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含支撑剂的气体致裂煤体实验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795036阅读:480来源:国知局
一种含支撑剂的气体致裂煤体实验装置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含支撑剂的气体致裂煤体实验装置。包括气泵、高压导管、第一三通、气压传感器、第二三通、支撑剂颗粒添加器、流量计、数据采集仪;所述的气泵与高压导管连接;所述的高压导管上设置有第一三通和第二三通;所述的第一三通与气压传感器连接;所述的第二三通与支撑剂颗粒添加器连接;所述的流量计与高压导管连接;所述的气压传感器和流量计通过导线与数据采集仪连接;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使用本装置,能够实现对不同气体压力、不同流速下的含支撑剂颗粒气体致裂煤体过程模拟。
【专利说明】
一种含支撑剂的气体致裂煤体实验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实验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到一种含支撑剂的气体致裂煤体实验装置。
【背景技术】
[0002]目前用于页岩气及煤层气增产的重要技术措施是采取水力压裂法,即利用化学物混合大量水和泥沙,再用高压注入地下井,藉由压裂邻近岩石构造,扩大裂口,使页岩层中的气体渗出并流入井中,而得以收集。水力压裂,通过高压水在页岩或煤体中劈出裂隙网络,为气体流动提供通道。
[0003]但是水进入煤层后会封堵气体流动通道,阻碍气体的流动,水力压裂法不仅消耗大量水资源,而其压裂过程中将含有大量化学添加剂的压裂液注入地下,利用高压将地层压裂,而压裂液会污染地下水体。用气体压裂代替水力压裂不会因封堵气体流动通道而阻碍气体的流动,并且气体压裂不会造成地下水体的污染。目前对含支撑剂的气体致裂煤体实验装置还未见报道,从气体流动效果和环境保护两个方面考虑,研制能够对不同气体压力、不同流速下的含支撑剂颗粒气体致裂煤体过程模拟的实验装置是有必要的。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含支撑剂的气体致裂煤体实验装置。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含支撑剂的气体致裂煤体实验装置,包括气栗、高压导管、第一三通、气压传感器、第二三通、支撑剂颗粒添加器、流量计、数据采集仪;所述的气栗与高压导管连接;所述的高压导管上设置有第一三通和第二三通;所述的第一三通与气压传感器连接;所述的第二三通与支撑剂颗粒添加器连接;所述的流量计与高压导管连接;所述的气压传感器和流量计通过导线与数据采集仪连接。
[0006]优选的,所述的支撑剂颗粒添加器包括隔板、电磁阀门和倒锥形储瓶;所述的隔板为多层网状结构;所述的电磁阀门可设置开启与关闭间隔时间;所述的倒锥形储瓶内放有支撑剂颗粒。
[0007]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采用气压式工作效率高,压裂时间短且煤岩被压裂程度大,在加入支撑剂颗粒后,气体将支撑剂颗粒带入至煤岩层压裂缝隙中,阻碍了裂缝的闭合,使煤岩中气体更有效的逸出。
【附图说明】
[0008]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说明。
[0009]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的示意图;
[0010]图中,I一气栗,2—高压气管,3—第一三通管,4一气体传感器,5—导线,6—数据米集仪,7—第二二通管,8—流量计,9一支撑剂颗粒添加器,10一隔板,11 一电磁阀门,12—倒锥形储瓶。
【具体实施方式】
[0011 ]如图1所示,一种含支撑剂的气体致裂煤体实验装置,包括气栗、高压导管、第一三通、气压传感器、第二三通、支撑剂颗粒添加器、流量计、数据采集仪;气栗I和高压导管2连接;高压导管2依次与第一三通管3、第二三通管7以及流量计8连接;第一三通管3上端接口和支撑剂颗粒添加器9连接,支撑剂颗粒添加器9包括隔板10、电磁阀门11、倒锥形储瓶12;流量计8和气体传感器4通过导线5与数据采集仪6连接。
[0012]最后所应说明的是,以上【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主权项】
1.一种含支撑剂的气体致裂煤体实验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气栗、高压导管、第一三通、气压传感器、第二三通、支撑剂颗粒添加器、流量计、数据采集仪;所述的气栗与高压导管连接;所述的高压导管上设置有第一三通和第二三通;所述的第一三通与气压传感器连接;所述的第二三通与支撑剂颗粒添加器连接;所述的流量计与高压导管连接;所述的气压传感器和流量计通过导线与数据采集仪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含支撑剂的气体致裂煤体实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撑剂颗粒添加器包括隔板、电磁阀门和倒锥形储瓶;所述的隔板为多层网状结构;所述的电磁阀门可设置开启和关闭间隔时间;所述的倒锥形储瓶内放有支撑剂颗粒。
【文档编号】E21B43/267GK205477575SQ201620267658
【公开日】2016年8月17日
【申请日】2016年3月30日
【发明人】王超, 武宁, 邱进伟, 马衍坤, 王静宇, 杨棚, 刘义, 张浩天
【申请人】安徽理工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