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对称式风扇进风口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438049阅读:38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非对称式风扇进风口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非对称式风扇进风口,特别涉及一种针对离心鼓风式风扇将进风口与扇叶相对位置变更以提高风扇散热效果的非对称式风扇进风口。
背景技术
随着计算机零部件效能的提高,其运转时所产生的热能也相对提高,其中,又以中央处理器及资料储存装置(例如硬盘)所产生的热能最高,所产生的高热量如果不能及时进行散热,轻者将影响其正常运转效能,重者将造成烧毁损坏,因此,如何能有效散热已成为现今计算机发展上的相当重要的课题。
目前应用的散热套件包括液冷式及气冷式两种,但两种最重要的散热件都是以风扇为主,尤其是运用在笔记本型计算机或1U服务器的风扇,因空间所限,风扇数量无法扩充增加,因此,如何就既有风扇增加其效能已成为各家风扇业者极力研发的重点。
已有的一种偏心式风扇,所谓偏心是指风扇的进风口及扇叶并非位于风扇外壳体的中央位置,之所以要考虑偏心的位置,是因为风扇运转导入外部气流时,除了出风口位置之外,其它三面侧壁在外部气流导入时,因气流碰撞将会产生气流干涉现象,造成实体风速及风量效能受到影响,因此,该技术将进风口圆心位置及风扇轴心位置等形等向对应偏移至相对出风口的另一端侧,从而降低气流干涉现象,提高风扇性能与效率。
但是,由于风扇运转必须预留一定空间,而风扇的进风口偏心设计将加大风扇的空间设计,因此,该种风扇的整体体积将无法缩减,不符合电子产品微型化的趋势,此外,风扇的扇叶与外壳体三侧壁自出风口起从最大距离减小到最小距离,但进风口与扇叶面积仍为均等状态,因此,仍然会因侧壁反弹气流以及上方进风口气流导入而造成扰流,同样无法有效增压气流而丧失原有扩压动能,因此,此种设计无法真正有效达到集中气流的目的。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解决上述缺陷,为避免该缺陷的存在,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无须变更增加风扇的外壳体体积的非对称式风扇进风口,直接利用进风口依照进风风向而曲线遮蔽风扇,风扇的进风口为非正圆形设计,以风扇的出风口端点为基准点,进风口遮蔽风扇的扇叶,自基准点环绕进风口一周形成遮蔽率最大到最小的渐减方式曲线分布,这样将可集中气流导流,相对提高风扇的散热效能。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外形立体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气流象限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外形立体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气流象限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有关本实用新型的详细说明及技术内容,现结合附图说明如下请参阅图1、2所示,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外形立体及结构分解示意图,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通过风扇10的进风口13的形状以提高风扇10的散热效果,其中,该风扇10的进风口13的形状以风扇10的出风口14的端点为基准点131,进风口13遮蔽风扇10的扇叶12,自基准点131环绕进风口13一周形成遮蔽率最大到最小的渐减方式曲线分布,使进风口13的形状不是为正圆形,而是一蜗型曲线圆。
本实用新型所定义的风扇10为离心鼓风式风扇10,该风扇10包含一外壳体11及一装设于外壳体11内的扇叶12,且该外壳体11上、下表面设有进风口13,一侧壁面则设有一出风口14,前述进风口13可位于外壳体11的中心位置或偏心位置处,且该扇叶12是等形等间距排列的,扇叶12的轴心装设处恰好位于进风口13的圆心位置,此外,所提到的进风口13遮蔽扇叶12的部分是自扇叶12由外往轴心处算起。
请参阅图3所示,为能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现将风扇10的进风口13区分为四个象限区域,第一象限区域的起始点是出风口14的端点,其作为基准点131,此时进风口13遮蔽风扇10的扇叶12部分(图中虚线部分)为最大,主要目的在于提供扇叶12在相同的时间单位内,流经流道的气体质量与内壁单位面积,因垂直作用产生的真空度系数可集中气流来进行导流,由于外部气流进入量减少,因此可将气流进行动能扩压,藉以提高压缩指数。
经过第一象限区域扩压的气流将至第二象限区域,此时,外部气流进入量增加,但仍属于部分遮蔽状态,因此,连同第一象限区域经压缩的气流,将产生更大量的压缩气分子与大气压力之差,让扇叶12流道内的气压增强,而进入第三象限区域后,外部气流已趋向全部进入,因此进入量因压力差而可快速膨胀,并使其在进风口13的曲线上形成强大的低压区,进而可让扇叶12导入大量的压缩气体,并在进入第四象限区域时,输出的风量及风速将为最大,因此可对被散热物(图中未示)提供良好的散热效果。
需注意的是,若被散热物较靠近出风口14,而使输出的气流反弹产生抵制气流,或者因第三象限区域因低压快速膨胀而产生逆流反应。则可在原动机的机械能传给气流的过程中,减少流动损失与冲层损失,而进风口13边界层外的流体动能(理想流体)不断增加,使传递给边界层内的流体动能(实际流体)需克服摩擦力,因此所产生强大的主流效应将可有效控制降低膨胀逆流系数及分离现象。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进风口13遮蔽蜗型曲线圆设计,将可对应风扇10在整体性能上利用气流分子之间的惯性引力和动量交换,进而产生不同的容积流量与质量流量,且以进风口13和出风口14的压差,同步提供在相同的单位时间内传递给机轴的能量,因此可相对提高驱动风扇10所需的功率,进而提高风扇10的转速而提高其散热效率,更可降低风扇10运转时所产生的噪音系数。
请参阅图4、5、6所示,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外形立体、结构分解、及气流象限示意图,如图所示第二实施例的气流压缩方式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差异之处仅在于外壳体11’因应外围设备而有相异的造型,提供此实施例主要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可适用于不同外形造型的风扇10’。
尽管本实用新型已经参照附图和优选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是,以上实施例仅是例示性的,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本实用新型的各种更改、变化和等同物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的内容涵盖。
权利要求1.一种非对称式风扇进风口,通过风扇(10、10’)进风口(13)的形状提高所述风扇(10、10’)的散热效果,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扇(10、10’)的所述进风口(13)的形状以所述风扇(10、10’)的出风口(14)的端点为基准点(131),所述进风口(13)遮蔽所述风扇(10、10’)的扇叶(12),自所述基准点(131)环绕所述进风口(13)一周形成遮蔽率最大到最小的渐减方式曲线分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对称式风扇进风口,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扇(10、10’)是离心鼓风式风扇。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对称式风扇进风口,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扇(10、10’)包含一外壳体(11、11’)及一装设于所述外壳体(11、11’)内的所述扇叶(12),且所述外壳体(11、11’)上、下表面设有所述进风口(13),一侧壁面则设有一所述出风口(14)。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非对称式风扇进风口,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口(13)位于所述外壳体(11、11’)的中心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非对称式风扇进风口,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口(13)位于所述外壳体(11、11’)的偏心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对称式风扇进风口,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口(13)呈蜗型曲线圆分布。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对称式风扇进风口,其特征在于所述扇叶(12)等形等间距排列。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对称式风扇进风口,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口(13)遮蔽所述扇叶(12)的部分是自所述扇叶(12)由外往轴心处算起。
专利摘要一种非对称式风扇进风口,主要通过风扇的进风口形状以提高风扇的散热效果,风扇的进风口为非正圆形设计,以风扇的出风口端点为基准点,进风口遮蔽风扇的扇叶,自基准点环绕进风口一周形成遮蔽率最大到最小的渐减方式曲线分布,这样将可集中气流导流,相对提高风扇的散热效能。
文档编号F04D29/44GK2651484SQ03209189
公开日2004年10月27日 申请日期2003年9月10日 优先权日2003年9月10日
发明者廖景雍 申请人:千鸿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