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低气液比气井临界携液量的确定方法

文档序号:8296240阅读:1259来源:国知局
一种低气液比气井临界携液量的确定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低气液比气井临界携液量的确定方法,属于采矿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 地层水进入井底后,井筒内由单相流(气体)转变为气液两相流动,依据气体流速 与气液比变化,井筒内可能出现泡流、段塞流、环流、雾流等四种流动状态。当井筒处于雾流 状态时,可使用以turner为首的液滴模型求取气井的临界携液量,但当气井处于非雾流状 态时,目前尚没有适用于该条件的计算模型,而在实际工作中,气井见水后一般都要经历非 雾流状态的生产过程,如何计算非雾流状态下气井的临界携液量,对延长气井生产时间,提 高气井采收率有重要意义。

【发明内容】

[0003]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低气液比气井临界携液量的确定方 法,可以解决对现有低气液比气井积液与否实时监测、预测井筒积液时间及计算低气液比 气井合理产能等问题,进而提高气井采收率,增加其经济效益。
[0004] 本发明为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了一种低气液比气井临界携 液量的确定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0005] (1)采集气井参数,所述气井参数包括井口压力P1、井底压力P2、井口温度T 1、井底 温度T2、油管内径d、地层水密度Pw、原油密度P。、水的粘度〇 w、油的粘度σ。、产出液中水 占比例Ci1、产出液中油占比例α2、以及日产气量1,并根据井口压力P 1、井口温度T1确定 井口条件下的气体偏差系数ZjP井口条件下气体密度P gl,根据井底压力P2、井底温度T2 确定井底条件下的气体偏差系数4和井底条件下气体密度P g2;
[0006] (2)根据以下公式计算液体混相密度P ^
[0007] p L= a 1 · p w+ α 2 · p 〇
[0008] (3)根据以下公式计算液体混相粘度〇 :
[0009] σ = a" σ¥+α2· 〇〇
[0010] (4)判断气井的井型,若气井为水平井,利用低气液比水平井气携液方程进行拟 合:
【主权项】
1. 一种低气液比气井临界携液量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 采集气井参数,所述气井参数包括井口压力Pi、井底压力p2、井口温度、井底温度 T2、油管内径d、地层水密度pw、原油密度P。、水的粘度〇w、油的粘度0。、产出液中水占比 例ai、产出液中油占比例a2、以及日产气量1,并根据井口压力Pi、井口温度1\确定井口 条件下的气体偏差系数ZJP井口条件下气体密度Pgl,根据井底压力?2、井底温度T2确定 井底条件下的气体偏差系数&和井底条件下气体密度Pg2; (2) 根据以下公式计算液体混相密度 PL=a 1 ?Pw+a2?P〇 (3) 根据以下公式计算液体混相粘度〇 : 0. Ql. 〇w+a2.o〇 (4) 判断气井的井型,若气井为水平井,利用低气液比水平井气携液方程计算日产液 量:
其中,卩^表不日产液量,单位为m3/d;qg表不日产气量,单位为m3/d而表不井口条件下 的气体偏差系数;22表不井底条件下的气体偏差系数;P1表不井口压力,单位为MPa;P2表 示井底压力,单位为MPa表示井口温度,单位为K;T2表示井底温度,单位为K;d表示油 管内径,单位为m;Pgl表示井口条件下气体密度,单位为kg/m3;Pg2表示井底条件下气体密 度,单位为kg/m3;P^表示液体混相密度,单位为kg/m3,单位为〇表示液体混相粘度,单位 为N/m; 若气井为直井,利用低气液比直井气携液方程计算日产液量:
其中,卩^表不日产液量,单位为m3/d;qg表不日产气量,单位为m3/d而表不井口条件下 的气体偏差系数;22表不井底条件下的气体偏差系数;P1表不井口压力,单位为MPa;P2表 示井底压力,单位为MPa表示井口温度,单位为K;T2表示井底温度,单位为K;d表示油 管内径,单位为m;Pgl表示井口条件下气体密度,单位为kg/m3;Pg2表示井底条件下气体密 度,单位为kg/m3;P^表示液体混相密度,单位为kg/m3,单位为〇表示液体混相粘度,单位 为N/m; 低气液比水平井气携液方程或低气液比直井气携液方程中日产液量达到的最大值为 临界携液量。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低气液比气井临界携液量的确定方法,首先采集气井参数,然后计算液体混相密度和液体混相粘度,针对气井类型利用低气液比水平井气携液方程或低气液比直井气携液方程进行拟合,得到日产液量的最大值,即为低气液比气井的临界携液量。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低气液比气井日产气量与日产液量关系的模型,模型中设计参数均为气井井底、井口的日常必须测试、计量数据。以此模型表征井筒内复杂的气携液关系,可以实现对井筒状况的实时监测,以此为依据确定见水气井临界携液量及合理产能,能够为预测井筒积液及后期生产措施提供重要依据。
【IPC分类】E21B49-08, E21B47-00
【公开号】CN104612659
【申请号】CN201510068218
【发明人】李龙龙, 潘琳, 李宗宇, 姚田万, 何云峰, 徐士胜
【申请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公开日】2015年5月13日
【申请日】2015年2月10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