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搅拌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501037阅读:98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空气搅拌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搅拌装置。
背景技术
空调的结构,一般由以下四部分组成。制冷系统、风路系统、电气系统、箱体和面板。制冷系统是空调器制冷降温部分,由制冷压缩机、冷凝器、毛细管、蒸发器、电磁换向阀、过滤器和制冷剂等组成一个密封的制冷循环。风路系统是空调内促使房间空气加快热交换部分,由离心风机、轴流风机等设备组成。电气系统是空调器内促使压缩机、风机安全运行和温度控制部分,由电动机、温控器、继电器、电容器和加热器等组成。箱体与面板:是空调器的框架、各组成部件的支承座和气流的导向部分,由箱体、面板和百叶栅等组成。其中,现有技术中,风路系统中具有室内空气搅拌装置,但是现有的室内空气搅拌装置是通过风扇电机来旋转多翼式风机。该现有的室内空气搅拌装置由于使用风扇电机,需要材料成本及电线排线等安装成本。并且运转电机需要用电,所以还需要电费等运转成本。所以,现有技术的室内空气搅拌装置材料成本高,安装成本以及运转成本高。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解决的问题是现有技术的室内空气搅拌装置材料成本高,安装成本以及运转成本高。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空气搅拌装置,包括:壳体,包括送风口、吸风口和出风口;位于壳体内的第一风叶和第二风叶,从所述送风口进来的风吹动所述第一风叶旋转,所述第二风叶随所述第一风叶的旋转而转动,转动的第二风叶从吸风口处吸取室内空气至壳体内,从送风口和吸风口进入所述壳体的空气经过混合后从所述出风口排出所述壳体。可选的,所述第一风叶和第二风叶同轴,所述第二风叶位于所述第一风叶的外围。可选的,还包括位于壳体内的安装孔,用于安装第一风叶、第二风叶。可选的,还包括隔板,位于所述第一风叶和第二风叶之间。可选的,还包括第一导流筒,位于所述送风口,所述第一导流筒的进口位于壳体夕卜,出口和所述第一风叶相对。可选的,还包括第二导流筒,所述第二导流筒的进口与所述第二风叶相对,出口朝向所述出风口。可选的,还包括外形筒,圈套所述第二导流筒,且所述外形筒的进口与所述第二风叶相对。可选的,还包括整流风口,位于所述外形筒靠近出风口一侧,将从外形筒和第二导流筒出来的空气整流后从所述出风口排出壳体。可选的,还包括斜板,位于所述第一风叶、第二风叶周边,与所述壳体固定连接,所述斜板起到将从所述吸风口进来的空气引流至第一风叶、第二风叶。可选的,所述空气搅拌装置用于空调,空调送风管位于所述送风口处,从空调内出来的空气经空调送风管后送出后经送风口进入所述壳体。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本实用新型的空气搅拌装置,从送风口进来的风吹动第一风叶旋转,第二风叶随第一风叶的旋转而转动,第一风叶和第二风叶将从送风口和吸风口进入所述壳体的空气经过搅拌混合后从出风口排出所述壳体。也就是说,本技术方案中的空气搅拌装置不需要电机带动第一风叶、第二风叶旋转,而是通过从送风口进来的风带动第一风叶、第二风叶旋转,所以可以节约运转成本,由于不需要电机,相应的也就可以节约材料成本、排线安装成本。

图1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空气搅拌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第一风叶、第二风叶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空气搅拌装置和空调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做详细的说明。在以下描述中阐述了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多种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
的限制。图1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空气搅拌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参考图1,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空气搅拌装置包括:壳体11,该壳体11包括送风口(图中未标号)、吸风口 23和出风口 22 ;从空调送风管5吹出的空气经送风口后进入壳体11内,室内的空气经吸风口 23后进入壳体11。位于壳体11内的第一风叶13和第二风叶14,从所述送风口进来的风吹动所述第一风叶旋转,所述第二风叶随所述第一风叶的旋转而转动,第二风叶旋转时将室内空气吸入壳体11内,从送风口和吸风口进入所述壳体的空气经过混合后从所述出风口排出所述壳体。在该实施例中,参考图1,壳体11包括盖板I Ia和框部I Ib,盖板I Ia固定在室内6的天花板7上。盖板Ila和框部Ilb可以为一体成型结构,也可以为分开的结构,通过一定的连接方式连接。在盖板Ila上还具有连接口 21,该连接口用来连接空调的空调送风管5。送风口位于盖板I Ia上,且连接口 21在送风口的外侧,保证空调送风管可以和送风口连通。出风口 22位于框部11b,且在该实施例中,出风口 22和送风口相对设置位于框部Ilb的底部。吸风口 23位于框部Ilb的侧面,且该实施例中设置4个吸风口,用于吸取室内空气至壳体11内。吸风口的数量在本实用新型中不做限定,吸风口的位置也没有具体的要求。在该实施例中,壳体11内还具有安装孔25,用于安装第一风叶13和第二风叶14。在该实施例中,该空气搅拌装置还包括第一导流筒12,位于所述送风口,第一导流筒12的进口位于壳体11外,出口和第一风叶13相对。设置第一导流筒的目的是为了将从空调送风管5中流出的空调风导流至第一风叶13所在的位置,从而可以使从空调送风管5中流出的空气可以更好的带动第一风叶13旋转。当然,如果没有第一导流筒12,从空调送风管5出来的风也可以带动第一风叶13旋转时,本实用新型中也可以不设置第一导流筒。在该实施例中,第一导流筒12为圆筒形状,第一导流筒12的出口即下端位置与第一风叶13相对且靠近安装孔25的中心。在该实施例中,空气搅拌装置还包括第二导流筒16,第二导流筒16的进口与所述第一风叶13相对,出口朝向所述出风口 22。设置第二导流筒16的目的是将第一风叶13、第二风叶14搅拌后的空气导流至出风口 22,可以很好的使搅拌后的空气排出壳体至室内。如果没有第二导流筒,经第一风叶13、第二风叶14搅拌后的空气仍可以很好的排出壳体,而不会与吸风口、送风口进来的空气形成乱流时,也可以不设置第二导流筒。第二导流筒16形状为圆形筒,其直径与第一导流筒12直径相同。在该实施例中,空气搅拌装置还包括外形筒17,外形筒17的口径大于第二导流筒16的口径,圈套第二导流筒16,也就是说,外形筒17套在第二导流筒16的外侧。外形筒17的进口与第二风叶14相对。外形筒17形状为圆形筒状,其直径比第二风叶14的外径稍大一些。外形筒17在第二导流筒16的外侧,它包围第二风叶14下方的所有空间。外形筒17在第二风叶14的下流两侧将从第二风叶14送出的风引流到出风口 22。在该实施例中,空气搅拌装置还包括整流风口 18,位于所述外形筒17靠近出风口一侧,即整流风口 18位于第二导流筒16和外形筒17的下部,将从外形筒和第二导流筒出来的空气整流后从所述出风口排出壳体,而且送出的风通过出风口 22笔直向下送风。设置整流风口 18的目的是为了将从第二导流筒16、外形筒17出来的风进行充分混合搅拌,之后再经出风口 22排出至室内。如果从第二导流筒16、外形筒17出来的风已经进行了充分的混合,则无需设置整流风口 18。在具体实施例中,也可以为没有第二导流筒、外形筒,而仅在出风口 22处设置整流风口 18。当然,如果第一风叶、第二风叶旋转后产生的风已经充分混合,就无需设置整流风口 18。结合参考图1和图2,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风叶13和第二风叶14同轴,即两者同轴设计,第二风叶14与第一风叶13同轴旋转,随第一风叶13的旋转而自动旋转,两者可以同方向送风。第二风叶14位于第一风叶13的外围,第二风叶14的叶片大于第一风叶13的叶片。但本实用新型中,第一风叶和第二风叶不限于同轴设计,第二风叶的叶片也不限于大于第一风叶的叶片,只要满足第一风叶可以带动第二风叶自动旋转即可。第一风叶13的旋转数随空调风的送风量的增减而增减,同时第二风叶14的旋转数也随之增减。因此,以调节空调风的送风量,可以调节送往室内的混合空气送风量。在该实施例中,第一风叶13由4个叶片风轮组成,其外径大致和第一导流筒12的直径相同。第二风叶14由7个叶片风轮组成,位置在第一风叶13的外侧,与第一风叶13为一体设计。但本实用新型中,对第一风叶、第二风叶的叶片数不做限定。在该实施例中,空气搅拌装置还包括隔板15,位于所述第一风叶13和第二风叶14之间。隔板15为圆筒形状,与第一导流筒12的直径相同,隔板15内侧为第一风叶13,隔板外侧为第二风叶14。第二导流筒16与隔板15相接,在第一风叶13的下流两侧处把空调风向出风口 22处引导。在该实施例中,空气搅拌装置还包括斜板24,位于壳体11内、所述第一风叶13、第二风叶14周边,一侧与所述壳体固定连接,另一侧与安装孔25连接。斜板24向框部Ilb底部中间碗状形部位处倾斜。斜板24起到将从所述吸风口 23进来的空气引流至第一风叶13、第二风叶14,这样可以使引流至壳体内的室内空气与空调风充分混合后从出风口 22处送风到室内6。本实用新型的空气搅拌装置10与空调装置一起使用。图3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空气搅拌装置10和空调配合的结构示意图,参考图3和图1,本实用新型的空气搅拌装置的工作原理为:空调安装在天花板I内,包括空调本体2,空调风管3,风箱盒4和空调送风管5。空调的工作原理为空调本体2吸入室内6的室内空气后从空调风管3通过风箱盒4送到空调送风管5,再送风到室内6。本实用新型中,将从空调送风管5出来的风和室内空气经过空气搅拌装置的搅拌后再送入室内6。空调送风管5出来的风经过第一导流筒12被引流到第一风叶13处,第一风叶受其风力而旋转。第二风叶14在第一风叶13的带动下旋转,并把室内6的空气从吸风口 23吸入壳体11的内部,并沿着斜板24引导与空调风充分混合后经第二导流筒16、外形筒17以及整流风口 18从出风口 22处送风到室内6。本实用新型的空气搅拌装置,从送风口进来的风吹动第一风叶旋转,第二风叶随第一风叶的旋转而转动,第二风叶在第一风叶的带动下旋转,旋转的第二风叶经吸风口从室内吸取空气至壳体内,从送风口和吸风口进入壳体内的空气混合后从出风口排出所述壳体。也就是说,本技术方案中的空气搅拌装置不需要电机带动第一风叶、第二风叶旋转,而是通过从送风口进来的风带动第一风叶、第二风叶旋转,所以可以节约运转成本,由于不需要电机,相应的也就可以节约材料成本、排线安装成本。而且,比起空调风或室内空气的单独搅拌,本实用新型能在短时间内降低空调房内空气温度与湿度的不平衡,从而达到空气温度湿度的均一化。而且,本实施例中,第一导流筒12、隔板15、第二导流筒16及外形筒17可以确保空调第一风叶13的空调风和第二风叶14带来的室内风的流向互相不被捣乱,实现送风通畅。本实用新型虽然已以较佳实施例公开如上,但其并不是用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都可以利用上述揭示的方法和技术内容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做出可能的变动和修改,因此,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及修饰,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空气搅拌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包括送风口、吸风口和出风口 ; 位于壳体内的第一风叶和第二风叶,从所述送风口进来的风吹动所述第一风叶旋转,所述第二风叶随所述第一风叶的旋转而转动,转动的第二风叶从吸风口处吸取室内空气至壳体内,从送风口和吸风口进入所述壳体的空气经过混合后从所述出风口排出所述壳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搅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叶和第二风叶同轴,所述第二风叶位于所述第一风叶的外围。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搅拌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位于壳体内的安装孔,用于安装第一风叶、第二风叶。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搅拌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隔板,位于所述第一风叶和第二风叶之间。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搅拌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导流筒,位于所述送风口,所述第一导流筒的进口位于壳体外,出口和所述第一风叶相对。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搅拌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导流筒,所述第二导流筒的进口与所述第一风叶相对,出口朝向所述出风口。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气搅拌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外形筒,圈套所述第二导流筒,且所述外形筒的进口与所述第二风叶相对。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气搅拌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整流风口,位于所述外形筒靠近出风口一侧,将从外形筒和第二导流筒出来的空气整流后从所述出风口排出壳体。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搅拌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斜板,位于所述第一风叶、第二风叶周边,与所述壳体固定连接,所述斜板起到将从所述吸风口进来的空气引流至第一风叶、第二风叶。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搅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搅拌装置用于空调,空调送风管位于所述送风口处,从空调内出来的空气经空调送风管后送出后经送风口进入所述壳体。
专利摘要一种空气搅拌装置,包括壳体,包括送风口、吸风口和出风口;位于壳体内的第一风叶和第二风叶,从所述送风口进来的风吹动所述第一风叶旋转,所述第二风叶随所述第一风叶的旋转而转动,转动的第二风叶从吸风口处吸取室内空气至壳体内,从送风口和吸风口进入所述壳体的空气经过混合后从所述出风口排出所述壳体。本实用新型可以节约运转成本,由于不需要电机,相应的也就可以节约材料成本、排线安装成本。
文档编号F04D29/54GK202971225SQ20122067484
公开日2013年6月5日 申请日期2012年12月7日 优先权日2012年12月7日
发明者宫部和夫, 谭洪卫 申请人:空调企业株式会社, 谭洪卫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