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流风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457868阅读:24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轴流风扇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轴流风扇的叶片形状。
背景技术
目前在电子设备中安装多个冷却用送风风扇,以排放在电子设备内产生的热。在近年来的电子设备中,伴随高性能化,发热量呈现一直增加的趋势。伴随于此,要求安装在电子设备上的送风风扇的冷却特性提高。为了提高送风风扇的冷却特性,需要提高风量特性和静压特性。为了提高这两者,需要以高速旋转来驱动送风风扇。另一方面,由于大量电子设备在家庭和办公室内使用的机会增加等原因,因此谋求减小送风风扇的噪音。
另外,在近年来的电子设备中,不断推进电子设备的壳体的小型化。由于壳体的小型化,对在壳体内配置送风风扇的空间产生各种限制。例如,为了充分发挥送风风扇的冷却能力,需要在送风风扇的进气侧以不妨碍吸气的方式形成空间。但是,由于如上述那样不断推进电子设备的小型化,所以不能在送风风扇的进气侧确保用于实现充分的吸气所需的空间。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轴流风扇具有下述结构。杯部以旋转轴作为中心且至少具有圆筒部。多个叶片配置在杯部的外侧面上。叶片从杯部的外侧面放射状地延伸,并通过与杯部一起绕旋转轴旋转而产生从沿着杯部的旋转轴的轴向的一侧朝向另一侧的空气流。外壳在其内部形成在轴向的一侧具有进气口且在另一侧具有排气口的流路。外壳具有进气部,在该进气部中,流路的相对于轴向垂直的面的截面积朝向进气口增大。在杯部内容纳有使杯部旋转的电动机部。轴流风扇还具有支承电动机部的基座部以及将基座部和外壳连接并从基座部朝向外壳延伸的多个肋。各个叶片在其基部与杯部连接,该叶片的基部的进气口侧端部形成为比杯部的进气侧端部靠近排气口侧。叶片的各个径向外侧端部的进气口侧端部配置为比杯部的进气口侧端部靠近进气口侧。叶片的各个径向外侧端部的进气口侧端部配置在,外壳上的流路的相对于轴向垂直的面的截面积最小的部位与外壳的进气口侧端部之间。
在叶片上形成有倾斜部,该倾斜部在从叶片的进气口侧前端部到叶片基部的进气口侧端部的范围内朝向排气口侧倾斜。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送风风扇的截面图。
图2是图1中的送风风扇的俯视图。
图3简要地表示图1中的送风风扇的变形例。
图4简要地表示图1中的送风风扇的变形例。
图5简要地表示图1中的送风风扇的变形例。
图6简要地表示图1中的送风风扇的变形例。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送风风扇的风量与静压之间的关系的图。
图8A、8B、8C和8D是简要地表示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送风风扇的结构和现有的送风风扇的结构的比较的图。
图9表示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方式的送风风扇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参照图1至图8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此外,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说明中,为方便起见,使各附图的上下方向为“上下方向”,但该定义并不限定实际的安装状态的方向。此外,为便于说明,将与送风风扇的旋转轴平行的方向作为轴向,将以旋转轴为中心的半径方向作为径向进行表示。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送风风扇的截面图。图2是图1中的送风风扇的俯视图。下面,参照图1和图2来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送风风扇A。
送风风扇A具有转子轭31和安装在转子轭31上的叶轮2。叶轮2具有多个叶片21。转子轭31大致为圆筒形,且在轴向端部具有盖部。在从外部向送风风扇A供给电流时,转子轭31以转子轭31的中心轴为旋转轴进行旋转,叶轮2也与转子轭31一起旋转。为了使转子轭31旋转,将轴32的一端固定在转子轭31上。轴32与转子轭31的旋转轴同轴地设置。
基座部12设置为与转子轭31的开口端对置。在基座部12上与旋转轴同轴地设置有大致圆筒状的轴承外壳12a。轴承外壳12a在轴向的一端具有底部。在轴承外壳12a中压入套筒34,并将套筒34固定在轴承外壳12a的内周面。套筒34具有供轴32贯穿的贯穿孔,并以可自由旋转的方式支承插入到贯穿孔中的轴32。在本实施方式中,套筒34是形成含油轴承的一部分的部件,所述含油轴承通过在多孔质材料(例如烧结金属)中浸渗润滑用油而构成。由于套筒34由浸渗有润滑用油的材料形成,所以在套筒34的内周面与轴32的外周面之间存在润滑用油。即,轴32通过润滑用油可自由旋转地支承在套筒34中。此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套筒34是构成作为滑动轴承的一个示例的含油轴承的一部分的部件,但用于本发明的送风风扇的轴承并不限于上述滑动轴承。例如也可以使用滚珠轴承等滚动轴承。用于本发明的送风风扇的轴承考虑送风风扇所需的特性和成本来进行适当的选择。
送风风扇A还具有支承在轴承外壳12a的外周部的定子部3。定子部3具有定子铁芯35、线圈37、绝缘体36和电路基板38。定子铁芯35被由绝缘材料形成的绝缘体36包围以将其上下端部和各齿部绝缘。在定子铁芯35的各齿部隔着绝缘体36缠绕有线圈37。通过该结构,能够将定子铁芯35和线圈37相互绝缘。
在定子部3的轴向下端部配置有控制叶轮2的旋转驱动的电路基板38。电路基板38具有印刷基板和安装在该印刷基板上的电子部件(省略图示)。通过印刷基板上的电路配线和电子部件形成驱动控制电路。电路基板38的电子部件与线圈37的一端电连接。电路基板38固定在绝缘体36的轴向下端。从外部供给到送风风扇A的电流经电路基板38的电子部件(例如IC和霍尔元件)流到线圈37。通过该结构,能够控制在定子铁芯35中产生的磁场。
叶轮2具有叶轮杯22和以旋转轴为中心放射状地等间隔设置的多个叶片21。叶轮杯22大致为圆筒状,且在轴向一端具有盖部221。多个叶片21与叶轮杯22一起以旋转轴为中心进行旋转,从而产生空气流。在本实施方式中,叶片21设在叶轮杯22的外周面上。
在叶轮杯22的径向内侧设置减少向送风风扇A外部泄漏的漏磁通的转子轭31,以及安装在转子轭31的内周面上的转子磁铁33。转子轭31由磁体构成,可防止从转子磁铁33产生的磁通泄漏到叶轮杯22的外部。转子磁铁33以不同的磁极交替配置的方式多极磁化。通过将与转子轭31的旋转轴固定在同一轴上的轴32插入到套筒34中,来将转子磁铁33的径向内侧的面与定子铁芯35的径向外侧的面对置配置。
在该结构中,当使电流流经线圈37时,通过从定子铁芯35产生的磁场和从多极磁化的转子磁铁33产生的磁场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以旋转轴为中心的转矩。通过该转矩使叶轮2以旋转轴为中心旋转。在叶轮2与转子轭31及转子磁铁33一起旋转期间,用霍尔元件检测转子磁铁33的磁通的变化,并根据检测结果转换来自驱动控制电路的输出电压。这样能够稳定地控制叶轮2的旋转。在叶轮2旋转时,空气被叶片21向轴向下方(图1中的下方)压出,从而产生轴向的空气流。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转子轭31的盖部(图1中的上侧的面)被叶轮杯22的盖部221覆盖。但是叶轮杯22的结构并不仅限于此。也可以以转子轭31的盖部露出的方式在叶轮杯22的盖部221上设置开口部。即,只要通过叶轮杯22的一部分和转子轭31的一部分中的至少一方封闭叶轮杯22和转子轭31的轴向上端即可。
基座部12配置在与电路基板38沿轴向对置的位置上,并形成为具有与电路基板38的外径大致相同的直径的大致圆板形状。基座部12通过四个肋13与外壳1连接。四个肋13以旋转轴为中心等间隔地配置在基座部12上。但是,肋13的数量并不限于四个,例如也可以是三个或五个。
外壳1以包围叶轮2的外周的方式形成。外壳1具有风道部11,该风道部11作为包围通过叶片21的旋转而产生的空气流的流路的壁发挥作用。外壳1的轴向上端和下端具有在从轴向观察时为大致正方形的轮廓。在轴向上端的四角形成有凸缘141,在轴向下端的四角形成有凸缘151。凸缘141、151向径向外侧突出。在凸缘141、151上形成有安装孔141a、151a。当将送风风扇A安装到电子设备上时,将小螺钉等安装工具插入该安装孔141a、151a中。
在送风风扇A的轴向的一端形成有进气口14,在另一端形成有排气口15。在图1所示的示例中,进气口14形成在送风风扇A的轴向上端,排气口15形成在轴向下端。风道部11的与进气口14邻接的部分以使空气流路的与轴向垂直的面的截面面积朝向进气口14增大的方式倾斜。以下将该部分称为风道部11的进气部112。同样的是,风道部11的与排气口15邻接的部分以使空气流路的与轴向垂直的面的截面面积朝向排气口15增大的方式倾斜。以下将该部分称为风道部11的排气部113。即,进气部112的内径朝向轴向上方增加,排气部113的内径朝向轴向下方增加。更具体地讲,如图1所示,进气部112和排气部113由大致圆锥面形成。
此外,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外壳1具有当从轴向观察时为大致矩形的轮廓,所以由风道部11包围的空气流路的与轴向垂直的截面的面积朝向外壳1的四角增加。即,进气部112和排气部113的内径在外壳1的径向上朝向四角增加。
风道部11的与进气口14及排气口15邻接的部分的形状并不限于图1中所示的形状。图3和图4表示作为图1中的送风风扇A的变形例的送风风扇A1和A2。在图3中的送风风扇A1中,风道部11的与进气口14邻接的部分112a形成为向径向内侧凸出的凸状曲面。在图4中的送风风扇A2中,风道部11的与进气口14邻接的部分112b由向径向外侧凸出的凸状曲面形成。在如图3中的示例那样进气部112a由向径向内侧凸出的凸状曲面形成的情况下,所吸入的空气中的压力变化平缓,可减小噪音。此外,在如图4中的示例那样进气部112b由向径向外侧凸出的凸状曲面形成的情况下,由于能够形成较大的进气空间(叶轮2与进气口14之间的空间),所以能够提供风量大的送风风扇。这样,风道部11的与进气口14邻接的部分的形状只要是使空气流路的与轴向垂直的截面的面积朝向进气口14增加的形状,任何形状皆可,并且可以对应于送风风扇所需的特性来适当地设计。同样的是,风道部11的与排气口15邻接的部分的形状只要是使空气流路的与轴向垂直的截面的面积朝向排气口15增加的形状,任何形状皆可,并且可以对应于送风风扇所需的特性来适当地设计。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送风风扇A中,风道部11的进气部112和排气部113之间的部分(以下称为直线部114)实质上具有固定的内径。但是,直线部114的内径不是完全固定。这是因为,由于外壳1通过树脂注射成形来形成,所以在直线部114上形成有微小角度的拔模斜面。此外,直线部114以调整风量特性为目的也可形成为具有朝向进气侧逐渐增大的内径的大致圆锥面。可以说图3和图4所示的送风风扇A1和A2的直线部114a、114b也同样。
如图2所示,叶片21的投射到相对于轴向垂直的面上的正射投影面在周向朝向叶轮2的旋转方向侧倾斜。此外,叶片21的相对于径向垂直的截面的形状是以叶片21的上端部比下端部位于叶轮2的旋转方向的前方的方式倾斜、弯曲的弧状。
通常情况下,用于冷却电子设备内部的送风风扇的风量特性和静压特性根据电子设备内的系统阻抗(电子设备内的静压和风量的关系)来选定。在电子设备内,电子部件和电源等大多密布在狭小的空间内,大多成为高系统阻抗(送风风扇所产生的空气流难以流动的状态)。因此,要求用于电子设备内部的冷却的送风风扇具有高静压特性。
为了在送风风扇中实现高静压,有这样的方法在多个叶片21的投射到相对于轴向垂直的面上的正射投影面上,缩小在周向(叶片21的旋转方向)相邻的叶片21之间的间隔。在该情况下,只要使叶片21的相对于径向垂直的截面的弧状部分的弧长从径向内侧朝向外侧增长即可。但是,如果使叶片21的相对于径向垂直的截面的弧状部分的弧长从径向内侧朝向外侧增长,则叶片21的轴向高度从径向内侧朝向外侧增高。通过在径向内侧和外侧缩小叶片21的轴向高度差,使叶片21在风道部11内所占的有效体积(从轴向观察的叶片21的面积与叶片21的轴向高度的积,即叶片21以旋转轴为中心旋转时画出的轨迹所占的体积)变大,从而可以设计能够在实现高风量的同时实现高静压的送风风扇A。在实现这点时,只要使叶片21的与径向垂直的截面的弧状部分相对于轴向的倾斜角从径向内侧朝向外侧增大即可。
在本实施方式的送风风扇A中,如图1所示,叶片21的前端211与叶轮杯22的盖部221相比(即,叶轮杯22的进气口14侧的端部)在轴向上更向进气口14侧突出。此外,在以叶片21的与叶轮杯22连接的部分作为基部时,基部的轴向上端212如图1所示那样配置为比盖部221靠近排气口15侧。不过,基部上端212配置为比叶轮杯22的轴向高度的中点(即,叶轮杯22高度的一半的位置)靠近进气口14侧。另外,在图1中,基部上端212在轴向上配置在与外壳1的进气部112的排气口侧端部高度基本相同的位置(即,自排气口15的轴向距离基本相同的位置)。但是,基部上端212的轴向位置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如图9所示,基部上端212配置为在轴向上比进气部112的排气口侧端部靠近排气口侧。并且,如图1所示,叶片21的前端211在轴向上形成在风道部11的进气部112和直线部114的交界部115、与风道部11的进气口14侧的端面之间(即,叶片21的前端211在轴向上与进气部112重叠)。
叶片21的连接前端211与基部上端212的前缘部213随着朝向径向内侧而向排气口15侧倾斜。通过使叶片21的形状为这样的形状,增加了叶轮2旋转时的进气量。在叶轮2旋转期间,叶片21的表面对空气施加沿轴向向下的压力。多个叶片21在周向断续地通过风道部11所包围的空气流路,由此产生稳定的空气流。该空气流的流量依赖于在叶片21的部位中最先对空气直接作用压力的前缘部213的形状。前缘部213的长度越长,将空气向轴向下方扇出(搔き出す)的量越多。换言之,通过从叶片21的旋转方向观察的叶片21的投影面积增大,使叶片旋转时对空气施加的做功量增多,所以风量增加。与前缘部213在与径向平行的方向上延伸相比,前缘部213通过以随着朝向径向外侧而接近进气口14的方式相对于径向形成角度的设计使前缘部213的长度更长。
使前缘部213的长度增长的形状并不限于上述形状。例如,也可以如图5和图6所示,以在从旋转方向观察的情况下绘出曲线的方式形成前缘部213。如图5中的送风风扇A3所示,在以成为朝向径向外侧凹进的凹状的方式绘出曲线的情况(即,前缘部213a以旋转轴为中心旋转时的包络面形成为朝向径向外侧凹进的曲面的情况)下,进气空间变大。如图6中的送风风扇A4所示,在以成为朝向径向内侧凸出的凸状的方式绘出曲线的情况(即,前缘部213a以旋转轴为中心旋转时的包络面形成为朝向径向内侧突出的曲面的情况)下,从叶片21b的旋转方向观察的投影面积变大。叶片的前缘部的形状可以对应于送风风扇所需的风量特性和送风风扇所使用的环境进行适当的改变。前缘部的形状当然并不限于图1、图5和图6所示的形状。
接下来,对基部上端212的轴向位置的配置进行说明。通过使叶片21的基部上端212如图1所示那样形成为比盖部221靠近排气口15侧,使得叶片21的旋转方向的投影面积小于基部上端212的轴向位置与盖部221一致的情况下的投影面积。这里,所谓叶片21的旋转方向的投影面积是从一个叶片21的前端沿旋转方向垂直地通过包含轴向的面到后端完全通过的期间内、该叶片21所通过的部分的面积。但是,由于在送风风扇A的进气口14侧端面与前缘部213之间形成有进气空间,所以吸气效率提高。但是,在基部上端212形成在叶轮杯22的外周面上的极其靠近排气口15的位置(例如,叶轮杯22的轴向高度一半以下的位置)的情况下,叶片21的相对于旋转方向的投影面积过小,所以难以实现足够的风量。
根据本实施方式,叶片21的前端211在从径向观察时与风道部11的进气部112重叠。在径向上,在进气部112和叶片21的前端211之间形成有进气空间(这里是叶片21与风道部11的内周面之间的间隙)。当叶片21以旋转轴为中心旋转时,从叶片21的包含前端211的外缘部214侧朝向径向内侧和排气口15侧产生空气流。即,在本实施方式的送风风扇A中,能够在叶片21的进气侧的整个区域(叶片21的外缘和叶片21的前缘)中进行吸气。因此,送风风扇A的风量特性提高。
在叶片外缘部214与进气部112的最小直径部即进气部112和直线部114的交界以及直线部114对置的区域,在径向上,直线部114和叶片外缘部214之间的间隙狭窄。因此,空气流不易倒流,静压特性不会下降。此外,通过将空气取入前缘部213的轴向上方的空间和叶片外缘部214的径向外侧的空间这两个空间中,在叶片21的对空气施加压力侧的面内,径向外侧和内侧的空气流汇合,并相互促进从而使空气流朝向排气侧流动。
通常情况下,当在电子设备内设置送风风扇时,在送风风扇的进气侧不配置妨碍送风风扇吸气的障碍物。但是,随着近年来的电子设备的小型化,产生了在送风风扇的进气侧接近送风风扇地配置送风风扇以外的部件(即,对送风风扇而言的障碍物)的可能性。在考虑这样的可能性时,在现有的送风风扇中,难以确保足够的进气量。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的送风风扇A中,当多个叶片21在外壳1内以旋转轴为中心旋转时,在叶片外缘部214的径向外侧、前缘部213的进气口14侧和盖部221的进气口14侧的端面形成进气空间。因此,在多个叶片21旋转期间,能够将空气朝向排气口15侧排出。本发明的送风风扇A在接近进气口14配置障碍物的情况下特别有效。
一般来说,送风风扇的叶轮2(包括叶片21和叶轮杯22)构成为不从送风风扇的进气口14侧端面朝向轴向外侧突出。此外,为了使叶片21即使在送风风扇被施加外力时也不突出,从送风风扇的进气口14侧端面找出余量,从而在轴向上,在叶轮2与进气口14侧端部之间设置空隙。为了提高风量特性,从叶片21的旋转方向观察的有效投影面积较大为好。但是,在妨碍吸气的障碍物与进气口14邻接地配置在送风风扇的外侧的情况下,送风风扇的风量特性如上所述那样显著下降。于是,在本实施方式的送风风扇A中,在叶轮杯22的盖部221的进气口14侧设有进气空间。具体来讲,作为充分的进气空间(即,进气口14侧端部和盖部221之间的间隔),优选的是外壳1的轴向厚度的八分之一以上。容纳在外壳1内的叶轮2尽可能形成得较大,以有效地利用外壳1的内部空间。即,外壳1的内部空间的容积和送风风扇A的风量有依赖关系。与此相对,在进气空间小于外壳1的轴向厚度的八分之一的情况下,不能确保吸入通过外壳1的整个内部的量的空气的空间。
并且,在送风风扇A的外侧与进气口14邻接地配置有妨碍吸气的障碍物的情况下,优选的是使进气空间为外壳1的轴向厚度的五分之一以上。通过使进气空间为外壳1的轴向厚度的五分之一以上,使得即使在障碍物与进气口14邻接地配置在送风风扇A的外侧的情况下,也可实现充分的吸气。在障碍物与进气口14邻接地配置在进气口14的外侧的情况下,送风风扇A的吸气明显变得困难。在该情况下,通过形成更大的进气空间,能够抑制送风风扇A的风量特性的下降。此外,虽然由于在叶轮杯22内容纳有电动机部而在目前的技术能力下几乎不可能,但是在叶轮杯22的盖部221的高度无限地接近于0(零)的情况下,风量特性也高,且在确保进气空间上也有优势。
图7是表示在以下所示的实施例A、B、C、D的送风风扇中测量的风量(m3/min)与静压(Pa)之间的关系的图。图7中的A、B、C和D曲线分别与图8A、图8B、图8C和图8D所示的送风风扇对应。图8A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送风风扇A。在送风风扇A中形成有进气部112,叶片21的前端211比叶轮杯22的盖部221更向进气口14侧突出。图8B是没有形成进气部112但叶片21的前端211比叶轮杯22的盖部221更向进气口14侧突出的送风风扇。图8C是形成有进气部112但叶片21的前端211不比叶轮杯22的盖部221更向进气口14侧突出的送风风扇。图8D是没有形成进气部112且叶片21的前端211不比叶轮杯22的盖部221更向进气口14侧突出的送风风扇。
从图7可知,在图8A到图8D所示的四个送风风扇的送风特性中,不具备本发明的特征结构的图8D所示的送风风扇的送风特性最差。图8B和图8C所示的送风风扇分别具备本发明的一处特征结构,与图8D所示的送风风扇的送风特性相比,送风特性略微增加。本实施方式的送风风扇A(图8A)在整个静压区域内产生高风量,特别是在中间静压区域(静压为3~6Pa附近)表现出高送风特性。一般来说,在送风风扇用于电子设备壳体中的情况下,送风风扇大多在中间静压区域动作。即,由于中间静压区域成为实际使用条件,所以在中间静压区域送风特性高的送风风扇在壳体内的冷却特性高。
如上所述,在本发明的送风风扇中,叶片21的与叶轮杯22连接的部分即基部配置为,比叶轮杯22的进气口14侧端部(盖部221)靠近排气口15侧。叶片21的进气口14侧前端在轴向上配置在送风风扇的进气口14侧端部与外壳1的内径最小的轴向位置之间,且比叶轮杯22的进气口14侧端部更向进气口14侧突出。这样,能够提供不依赖于配置送风风扇的环境而能在整个静压区域内实现足够的风量的送风风扇。
权利要求
1.一种轴流风扇,其特征在于,该轴流风扇具有杯部,其以旋转轴作为中心且至少具有圆筒部;多个叶片,它们从该杯部的外侧面放射状地延伸,并通过与上述杯部一起绕上述旋转轴旋转,产生从上述杯部的上述旋转轴方向的一方吸气并朝向上述旋转轴方向的另一侧排气的空气流;外壳,其形成有在上述旋转轴方向的一侧具有进气口且在另一侧具有排气口的流路,并且该外壳具有进气部,在该进气部中,流路的相对于上述旋转轴垂直的面的截面积朝向上述进气口逐渐扩大;电动机部,其容纳在上述杯部内且驱动上述杯部旋转;基座部,其支承该电动机部;以及多个肋,它们将该基座部和上述外壳连接并从上述基座部向上述外壳延伸,上述各个叶片在其基部与上述杯部连接,该基部的进气口侧端部形成为比上述杯部的进气侧端部靠近排气口侧,上述叶片的各个径向外侧端部的进气口侧端部配置为比上述杯部的进气口侧端部靠近上述进气口侧,上述叶片的各个径向外侧端部的进气口侧端部配置在,外壳上的流路的相对于上述旋转轴垂直的面的截面积最小的部位与上述外壳的进气口侧端部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轴流风扇,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叶片上形成有倾斜部,该倾斜部在从上述叶片的进气口侧前端部到上述基部的进气口侧端部的范围内朝向上述排气口侧倾斜。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轴流风扇,其特征在于,上述多个叶片的面向上述倾斜部的包络面由大致圆锥面形成。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轴流风扇,其特征在于,上述多个叶片的面向上述倾斜部的包络面由曲面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轴流风扇,其特征在于,上述进气部由斜面形成。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轴流风扇,其特征在于,上述进气部由朝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凸面形成。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轴流风扇,其特征在于,上述进气部由朝向径向内侧突出的凸面形成。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轴流风扇,其特征在于,上述基部的进气口侧端部形成为比上述杯部在上述旋转轴方向上的一半高度的位置靠近上述进气口侧。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轴流风扇,其特征在于,上述基部的进气口侧端部配置为在上述旋转轴方向上比上述进气部的排气口侧端部靠近上述排气口侧。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轴流风扇,其特征在于,上述杯部的进气口侧端部与上述外壳的进气口侧端部在上述旋转轴方向上的间隔尺寸为上述外壳在上述旋转轴方向上的高度的八分之一以上。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轴流风扇。叶轮(2)由有盖圆筒状的叶轮杯(22)和多个叶片(21)构成。外壳(1)具有风道部(11),该风道部(11)形成为包围叶轮(2)的外周,且作为通过叶片(21)旋转所产生的空气流的空气流路。风道部(11)的轴向两端分别形成有进气口(14)和排气口(15)。风道部(11)具有朝向进气口(14)的开口侧扩径的进气部(112)。叶片前端(211)与盖部(221)相比在轴向上更向进气口(14)侧突出。此外,基部上端(212)配置为比盖部(221)靠近基座部(12)侧。叶片前端(211)形成为在轴向上与进气部(112)重叠。前缘部(213)形成为从叶片前端(211)到基部上端(212)朝向基座部(12)侧逐渐倾斜的形状。
文档编号F04D29/38GK101086264SQ200710108970
公开日2007年12月12日 申请日期2007年6月8日 优先权日2006年6月9日
发明者藪内裕次 申请人: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