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平组合注气注水井网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763643阅读:409来源:国知局
直平组合注气注水井网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直平组合注气注水井网结构,包括沿水平方向从左向右依次设置的注水直井、采油直井、采油水平井和注气直井。本实用新型在原注水开采的基础上,采用注气与注水相结合,从而弥补注水开发的不足,增油降水,提高油藏的最终采收率。
【专利说明】
直平组合注气注水井网结构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适用于裂缝性油藏采油的井网结构,特别是一种直平组合注气注水井网结构。
【背景技术】
[0002]裂缝性油藏又称为双重介质油藏,是指储层发育既有孔隙又有裂缝,储集空间、渗流模式有别于常规油藏。孔隙介质为主要的油气储集场所,裂缝系统为油气运移的主要渗流通道,由于裂缝和基质在储集和渗流能力上存在较大差异,再加上裂缝发育程度及其在空间上的分布存在严重的非均质性,与常规油藏相比,裂缝性油藏开发具有一定的难度。
[0003]对于裂缝较为发育、纵向连通性较好的块状裂缝性油藏,采用传统的衰竭式开采,地层能量亏空后,油井产量会迅速递减,渗透性较差的基质系统中残余大量原油,弹性采收率很低。注水开发补充地层能量,但是地下裂缝产状特征、闭合形态及发育程度缺乏定量表征,注入水易沿裂缝水窜,油井易水淹,油井见水后短时间内进入高含水期,虽采用多元注水方案见到一定效果,但含水上升仍较快,稳压控水矛盾突出,水驱采收率并不高。如果储层为油湿或者中性润湿,水驱将绕过基质岩块而只采出裂缝中的原油,水驱采收率更低。通常衰竭式和注水开发后,原油最终采收率不会超过30%,储层中尚有大部分剩余油。
【实用新型内容】
[0004]针对现有技术中裂缝性油藏原油的采收率较低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直平组合注气注水井网结构,能够避免注入水利用率低带来的原油残留的问题,在采油过程中增油降水,提高油藏的最终采收率。
[0005]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直平组合注气注水井网结构,包括沿水平方向从左向右依次设置的注水直井、采油直井、采油水平井和注气直井。
[0006]注气直井的注气段位于油层的上方;注水直井的注水段位于所述油层的下方;采油直井的采油段位于所述油层;采油水平井的水平段位于所述油层。
[0007]注气直井的注气段为上注气射孔段;注水直井的注水段为下注水射孔段;采油直井的采油段为中采油射孔段;采油水平井的水平段含有水平采油射孔段。
[0008]上注气射孔段的射开厚度小于或等于所述油层的厚度的三分之一,下注水射孔段的射开厚度小于或等于所述油层的厚度的三分之一,中采油射孔段的射开厚度小于或等于所述油层的厚度的三分之一。
[0009]注水直井、采油直井、采油水平井的水平段和注气直井位于同一平面内。
[0010]注水直井与采油直井之间的距离为200m至300m。
[0011]注水直井与采油直井之间的距离为250m。
[0012]采油直井与采油水平井的竖直段之间的距离为150m至300m。
[0013]采油水平井的水平段的右端与注气直井之间的距离为200m至300m。
[0014]采油水平井的水平段的右端与注气直井之间的距离为250m。
[0015]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在原注水开采的基础上,采用注气与注水相结合,从而弥补注水开发的不足,增油降水,提高油藏的最终采收率。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直平组合注气注水井网结构在油层中的布置示意图;
[0017]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直平组合注气注水井网结构的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直平组合注气注水井网结构与现有技术的直平组合注水井网结构的采出程度对比图。
[0019]附图标记说明:
[0020]1、注气直井;11、上注气射孔段;2、注水直井;21、下注水射孔段;31、采油直井;311、中采油射孔段;32、采油水平井;321、水平采油射孔段。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为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0022]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直平组合注气注水井网结构,包括沿水平方向从左向右依次设置的注水直井2、采油直井31、采油水平井32和注气直井I。
[0023]传统的开采方式是采用注水开采,由于注入水易裂缝水窜,水淹油井,使注入水利用率低,主体部位基质中剩余油仍难以动用。因此传统的开采方式的衰竭式开采,在渗透性差的基质岩块中会残余大量的原油。尤其对于厚层块状裂缝性油藏,注水开发不仅面临高含水的问题,吸水剖面差异程度较大,纵向上水驱动用程度也严重不均。
[0024]本实用新型的直平组合注气注水井网结构适用于块状或厚层状裂缝性稀油油藏,能有效解决常规开发方式所面临的技术瓶颈。所述直平组合注气注水井网结构,在原注水开采的基础上,采用注气与注水相结合,由于注入气运移路径与水驱存在差异,通过分子间扩散作用能够进入水波及不到的微裂缝、微孔隙,动用水驱未波及到的剩余油,从而弥补注水开发的不足。而且,油气间界面张力远小于油水间的界面张力,油气密度差又大于油水密度差,因而注气后也可以减小毛管力的作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水的流动,增油降水效果明显;室内试验研究也表明,裂缝性油藏因裂缝与基质渗透率差异较大,注水开发基质采出程度仅为14.8%,驱油效率只有24.68%。采用注气开发可大大提高基质原油采出程度,相对于水驱提高43.64%,驱油效率可达63.43%。本实用新型中注入的气体选用惰性气体中的氮气作为注入介质,进行注气驱油控水。另外,注气注水同步立体注入维持或提高了油藏压力,能有效解决裂缝性油藏注水开发高含水后稳压控水间的矛盾,提高油藏的最终采收率。
[0025]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注气直井I的注气段位于油层的上方;注水直井2的注水段位于所述油层的下方;采油直井31的采油段位于所述油层;采油水平井32的水平段位于所述油层。本实用新型的直平组合注气注水井网结构中的注气直井1、注水直井2、采油直井31和采油水平井32位于同一注采井组内,注气直井I从高部位注气驱油控水,注水直井2从低部位注水保压,采油直井31和采油水平井32的“直平组合”从中部进行采油,注气、注水、采油位于同一含油目的层,形成高、中、低立体注采的开采模式。
[0026]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注气直井I的注气段为上注气射孔段11;注水直井2的注水段为下注水射孔段21;采油直井31的采油段为中采油射孔段311;采油水平井32的水平段含有水平采油射孔段321。由此可知,所述直平组合注气注水井网结构在原有井网的基础上,能够利用原有注水直井2进行注水,水淹直井转注气直井I进行注气,采油直井31及采油水平井32的“直平组合”进行中部采油,贯彻经济高效油田开发的理念,合理利用现有资源优化注采井别,构建了所述直平组合注气注水井网结构,节约钻井投资,并带来了经济效益;同时,这种“高注气、低注水”的开发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分注作用,有效提高纵向波及体积。
[0027]为了扩大注入介质的波及体积,上注气射孔段11的射开厚度小于或等于所述油层的厚度的三分之一,下注水射孔段21的射开厚度小于或等于所述油层的厚度的三分之一,建立有效驱替压力系统,满足油藏合理开发要求;中采油射孔段311的射开厚度小于或等于所述油层的厚度的三分之一,充分发挥储层潜力。
[0028]在如图2所示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注水直井2、采油直井31、采油水平井32的水平段和注气直井I位于同一平面内。
[0029]其中,注水直井2与采油直井31之间的距离为200m至300m,采油直井31与采油水平井32的竖直段之间的距离为150m至300m,采油水平井32的水平段的右端与注气直井I之间的距离为200m至300m。为了避免出现直井开发易气窜的问题,注水直井2与采油直井31之间的距离和采油水平井32的水平段的右端与注气直井I之间的距离优选为250m,以提高注入介质利用率,改善开发效果。
[0030]如图3所示,在油藏实际参数模拟计算下,对比本实用新型的直平组合注气注水井网结构与现有技术的直平组合注水井网结构的开发效果,本实用新型的直平组合注气注水井网结构比现有技术的直平组合注水井网结构的最终采出程度高13.0%。
[0031]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示意性的【具体实施方式】,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和原则的前提下所作的等同变化与修改,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而且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各组成部分并不仅限于上述整体应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描述的各技术特征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一项单独采用或选择多项组合起来使用,因此,本实用新型理所应当地涵盖了与本案创新点有关的其他组合及具体应用。
【主权项】
1.一种直平组合注气注水井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直平组合注气注水井网结构包括沿水平方向从左向右依次设置的注水直井(2)、采油直井(31)、采油水平井(32)和注气直井(I) O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平组合注气注水井网结构,其特征在于,注气直井(I)的注气段位于油层的上方;注水直井(2)的注水段位于所述油层的下方;采油直井(31)的采油段位于所述油层;采油水平井(32)的水平段位于所述油层。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平组合注气注水井网结构,其特征在于,注气直井(I)的注气段为上注气射孔段(11);注水直井(2)的注水段为下注水射孔段(21);采油直井(31)的采油段为中采油射孔段(311);采油水平井(32)的水平段含有水平采油射孔段(321)。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直平组合注气注水井网结构,其特征在于,上注气射孔段(II)的射开厚度小于或等于所述油层的厚度的三分之一,下注水射孔段(21)的射开厚度小于或等于所述油层的厚度的三分之一,中采油射孔段(311)的射开厚度小于或等于所述油层的厚度的三分之一。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平组合注气注水井网结构,其特征在于,注水直井(2)、采油直井(31)、采油水平井(32)的水平段和注气直井(I)位于同一平面内。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平组合注气注水井网结构,其特征在于,注水直井(2)与采油直井(31)之间的距离为200m至300m。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直平组合注气注水井网结构,其特征在于,注水直井(2)与采油直井(31)之间的距离为250m。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平组合注气注水井网结构,其特征在于,采油直井(31)与采油水平井(32)的竖直段之间的距离为150m至300m。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平组合注气注水井网结构,其特征在于,采油水平井(32)的水平段的右端与注气直井(I)之间的距离为200m至300m。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直平组合注气注水井网结构,其特征在于,采油水平井(32)的水平段的右端与注气直井(I)之间的距离为250m。
【文档编号】E21B43/16GK205445566SQ201521130384
【公开日】2016年8月10日
【申请日】2015年12月31日
【发明人】高丽, 王奎斌, 梁飞, 董凤龙, 李春艳, 李爽, 杜文拓, 何彬彬, 樊佐春, 胥玉静, 于泗海
【申请人】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