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井网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848573阅读:440来源:国知局
一种井网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属于油气开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能提高油藏最终采收率的井网结构,该井网结构部署于裂缝性油藏,裂缝性油藏包括有多个沿水平方向延伸的裂缝集中发育层段,每个裂缝集中发育层段均包括多个裂缝发育区,其中,井网结构包括:注水井,穿过至少一个裂缝集中发育层段;多口垂直采油井,均布在注水井周围,每口垂直采油井穿过至少一个裂缝发育区;多口水平采油井,布置在垂直采油井周围。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井网结构增大了注入水的波及范围,提高了裂缝性油藏的水驱储量动用程度,提高了裂缝性油藏的最终采收率,改善了裂缝性油藏的开发效果。
【专利说明】
-种井网结构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属于油气开采领域,特别设及能提高裂缝性油藏最终采收率的一种井 网结构。
【背景技术】
[0002] 裂缝性油藏是指石油在裂缝性圈闭中聚集而形成的油藏。裂缝性油藏的重要特点 就是油气分布极不均匀,位于同一储层不同部位的油井产量差别极大。造成运一状况的原 因,与裂缝性油藏的储集层的孔隙-裂缝成因复杂及分布不均有关。裂缝性油气藏储集层的 原始孔隙率高低不一,渗透率均极低,但在裂缝发育带的渗透率很高,其储渗空间发育分布 极不均一,同一储集层的不同部位,储集性能相差悬殊。在开发运种类型的油藏时,最重要 的是分析和认识裂缝发育带分布规律,因为裂缝带的发育分布情况,控制了地下油层的富 集程度。
[0003] 同时,在开发过程中,随着自然能量的枯竭,对于裂缝性油藏,要想取得较高的采 收率,必须通过注水等方式补充地层能量,其中的裂缝对油藏注水开发的成败起着至关重 要的作用。一方面裂缝可W使注入水快速的突进到生产井,使生产井见水,从而使产量降 低。另一方面裂缝的存在加大了地层的渗流能力。如何改善此类油藏的开发效果、建立合理 的井网系统已成为当今公认的难题。
[0004] 国内外专家对裂缝性油藏开发井网进行了大量研究。2002年史成恩通过油藏数值 模拟方法研究发现:菱形反九点井网和矩形井网适应性较强,开发指标最好。2003年周锡 生、穆剑东等通过对不同井网形式及不同注水方式组合成多个方案进行研究,发现菱形井 网对裂缝性油藏的适用性最强。2004年陈国利、梁春秀等人针对裂缝和砂体方向性明显的 油藏,对井网密度、井排方向、注采井数比等重要参数进行了优化研究。研究表明:菱形反九 点井网对于裂缝和砂体方向性明显的油藏适合性较强。2006年,LiLi、Bingyu Ji等人通过 油藏数值模拟方法比较了五点、四点、反九点4井网对油层的开发效果,研究结果发现:五点 井网的水驱控制程度比其它井网形式高8-10%,含水率与采出程度高于其它井网形式。 2009年王万彬、郭肖等人分析了井排与裂缝方向成45°、22.5°、0°时反九点注水井网的开发 效果,得出裂缝发育程度不同最合适井网也不同的结论。
[0005] 理论研究和矿场实践都表明,井网部署与裂缝延展方向是否匹配,极大地影响开 发效果。但是在目前井网结构的研究中,关于开发井网与储层非均质性,特别是与裂缝分布 的匹配关系,W及渗透率各向异性等方面研究比较薄弱。
[0006] 在裂缝性油藏的开发过程中,常出现方向性见水快、水淹快W及储量动用不均衡 等问题;并且在裂缝性油藏在开发后期,还存在存水率下降、累计水油比上升W及耗水量上 升的问题。同时,在开发实践中还发现,单纯利用垂直采油井开发裂缝性油藏,无法抑制所 注入水的水窜,难W有效改善注水效果。
[0007] 因此,急需建立一种合适的井网结构,充分发挥裂缝对增产的优势,进一步改善裂 缝性油藏的开发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0008]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裂缝性油藏井网结构,能够提高油藏水驱储量动用 程度,提局油臧的最终义收率。
[0009]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井网结构,部署于裂缝性油藏,所述裂缝性 油藏包括有多个沿水平方向延伸的裂缝集中发育层段,每个所述裂缝集中发育层段均包括 多个裂缝发育区,其中,所述井网结构包括:
[0010] 注水井,穿过至少一个所述裂缝集中发育层段;
[0011] 多口垂直采油井,均布在所述注水井周围,每口所述垂直采油井穿过至少一个所 述裂缝发育区;
[0012] 多口水平采油井,布置在所述垂直采油井周围。
[0013] 如上所述的井网结构,其中,所述注水井穿过两个W上的所述裂缝集中发育层段, 在所述注水井内还设有一个W上的封隔器,所述封隔器设置在每两个相邻的所述裂缝集中 发育层段之间,将所述注水井封隔成两个W上的注水层段,每个所述注水层段内均封隔有 一个所述裂缝集中发育层段。
[0014] 如上所述的井网结构,其中,所述垂直采油井上设有采油孔,所述采油孔所在的所 述裂缝发育区与所述注水井穿过的裂缝发育区相隔离。
[0015] 如上所述的井网结构,其中,所述垂直采油井至少穿过一个厚度大于3m的所述裂 缝发育区;在该厚度大于3m的裂缝发育区内沿水平方向设置有两口所述水平采油井。
[0016] 如上所述的井网结构,其中,在所述裂缝发育区的厚度大于15m状态下,在该裂缝 发育区内由上至下设置有两口所述水平采油井。
[0017] 如上所述的井网结构,其中,所述井网结构包括两口 W上的注水井,所述注水井沿 所述裂缝性油藏的主方向线性排列,且所述注水井穿过所有的所述裂缝集中发育层段。
[0018] 如上所述的井网结构,其中,每一口所述注水井周围布置有四口所述垂直采油井, 且所述四口垂直采油井分别设置在W该注水井为中屯、的正方形的四个端点上。
[0019] 如上所述的井网结构,其中,所述垂直采油井形成的井排与所述裂缝性油藏的主 方向之间的夹角为45度。
[0020] 如上所述的井网结构,其中,所述水平采油井的水平段与所述裂缝性油藏的主方 向具有45度夹角。
[0021] 如上所述的井网结构,其中,所述水平采油井的水平段长度为300m至500m。
[0022] 如上所述的井网结构,其中,所述注水井与所述垂直采油井之间的井距为300m至 400m,所述注水井与所述水平采油井的水平段之间的井距为170m至280m,相邻的两所述垂 直采油井之间的井距为400m至500m。
[0023]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W下特点和优点:
[0024]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井网结构充分考虑了井网结构与裂缝性油藏储层的非均质性, 特别是与裂缝分布的匹配关系,注水井与采油井布置合理,不但增大了注入水的波及范围, 大大提高了裂缝性油藏的水驱储量动用程度,同时对于井间剩余油也有较好的驱替作用, 最终提高了裂缝性油藏的最终采收率,改善了裂缝性油藏的开发效果。本实用新型提出的 井网结构尤其适用于特低渗裂缝性油藏,对高效合理开发油田,提高油藏的最终采收率具 有重要意义。
【附图说明】
[0025] 在此描述的附图仅用于解释目的,而不意图W任何方式来限制本实用新型公开的 范围。另外,图中的各部件的形状和比例尺寸等仅为示意性的,用于帮助对本实用新型的理 解,并不是具体限定本实用新型各部件的形状和比例尺寸。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 型的教导下,可W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各种可能的形状和比例尺寸来实施本实用新型。
[0026] 图1为本实用新型井网结构的平面配置关系示意图;
[0027]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井网结构的剖面及纵向分段示意图;
[0028]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垂直采油井射孔位置的示意图;
[0029]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D化ken优化原则下的水平段最优长度示意图;
[0030]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不同井距技术经济关系曲线示意图。
[0031] 附图标记说明:
[0032] 110-裂缝集中发育层段;
[0033] 111-裂缝集中发育层段;112-裂缝集中发育层段;113-裂缝集中发育层段;
[0034] 120-裂缝发育区;
[00;35] 200-注水井;210-封隔器;
[0036] 300-垂直采油井;310-采油孔;
[0037] 400-水平采油井。
【具体实施方式】
[0038] 结合附图和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的描述,能够更加清楚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 细节。但是,在此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而不 能W任何方式理解成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教导下,技术人员可W构想 基于本实用新型的任意可能的变形,运些都应被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0039] 为了解决裂缝性油藏开采难度大、开采成本高、开发效果差、储量动用不均衡的问 题,本实用新型
【申请人】凭借多年从事相关行业的经验与实践,W室内试验和宏观矿场生产 动态分析相结合为出发点,建立微观与宏观的联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裂缝性油藏的不 规则井网结构,提高油藏水驱储量动用程度,进而可提高油藏的最终采收率。
[0040] 请参考图1、图2,其中,图1为本实用新型井网结构的平面配置关系示意图;图2为 本实用新型的井网结构的剖面及纵向分段示意图。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井网 结构,部署于裂缝性油藏,该裂缝性油藏包括有多个沿水平方向延伸的裂缝集中发育层段 110,每个裂缝集中发育层段均包括多个裂缝发育区120,裂缝发育层段的划分,要基于精细 地质研究的认识程度,彼此之间有相对稳定的隔层,也就是被裂缝不发育段分割。如图1、图 2所示,井网结构包括注水井200、多口垂直采油井300和多口水平采油井400,其中,注水井 200穿过至少一个裂缝集中发育层段110;多口垂直采油井300,均布在注水井200周围,每口 垂直采油井300穿过至少一个裂缝发育区120;多口水平采油井400,布置在垂直采油井300 的周围。
[0041]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井网结构,采用注水井200、垂直采油井300及水平采油井400相 组合的形式,并在布置注水井200、垂直采油井300及水平采油井400时充分考虑了裂缝性油 藏储层的非均质性,特别是与裂缝集中发育层段110和裂缝发育区120的匹配关系,增大了 注入水的波及范围并大大提高了裂缝性油藏的水驱储量动用程度;同时本实用新型提出的 井网结构对于井间剩余油也有较好的驱替作用,最终提高了裂缝性油藏的最终采收率,改 善了裂缝性油藏的开发效果。
[0042]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可选的例子中,井网结构还包括:注水管柱,设置在注水井200 内,采油管柱,设置在垂直采油井300内。此外,井网结构还可W包括:封隔器210,设置在注 水管柱上。如图2所示,注水井200穿过两个W上的裂缝集中发育层段110,在注水井内200还 设有一个W上的封隔器210,封隔器210设置在注水管柱上,并且封隔器210设置在每两个相 邻的裂缝集中发育层段110之间,将注水井200封隔成两个W上的注水层段220,每个注水层 段220内均封隔有一个裂缝集中发育层段110。如图2所示,位于顶层和中间层的裂缝集中发 育层段110通过注入水补充地层能量,位于底层的裂缝发育层段110通过底水补充地层能 量。其中,封隔器可W采用现有的水力机械式封隔器。
[0043] 在一个可选的例子中,如图3所示,在垂直采油井300穿过裂缝发育区120的位置处 设有采油孔310,采油孔310设置在采油管柱上,连通采油管柱和裂缝发育区,并且该采油孔 310所在的裂缝发育区120与注水井200所穿过的裂缝发育区120相隔离,或者说,该采油孔 310所在的裂缝发育区120与注水井200所穿过的裂缝发育区120是两个相互独立的裂缝发 育区,即垂直采油井300的采油孔310与注水井分处不同的裂缝发育区120。使得由注水井 200所注入的水沿裂缝到达垂直采油井300的采油孔的时间增加,扩大了注入水的波及范 围,改善了裂缝性油藏的开发效果。同时,运样可W更充分的利用底水能量,并有效延长了 底水水淹到垂直采油井的时间。具体的,如图3所示,垂直采油井300的采油孔310位于裂缝 集中发育层段112内时,垂直采油300井用于开采裂缝集中发育层段112内的原油,而通过在 裂缝集中发育层段113的位置处布置的水平采油井400开采裂缝集中发育层段113的原油; 垂直采油井300的采油孔310位于裂缝集中发育层段111内时,利用注入水能量,通过垂直采 油井300和水平采油井400共同开采裂缝集中发育层段111和裂缝集中发育层段112内的原 油。
[0044]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可选的例子中,如图1、图2所示,垂直采油井300至少穿过一个 厚度大于3m的裂缝发育区120;在该厚度大于3m的裂缝发育区120内沿水平方向设置有两口 水平采油井400。如图2所示,两口水平采油井400布置在垂直采油井300的两侧。
[0045] 在一个可选的例子中,在裂缝发育区120的厚度大于15m状态下,在该裂缝发育区 120内由上至下设置有两口水平采油井400。
[0046]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可选的例子中,如图2所示,井网结构包括两口 W上的注水井 200,注水井200沿裂缝性油藏的主方向线性排列,且注水井200穿过所有的裂缝集中发育层 段 110。
[0047]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可选的例子中,如图2所示,每一口注水井200周围布置有四口 垂直采油井300,并且该四口垂直采油井300分别设置在W该注水井200为中屯、的正方形的 四个端点上。即,注水井200和四口垂直采油井300在平面上大致W反五点法分布。当然,本 领域技术人员也可W具体根据实际油藏地质情况调整对注水井200和垂直采油井300的分 布方式进行调整。
[0048] 在一个可选的例子中,垂直采油井300形成的井排与裂缝性油藏的主方向之间的 夹角为45度。裂缝性油藏的主方向即裂缝性油藏主裂缝的延伸方向,在该方向上渗透率最 大,与其垂直的方向渗透率最小。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垂直采油井300形成的井排与 裂缝方向夹角的增加,累积产量和采出程度先增加后减小,含水率先减小后增大。当垂直采 油井300形成的井排与裂缝性油藏的主方向夹角为45度时,累积产油量和采出程度最大,含 水率最低,开发效果最好。
[0049] 在一个可选的例子中,水平采油井400水平段开始端到注水井200的垂直距离大于 水平采油井400水平段末端到注水井的垂直距离,水平采油井400的水平段与裂缝性油藏的 主方向具有45度夹角,宏观矿场实验表明45度夹角能有效防止水窜,开采效果较好。
[0050]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可选的例子中,水平采油井400的水平段长度为300m至500m。水 平采油井400可W变底水的线性脊进为带状台阶式托进,从而延长底水水淹到油井的时间, 扩大波及体积,提高原油采收率。
[0051] 其中,基于水平井产量指数公式计算和Dikken优化原则确定水平采油井400最优 水平段长度,如附图4,计算公式为:
[0化2] ③
[0053] 式中;
[0054] J广水平井、直井采油指数,m3/ (d. MPa. m);
[0055] Jv-水平井、直井泄油半径,m;
[0化6] Rev-直井泄油半径,m;
[0化7] Rwh-水平井井筒半径,m;
[0化引 Rwv-直井井筒半径,m;
[0化9] L-水平段长度,m;
[0060] h-有效厚度,m;
[0061 ] Sv、Sh-有效厚度,直井、水平井表皮系数,无因次;
[0062]
无因次;
[0063] Kh、Kv-水平方向、垂向渗透率,皿2。
[0064] Qo = Q(O)-Q 化)②
[00化]式中;
[0066] Q。--考虑磨损的水平井产量,m3/d;
[0067] Q(L)--水平段末端处井筒流量;
[0068] Q(X)--水平段任意位置X处井筒流量,m3/d。
[0069] Qo-=JrLAP ③
[0070] 式中:
[0071] Q。'--一定油藏、流体条件下水平井产量,m3/d;
[0072] Jr-单位长度水平井采油指数,m3/(d ? MPa ? m);
[0073] L--水平段长度,m;
[0074] AP-水平井生产压差,MPa。
[0075] Qo/Qo-=0.8 ④
[0076] 由上述模型迭代求解,依据Dikken优化原则定义最优水平段长度是当摩擦损失减 少20 %产能时的长度,综合研究认为水平采油井水平段长度设置为500m较为合理。
[0077]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可选的例子中,注水井200与垂直采油井300之间的井距为300m 至400m,注水井200与水平采油井400的水平段之间的井距为170m至280m,相邻的两垂直采 油井300之间的井距为400m至500m。
[0078] 具体的,根据研究区储层物性参数,运用单井控制可采储量法,确定该油藏合理井 距,计算公式为:
[0079]
[0080] 式中:
[0081 ] Nro-平均单井控制合理可采储量,104t/ 口;
[0082] m广-单井总投资,104元/ 口;
[0083] T-主要开发期,年;
[0084] A-单井平均年生产费用,104元/( 口 .年);
[0085] B-原油售价,元/t;
[0086] Er(T)--在T年内可义储量的义收率,% ;
[0087] 0-油田基准收益率,0.12。
[0088] 利用上式计算出不同油价下的单井控制可采储量和不同采收率下的关系,如图5 所示,针对不同油价和单井控制可采储量,W及采收率,灵活确定经济极限合理井距,如表1 可知相邻的两垂直采油井300之间井距为400m至500m时效果最好,既能保证较好的开采效 果,又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0089] 表1单井控制可采储量和不同采收率下的关系统计表
[0090]
[0091] 布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井网结构所采用的具体步骤如下:
[0092] 步骤1:根据研究区裂缝特征,通过设置妈蚁追踪的各项参数来对属性体进行追 踪,进而产生妈蚁属性体。利用Pe化el的裂缝建模模块,W输入参数为基准,在S维网格中 的特定区域,通过确定性建模建立裂缝离散网络模型,进而对裂缝发育带范围进行定位。
[0093] 步骤2:针对步骤1中裂缝发育带范围,引入纵波方位振幅信息,从而得到多方位妈 蚁振幅体,裂缝发育带范围内利用基于振幅随方位变化信息对裂缝进行定量化描述,具体 为:利用纵波振幅随方位角变化特征,通过Rilger公式及其简化式算出多方位角数据,将算 出的多方位角数据的妈蚁追踪结果进行融合,W实现对裂缝展布更全面的描述。
[0094] 其中,Rilger公式及其简化式是基于振幅各向异性裂缝识别的重要理论基础,其近 似公式为:
[0095]
[0096] 矮
[0097] ③
[009引式中;
[0099] R(i,d))--为与入射角和方位角有关的纵波反射系数;
[0100] G-为切向模量;
[0101] a-为纵波速度;
[0102] 0-为横波速度;
[0103] A--为上下介质岩性参数之差;
[0104] 5V、丫 V-为描述各向异性的化omsen参数;
[010引(1) sym-为激发点到接受点的方位角;
[0106] (6--为裂缝走向的方位角;
[0107] i-为地震波入射角;
[0108] BiSD--为振幅随炮检距的变化率;
[0109] Bani-为振幅随方位角的变化率。
[0110] 步骤3:依据步骤2中裂缝预测结果建立裂缝性油藏不规则井网结构,如图1、图2所 示,裂缝性油藏包括厚度超过3m的一个W上的裂缝发育区120,井网结构包括两口注水井 200(注水井200可W为垂直注水井),六口垂直采油井300和S 口水平采油井400。如图1所 示,两口垂直注水井300位于主裂缝发育方向呈线性排状分布,且尽量处于裂缝密度较大的 中屯、位置,六口垂直采油井300分布在注水井200两侧,其中每四口垂直采油井300与一口注 水井200在平面上大致W反五点法分布,且垂直采油井300的井排与裂缝方向错开一定夹 角,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井排与裂缝方向夹角的增加,累积产油量和采出程度先增 加后减小,含水率先减小后增大。当垂直采油井300的井排与裂缝方向夹角为45°时,累积产 油量和采出程度最大,含水率最低,开发效果最好。
[0111] 步骤4:针对步骤3中的裂缝性油藏不规则井网结构,根据实际储层发育状况,结合 多方位妈蚁追踪结果,在注水井200上设置多个封隔器210,封隔器210可W采用现有技术中 的水力机械式封隔器。注水井200只要穿过裂缝集中发育层段110就在裂缝集中发育层段 110两端分别设有一个封隔器210,每个裂缝集中发育层段110均通过封隔器210封隔在注水 井200的一个注水层段内。
[0112] 步骤5:针对步骤3中的裂缝性油藏不规则井网结构,布置水平采油井400,其中如 图1、图2所示,=口水平采油井400布置在垂直采油井200两侧,水平采油井400水平段开始 端到注水井200的垂直距离大于水平采油井400水平段末端到注水井200的垂直距离,结合 多方位妈蚁追踪结果水平采油井400水平段与主裂缝延伸方向保持一定夹角,宏观矿场实 验表明夹角45°,能有效防止水窜,开采效果较好。
[0113] 步骤6:针对步骤3中的裂缝性油藏不规则井网结构,垂直采油井上射孔位置与注 水井分处不同裂缝发育段。
[0114] 步骤7:针对步骤3中的裂缝性油藏不规则井网结构,水平采油井水平段长度为 300m至500m,水平采油井可W变底水的线性脊进为带状台阶式托进,从而延长底水水淹到 油井的时间,扩大波及体积,提高原油采收率。
[0115] 步骤8:针对步骤3中的裂缝性油藏不规则井网结构,结合研究区的地质特点,综合 考虑技术和经济两个因素,确定研究区各类井的合理井距。
[0116] 针对上述各实施方式的详细解释,其目的仅在于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解释,W便于 能够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运些描述不能W任何理由解释成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 审IJ,特别是,在不同的实施方式中描述的各个特征也可W相互任意组合,从而组成其他实施 方式,除了有明确相反的描述,运些特征应被理解为能够应用于任何一个实施方式中,而并 不仅局限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
【主权项】
1. 一种井网结构,部署于裂缝性油藏,所述裂缝性油藏包括有多个沿水平方向延伸的 裂缝集中发育层段,每个所述裂缝集中发育层段均包括多个裂缝发育区,其特征在于,所述 井网结构包括: 注水井,穿过至少一个所述裂缝集中发育层段; 多口垂直采油井,均布在所述注水井周围,每口所述垂直采油井穿过至少一个所述裂 缝发育区; 多口水平采油井,布置在所述垂直采油井周围。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井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注水井穿过两个以上的所述裂缝集 中发育层段,在所述注水井内还设有一个以上的封隔器,所述封隔器设置在每两个相邻的 所述裂缝集中发育层段之间,将所述注水井封隔成两个以上的注水层段,每个所述注水层 段内均封隔有一个所述裂缝集中发育层段。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井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垂直采油井上设有采油孔,所述采 油孔所在的裂缝发育区与所述注水井穿过的裂缝发育区相隔离。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井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垂直采油井至少穿过一个厚度大于 3m的所述裂缝发育区;在该厚度大于3m的裂缝发育区内沿水平方向设置有两口所述水平采 油井。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井网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裂缝发育区的厚度大于15m状态 下,在该裂缝发育区内由上至下设置有两口所述水平采油井。6. 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井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井网结构包括两口 以上的所述注水井,所述注水井沿所述裂缝性油藏的主方向线性排列,且所述注水井穿过 所有的所述裂缝集中发育层段。7.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井网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一口所述注水井周围布置有四口所述 垂直采油井,且所述四口垂直采油井分别设置在以该注水井为中心的正方形的四个端点 上。8.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井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垂直采油井形成的井排与所述裂缝 性油藏的主方向之间的夹角为45度。9.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井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采油井的水平段与所述裂缝性 油藏的主方向具有45度夹角。10.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井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采油井的水平段长度为300m 至500m。11.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井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注水井与所述垂直采油井之间的 井距为300m至400m,所述注水井与所述水平采油井的水平段之间的井距为170m至280m,相 邻的两所述垂直采油井之间的井距为400m至500m。
【文档编号】E21B43/30GK205532555SQ201620243534
【公开日】2016年8月31日
【申请日】2016年3月28日
【发明人】杨永亮, 满安静, 苏超, 田淑芳, 任雪, 孟凡秋, 庚琪, 王恩辉, 王尚慧, 姜铄, 王菲菲, 王有慧, 张安迪, 贺程晨
【申请人】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