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打气筒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491227阅读:45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打气筒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打气筒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打气筒结构。
背景技术
到户外从事休闲活动,体验大自然的舒畅,最合适亦最能锻炼身体的工具即是自行车,能骑乘自行车悠游山林当然是相当惬意,在休闲的同时又能运动,是现代人最适合不过的,因此在休假日常可见到以自行车进行运动的人们,其中自行车配备中的打气筒更是自行车骑士不可缺少的重要物品,以备不时之需,给轮胎充气,所以打气筒重要的是能达到最佳的充气状态,打气筒的结构最怕的就是漏气;市面上习用具有压力表的打气筒,是很最容易发生泄气的,因为气体于气道窜流过程中就会产生微量的损失,而设置压力表则是使气体多流向另一个通道至压力表,因此压力表与该通道之间必须保持在气密状态,否则气体是相当由装设压力表的通道泄出,因此习知具压力表的打气筒,于设置压力表与信道之间以上胶的方式封口,如图1所示,其中压力表座95设有一信道96,该信道96上方为一承孔97以固接一压力表98,该压力表98端部设一凸出轴99插入压力表座95的承孔97中,两者配合必定产生余隙,此一余隙即会使打气筒内的气体外泄,压力表98的测量值也不会准确,因此施工者即会在凸出轴99与承孔97之间轴孔配合产生余隙的内缘上胶,以液体的胶质填满余隙,风干之后胶质固化即可达到封口的目的,而表力表座95的通道96端部螺固一内六角螺丝100后,亦以上胶的方式填满螺纹表面配合的间隙,习知的打气筒要防止气泄的方式中多采用上胶方式或加装橡胶材质的气密件,才可达到封口防漏的作用。
上述习知的打气筒组配时的上胶过程,要上胶的量的多少,必须要有多年经验者才能拿捏得准确,否则上胶的量太多,而液出余隙外周围,形成液胶的惨状,相当不美观,若是上胶上得不够,又无法完全封闭间隙,同样会产生漏气,因此上胶的过程造成生产上的瓶颈,一定要有老练经验者才能上胶上得恰到好处,否则一般组配者容易发生液胶情形,对于商品品质大打折扣,又无法有效确保防漏,实有改进的需要。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陷,而提供一种打气筒结构,以最快速最简易的直接装配取代难度高且效果不好的上胶方式,达到最有效的防漏设计。
解决本实用新型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打气筒结构包括有汽缸、活塞、活塞杆、套接件、压力表,还包括有防漏装置,活塞杆一端固设有一活塞,活塞套设于汽缸中,套接件一端与汽缸的内部相连通,套接件另一端则套设于管塞外缘,所述的防漏装置包括管塞和软管,管塞插固于软管中,另一端连接有压力表。
该打气筒结构主要是在压力表管塞的锥状凸端插入软管,锥状的端面容易插入软管中,而且软管又会收缩而包覆住管塞的凸端,形成严密的气密空间,而达到快速装配而不外泄的功效。


图1为习知打气筒必须上胶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系统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全剖视图;图5为图4的局部放大图。
附图标记10 汽 11 底座12 外螺纹13 穿孔14 承接座 20 活塞杆21 把手22 活塞30 上盖31 内螺纹 40 转接座 41 外螺纹
42 O形环43 螺盖 44 气道45 贯穿孔 50 导管 60 压力表61 管塞 62 O形环 63 凸端64 外螺纹 70 压力表座 71 贯孔72 套座 80 套接件81 纵向端82 横向端 83 转接头84 O形环90 软管 91 灌充头部 92 管盖93 内螺纹 94 导承面95 压力表座96 通道 97 承孔 98 压力表99 凸出轴 100 螺丝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本实用新型主要系提供一种打气筒改良,请配合参阅图2及图3所示,其包括汽缸10,其一端固设有一底座11,另一端则于汽缸10外缘设有外螺纹12,其中底座11与汽缸10连接处并横向贯设有一穿孔13,另外汽缸10一侧壁设有一承接座14。
活塞杆20,其一端固设有一把手21可供使用者握持操作,另一端则固设有一活塞22。
上盖30,其内缘壁面设有内螺纹31,以对应于汽缸10端部外螺纹12,其中活塞杆20具有活塞22一端适能穿套过该上盖30伸入汽缸10内部,上盖30的内螺纹31螺固于汽缸10外螺纹12,使活塞杆20能于汽缸10中产生纵向相对运动且不会脱出上盖30。
转接座40,其呈L形状,其中横向一端外缘设有外螺纹41,该转接座40外缘套设有O形环42,以供穿过汽缸10穿孔13并藉其端缘外螺纹41配合一螺盖43锁固,而将转接座40锁固于汽缸10的穿孔13中,其中O形环42与穿孔13内壁紧密接抵可达防漏的结构,另外转接座40纵向一端则贴合于汽缸10外壁的承接座14,而转接座40内部亦设有一概呈L形状的气道44,该气道44上方并设有一贯穿孔45连通至汽缸10内,以供气体传输;导管50,整个承置入汽缸10外壁承接座14,该导管50一端套固于转接座40的气道44一端;压力表60,其底端固设有一管塞61,该管塞61接近压力表60一端套设有O形环62,另一端部则为一凸端63,该凸端63端面更形成锥状,就凸端63与O形环62之间设有外螺纹64;压力表座70,其中心穿设有一贯孔71,使压力表60置于其中时,底端的管塞61能穿过贯孔71凸伸出压力表座70外,另外压力表座70的一侧附设有一套座72,该套座72适能套设于汽缸10的外壁;套接件80,其主要呈一“”形状,而形成内部纵向端81及横向端82的贯穿并连通,其中纵向端81套固于压力表60管塞61的O形环62外缘,横向端82则与导管50之间由一转接头83相连接,该转接头83概呈一“”形状,且两端皆套固有O形环84,分别与套接件80的横向端82及导管50一端相密合;软管90,其一端固设灌充头部91,该软管90主要是一种橡胶软质,其外缘套设有管盖92,该管盖92内壁设有内螺纹93,并于端部形成导承面94,可以套接软管90,当管盖92藉其内螺纹93螺合于压力表60管塞61外壁的外螺纹64,同时管塞61的凸端能迫入软管90的内壁,迫使软管90撑开并束紧住管塞61凸端63的锥面,而达到气密结构。
请继续参阅图4及图5所示,操作时活塞杆20推动活塞22将汽缸10中的气体由转接座40贯穿孔45灌入气道44,气体再由导管50进入转接头83后转入套接件80的横向端82,再窜入与套合的压力表60管塞61,再进入软管90中由灌充头部91灌出,其中请配合参阅图5所示,其主要是压力表60管塞61的锥状凸端63插入,锥状端面容易插入软管90中,而且软管90又会收缩而包覆住管塞61的凸端63,形成严密的气密空间,所以由导管50传送的气体同时由压力表60感测到,亦能灌入软管90中而不外泄。
权利要求1.一种打气筒结构,包括有汽缸(10)、活塞(22)、活塞杆(20)、套接件(80)、压力表(60),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防漏装置,活塞杆(20)一端固设有一活塞(22),活塞(22)套设于汽缸(10)中,套接件(80)一端与汽缸(10)的内部相连通,所述的防漏装置包括管塞(61)和软管(90),管塞(61)插固于软管(90)中,另一端连接有压力表(60),套接件(80)另一端则套设于管塞(61)外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气筒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汽缸(10)一端固设有一底座(11),另一端则于气缸(10)外缘螺固一上盖(30),底座(11)与汽缸(10)连接处并横向贯设有一穿孔(13),汽缸(10)一侧壁设有一承接座(14)。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气筒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活塞杆(20)一端固设有一把手(21),另一端则固设有一活塞(22)。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气筒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汽缸(10)贯设一穿孔(13)以供结合一转接座(40),转接座(40)外缘套设有O形环(62)以供穿过汽缸(10)的穿孔(13)并配合一螺盖(43)锁固,转接座(40)锁固于汽缸(10)的穿孔(13)中。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打气筒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转接座(40)纵向一端则贴合于汽缸(10)外壁的承接座(14),而转接座(40)内部设有一气道(44),该气道(44)上方并设有一贯穿孔(13)连通至汽缸(10)内,该转接座(40)气道(44)一端固设一导管(50),并使导管(50)整个承置入汽缸(10)外壁的承接座(14)。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气筒结构,其特征在于压力表管塞(61)接近压力表(60)一端套设有O形环(62),另一端部则为一锥形凸端(63)。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气筒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压力表(60)承接置放于一压力表座(70),该压力表座(70)中心穿设有一贯孔(71),底端管塞(61)穿过贯孔(71)凸伸出压力表座(70)外,该压力表座(70)一侧附设有一套座(72),套座(72)套设于汽缸(10)中。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气筒结构,其特征在于套接件(80)设有纵向端及横向端贯穿并连通,其一端套固于压力表管塞(61),另一端则与导管(50)之间由一转接头(83)相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气筒结构,其特征在于软管(90)外缘套设有一管盖(92),该管盖(92)螺固于压力表管塞(61)外壁。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打气筒结构,其中活塞杆具活塞的一端能容入汽缸中产生相对移动且不会脱出汽缸,而一套接件,其具有相连通之第一端及第二端,其中第一端与汽缸内部相连通,另外设有一压力表一端设有一管塞,套接件第二端则套设于管塞外缘,使套接件其第一端与汽缸连通的气体能传入第二端至压力表,其中一软管,其一端固设有一灌充头部,压力表端部的管塞能插固于软管中,达到紧密配合和防漏功效。
文档编号F04B33/00GK2721901SQ200420068510
公开日2005年8月31日 申请日期2004年8月26日 优先权日2004年8月26日
发明者吴树木 申请人:吴树木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