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压泵和高压泵的组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475971阅读:41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高压泵和高压泵的组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压泵和高压泵的联接结构,并且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具有中间部件的高压泵,该中间部件包括气缸体以便通过使柱塞在气缸内往复运动来对加压腔室中的流体加压,并且该中间部件布置在两个夹持部件之间,中间部件利用夹持部件被夹持螺栓夹住,该夹持螺栓在两个夹持部件之间延伸。
另外,在高压燃料泵中,如果正好夹住了套筒,其气缸形状就会容易变形。因此,在套筒的夹持部分和气缸之间形成有槽缝。该槽缝防止了由于夹持圆柱形夹持部件引起的变形而影响气缸形状。
然而,用于夹持套筒的夹持螺栓需要相对较大的初始轴向力。这是因为初始轴向力不仅包括密封中间部件所需的轴向力,而且需要克服燃料压力脉动所产生的轴向力变化所需的轴向力,在高压泵致动时产生该燃料压力脉动。因此,考虑到高压泵的轴向力的变化,在加工时,中间部件必须以相对较大的初始轴向力夹住。然而,当中间部件利用夹持螺栓由大的初始轴向力夹住时,中间部件的密封表面的变形或气缸形状的变形就会发生。难以防止这种变形。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面中,一种高压泵包括柱塞;中间部件,其包括气缸体以便通过使柱塞往复运动来对加压腔室中的流体加压,其中气缸体具有容纳柱塞的气缸和与气缸连通的加压腔室。高压泵具有布置在中间部件的两端上的第一夹持部件和第二夹持部件;以及夹持螺栓,该螺栓在两个夹持部件之间延伸以便利用两个夹持部件夹住中间部件。夹持螺栓在其轴向中央区域具有一暴露区域,在该暴露区域,该螺栓的整个周边从第一夹持部件和第二夹持部件中露出。第一夹持部件和第二夹持部件中的一个或这两者利用弯曲弹性力夹住中间部件。
在这种结构中,夹持螺栓的夹持力将压缩力和弯曲力施加在第一夹持部件和第二夹持部件中的一个或这两者上。此时,与压缩弹性变形的弹性系数相比,产生夹持力的弯曲弹性变形的弹性系数相对较小。也就是说,相对于夹持力的变形量是大的,因为它除了压缩变形之外还包括弯曲变形。因此,即使由于温度变化在中间部件或夹持部件中产生尺寸变化,轴向力变化也是小的,因为弹性系数很小。即使夹持螺栓的初始轴向力相对较小,该轴向力也足以在加工制造之后克服中间部件和夹持部件的尺寸变化。这就防止了密封表面和气缸形状的变形。
而且,即使在高压泵致动时由流体压力脉动引起夹持部件的弹性变形,由变形产生的轴向力的增大也会被压制在低的水平,因为变形是由具有小的弹性系数的弯曲力引起的。结果,夹持螺栓的初始轴向力相对较小,并且防止了在高压泵致动期间由流体压力脉动引起的密封表面或气缸形状的变形。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中,一种高压泵包括柱塞;中间部件,其包括气缸体以便通过使柱塞往复运动来对加压腔室中的流体加压,其中气缸体具有容纳柱塞的气缸和与气缸连通的加压腔室。高压泵具有布置在中间部件的两端上的第一夹持部件和第二夹持部件;以及夹持螺栓,该螺栓在两个夹持部件之间延伸以便利用两个夹持部件夹住中间部件。第一夹持部件和第二夹持部件在夹持螺栓的其轴向中央区域具有分离部分,在该分离部分,该螺栓的整个周边与分离部分间隔开一预定距离。第一夹持部件和第二夹持部件中的一个或这两者利用弯曲弹性力夹住中间部件。
在本发明的又一个方面中,一种高压泵包括柱塞;中间部件,其包括气缸体以便通过使柱塞往复运动来对加压腔室中的流体加压,其中气缸体具有容纳柱塞的气缸和与气缸连通的加压腔室。高压泵具有布置在中间部件的两端上的第一夹持部件和第二夹持部件;以及夹持螺栓,该螺栓设置在两个夹持部件之间以便利用两个夹持部件夹住中间部件。第一夹持部件和第二夹持部件并不彼此直接接合。夹持螺栓将第一夹持部件和第二夹持部件夹在一位置,该位置与中间部件被第一夹持部件和第二夹持部件中的一个或这两者所夹住的位置间隔开一预定距离(S)。第一夹持部件和第二夹持部件中的一个或这两者利用弯曲弹性力夹住中间部件。


图1中所示,高压燃料泵2具有气缸体4、盖6、凸缘8和电磁溢流阀10。气缸4a沿着气缸体4的轴线形成。柱塞12沿轴向方向可滑动地支承在气缸4a中。加压腔室14形成在气缸4a的远端部。当柱塞12移入或移出加压腔室14时,加压腔室14的容积发生变化。
加压腔室14通过燃料压力供应通道16连接到止回阀18。止回阀18连接到燃料分布管20(图2)。当加压腔室14中的燃料被加压时该止回阀18打开,并且高压燃料供应到燃料分布管20。
弹簧座22和提升器导向件24在气缸体4的下侧以叠放的状态布置。油封件26附接到弹簧座22的内表面上。该油封件26大致为圆柱形,并且具有可滑动地与柱塞12的周边表面接合的下部26a。从柱塞12和气缸4a之间的空间泄漏出的燃料存储在油封件26的燃料存储腔室26b中,并且通过燃料排放通道(未示出)返回到燃料容器T中,该燃料排放通道与燃料存储腔室26b相连接。
提升器28沿轴向方向可滑动地容纳在提升器导向件24中。突出的座28b形成在提升器28的底板28a的内表面上。柱塞12的下端部12a与突出的座28b接合。柱塞12的下端部12a与保持器30接合。弹簧32以压缩状态布置在弹簧座22和保持器30之间。柱塞12的下端部12a被弹簧32压向提升器28的突出的座28b。来自柱塞12的下端部12a的压制力使提升器28的底板28a与燃料泵凸轮34接合。
当燃料泵凸轮34转动以与发动机E的转动相配合时,燃料泵凸轮34的凸轮尖向上推动底板28a并且将提升器28提升。与提升器28相配合,柱塞12向上移动并且压缩加压腔室14。柱塞12的这个提升冲程对应于加压腔室14中进行的燃料加压冲程。
面对加压腔室14的电磁溢流阀10在加压冲程期间的适当时间关闭。在加压过程中,在电磁溢流阀10关闭之前,加压腔室14中的燃料通过电磁溢流阀10、槽道10a和低压燃料通道35返回到燃料容器T。因此,燃料不是从加压腔室14供应到燃料分布管20。当电磁溢流阀10关闭时,加压腔室14中的燃料压力突然增加并且产生高压燃料。这就利用高压燃料打开了止回阀18,并且将高压燃料供应到分布管20。
当燃料泵凸轮34的凸轮尖开始向下移动时,弹簧32的推动力开始将提升器28和柱塞12逐渐向下移动(引入冲程)。当吸入冲程开始时,电磁溢流阀10打开。这就将燃料通过低压燃料通道35、槽道10a和电磁溢流阀10吸入到加压腔室14中。
加压冲程和吸入冲程重复地进行。在加压冲程期间的电磁溢流阀10的关闭时间被反馈控制,从而调节燃料分布管20中的燃料压力处于最佳压力,以便从燃料喷射阀38喷射燃料。根据燃料分布管20中的燃料压力和发动机的运行情况,由电子控制单元(ECU)36执行反馈控制,该燃料压力由燃料压力传感器20a检测。
气缸体4、弹簧座22和提升器导向件24形成了高压燃料泵2的中间部件,并且以叠放的状态布置在盖6(第一夹持部件)和凸缘8(第二夹持部件)之间。如图1中所示,O型环62、64、66、68布置在电磁溢流阀10、盖6、气缸体4、弹簧座22和提升器导向件24的叠放表面上,以便密封槽道10a和燃料存储腔室26b。也就是说,O型环62布置在电磁溢流阀10和盖6之间的叠放表面中,并且O型环64布置在盖6和气缸体4之间的叠放表面中。O型环66布置在气缸体4和弹簧座22之间的叠放表面中,并且O型环68布置在弹簧座22和提升器导向件24之间的叠放表面中。
气缸体4、弹簧座22和提升器导向件24通过夹持螺栓40夹持在盖6和凸缘8之间,该夹持螺栓在盖6和凸缘8之间延伸。在图1的截面图中,高压燃料泵2的轴线右侧的截面与该轴线左侧的截面不同。也就是说,左半侧截面和右半侧截面是以不同的切割角截取的视图。因此,图1中只示出了多个夹持螺栓40中的一个。图3示出了沿着相同的切割平面截取的高压燃料泵2的截面图。如图3中所示,两个夹持螺栓40以对称的方式围绕着轴线布置。在第一实施例中,两组夹持螺栓40以对称的方式布置在气缸体4、弹簧座22和提升器导向件24周围,以便将盖6和凸缘8彼此联接。
螺栓40的中央部段40a并不被盖6或凸缘8所覆盖。在夹持螺栓40的一部分处,整个周边表面从盖6和凸缘8暴露出来。夹持螺栓40将盖6和凸缘8夹在与气缸体4间隔开距离S的位置。距离S是沿着垂直于盖6和凸缘8的夹持方向的方向测量的距离。
在根据第一实施例的高压燃料泵2中,盖6和凸缘8的中央部分以叠放的状态夹住气缸体4、弹簧座22和提升器导向件24。盖6和凸缘8的周边部分被多个夹持螺栓40夹住。
与夹持螺栓40的中央部段40a被盖6和凸缘8所覆盖的时候不同,夹持螺栓40的夹持力压缩盖6和凸缘8并使它们变形,以及该夹持力还使盖6和凸缘8弯曲和变形。因此,盖6的周边部分6a和凸缘8的周边部分8a朝向彼此移动。在这种状态下,由盖6和凸缘8的弯曲弹性力产生的夹持力施加在气缸体4、弹簧座22和提升器导向件24上。
第一实施例的高压燃料泵2具有下面的优点。
(1)在高压燃料泵2中,气缸体4、弹簧座22和提升器导向件24布置在盖6和凸缘8之间。气缸体4、弹簧座22和提升器导向件24被夹持螺栓40夹住,该夹持螺栓在盖6和凸缘8之间延伸。在夹持螺栓40的轴向中央部段40a处的整个周边表面从盖6和凸缘8暴露出来。因此,夹持螺栓40的夹持力随着压缩力和弯曲力而变化,该压缩力施加在盖6和凸缘8上,该弯曲力沿着使盖6的周边部分6a和凸缘8的周边部分8a朝向彼此移动的方向施加。弯曲弹性变形的弹性系数小于压缩弹性变形的弹性系数。弯曲弹性变形产生一施加在气缸体4、弹簧座22和提升器导向件24上的夹持力。
因此,即使因为温度变化导致的膨胀或收缩或者因为中间部件(气缸体4、弹簧座22和提升器导向件24)的磨损而使中间部件的尺寸发生变化,弯曲弹性变形的弹性系数也是很小的。因此,轴向力的变化很小。即使夹持螺栓40的初始轴向力相对较小,产生的轴向力也足以克服加工制造之后的高压燃料泵2的每个元件的尺寸变化。结果,夹持螺栓40的初始轴向力很小,并且盖6、气缸体4、弹簧座22和提升器导向件24和凸缘8的密封表面不会变形,以及气缸4a也不会变形。
(2)即使由于在高压燃料泵2致动时产生的燃料压动,或者由于在电磁溢流阀10关闭时燃料压力的突然升高,盖6和凸缘8会弹性变形,也能因为由弯曲力引起由具有小的弹性系数的弹性变形而阻止变形产生的轴向力增加。因此,防止了当高压燃料泵2产生燃料压力脉动时由密封表面和气缸4a的变形引起的扭曲。
(3)盖6和凸缘8不会彼此直接接合。因此,施加在气缸体4、弹簧座22和提升器导向件24上的夹持力主要是弯曲弹性变形。因此,弹性系数是足够小的,并且改善了(1)和(2)的优点。
(4)盖6和凸缘8在其中央部分夹住气缸体4、弹簧座22和提升器导向件24,并且盖6和凸缘8在其周边部分被多个夹持螺栓40夹住。这就以良好平衡的方式夹住了气缸体4、弹簧座22和提升器导向件24,并且改善了(1)和(2)优点。
(5)夹持螺栓40的中央部段40a与气缸体4、盖6、凸缘8和其他元件间隔开,使得夹持螺栓40的中央部段4 0a从高压燃料泵2完全暴露出来。这限定了所形成的开口空间40b。开口空间40b用于在生产线上以传送钩子50钩住高压燃料泵2,如图4中所示。因此,高压燃料泵2通过简单的传送路线传送,而不必将接合部件例如支架附接到高压燃料泵2上,或者无需进行机加工以便能够接合。因此,降低了制造成本。
(6)盖6和凸缘8沿着高压燃料泵2的整个周边彼此间隔开。气缸体4、弹簧座22和提升器导向件24的叠放部分从盖6和凸缘8之间可见。因此,例如,可以从高压燃料泵2的外侧容易地看到叠放部分,以便在制造工艺之后进行检查时或者在使用期间查看是否有任何间题发生,例如叠放部分的破裂。
(7)如图1中所示,气缸体4、弹簧座22和提升器导向件24是圆柱形的。因此,通过用车床进行机加工可以容易地制造气缸体4、弹簧座22和提升器导向件24。盖6和凸缘8也以同样的方式机加工。这就简化了高压燃料泵2的成形。
(8)气缸体4、弹簧座22和提升器导向件24完全是圆柱形的。因此,当在这些元件中形成螺纹孔时,并不必固定住相对于轴线的相位。而且,当特定的部分附接到气缸体4、弹簧座22和提升器导向件24上时,该部分可以从任何方向附接,只要该部分不与夹持螺栓40的中央部段40a干涉即可。这减小了在设计和组装高压燃料泵2时的限制。
如图5中所示,盖6A和凸缘8A之间的空间可以增大。在这种情况下,相对较大的部分例如止回阀18A的附接相位具有较少的限制。
(9)夹持螺栓40的中央部段40a暴露出来并且盖6和凸缘8并不彼此接合。在这种状态下,气缸体4、弹簧座22和提升器导向件24通过盖6和凸缘8的弯曲变形夹住。因此,高压燃料泵2的每个元件的轴向尺寸不需要高的精度。因为夹持力通过夹持螺栓40的螺纹拧入量调节,所以便于制造。而且,因为弯曲变形的弹性系数很小,所以由螺纹拧入量的误差引起的轴向力变化很小。结果,螺纹拧入量不必具有高精度。
(10)即使温度变化导致了高压燃料泵2的尺寸变化,所产生的轴向力也足以克服尺寸变化。因此,对实现泵送功能特别重要的部分例如气缸体4可以由高质量的材料制成,而不那么重要的其他部分可以由相对低质量的材料制成。这就降低了高压燃料泵2的材料成本。第二实施例图6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高压燃料泵102的截面图。高压燃料泵102结合在气缸喷射型汽油机中并且产生高压燃料,以便将燃料喷入发动机的燃烧室中。高压燃料泵102通过紧固螺栓154布置在发动机的气缸头盖152(支承部件)上。
除了凸缘108以外,高压燃料泵102的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的高压燃料泵2的结构相同。第二实施例的凸缘108具有用于接纳紧固螺栓154的紧固螺栓孔108c。紧固螺栓孔108c离开用于接纳夹持螺栓140的夹持螺栓孔108b更加靠外朝向周边部分。
高压燃料泵102通过紧固螺栓154附接到气缸头盖152上。紧固螺栓154拧入到螺纹孔152a中,该紧固螺栓沿着与夹持螺栓140的延伸方向相反的方向延伸通过紧固螺栓孔108c。提升器128的底板128a通过气缸头盖152中的通孔153与发动机的燃料泵凸轮134接合。
在图6的截面图中,高压燃料泵102的轴线右侧的截面与该轴线左侧的截面不同。也就是说,左半侧截面和右半侧截面是以不同的切割角截取的视图。因此,图7中只示出了夹持螺栓140中的一个和紧固螺栓154中的一个。图7示出了沿着相同的切割平面截取的高压燃料泵2的截面图。如图7中所示,两个夹持螺栓140和两个紧固螺栓154以对称的方式围绕着轴线布置。在第二实施例中,两组夹持螺栓140以对称的方式布置在气缸体4、弹簧座22和提升器导向件24周围,以便将盖106和凸缘108彼此联接。另外,两组紧固螺栓154以对称的方式布置在夹持螺栓140周围,以便将凸缘108和气缸头盖152彼此联接。
除了第一实施例的高压燃料泵2的优点之外,第二实施例的高压燃料泵102还具有下面的优点。
(1)在第二实施例的高压燃料泵102中,凸缘108的下表面108d限定了附接到气缸头盖152上的附接表面。当组装高压燃料泵102时,在凸缘108被夹持螺栓140夹到盖106上时,凸缘108的周边部分108a朝向盖6稍微弯曲(由图6中的箭头U所指示的方向)。这就降低了气缸头盖152的表面152b和凸缘108的下表面108d之间的接触程度。
当凸缘108通过紧固螺栓154附接到气缸头盖152上时,凸缘108被夹在气缸头盖152上,该气缸头盖更接近于离开夹持螺栓140的周边部分108a。此时,在周边部分108a产生了沿着与图6中的箭头U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箭头D的方向)作用的紧固力。
因此,即使凸缘的周边部分108a被夹持螺栓140在图6中的箭头U所示的方向上弯曲,该周边部分108a也会弯回来以便与气缸头盖152接合。这就增大了气缸头盖152的表面152b和凸缘108之间的接触程度,并且改善了气缸头盖152和凸缘108之间的密封性能。
因此,即使应用了薄和轻的凸缘108,夹持螺栓140的夹持力也能防止气缸头盖152的表面152b和凸缘108之间的接触程度降低。而且,在凸缘108的下表面108d的平直度公差很大时,紧固螺栓154的紧固力使气缸头盖152的表面152b和凸缘108之间的接触程度增大。这就降低了材料成本和机加工成本。
当凸缘108的下表面108d和气缸头盖152的表面152b由O型环密封时,O型环的挤压余量很小。因此,以少量的材料能够获得足够的密封,并且材料成本降低。第三实施例图8是第三实施例的高压燃料泵202的截面图。以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方式,电磁溢流阀210、盖206、气缸体204、弹簧座222、提升器导向件224和凸缘208沿着高压燃料泵202的轴向方向叠放。
在第三实施例的高压燃料泵202中,取代了第一实施例的O型环,具有振动衰减特性的密封部件(例如橡胶)262、264、266、268、270布置在电磁溢流阀210、盖206、气缸体204、弹簧座222、提升器导向件224和凸缘208的叠放表面上,如图8中所示,密封部件262布置在电磁溢流阀210和盖206的叠放表面上,并且密封部件264布置在盖206和气缸体204的叠放表面上。密封部件266布置在气缸体204和弹簧座222的叠放表面上,并且密封部件268布置在弹簧座222和提升器导向件224的叠放表面上。
除了根据第一实施例的高压燃料泵2的优点之外,第三实施例的高压燃料泵202还具有下面的优点。
(1)当电磁溢流阀210关闭时,流过电磁溢流阀210的燃料流立即停止。当布置在电磁溢流阀210中的阀体被座部分210b所接纳时,该座部分210b产生了冲击振动。气缸体204的加压腔室214直接接受该冲击振动。然而,冲击振动通过密封部件262-270衰减很多倍,并且防止振动被传送到外面。因为气缸体204(中间部件)以浮动状态保持在盖206和凸缘208之间,所以振动不会被传送。
第一实施例的冲击振动的O型环62-68适当地使冲击振动衰减,并且限制了冲击振动的传送。然而,这在第三实施例中更有效地实现。
密封部件262-270可以是橡胶或树脂的座。然而,例如,密封部件262-270可以是环状金属板272,如图9的透视图和图10的放大截面图中所示。环状金属板272具有通过锥形台阶272a连接起来的两个环状部分272b、272c。环状橡胶座272d、272e布置在环状部分272b、272c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上,如图10中所示。例如,如图11中所示,环状金属板272以压缩状态布置在盖206和气缸体204之间,代替了密封部件264。环状金属板还以压缩状态布置,代替了密封部件262、266-270。这就密封了槽道210a,使得从电磁溢流阀210传到气缸体204的振动衰减,并且防止振动被传送到盖206或凸缘208。另外的实施例如图12中所示,盖306和凸缘308可以在盖306的接触部分(分离部分)306b和凸缘的接触部分(分离部分)308b处彼此接合。接触部分306b和接触部分308b与气缸体304(中间部件)和夹持螺栓340间隔开一预定的距离。
在这种情况下,还有,只要有一部分,其中夹持螺栓340的整个周边暴露在夹持螺栓340的轴向中央区域340a中,那么在盖306或凸缘308中,或者在盖306和凸缘308两者中(都是在图12的情况下),与夹持螺栓340的轴线正交的部分306c、308c就会发生弹性变形。这就用弹性力夹住了气缸体304,该弹性力的弹性系数很低。
在这种情况下,接触部分306b、308b与气缸体304的夹持位置间隔开。盖306和凸缘308通过弯曲变形夹住气缸体304。因此,即使高压燃料泵302中的每个元件的轴向尺寸都不具有高的精度并且具有尺寸公差,该尺寸公差也会被吸收,而不会在夹持螺栓340的轴向力中产生大的变化。
如图13中所示,盖406的接触部分406b和凸缘408的接触部分408b的远端朝向夹持螺栓440弯曲。夹持螺栓440的中央区域440a可以延伸通过形成在接触部分406b、408b的远端的孔406d、408d。接触部分406b具有与夹持螺栓440间隔开一预定距离的分离部分406f,并且接触部分408b也具有分离部分408f。
在这种情况下,还有,夹持螺栓440的中央区域440a的区域440b、440c处的整个周边是暴露出来的。因此,在盖406和凸缘408其中一个或它们两者中(在图13中为两者),弯曲弹性变形发生在与夹持螺栓440的轴线正交的部分406c、408c处。这就用具有低的弹性系数的弹性力夹住了气缸体404(中间部件)。
盖406和凸缘408在延伸到夹持螺栓440的接触部分406b、408b处彼此接合。因此,以与图12中相同的方式,来自接触部分306b、408b的力的传送路径与气缸体404的夹持位置间隔开。气缸体404通过盖406和凸缘408的弯曲变形被夹住。即使高压燃料泵402的每个元件的轴向尺寸都不具有高的精度并且具有公差,该公差也不会在夹持螺栓440的轴向力中导致大的变化,并且该公差会被吸收。
本实例和实施例被认为是示例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并且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本文给出的细节,而是可以在所附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和等同内容中进行修改。
权利要求
1.一种高压泵,其特征在于柱塞(12);中间部件(4、22、24),其包括气缸体(4)以便通过使柱塞往复运动来对加压腔室(14)中的流体加压,其中气缸体具有容纳柱塞的气缸(4a)和与气缸连通的加压腔室;布置在中间部件的两端上的第一夹持部件和第二夹持部件(6、8);以及夹持螺栓(40),该螺栓在两个夹持部件之间延伸以便利用两个夹持部件夹住中间部件,其中夹持螺栓在其轴向中央区域具有一暴露区域(40a),在该暴露区域,该螺栓的整个周边从第一夹持部件和第二夹持部件中露出,以及其中第一夹持部件和第二夹持部件中的一个或这两者利用弯曲弹性力夹住中间部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压泵,其特征在于夹持螺栓具有多个暴露区域(440b、440c)。
3.一种高压泵,其特征在于柱塞(12);中间部件(4、22、24),其包括气缸体(4)以便通过使柱塞往复运动来对加压腔室(14)中的流体加压,其中气缸体具有容纳柱塞的气缸(4a)和与气缸连通的加压腔室;布置在中间部件的两端上的第一夹持部件和第二夹持部件(6、8);以及夹持螺栓(40),该螺栓在两个夹持部件之间延伸以便利用两个夹持部件夹住中间部件,其中第一夹持部件和第二夹持部件在夹持螺栓的其轴向中央区域具有分离部分(306b、308b),在该分离部分,该螺栓的整个周边与分离部分间隔开一预定距离,以及其中第一夹持部件和第二夹持部件中的一个或这两者利用弯曲弹性力夹住中间部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高压泵,其特征在于第一夹持部件和第二夹持部件具有多个分离部分。
5.一种高压泵,其特征在于柱塞(12);中间部件(4、22、24),其包括气缸体(4)以便通过使柱塞往复运动来对加压腔室(14)中的流体加压,其中气缸体具有容纳柱塞的气缸(4a)和与气缸连通的加压腔室;布置在中间部件的两端上的第一夹持部件和第二夹持部件(6、8);以及夹持螺栓(40),该螺栓在两个夹持部件之间延伸以便利用两个夹持部件夹住中间部件,其中第一夹持部件和第二夹持部件并不彼此直接接合,夹持螺栓将第一夹持部件和第二夹持部件紧固在一位置,该位置与中间部件被第一夹持部件和第二夹持部件中的一个或这两者所夹住的位置间隔开一预定距离(S),以及第一夹持部件和第二夹持部件中的一个或这两者利用弯曲弹性力夹住中间部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高压泵,其特征在于第一夹持部件和第二夹持部件在其中央部分处夹住中间部件,并且在其周边部分处通过多个夹持螺栓彼此紧固。
7.一种用于联接高压泵的联接结构,以便用第一夹持部件和第二夹持部件中的任一个和紧固螺栓(154)将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高压泵联接到支承部件(152)上,其中紧固螺栓布置在一位置,在该位置,紧固力作用所沿的方向与通过夹持螺栓施加在夹持部件上的弯曲弹性力作用所沿的方向相反。
全文摘要
一种高压泵能够通过降低张紧螺栓的初始轴向力来防止其密封表面和圆柱形状上发生变形,该高压泵包括含有气缸体(4)的中间部件,该气缸体具有与用于存放柱塞(12)的气缸(4a)连通的加压腔室(14),其中通过柱塞的往复运动来对加压腔室中的流体加压,中间部件设置在盖(6)和凸缘(8)之间,并且用张紧螺栓(40)张紧,每个张紧螺栓包括在其轴向中央区域中通过其整个周边从盖和凸缘中暴露出来的暴露区域(40a),以及盖和凸缘中的任一个或这两者利用弯曲弹性力使中间部件张紧。
文档编号F04B53/16GK1437682SQ01811383
公开日2003年8月20日 申请日期2001年4月17日 优先权日2000年4月18日
发明者浅山和博, 石川友二, 仓田尚季, 山崎大地, 杉山雅则, 井上宏史 申请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株式会社电装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