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灌内插式浮箍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011425阅读:251来源:国知局
一种自灌内插式浮箍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浮箍,特别涉及一种自灌内插式浮箍。
【背景技术】
[0002]目前,在石油开采的固井过程中,浮箍安装在套管串底部的引鞋以上,使注水泥浆结束后环空液柱压力大于套管内液柱压力时水泥浆不倒流,从而控制套管内水泥塞长度。为保证套管内外压力平衡,在下套管作业中,每下完一组套管都必须灌浆循环,大直径套管固井时,采用插入法固井工艺,能够减少水泥浆在套管内与钻井液的掺混,缩短顶替钻井液时间,同时,水泥浆可提前返出,从而减少因附加水泥量过大而造成的浪费和污染环境。
[0003]现有的自灌式浮箍仅能应用于常规固井作业,无法满足插入法固井的需求,这样既增加了人力、物力成本,又造成下套管效率低。

【发明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的自灌式浮箍无法满足插入法固井的需求,导致的增加成本以及降低下套管效率的问题而提供的一种自灌内插式浮箍。
[000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自灌内插式浮箍包括有壳体、内管、内插头、活塞、连接套和花篮,其中内管通过连接套与花篮连接后设在壳体的内腔中,内管的内腔中插设有内插头和活塞,内插头能够推动活塞在内管的内腔中移动,内管的侧壁上开设有循环孔,与循环孔对应位置的活塞上开设有通孔,花篮与内管连通的内腔中插设有密封轴,密封轴上套设有弹善
O
[0006]内管的外壁与壳体的内壁之间设有第一密封圈。
[0007]活塞上设有自锁卡簧,活塞下行后通过自锁卡簧能够被卡接在连接套上,活塞外壁与内管的内壁之间设有第二密封圈。
[0008]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
[0009]在下套管过程中,钻井液通过循环孔进入套管内,以达到自灌浆的目的。下完套管后,下入带有内插头的内管,内插头推动活塞关闭循环孔,活塞上有自锁卡簧,能够防止循环孔被压力冲开。开栗循环钻井液通井时,套设在密封轴上的弹簧压缩,密封轴下行,停栗后,弹簧恢复,循环通道关闭,自灌内插式浮箍恢复正常。
[0010]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0011]结构简单,安全可靠,极大地降低了下套管的成本,显著提高了套管下井的速度和安全性。
【附图说明】
[0012]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0013]1、壳体2、内管3、内插头4、活塞5、连接套6、花篮
[0014]7、循环孔8、通孔9、密封轴10、弹簧11、第一密封圈
[0015]12、自锁卡簧13、第二密封圈。
【具体实施方式】
[0016]请参阅图1所示:
[0017]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自灌内插式浮箍包括有壳体1、内管2、内插头3、活塞4、连接套5和花篮6,其中内管2通过连接套5与花篮6连接后设在壳体I的内腔中,内管2的内腔中插设有内插头3和活塞4,内插头3能够推动活塞4在内管2的内腔中移动,内管2的侧壁上开设有循环孔7,与循环孔7对应位置的活塞4上开设有通孔8,花篮6与内管2连通的内腔中插设有密封轴9,密封轴9上套设有弹簧10。
[0018]内管2的外壁与壳体I的内壁之间设有第一密封圈11。
[0019]活塞4上设有自锁卡簧12,活塞4下行后通过自锁卡簧12能够被卡接在连接套5上,活塞4外壁与内管2的内壁之间设有第二密封圈13。
[0020]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
[0021 ] 在下套管过程中,钻井液通过循环孔7进入套管内,以达到自灌浆的目的。下完套管后,下入带有内插头3的内管2,内插头3推动活塞4关闭循环孔7,活塞4上有自锁卡簧12,能够防止循环孔7被压力冲开。开栗循环钻井液通井时,套设在密封轴9上的弹簧10压缩,密封轴9下行,停栗后,弹簧10恢复,循环通道关闭,自灌内插式浮箍恢复正常。
【主权项】
1.一种自灌内插式浮箍,其特征在于:包括有壳体、内管、内插头、活塞、连接套和花篮,其中内管通过连接套与花篮连接后设在壳体的内腔中,内管的内腔中插设有内插头和活塞,内插头能够推动活塞在内管的内腔中移动,内管的侧壁上开设有循环孔,与循环孔对应位置的活塞上开设有通孔,花篮与内管连通的内腔中插设有密封轴,密封轴上套设有弹 O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灌内插式浮箍,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内管的外壁与壳体的内壁之间设有第一密封圈。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灌内插式浮箍,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活塞上设有自锁卡簧,活塞下行后通过自锁卡簧能够被卡接在连接套上,活塞外壁与内管的内壁之间设有第二密封圈。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自灌内插式浮箍,包括有壳体、内管、内插头、活塞、连接套和花篮,其中内管通过连接套与花篮连接后设在壳体的内腔中,内管的内腔中插设有内插头和活塞,内插头能够推动活塞在内管的内腔中移动,内管的侧壁上开设有循环孔,与循环孔对应位置的活塞上开设有通孔,花篮与内管连通的内腔中插设有密封轴,密封轴上套设有弹簧。有益效果:结构简单,安全可靠,极大地降低了下套管的成本,显著提高了套管下井的速度和安全性。
【IPC分类】E21B21/10, E21B33/13
【公开号】CN204920897
【申请号】CN201520646240
【发明人】陈晓峰, 马艳超, 陈业鹏, 葛春梅, 张天笑, 陈玉平, 贾志刚, 穆国臣, 李继茂
【申请人】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12月30日
【申请日】2015年8月25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