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流式吸液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453049阅读:25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自流式吸液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虹吸技术领域,具体是指一种自流式吸液装置。
背景技术
将一容器中的液体取出至另一容器中时,人们通常是直接倾倒或把一根弯管的一端插入容器时的液体中,直接用咀从管的另一端吸气,利用虹吸作用进行。当需要停止取液时,将吸液管拉出液面或将排液口一端抬高使之高出液面。这种方式既不方便又不卫生不安全。在取液过程为必须经常地或反复地进行的场合,情况就更是如此了。
目前,也有一些手动抽吸液体装置被用于抽吸液体,要用外力做功实现移液目的。也有利用虹吸原理自动进行移液的,例如,有一种“方便吸液器”,由盛液管、皮管、有孔橡皮球、挂钩、底座、护拦和单向阀门组成。使用时将手堵住球孔和稍微捏一下橡皮球,球内空气便挤压盛液管内的液体,使液体沿着皮管源源不断地虹吸出,操作方便、结构简单、收藏携带方便,能广泛用于灌开水、酒精、油类和化学试剂。还有一种“手捏式吸液器”,由进液单向阀、出液单向阀和弹性腔体构成,在其进液端连接一根软管后,捏几下弹性腔体,就可以用来吸取低位的液体,也可以对高位的液体进行虹吸,该吸液器可用橡胶制作,携带和操作都很方便。但以上所述的吸液器都存在如下缺点很难避免液体到处溅滴,当停止吸液时,需将皮管或软管抽出液面,继续吸液时,需重复捏橡皮球或弹性腔体。在有些情况下,进行间隔吸液是一种经常行为,上述装置使用不方便和安全性、灵活性差的缺点就很明显了。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与不足,提供一种操作简单快捷,间隔吸液方便灵活,安全性高的自流式吸液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下述方案实现本自流式吸液装置,包括气囊、吸液管、导管、三通管、单向阀,所述气囊、吸液管、第一导管、第二导管的一端通过多通道转换开关相连接,第一导管、第二导管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三通管连通,所述单向阀设置在三通管内。
为更好地实施本实用新型,所述多通道转换开关包括壳体、旋盖、旋帽、压紧环,所述壳体顶部设有4个开口,所述4个开口分别与气囊、吸液管、第一导管、第二导管连通,所述旋盖安装在壳体顶部,其底面设有2个连通槽,所述第一连通槽通过开口分别与气囊、第一导管连通,所述第二连通槽通过开口分别与吸液管、第二导管连通,所述旋帽、压紧环依次套接在旋盖的旋杆上,且压紧环与所述壳体固定连接,所述压紧环与旋盖之间还设有弹性O型密封环,所述旋盖底面与壳体顶部之间设有垫片,所述垫片与所述壳体顶部的4个开口相应设有4个开孔。
所述单向阀为锥形单向阀,底部外周设有齿形开口,所述三通管的排液管的上部内设有阀腔,所述锥形单向阀安装在所述阀腔里,其阀尖朝上,阀腔的顶端设有与锥形单向阀相应的倒锥形阀座。
所述气囊顶部还设有球形单向阀。其作用在于当挤压气囊时,所述球形单向阀打开,通过此排气通道,一方面可以省力地挤压气囊,另一方面气体不必从吸液管口往吸液容器的液体中排放,因而不会造成液体搅动;当松开气囊时,所述球形单向阀关闭,使气囊因弹性作用自动恢复原形时可以阻塞进气,使所形成的负压仅对吸液管方向释放而达到构建虹吸通路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1)转动所述转换开关的旋盖,使气囊与第一导管连通,吸液管与第二导管连通;(2)工作时,挤压气囊松开使其复原时,形成负压,气囊自动吸气,锥形单向阀被吸气气流向上吸至阀腔顶部与倒锥形阀座贴合,导致该气路关闭。在大气压的作用下,容器内的液体从吸液管吸入。当液体充满第一导管和部分进入第二管后,气囊已恢复原形,吸气停止。这时在液体重力的向下推动下,使锥形单向阀下落到阀腔底部,液体先进入阀腔,接着经过锥形单向阀的齿形开口进入三通管的排液短管后向外流动。从而在虹吸作用下,实现自动吸液;(3)若需停止吸液,可将所述转换开关的旋盖转过一定角度,使吸液管与第二导管隔断,在大气压的作用下,液体保持在吸液管和第二导管内,液体流动停止了,但虹吸的状态依然保持;(4)当要恢复吸液,可将所述转换开关的旋盖回转,使吸液管与第二导管再次被连通,无须再用气囊启动,便又可继续自动吸液。如此反复进行,直到把全部液体吸完。
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如下的优点及效果
(1)操作简便,省时省力。启动一次后,再进行吸液操作时,无须再启动;(2)使用方便,经第一次启动后,使容器中的液体向外自动流出,如同打开水龙头放自来水一样,打开开关液体即自动流出,关闭开关液体流出就停止;(3)使用本实用新型可以从根本上避免在移液过程中的溅洒或粘染在人手、身体上造成浪费、污染或人体伤害现象,同时大大降低了在易燃易挥发液体的移液中由于溅洒而诱发安全性问题的危险性。特别是方便于有刺激性、粘滞性液体,或不易清洗的液体,如油类、化学试剂等的使用;(4)当把本实用新型安装在容器的封盖上使用时,对于其蒸汽为有毒有害或易燃易爆的液体,由于避免了因容器敞口,或在移液过程中流出的液体暴露空气中导致大量液体被气化的现象发生(特别是在有风的情况下),因而将大大提高移液过程的安全性。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多通道转换开关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所示多通道转换开关的壳体的附视图;图4是图2所示多通道转换开关的旋盖的仰视图;图5是图1所示设有锥形单向阀与阀腔的三通管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如图1所示,本自流式吸液装置,包括气囊1、吸液管2、导管、三通管3、单向阀4,气囊1、吸液管2、第一导管5、第二导管6的一端通过多通道转换开关7相连接;第一导管5、第二导管6的另一端分别与三通管3连通,单向阀4设置在三通管3内。气囊1顶部还设有球形单向阀21。当挤压气囊1时,球形单向阀21打开,当松开气囊1让其回弹原形时,球形单向阀22关闭。
如图2、3、4所示,多通道转换开关7包括壳体8、旋盖9、旋帽10、压紧环11,壳体8顶部设有4个开口12,4个开口12分别与气囊1、吸液管2、第一导管5、第二导管6连通。旋盖9安装在壳体8顶部,其底面设有2个连通槽,第一连通槽13通过开口12分别与气囊1、第一导管5连通,第二连通槽14通过开口12分别与吸液管2、第二导管6连通,旋帽10、压紧环11依次套接在旋盖9的旋杆22上,且压紧环11与壳体8通过螺纹固定连接,压紧环11与旋盖9之间还设有弹性O型密封环15,旋盖9底面与壳体顶部之间设有垫片16,垫片16与壳体8顶部的4个开口12相应设有4个开孔。
如图1、5所示,单向阀4为锥形单向阀,底部外周设有齿形开口17,三通管3的排液管18上部内设有阀腔19,锥形单向阀4安装在阀腔19里,其阀尖朝上,阀腔19的顶端设有与锥形单向阀4相应的倒锥形阀座20。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是(1)转动所述转换开关的旋盖,使气囊与第一导管连通,吸液管与第二导管连通;(2)工作时,挤压气囊松开使其复原时,形成负压,气囊自动吸气,锥形单向阀被吸气气流向上吸至阀腔顶部与倒锥形阀座贴合,导致该气路关闭。在大气压的作用下,容器内的液体从吸液管吸入。当液体充满第一导管和部分进入第二管后,气囊已恢复原形,吸气停止。这时在液体重力的向下推动下,使锥形单向阀下落到阀腔底部,液体先进入阀腔,接着经过锥形单向阀的齿形开口进入三通管的排液短管后向外流动。从而在虹吸作用下,实现自动吸液;(3)若需停止吸液,可将所述转换开关的旋盖转过一定角度,使吸液管与第二导管隔断,在大气压的作用下,液体保持在吸液管和第二导管内,液体流动停止了,但虹吸的状态依然保持;(4)当要恢复吸液,可将所述转换开关的旋盖回转,使吸液管与第二导管再次被连通,无须再用气囊启动,便又可继续自动吸液。如此反复进行,直到把全部液体吸完。
如上所述,便可较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
权利要求1.一种自流式吸液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气囊、吸液管、导管、三通管、单向阀,所述气囊、吸液管、第一导管、第二导管的一端通过多通道转换开关相连接,第一导管、第二导管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三通管连通,所述单向阀设置在三通管内。
2.按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自流式吸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通道转换开关包括壳体、旋盖、旋帽、压紧环,所述壳体顶部设有4个开口,所述4个开口分别与气囊、吸液管、第一导管、第二导管连通,所述旋盖安装在壳体顶部,其底面设有2个连通槽,所述第一连通槽通过开口分别与气囊、第一导管连通,所述第二连通槽通过开口分别与吸液管、第二导管连通,所述旋帽、压紧环依次套接在旋盖的旋杆上,且压紧环与所述壳体固定连接,所述压紧环与旋盖之间还设有弹性O型密封环,所述旋盖底面与壳体顶部之间设有垫片,所述垫片与所述壳体顶部的4个开口相应设有4个开孔。
3.按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自流式吸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单向阀为锥形单向阀,底部外周设有齿形开口,所述三通管的排液管的上部内设有阀腔,所述锥形单向阀安装在所述阀腔里,其阀尖朝上,阀腔的顶端设有与锥形单向阀相应的倒锥形阀座。
4.按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自流式吸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顶部还设有球形单向阀。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自流式吸液装置,包括气囊、吸液管、导管、三通管、单向阀,气囊、吸液管、第一导管、第二导管的一端通过多通道转换开关相连接,第一导管、第二导管的另一端分别与三通管连通,单向阀设置在三通管内。本装置操作简便,省时省力,只要启动一次,便可实现反复移液操作;可以避免在移液过程中往往容易造成的液体溅洒、滴出等浪费、伤害甚至诱发危险的发生及对环境造成污染的现象,特别是方便于有刺激性、粘滞性液体,或不易清洗的液体,如油类、化学试剂等的使用;安装在容器的封盖上时,在移液时,对于易挥发的易燃易爆液体,将大大提高移液过程的安全性。
文档编号F04F10/00GK2828402SQ200520065040
公开日2006年10月18日 申请日期2005年9月27日 优先权日2005年9月27日
发明者吴相安 申请人:吴相安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