了一次常规酸化和一次负压解堵,因而本发明具有多次常规酸化的使用结果,同时也减小了酸化污染范围,其方法简单,使用方便,费用低,效果好,应用范围广,既可成倍地增大基岩水井的出水量,也可提高油气井产量和堵水注浆孔的注浆量。
文档编号E21B43/16GK1216798SQ9812164
公开日1999年5月19日 申请日期1998年10月22日 优先权日1998年10月22日
发明者韩乾坤 申请人:韩乾坤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