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心压缩机及包含该离心压缩机的制冷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435505阅读:24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离心压缩机及包含该离心压缩机的制冷设备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气调节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离心压缩机及包含该离心压缩机的制冷设备。
背景技术
在直联变频离心压缩机中,由于取消齿轮增速结构,所有轴向力、径向力全作用于电机前后两轴承,轴承所承受负荷相对于带齿轮增速结构的轴承负荷大得多。常规离心压缩机一般分别对滑动轴承的前后轴承采用单个轴承轴向推力面进行限位,使轴承承受单向的推力,来满足离心压缩机的设计需要。前轴承的轴瓦一般通过单向轴向推力面和轴瓦固定件固定设置,实现轴瓦与离心压缩机的转子之间的结合。这种结构一般情况下能够满足使用要求,但是由于前轴承的轴瓦只承受转子上的单个轴承轴向推力面的推力,因此,会导致前轴承轴瓦受力不均,且轴瓦会由于所承受的轴承轴向推力面的推力过大而超出轴承的受力范围之外,对前轴承造成损坏。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离心压缩机及包含该离心压缩机的制冷设备,能够避免单个轴承轴向推力面施加载荷过大而造成轴瓦损坏,使轴承所受负荷在安全范围内,提高轴承使用的安全性。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离心压缩机,包括转子和套设在转子上的轴承组件,转子包括与轴承组件的轴向承力面配合的轴向推力面,轴承组件包括前轴承和后轴承,后轴承的第一端外设置有推力盘,推力盘固定连接在转子上,轴向推力面包括转子推力面和推力盘推力面,前轴承设置在两个转子推力面之间,后轴承的轴向承力面与推力盘推力面配合。进一步地,前轴承包括前轴承轴瓦和前轴承轴瓦定位件,前轴承轴瓦的外周壁设置有前轴承并联供油分配槽,前轴承轴瓦还包括前轴承径向供油通道和分别设置在前轴承径向供油通道两侧的前轴承第一侧向供油通道和前轴承第二侧向供油通道,前轴承径向供油通道从前轴承并联供油分配槽沿径向方向贯穿前轴承轴瓦,前轴承第一侧向供油通道从前轴承并联供油分配槽延伸至前轴承轴瓦的第一端端面,前轴承第二侧向供油通道从前轴承并联供油分配槽延伸至前轴承轴瓦的第二端端面。进一步地,前轴承轴瓦还包括设置在前轴承径向供油通道的出口位置的前轴承周向供油槽以及沿前轴承周向供油槽两端轴向延伸的前轴承轴向供油槽,前轴承轴向供油槽与转子配合,前轴承轴向供油槽两端设置有第一过油槽,转子上还包括周向设置并与第一过油槽配合的分油槽。进一步地,后轴承包括后轴承轴瓦和后轴承轴瓦定位件,后轴承轴瓦定位件的内周壁设置有后轴承并联供油分配槽,后轴承轴瓦包括后轴承径向供油通道和后轴承侧向供油通道,后轴承侧向供油通道与后轴承并联供油分配槽连通,沿后轴承轴瓦的轴向方向水平延伸,并连通至推力盘推力面上的蓄油槽。至少一个轴向推力面上设置有蓄油槽,蓄油槽与轴承组件的轴向承力面上的供油通道相连通,蓄油槽的底部为内凹弧形。进一步地,蓄油槽的外边缘设置有从蓄油槽延伸至轴向推力面外周缘的卸油槽。进一步地,卸油槽为V型槽或者U型槽。进一步地,蓄油槽沿转子的径向外延方向深度递减。进一步地,蓄油槽有多个,并在轴向推力面上沿转子的周向方向均匀分布。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制冷设备,包括离心压缩机,该离心压缩机为上述的离心压缩机。应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离心压缩机包括转子和套设在转子上的轴承组件,转子包括与轴承组件的轴向承力面配合的轴向推力面,轴承组件包括前轴承和后轴承,后轴承的第一端外设置有推力盘,推力盘固定连接在转子上,轴向推力面包括转子推力面和推力盘推力面,前轴承设置在两个转子推力面之间,后轴承的轴向承力面与推力盘推力面配合。通过对转子设置两个转子推力面,使得转子的两个轴向推力面均对前轴承形成轴向推力作用,从而使得前轴承两端受力平衡。由于前轴承两端受力,因此避免了前轴承轴瓦仅一端受力所造成的轴承受力过大而受损的问题,使前轴承的受力能够保持在安全范围内,对轴承形成有效保护,提高压缩机运行的可靠性,提高轴承的安全性。


构成本发明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离心压缩机的电机前轴承的供油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根据图1的离心压缩机的电机前轴承的L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离心压缩机的电机后轴承的供油结构示意图;图4示出了根据图3的离心压缩机的电机后轴承的M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5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离心压缩机的电机前轴承的前轴承轴瓦的剖视结构不意图;图6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离心压缩机的电机前轴承的前轴承轴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7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离心压缩机的电机后轴承的后轴承轴瓦的剖视结构不意图;图8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离心压缩机的电机后轴承的后轴承轴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9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离心压缩机的转子推力面的结构示意图;图10示出了根据图9的离心压缩机的转子推力面的G-G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11示出了根据图9的离心压缩机的转子推力面的H-H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12示出了根据图9的离心压缩机的转子推力面的1-1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1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离心压缩机的推力盘推力面的结构示意图;以及
图14示出了根据图13的离心压缩机的推力盘推力面的K-K向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文中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如图1至图4所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离心压缩机包括转子30和轴承组件,轴承组件套设在转子30上。轴承组件既包含径向承力面,也包含轴向承力面,这样,该轴承组件起复合作用,既能承受转子30的径向负荷,也能承受轴向负荷,而且结构紧凑。转子30包括与轴承组件的轴向承力面相配合的轴向推力面,在转子30的至少一个轴向推力面上设置有蓄油槽31,蓄油槽31与轴承组件的轴向承力面上的供油通道相连通,在轴承组件工作的过程中蓄积润滑油。当离心压缩机发生意外而停止转动时,蓄积在蓄油槽31内的润滑油能够释放出来,参与轴承组件与转子30之间的润滑,从而对轴承组件的轴瓦形成保护,因而能够防止由于缺乏润滑导致轴瓦温度过高而造成烧瓦现象,提高压缩机运行的可靠性。轴承组件包括电机前轴承10(以下简称前轴承)和电机后轴承20 (以下简称后轴承),后轴承20的第一端外设置有推力盘33,推力盘33通过螺栓固定设置在转子30上。轴向推力面包括与前轴承10配合的转子推力面34和与后轴承配合的推力盘推力面35,前轴承10设置在转子30的两个转子推力面34之间。请结合参见图5和图6所示,前轴承10加工为剖分式结构,在装配于转子30后用销钉定位,保持两半轴承配合的圆柱度,然后用螺栓锁紧。前轴承10包括前轴承轴瓦11和套设在前轴承轴瓦11外的前轴承轴瓦定位件12,前轴承轴瓦定位件12固定设置,并对前轴承轴瓦11形成定位作用。在前轴承轴瓦11进行安装时,将前轴承10套设在转子30上,使前轴承10和转子30装配成组件,然后将前轴承轴瓦11和转子30装配成的组件通过轴承装配面安装定位于前轴承轴瓦定位件12内。前轴承轴瓦定位件12与前轴承轴瓦11紧密配合,防止前轴承轴瓦11跟随转子轴颈一起转动。在轴承装配面上设置有密封槽,密封槽内设置有密封件,该密封件使前轴承轴瓦11和前轴承轴瓦定位件12之间形成密封,防止润滑油沿前轴承轴瓦11和前轴承轴瓦定位件12的配合间隙泄漏。在固定前轴承轴瓦11、转子30和前轴承轴瓦定位件12之间的相对位置后,用螺栓将前轴承10的前轴承轴瓦11和前轴承轴瓦定位件12锁紧。前轴承轴瓦定位件12包括沿前轴承径向方向设置的前轴承主供油通道121,前轴承主供油通道121的第一端连通至轴瓦,前轴承主供油通道121的第二端连通至油源,从而将润滑油引入前轴承10内参与润滑和降温。前轴承轴瓦11包括设置在前轴承轴瓦11的轴承装配面上,并与前轴承轴瓦定位件12上的前轴承主供油通道121相衔接的并联供油分配槽111。并联供油分配槽111沿前轴承轴瓦11的轴承装配面(即前轴承轴瓦11的与前轴承轴瓦定位件12配合的外圆柱面)的周向方向绕设在前轴承轴瓦11的外壁上。前轴承轴瓦11还包括与并联供油分配槽111相连通的前轴承径向供油通道112和前轴承侧向供油通道。前轴承径向供油通道112位于前轴承轴瓦10的轴向方向的中部位置,沿前轴承轴瓦11的径向方向贯穿前轴承轴瓦11。在前轴承径向供油通道112的出口位置设置有前轴承周向供油槽115。前轴承周向供油槽115沿前轴承轴瓦11的内壁周向设置形成环形的供油槽。前轴承轴瓦11的内壁上包括有从前轴承轴瓦11的第一端端部沿轴向方向贯穿至前轴承轴瓦11的第二端端部的前轴承轴向供油槽116,前轴承轴向供油槽116贯穿前轴承周向供油槽115,润滑油进入前轴承周向供油槽115后,通过前轴承轴向供油槽116进入转子30和前轴承轴瓦11的配合部分,并在转子30和前轴承轴瓦11之间形成动压油膜,避免转子30和前轴承轴瓦11的直接接触,对前轴承轴瓦11形成有效保护。前轴承侧向供油通道包括前轴承第一侧向供油通道113和前轴承第二侧向供油通道114。前轴承第一侧向供油通道113和前轴承第二侧向供油通道114分别设置在前轴承径向供油通道112的两侧,与前轴承径向供油通道112并联设置。前轴承第一侧向供油通道113和前轴承第二侧向供油通道114从并联供油分配槽111出发,前轴承第一侧向供油通道113斜向延伸至前轴承轴瓦11的第一端端部,前轴承第二侧向供油通道114斜向延伸至前轴承轴瓦11的第二端端部。在本实施例当中,前轴承第一侧向供油通道113在前轴承轴瓦11的第一端端部与前轴承轴向供油槽116衔接,前轴承第二侧向供油通道114在前轴承轴瓦11的第二端端部与前轴承轴向供油槽116衔接。在前轴承第一侧向供油通道113和前轴承第二侧向供油通道114与前轴承轴瓦11的端部衔接位置,均沿前轴承轴瓦11的内壁的轴向方向设置有第一过油槽117,在转子30上包括有周向设置并与第一过油槽117配合的分油槽36。对于电机前轴承10,由于两侧都有承力面,因此,将前轴承10加工三个方向的供油通道,并将供油通道都汇集于前轴承并联供油分配槽111中。考虑到转子30在运行时,前轴承10三个方向的轴承载荷不同,因此,需对三个方向的供油通道进行优化设计,设置多组供油通道以便平均分配供油油量。为了使径向或轴向供油分配更加均匀,如:对于径向,可在前轴承圆周上平均分配多个径向供油孔,数量为I 6个(也是每个轴向推力面上的并联供油通道的数量)。相应地,对于前轴承轴瓦10的轴向方向,也进行加工相应的轴向供油通道。具体就设置单组供油通道的前轴承而言,需满足前轴承第一侧向供油通道113、前轴承第二侧向供油通道114和前轴承径向供油通道112的通流面积小于或等于与前轴承并联供油分配槽111的通流面积。对于单组供油通道,其结构尺寸特征如下:辅侧轴向推力面供油孔(11:Φ1.5 Φ 3.5mm,主侧轴向推力面供油孔d2: Φ 4.5 Φ 7.5mm,径向轴承面供油孔d3: Φ4.5 Φ7.5mm,并联供油分配槽宽度wl:10 15mm,并联供油分配槽高度hi:4 8_。如果设置多组供油通道,为保证设置多组供油通道供油量和只设置单组供油通道情况下的供油量一致,应保证设置的多个径向供油通道通流面积之和与只设置单组供油通道时的径向供油通道的通流面积相等,且侧向供油通道的设置亦是如此,即若只设置单组供油通道时,径向供油通道、第一侧向供油通道、第二侧向供油通道的流通面积分别是A、B、C,设置有N组供油通道时的时候每组供油通道对应的流通面积分别是a、b、c,需要满足以下等式:A+B+C = N(a+b+c),且 A = Na, B = Nb, C = Ne以图1中所示的视图为例,由于叶轮高速旋转所产生的轴承力向左,因此前轴承的主轴向推力面在右侧,同时为了防止叶轮倒转和减少转子悬臂段的挠动,左侧也设置轴向推力面,因此整个前轴承集中了主轴向推力面和辅轴向推力面两种形式。由于两轴向推力面受力情况不同,所需油量也不一样,因此,供油孔径不同。右侧为主轴向推力面,因此,沿前轴承轴瓦11的轴向方向向右侧延伸的前轴承第二侧向供油通道114的截面积大于沿前轴承轴瓦11的轴向方向向左侧延伸的前轴承第一侧向供油通道113的截面积,以便使更多的润滑油能够进入右侧轴向推力面参与润滑和降温,显然,这种区分设置的结构更加合理。请结合参见图2所示,该图中位于左侧的前轴承第一侧向供油通道113由孔径不同的两部分构成,包括与前轴承径向供油通道112衔接的分配段118和与分配段118连接并延伸至前轴承轴瓦11的第一端端部的扩张段119,扩张段119的截面积大于分配段118的截面积。如此设置是为了改变供油流速,以便使润滑油在前轴承第一侧向供油通道113内的流速与转子推力面34的受力匹配。两个转子推力面34上均设置有蓄油槽31,该蓄油槽31与前轴承轴瓦11上的第一过油槽117相连通,在转子转动的过程中,第一过油槽117内的润滑油在转子离心力的作用下,进入蓄油槽31内,并蓄积起来。第一过油槽117沿前轴承轴瓦11的周向方向设置,润滑油进入第一过油槽117内后,能够沿第一过油槽117周向均匀分布,从而通过第一过油槽117均匀流向各轴向推力面与前轴承的轴向承力面之间,形成良好的润滑效果。在其它的实施例当中,前轴承第一侧向供油通道113和前轴承第二侧向供油通道114也可以从前轴承轴瓦11的前轴承径向供油通道112的中部沿前轴承轴瓦11的轴向方向水平延伸,且前轴承第二侧向供油通道114的截面积大于前轴承第一侧向供油通道113的截面积。润滑油从前轴承轴瓦定位件12内的前轴承主供油通道121流入,进入前轴承径向供油通道112内,并分成三股,一股流向前轴承轴瓦11的第一端端面,参与前轴承轴瓦11的第一端端面与转子推力面34之间的润滑;一股流向前轴承轴瓦11的第二端端面,参与前轴承轴瓦11的第二端端面与转子推力面34之间的润滑;一股流向前轴承轴瓦11的前轴承周向供油槽115,参与转子30与前轴承轴瓦11的内壁之间的润滑。请结合参见图7和图8所示,后轴承20包括后轴承轴瓦21和后轴承轴瓦定位件22。后轴承轴瓦定位件22固定设置,并对后轴承轴瓦21形成定位支撑作用。后轴承轴瓦21套设在转子30上,后轴承轴瓦21的第一端外侧固定设置有推力盘33。推力盘33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在转子30上,对后轴承轴瓦21形成轴向作用力。后轴承轴瓦定位件22包括后轴承并联供油分配槽221和后轴承主供油通道222。后轴承并联供油分配槽221沿周向方向设置在后轴承轴瓦定位件22的内壁上,形成周向供油通道。后轴承主供油通道222沿后轴承轴瓦定位件22的径向方向设置,并与后轴承并联供油分配槽221连通,用于将润滑油输送至后轴承并联供油分配槽221进行分配。后轴承轴瓦21包括后轴承径向供油通道211、后轴承周向供油槽212、后轴承侧向供油通道以及后轴承轴向供油槽213。后轴承径向供油通道211设置在后轴承轴瓦21轴向方向的中间位置,沿后轴承轴瓦21的径向方向设置,并贯穿后轴承轴瓦21的侧壁。后轴承周向供油槽212沿后轴承轴瓦21的内壁的周向方向设置在后轴承径向供油通道211的出口位置,将润滑油从后轴承轴瓦21的外壁沿径向方向引入内壁。后轴承轴向供油槽213沿轴向方向设置在后轴承轴瓦21的内壁上,沿后轴承轴瓦21的第一端延伸至后轴承轴瓦21的第二端,并与后轴承周向供油槽212衔接,将进入后轴承周向供油槽212内的润滑油沿轴向方向分布到转子30与后轴承轴瓦21之间,以在转子30与后轴承轴瓦21之间形成动压油月旲。后轴承侧向供油通道的一端与后轴承并联供油分配槽221连通,另一端延伸至后轴承轴瓦21的第一端端面位置。后轴承侧向供油通道设置在后轴承并联供油分配槽221与后轴承轴向供油槽213之间。后轴承侧向供油通道包括后轴承第一侧向供油通道214和后轴承第二侧向供油通道215。后轴承第一侧向供油通道214从后轴承径向供油通道211延伸至后轴承轴瓦21的第一端端面,将润滑油从后轴承径向供油通道211引入后轴承20的轴向承力面与转子30的推力盘推力面35之间。后轴承轴瓦21还包括与后轴承并联供油分配槽221连通并沿后轴承轴瓦21的径向延伸的沉油孔216,沉油孔216为盲孔,后轴承第二侧向供油通道215从沉油孔216的末端侧向延伸至后轴承轴瓦21的第一端端部。后轴承第一侧向供油通道214和后轴承第二侧向供油通道215可以斜向设置,也可以沿后轴承轴瓦21的轴向方向水平设置,本实施例当中的侧向供油通道均为沿后轴承轴瓦21的轴向方向水平设置。后轴承第一侧向供油通道214和后轴承第二侧向供油通道215均与后轴承径向供油通道211并联设置,从而将润滑油分别输送至后轴承20的轴向承载面和径向承载面。在后轴承轴瓦21的与推力盘推力面35配合的端面位置,沿周向方向设置有第二过油槽,第二过油槽与推力盘推力面35上的蓄油槽31和后轴承轴瓦21的后轴承轴向供油槽213连通,将后轴承轴向供油槽213内的润滑油通过第二过油槽输送至蓄油槽31内。对于电机后轴承由于只有一个径向承力面和一个轴向承力面,因此,将轴承加工两个方向的供油通道,分别将润滑油引至该轴承的两个端面,并将供油通道汇集于后轴承并联供油分配槽221中。对于轴向轴向推力面,为了使润滑油分配更加均匀,在圆周上平均分配4个供油通道,其结构尺寸特征如下:径向轴承面供油孔d4: Φ4.5 Φ7.5mm,轴向推力面供油孔d5: Φ I Φ 4mm。由于前轴承10和后轴承20的侧向供油通道是与径向供油通道并联设置的,在润滑油输送至转子的轴向推力面与轴承的轴向承力面的过程中,并未经过转子30与轴承之间的轴向配合部分的加热,因此,进入轴向推力面的油温能够满足降温和润滑的作用,润滑油能够具有较好粘度,形成稳定动压油膜,从而对轴瓦材料形成有效保护,防止轴承的轴瓦磨损。请结合参见图9至图14所示,蓄油槽31为设置在转子30的轴向推力面上的内凹结构,该内凹结构形成容纳空间,并与轴承组件上的供油通道连通。在工作时,蓄油槽31与轴承组件的承力面配合形成容纳腔,从而使润滑油通过供油通道进入蓄油槽31内并蓄积起来。请具体参见图9至图12所示,这些图形主要示出的是与前轴承10配合的转子推力面34的轴向方向的视图结构。从图中可以看出,蓄油槽31沿轴向方向的截面形状为U形,沿转子30的径向方向的截面形状为内凹圆弧,且该蓄油槽31沿转子30的径向外延方向的深度是递减的,包括位于转子径向方向最内层的平直蓄油段和与该蓄油段相连接的弧形蓄油段。蓄油槽31沿轴向方向的截面形状也可以为椭圆形或者其它的形状。蓄油槽31的外边缘设置有从蓄油槽31延伸至转子推力面34的外周缘的卸油槽32,该卸油槽32与蓄油槽31的弧形蓄油段相连,将蓄油槽31与外部的卸油空间相连通。润滑油对电机前轴承10润滑和带走热量后,在离心力的作用下汇集于蓄油槽31中,当蓄油槽31中蓄积足够的润滑油后,卸油槽32能够对蓄油槽31内的润滑油进行调节,使蓄油槽31能够实现动态蓄油,并维持油膜形成动压润滑所需的压力和油量,从而保持轴承稳定工作所需的油量。卸油槽32的截面形状为V型或者U型。转子推力面34上的蓄油槽31有多个,并沿转子30的周向方向均匀分布在转子推力面34上,本实施例当中,转子推力面34上的蓄油槽31有六个。转子推力面蓄油槽31的结构尺寸特征如下:槽长L2:15 25mm,槽宽w2:15 25謹,槽深L4:3 4mm’圆弧半径A:R15 R20mm,圆弧B:R15 R20mm,泄油槽深L3:1 2.5mm,泄油槽宽 w3:1 2.5mm。请结合参见图13和图14所示,主要示出的是与后轴承20配合的推力盘推力面35的轴向方向的视图结构。从图中可以看出,蓄油槽31沿轴向方向的截面形状为U形,沿转子30的径向方向的截面形状为内凹圆弧。蓄油槽31沿轴向方向的截面形状也可以为椭圆形或者其它的形状。蓄油槽31的外边缘设置有从蓄油槽31延伸至推力盘推力面35的外周缘的卸油槽32,该卸油槽32将蓄油槽31与外部的卸油空间相连通。润滑油对电机后轴承20润滑和带走热量后,在离心力的作用下汇集于蓄油槽31中,当蓄油槽31中蓄积足够的润滑油后,卸油槽32能够对蓄油槽31内的润滑油进行调节,使蓄油槽31能够实现动态蓄油,并维持油膜形成动压润滑所需的压力和油量,从而保持轴承稳定工作所需的油量。卸油槽32的截面形状为V型或者U型。推力盘推力面35上的蓄油槽31有多个,并沿转子30的周向方向均匀分布在推力盘推力面35上,本实施例当中,推力盘推力面35上的蓄油槽31有六个。推力盘蓄油槽31的结构尺寸特征如下:槽长L5:15 25mm,槽宽w4:13 20mm,槽深L7:1 3臟,圆弧C:R15 R20mm,泄油槽深L6:0.8 2臟,泄油槽宽w5:1.5 3臟。离心压缩机在运行过程中,润滑油从前轴承10和后轴承20的主供油流道进入轴瓦时,先进入并联供油分配槽环绕轴瓦一圈,然后沿各并联供油流道均匀分布到轴瓦径向承力面和轴向承力面,经对轴瓦润滑并带走热量后,在离心力作用下汇集于蓄油槽31中,在泄油槽32的调节下,蓄油槽31内维持油膜形成动压润滑所需的压力和油量,保持轴承稳定工作所需的油量。当离心压缩机因掉电突然停止时,蓄积在蓄油槽31内的润滑油慢慢卸放,给轴承提供应急润滑,使轴瓦不至于因为温度过高而出现烧瓦现象,提高了压缩机运行的可靠性。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制冷设备包括上述的离心压缩机。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发明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离心压缩机包括转子和套设在转子上的轴承组件,转子包括与轴承组件的轴向承力面配合的轴向推力面,轴承组件包括前轴承和后轴承,后轴承的第一端外设置有推力盘,推力盘固定连接在转子上,轴向推力面包括转子推力面和推力盘推力面,前轴承设置在两个转子推力面之间,后轴承的轴向承力面与推力盘推力面配合。通过对转子设置两个转子推力面,使得转子的两个轴向推力面均对前轴承形成轴向推力作用,从而使得前轴承两端受力平衡。由于前轴承两端受力,因此避免了前轴承轴瓦仅一端受力所造成的轴承受力过大而受损的问题,使前轴承的受力能够保持在安全范围内,对轴承形成有效保护,提高压缩机运行的可靠性,提高轴承的安全性。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一种离心压缩机,包括转子(30)和套设在所述转子(30)上的轴承组件,所述转子(30)包括与所述轴承组件的轴向承力面配合的轴向推力面,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组件包括前轴承(10)和后轴承(20),所述后轴承(20)的第一端外设置有推力盘(33),所述推力盘(33)固定连接在所述转子(30)上,所述轴向推力面包括转子推力面(34)和推力盘推力面(35),所述前轴承(10)设置在两个所述转子推力面(34)之间,所述后轴承(20)的轴向承力面与所述推力盘推力面(35)配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心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轴承(10)包括前轴承轴瓦(11)和前轴承轴瓦定位件(12),所述前轴承轴瓦(11)的外周壁设置有前轴承并联供油分配槽(111),所述前轴承轴瓦(11)还包括前轴承径向供油通道(112)和分别设置在所述前轴承径向供油通道(112)两侧的前轴承第一侧向供油通道(113)和前轴承第二侧向供油通道(114),所述前轴承径向供油通道(112)从所述前轴承并联供油分配槽(111)沿径向方向贯穿所述前轴承轴瓦(11),所述前轴承第一侧向供油通道(113)从所述前轴承并联供油分配槽(111)延伸至所述前轴承轴瓦(11)的第一端端面,所述前轴承第二侧向供油通道(114)从所述前轴承并联供油分配槽(111)延伸至所述前轴承轴瓦(11)的第二端端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离心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轴承轴瓦(11)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前轴承径向供油通道(112)的出口位置的前轴承周向供油槽(115)以及沿所述前轴承周向供油槽(115)两端轴向延伸的前轴承轴向供油槽(116),所述前轴承轴向供油槽(116)与所述转子(30)配合,所述前轴承轴向供油槽(116)两端设置有第一过油槽(117),所述转子(30)上还包括周向设置并与所述第一过油槽(117)配合的分油槽(36)。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离心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轴承(20)包括后轴承轴瓦(21)和后轴承轴瓦定位件(22),所述后轴承轴瓦定位件(22)的内周壁设置有后轴承并联供油分配槽(221),所述后轴承轴瓦(21)包括后轴承径向供油通道(211)和后轴承侧向供油通 道,所述后轴承侧向供油通道与所述后轴承并联供油分配槽(221)连通,沿所述后轴承轴瓦(21)的轴向方向水平延伸,并连通至所述推力盘推力面(35)上的蓄油槽(31)。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离心压缩机,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所述轴向推力面上设置有蓄油槽(31),所述蓄油槽(31)与所述轴承组件的轴向承力面上的供油通道相连通,所述蓄油槽(31)的底部为内凹弧形。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离心压缩机,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所述轴向推力面上设置有所述蓄油槽(31),所述蓄油槽(31)与所述轴承组件的轴向承力面上的供油通道相连通,所述蓄油槽(31)的底部为内凹弧形。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离心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蓄油槽(31)的外边缘设置有从所述蓄油槽(31)延伸至所述轴向推力面外周缘的卸油槽(32)。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离心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卸油槽(32)为V型槽或者U型槽。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离心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蓄油槽(31)沿所述转子(30)的径向外延方向深度递减。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离心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蓄油槽(31)有多个,并在所述轴向推力面上沿所述转子(30)的周向方向均匀分布。
11.一种制冷设备,包括离心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离心压缩机为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 的离心压缩机。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离心压缩机及包含该离心压缩机的制冷设备。该离心压缩机包括转子(30)和套设在转子(30)上的轴承组件,转子(30)包括与轴承组件的轴向承力面配合的轴向推力面,轴承组件包括前轴承(10)和后轴承(20),后轴承(20)的第一端外设置有推力盘(33),推力盘(33)固定连接在转子(30)上,轴向推力面包括转子推力面(34)和推力盘推力面(35),前轴承(10)设置在两个转子推力面(34)之间,后轴承(20)的轴向承力面与推力盘推力面(35)配合。根据本发明的离心压缩机,能够避免单个轴承轴向推力面施加载荷过大而造成轴瓦损坏,使轴承所受负荷在安全范围内,提高轴承使用的安全性。
文档编号F04D29/063GK103206399SQ20121001693
公开日2013年7月17日 申请日期2012年1月17日 优先权日2012年1月17日
发明者张治平, 钟瑞兴, 蒋楠, 谢蓉, 蒋彩云, 傅鹏, 闫秀兵 申请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